中草藥圖片大全之--犁頭尖
別名 茨菇七、百步還原、金半夏、野附子、芋頭七、打麻刺、小獨(dú)角蓮、狗半夏、充半夏、坡芋、小野芋、半夏、土半夏、生半夏、山半夏、野慈姑、三角青、犁頭七、田間半夏、芋葉半夏、山慈菇、獨(dú)角蓮、耗子尾巴、鼠尾巴、白附子、地金蓮
來源 為天南星科犁頭尖屬植物犁頭尖Typhonium divaricatum (Linn.) Decne.,以塊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塊莖近球形、頭狀或橢圓形,直徑1-2厘米,褐色,具環(huán)節(jié),節(jié)間有黃色根跡,頸部生長1-4厘米的黃白色纖維狀須根,散生疣凸?fàn)钛垦?。幼株葉1-2,葉片深心形、卵狀心形至戟形,長3-5厘米,寬2-4厘米,多年生植株有葉4-8枚,葉柄長20-24厘米,基部4厘米鞘狀、鳶尾式排列,淡綠色,上部圓柱形,綠色;葉片綠色,背淡,戟狀三角形,前裂片卵形,長7-10厘米,寬7-9厘米;后裂片長卵形,外展,長6厘米,基部彎缺;中肋兩面稍隆起,側(cè)脈3-5對,最下一對基出,伸展為側(cè)裂片的主脈,集合脈2圈?;ㄐ虮鷨我?,從葉腋抽出,長9-11厘米,淡綠色,圓柱形,粗2毫米,直立。佛焰苞:管部綠色,卵形,長1.6-3厘米,粗0.8-1.5厘米;檐部綠紫色,卷成長角狀,長12-18厘米,下部粗6毫米,盛花時展開,后仰,卵狀長披針形,寬4-5厘米,中部以上驟狹成帶狀下垂,先端旋曲,內(nèi)面深紫色,外面綠紫色。肉穗花序無柄,雌花序圓錐形,長1.5-3毫米,粗3-4毫米;中性花序長1.7-4厘米,下部7-8毫米具花,連花粗4毫米,向上漸狹成鼠尾狀,近直立,下部1/3具疣皺,向上平滑。雄花近無柄,雄蕊2,藥室2,長圓狀倒卵形,雌花:子房卵形,黃色,柱頭無柄,盤狀具乳突,紅色。中性花筒形,線形,長約4毫米,上升或下彎,兩頭黃色,腰部紅色?;ㄆ?-7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qū)。海拔1200米以下,生于地邊、田頭、草坡、石隙中。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溫。有毒。祛風(fēng)寒,解毒消腫,止血止痛。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癰癤腫毒,血管瘤,淋巴結(jié)結(jié)核,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一般外用,不作內(nèi)服。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佛肚樹別名 獨(dú)角蓮、惠陽獨(dú)角蓮
來源 為大戟科麻風(fēng)樹屬植物佛肚樹Jatropha podagrica Hook.,以全株入藥。
形態(tài)特征 直立灌木,不分枝或少分枝,高0.3-1.5米,莖基部或下部通常膨大呈瓶狀;枝條粗短,肉質(zhì),具散生凸起皮孔,葉痕大且明顯。葉盾狀著生,輪廓近圓形至闊橢圓形,長8-18厘米,寬6-16厘米,頂端圓鈍,基部截形或圓鈍,全緣或2-6淺裂,上面亮綠色,下面灰綠色,兩面無毛;掌狀脈6-8,其中上部3條直達(dá)葉緣;葉柄長8-16厘米,無毛;托葉分裂呈刺狀,宿存?;ㄐ蝽斏?,具長總梗,分枝短,紅色,花萼長約2毫米,裂片近圓形,長約1毫米;花瓣倒卵狀長圓形,長約6毫米,紅色。雄花:雄蕊6-8枚,基部合生,花藥和花絲近等長。雌花:子房無毛,花柱3枚,基部合生,頂端2裂。蒴果橢圓狀,長13-18毫米,直徑約15毫米,具3縱溝;種子長約1.1厘米,平滑?;ㄆ趲兹?。
生境與分布 原產(chǎn)中美洲或南美洲熱帶地區(qū),現(xiàn)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廣東、廣西種植較多。
采集加工 夏秋采集,曬干備用或鮮用。
性味功能 甘、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用量10-15克,搗爛,沖酒取汁服,余渣外搽傷口周圍。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斬龍草別名 大蓬蒿、額河千里光
來源 為菊科千里光屬植物羽葉千里光Senecio argunensis Turcz.,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主根短縮,須根多數(shù)呈細(xì)索狀。莖直立,單生或叢生,上部多分枝,向外開展?;~成蓮座狀,花后脫落,有柄,卵狀橢圓形,邊緣具圓鈍或尖銳鋸齒,無毛或僅沿葉脈處有毛;中部葉無柄,橢圓形,長6-10厘米,寬3-6厘米,羽狀深裂,裂片邊緣缺刻狀或齒裂,先端尖或鈍,無毛,或沿葉脈處有疏毛;上部葉橢圓狀披針形至條形,邊緣作不規(guī)則的羽裂或不裂。夏季開花,黃色,頭狀花序多數(shù),直徑2-2.5厘米,排成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基部有多數(shù)條形小苞;總苞片長橢圓形,先端尖,邊緣膜質(zhì),無毛;緣花舌狀,1層,雌性,長7-10毫米,先端具不明顯齒裂;盤花管狀,多層,兩性,長約6毫米,先端5裂。瘦果橢圓形,截頭,無毛;冠毛白色。
生境與分布 全國各地廣有分布。生于山坡、草地、林邊。
采集加工 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用。
性味功能 微苦、寒。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蝎、蜂蟄傷,瘡癤腫毒,濕疹,皮炎,急性結(jié)膜炎,咽炎。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熏洗。
參考配方 毒蛇咬傷:鮮斬龍草30克,水煎服,另用鮮全草搗爛外敷。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杠板歸別名 蛇倒退、犁頭刺、河白草、螞蚱簕、急解索、老虎脷、貓爪刺、蛇不過、蛇牙草、穿葉蓼
來源 為蓼科蓼屬植物貫葉蓼Polygonum perfoliatum 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長3-4米。莖蔓延彎曲,多分枝,草質(zhì),有棱,棱上有倒生的鉤狀刺,基部木質(zhì)化,有時帶紅色。單葉互生,有長柄,柄上亦密生倒鉤刺,葉片盾狀三角形,長與寬均為2.5厘米,先端鈍或微尖,全緣,無毛,通常下面中脈及脈紋上均有鉤刺,托葉鞘草質(zhì),圓形或卵形,抱莖。夏季開紅色或淡紅紫色花,短穗狀花序,頂生或生在上部的葉腋,通常包在圓形苞片內(nèi),花被5深裂,裂片在果時增大,雄蕊8。瘦果球形,堅硬,棕黑色,有光澤,成熟時完全包于深藍(lán)色多汁的肉質(zhì)花被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坎、溝邊及草坡上。分布于全國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生長茂盛時采集。
藥理作用 抑菌試驗(yàn):杠板歸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斯密氏桿菌、宋氏痢疾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酸、涼。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鎮(zhèn)驚。
主治用法 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百日咳,急性扁桃體炎,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外用治帶狀皰疹,濕疹,癰癤腫毒,蛇咬傷。用量:15-30 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干品煎水洗患處。
參考配方 1.上呼吸道感染:杠板歸、一枝黃花、大薊、火炭母各30克,桔梗18克,加水200毫升,小火煎成100毫升,早晚分服。小兒酌減。
2.百日咳:杠板歸30克,炒后加糖適量,水煎代茶飲。每日1劑。
3.帶狀皰疹、濕疹:杠板歸適量,食鹽少許,搗爛外敷或絞汁涂搽患處。
4.水腫:杠板歸根125克,水煎熏洗,暖睡取汗。另用冬瓜子、車前子、白茅根、陳葫蘆殼、冬瓜皮、海金沙各15克,水煎服。
5.毒蛇咬傷:鮮杠板歸葉60克,洗凈搗汁,甜酒少許調(diào)服。外用鮮葉搗爛酌加紅糖,搗勻外敷傷口周圍腫處。
6.小兒驚風(fēng)高熱:杠板歸15克,水煎服。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瓜子金別名 辰砂草、金鎖匙、瓜子草、瓜米草、竹葉地丁、金牛草
來源 為遠(yuǎn)志科遠(yuǎn)志屬植物瓜子金Polygala japonica Houtt.,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約15厘米。根圓柱形,較細(xì),彎曲,表面褐色,有縱橫皺紋和結(jié)節(jié),支根纖細(xì)。莖直立或斜生,綠褐色或紫綠色。下部木質(zhì),表面有灰色細(xì)柔毛,通常不分枝。單葉互生,葉柄短,有細(xì)毛,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1.2厘米,寬0.5-1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側(cè)脈明顯,葉脈及葉緣有細(xì)柔毛。夏季開紫白色花,總狀花序腋生,最上一個花低于莖的頂端?;ǖ危瑑尚?,萼片5,分離,前面一萼片卵狀披針形,成囊狀,外面中央為綠色,邊緣膜質(zhì)透明,被柔毛,側(cè)面兩萼片大,花瓣狀,廣卵形至橢圓形,后面兩萼片條狀披針形,花瓣3片,下部連合,一面有裂隙,背面近頂端有剪裂狀附屬物,雄蕊8,花絲基部連合成鞘狀,包圍雌蕊,雌蕊1,2室。蒴果廣卵形而扁,先端下凹有短尖頭,邊緣有膜質(zhì)狀寬翅,基部有宿存的5萼片。
生境與分布 常生于山坡、田土坎邊。分布于陜西、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全草。
藥理作用 1.已開花植株的根及地上部分的5%浸液均有溶血作用。2.有良好的鎮(zhèn)靜、安眠效果。3.抑菌實(shí)驗(yàn):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辛、微溫?;钛?,祛痰鎮(zhèn)咳,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 咽炎,扁桃體炎,口腔炎,咳嗽,小兒肺炎,小兒疳積,泌尿系結(jié)石,乳腺炎,骨髓炎。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疔瘡癤腫。用量6-15克,鮮用30-60克。
參考配方 1.毒蛇咬傷:外用瓜子金鮮全草30克,加水少量搗爛,或干粉末調(diào)成糊狀,外敷傷處。內(nèi)服用瓜子金、、半邊蓮、犁頭草干粉各等量,水泛為丸,每服15克,一日3次,或鮮草煎水服。
2.小兒疳積:瓜子金30克,豬肝60克,加水蒸熟,吃肝喝湯,連服3劑。
3.泌尿系結(jié)石:鮮瓜子金60-90克,鮮水田七30-45克,水煎服,重癥病人加鮮紫薇15-30克。
4.骨髓炎、骨結(jié)核:瓜子金半斤,用白酒4斤浸泡,然后隔水燉,去渣飲酒,每服15-30克,每日2次。
5.口腔炎:瓜子金90%,冰片、硼砂各5%,共研細(xì)粉,撒患處,每日2次。
6.失眠:瓜子金以文火煎煮,加適量調(diào)味劑、防腐劑,制成每50毫升含鮮瓜子金90克的水劑,晚上睡前服50毫升。
中草藥圖片大全之--慈姑別名 張口草、華夏慈菇、燕尾草
來源 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以球莖及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地下根狀莖橫走,先端生一長球狀的球莖。莖極短,生有多數(shù)互生葉,葉具長柄,長達(dá)50厘米,基部擴(kuò)大,對折,葉片三角箭形,長達(dá)20厘米,先端鈍或急尖,主脈5-7條,基部箭形,自近中部處延長為兩片披針形長裂片,外展成燕尾狀,裂片先端細(xì)長尾尖。夏季開白色花,花葶高15-50厘米,頂生一總狀花序,3-5朵輪生軸上,每序有花3-5輪,下部為雌花,具短梗,上部為雄花,具細(xì)長花梗,苞片披針形,基部聯(lián)合,花萼3片,花瓣3片,較萼片大,近圓形,白色帶紫點(diǎn),早落,雄蕊多數(shù),花藥紫堇色,心皮多數(shù),離生,密生于球形花托上。果為瘦果,斜倒卵形,扁平,兩面有薄翅。
生境與分布 生于池沼、水田、淺水溝中。分布于南北各省區(qū),各地廣有栽培。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甘、苦、涼。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散結(jié)。
主治用法 咯血,吐血,難產(chǎn),產(chǎn)后胞衣不下,崩漏帶下,尿路結(jié)石,小兒丹毒,外用治癰腫瘡
毒,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無名腫毒,紅腫熱痛:鮮慈菇搗爛加入生姜汁少許攪合,敷于患部,一日更換2次。
2.搔疹痱癢:鮮慈菇全草搗爛榨汁,以蛤粉調(diào)涂。
3.難產(chǎn)及產(chǎn)后胞衣不下:鮮慈菇或莖葉洗凈,切碎搗爛,絞一小杯汁,以溫黃酒半杯和服。
4.毒蛇咬傷:鮮慈菇搗爛敷于傷口,2小時更換1次,并用全草搗汁服。香青蘭
別名 青蘭、摩眼子、枝子花、山薄荷、炒面花、山香、畢日陽古、白賴洋古
來源 唇形科青蘭屬植物香青蘭Dracocephalum moldavica L.,地上全草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60厘米。全株密被短毛,稍有薄荷香氣。莖四棱形,由基部分枝斜上,幾達(dá)莖頂。葉對生,窄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7-18毫米,先端鈍或稍尖,基部近截形或?qū)捫ㄐ?,邊緣具鈍齒,齒尖常有細(xì)長芒狀毛,兩面被細(xì)短毛,下面有腺鱗。夏秋季開紫黃色花,輪傘花序生于莖上部葉腋內(nèi),苞片邊緣下方有芒狀的刺毛,明顯而硬,花萼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稍向下彎,頂端有缺刻,下唇于中部兩側(cè)內(nèi)凹成2個小的側(cè)裂片和一個大的中央裂片,雄蕊二強(qiáng)。4小堅果,包圍于增大的宿萼內(nèi)。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邊、路旁、固定沙丘及草原上。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陜西、山西、內(nèi)蒙、甘肅、新疆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地上全草,除去雜質(zhì),切段,晾干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苦、涼。清肺解表,晾干止血。
主治用法 感冒,頭痛,喉痛,支氣管哮喘,黃疸,吐血,衄血,痢疾,心臟病,神經(jīng)衰弱,狂犬咬傷。用量3-10克。
參考配方 1.外感頭痛,發(fā)燒:鮮香青蘭30克(干品15克),水煎服,每日2次。
2.狂犬咬傷:鮮香青蘭30克,朱砂0.3克,水煎服。
金花草
別名 烏韭、雉雞尾、孔雀尾、大葉金花草、小葉野雞尾、石青葦
來源 為陵齒蕨科烏蕨屬植物烏蕨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狀莖短而橫走,粗壯,密生赤褐色鉆狀鱗片。葉柄自根狀莖長出,褐棕色,除基部外無毛。葉片披針形至卵圓形,3-4回羽狀細(xì)裂,下部羽片卵圓狀至三角狀披針形,斜展,小羽片矩圓形或披針形,裂片闊楔形,先端多少呈截形,有不明顯的小齒牙,或淺裂成2-3個小圓裂片,上面無毛,葉脈在小裂片上2叉。孢子囊群頂生,圓形,每裂片1-2枚,囊群蓋灰棕色,杯形或淺杯形,口部全緣或多少嚙斷狀,向外開裂。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邊、溪溝邊、巖石縫或草叢中,以陰濕山坡最多。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qū),北達(dá)陜西南部。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收,夏、秋采集較佳。
性味功能 苦、寒。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用法 感冒發(fā)熱,咳嗽,扁桃體炎,腮腺炎,腸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農(nóng)藥中毒,外用治燒燙傷,皮膚濕疹。用量:15-30克。解食物中毒用鮮葉絞汁服;外用適量,鮮草煎水洗患處。
參考配方 1.狂犬咬傷:鮮金花草根莖150-180克,用銅器水煎,空腹服,連服數(shù)日,服藥期間環(huán)境必須安靜。
2.肝炎:金花草、虎刺、扇葉鐵線蕨各30克,水煎服。
3.食物中毒、農(nóng)藥中毒:金花草60-90克,水煎服,也可搗爛取汁,開水沖服。
4.燙傷:金花草炒焦,研細(xì)末,食油調(diào)搽。
5.咳嗽白痰:金花草、金線吊白米各10克,薺菜12克,皂角刺6克,繡花針10克,隔山消15克,水煎對糖服。
6.急性結(jié)膜炎:金花草搗爛取汁,點(diǎn)眼,渣敷患眼皮外。
7.蛇咬、跌撲瘀腫、燙傷:金花草搗爛,敷傷處。
8.黃疸:金花草15克,黑豆子30克,燈草0.5克,水煎服。
9.腸炎:金花草制成50%的煎劑,每服10-20毫升,每日3次。
10.乳痛:金花草根莖30克,水煎沖黃酒服,鮮葉搗爛敷患處。
細(xì)葉黃楊
別名 清明矮、千年矮、萬年青、黃頭艾、匙葉黃楊
來源 為黃楊科黃楊屬植物匙葉黃楊Buxus harlandii Hance.,以鮮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小灌木,高0.5-1米;枝近圓柱形;小枝近四棱形,纖細(xì),直徑約1毫米,被輕微的短柔毛,節(jié)間長1-2厘米。葉薄革質(zhì),匙形、稀狹長圓形,長2.5-4厘米,寬5-9毫米,先端稍狹,頂圓或鈍,或有淺凹口,基部楔形,葉面光亮,中脈兩面突出,側(cè)脈和細(xì)脈在葉面細(xì)密、顯著,側(cè)脈與中脈約成30-35°角,在葉背不甚分明,葉面中脈下半段常被微細(xì)毛,無明顯的葉柄?;ㄐ蛞干骓斏?,頭狀,花密集,花序軸長3-4毫米;苞片卵形,尖頭;雄花8-10朵,花梗長1毫米,萼片闊卵形或闊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連花藥長4毫米,不育雌蕊具極短柄,末端甚膨大,高約1毫米,為萼片長度的1/2;雌花萼片闊卵形,長約2毫米,邊緣干膜質(zhì),授粉期間花柱長度稍超過子房,子房無毛,花柱直立,下部扁闊,柱頭倒心形,下延達(dá)花柱1/4處。蒴果近球形,長7毫米,無光,平滑,宿存花柱長3毫米,末端稍外曲?;ㄆ?/span>5月,果期10月。在海南島12月仍開花,翌年5月果熟。
生境與分布 生于溪旁或疏林中。分布于廣東、海南等省區(qū),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西、云南、貴州也有分布。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多鮮用。
性味功能 苦、甘、涼。清熱解毒。
主治用法 狂犬咬傷。用量10-15克。
小花鳶尾
別名 六棱麻、八棱麻、亮紫鳶尾、六輪茅、九節(jié)地菖蒲、九節(jié)箭菖蒲、山菖蒲
來源 為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小花鳶尾Iris speculatrix Hance.,以根及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圍有棕褐色的老葉葉鞘纖維及披針形的鞘狀葉。根狀莖二岐狀分枝,斜伸,棕褐色;根較粗壯,少分枝。葉略彎曲,暗綠色,有光澤,劍形或條形,長約15-30厘米,寬0.6-1.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鞘狀,有3-5條縱脈?;ㄇo光滑,不分枝或偶有側(cè)枝,高20-25厘米,有1-2枚莖生葉;苞片2-3枚,草質(zhì),綠色,狹披針形,長5.5-7.5厘米,頂端長漸尖,內(nèi)包含有1-2朵花;花梗長3-5.5厘米,花凋謝后彎曲;花藍(lán)紫色或淡藍(lán)色,直徑5.6-6厘米;花被管短而粗,長約5毫米,外花被裂片匙形,長約3.5厘米,寬約9毫米,有深紫色的環(huán)形斑紋,中脈上有鮮黃色的雞冠狀附屬物,附屬物表面平坦,似氈絨狀,內(nèi)花被裂片狹倒披針形,長約3.7厘米,寬約9毫米,直立;雄蕊長約1.2厘米,花藥白色,較花絲長;花柱分枝扁平,長約2.5厘米,寬約7毫米,與花被裂片同色,頂端裂片細(xì)長,狹三角形,子房紡錘形,綠色,長1.6-2厘米,直徑約5毫米。蒴果橢圓形,長5-5.5厘米,直徑約2厘米,頂端有細(xì)長而尖的喙,果梗于花凋謝后彎曲成90度角,使果實(shí)呈水平狀態(tài);種子為多面體,棕褐色,旁附有小翅。花期5月,果期7-8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區(qū)。生于山地、路旁、林緣或疏林下。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曬干備用或鮮用。
性味功能 辛、溫。有小毒?;钛?zhèn)痛。
主治用法 跌打損傷,閃腰岔氣,狂犬咬傷,風(fēng)濕,風(fēng)寒骨痛。用量3-6克。
參考配方 1.跌打損傷,閃腰岔氣:小花鳶尾3-6克,泡酒服。
2.狂犬咬傷:小花鳶尾根狀莖10克,泡酒,每日服一次,每次一小杯。外用小花鳶尾全草煎水洗,并將全草搗爛敷患處。
3.風(fēng)濕,風(fēng)寒骨痛:小花鳶尾全草煎水洗。
蜈蚣草
別名 蜈蚣蕨、長葉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
來源 為蕨類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以全草及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dá)2米。根狀莖短柱狀稍橫斜,密生條形鱗片。羽狀多葉簇生,葉柄短,和葉軸都有鱗片,葉片薄革質(zhì),闊倒披針形,長20-90厘米,寬5-25厘米,羽片無柄,窄長卵形或條狀披針形,中部裂片最長,長約6-15厘米,寬5-10毫米,先端鈍,基部圓截形或淺心形,稍膨大,兩側(cè)多少呈耳形,上側(cè)常覆蓋葉軸,不育羽片的邊緣有細(xì)密鋸齒,羽片側(cè)脈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條形,生于小脈頂端的聯(lián)結(jié)脈上,靠近羽片兩側(cè)邊緣連續(xù)分布,囊群蓋同形,膜質(zhì)。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邊的鈣質(zhì)土或石灰?guī)r壁縫中。分布于長江以南地區(qū),北到陜西、甘肅、河南南部。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淡、平。祛風(fēng)活血,解毒殺蟲。
主治用法 防治流行性感冒,痢疾,風(fēng)濕疼痛,跌打損傷,外用治蜈蚣咬傷,疥瘡。根狀莖用量6-12克。外用全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患處。
別名 追地風(fēng)、鉆地風(fēng)、南寧地風(fēng)皮、地風(fēng)
來源 為木蘭科八角茴香屬植物地風(fēng)Illicium difengpi K. I. B. et K. I. M.以樹皮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高1-3米,全株芳香。葉常3-5片聚生于枝端或節(jié)上,葉柄長13-20毫米,葉片革質(zhì),倒披針性、長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0-14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全緣,稍內(nèi)卷,側(cè)脈4-7對。4-5月開紅花,腋生或近頂生,單朵或2-4朵簇生,花梗長6-12毫米,稍下垂,花被片15-17片,肉質(zhì),雄蕊二輪,常為21個,開花時心皮常為13個,離生。聚合果常有9-11個成熟心皮組成,直徑2.5-3厘米,蓇葖頂端有彎尖頭。
生境與分布 生于石灰?guī)r的石山頂或石山疏林下。產(chǎn)于廣西西南部。
采集加工 秋季采集,剝樹皮時只剝一邊,以免樹死亡。
性味功能 辛、澀、溫。有小毒。祛風(fēng)濕,行氣止痛。
主治用法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肌勞損。用量6-10克。外用治蜈蚣咬傷,研粉酒調(diào)外涂患處。
中華石龍尾
別名 哈膽草、華石龍尾、過塘蛇
來源 為玄參科石龍尾屬植物中華石龍尾Limnophila chinensis (Osb.) Merr.,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草本,高5-50厘米;莖簡單或自基部分枝,下部匍匐而節(jié)上生根,與花梗及萼同被多細(xì)胞長柔毛至近于無毛。葉對生或3-4枚輪生,無柄,長5-53毫米,寬2-15毫米,卵狀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稀為匙形,多少抱莖,邊緣具鋸齒;脈羽狀,不明顯;上面近于無毛至疏被多細(xì)胞柔毛,下面脈上被多細(xì)胞長柔毛。花具長3-15毫米之花梗,單生葉腋或排列成頂生的圓錐花序;小苞片長約2毫米;萼長5-7毫米,在果實(shí)成熟時具凸起的條紋;花冠紫紅色、藍(lán)色、稀為白色,長10-15毫米。蒴果寬橢圓形,兩側(cè)扁,長約5毫米,淺褐色。花果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生于水旁或田邊濕地。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多鮮用。
性味功能 微甘、苦、涼。清熱利尿,涼血解毒。
主治用法 水腫,結(jié)膜炎,風(fēng)疹,天皰瘡,毒蛇、蜈蚣咬傷。用量30-60克。
參考配方 1.水腫,結(jié)膜炎,風(fēng)疹:中華石龍尾鮮全草30-60克,水煎服。
2.天皰瘡,毒蛇、蜈蚣咬傷:中華石龍尾鮮全草搗爛外敷。
王瓜別名 吊瓜、土瓜、苦瓜蓮、山苦瓜
來源 為葫蘆科瓜樓屬植物王瓜Trichosanthes cucumeroides Maxim.,以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長數(shù)米。根呈紡錘形,黃白色,有縱紋,數(shù)枚簇生于根莖基部。莖細(xì)長,有縱棱和疏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6厘米,與葉片均被棕黃色粗毛,葉腋生有卷須,單一或分叉,葉片闊卵狀心形,葉面深綠,背面淡綠色,兩面粗澀有毛茸,掌狀3-5淺裂,長約5厘米,寬約4.5厘米,先端鈍,基部心形,邊緣有波狀鈍齒。夏季葉腋開單性白色小花,聚成短總狀花序,雌雄異株,花梗短,于結(jié)果時長1-2厘米,花冠白色,花瓣5,先端細(xì)裂呈流蘇狀。果實(shí)橢圓形或長卵形,長約5.5厘米,橙紅色,種子多數(shù),形似螳螂頭,長約1厘米,寬約7毫米,灰棕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溪邊草地。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等地。
采集季節(jié) 深秋挖根。
性味功能 苦、寒,有小毒。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散瘀止痛。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癰瘡腫毒,跌打損傷,小便不利,胃痛。用量:6-10克。外用適量,研末水調(diào)敷患處。
參考配方 1.各種毒蛇咬傷:①王瓜根、青木香、土防己、大薊根、天花粉各30克,共研極細(xì)末。腫脹未過膝的輕癥:日服2次,每次3克。腫脹已過膝的較重癥:日服2次,每次6克?;贾[或起水泡的重癥:日服3次,每次6克,涼開水送服。如皮膚呈紫黑色斑點(diǎn),可再加生半夏(研末)0.2克,混合上藥,同服。②王瓜根曬干,小便內(nèi)浸7日,取出陰干備用。臨用時加開水磨成濃汁,涂傷口周圍,隨干隨涂,但不要涂搽傷口,以利毒水流出。此方并治黃蜂蜇傷,各種毒蟲及蜈蚣咬傷。③王瓜根18-30克,水煎服。外用王瓜根研末,水調(diào)成餅狀,敷傷處。
2.手術(shù)后疼痛、外傷痛、腸胃道疼痛:王瓜根切片,每次0.3-0.6克,嚼爛吞服。根據(jù)病情確定每日用藥次數(shù)。
3.癰癤、跌打扭傷腫痛:王瓜根磨水或磨甜酒汁,涂搽患處,藥干再涂。
注:1.江蘇、浙江兩省有將本品果皮當(dāng)栝樓皮,種子當(dāng)栝樓仁使用者。
2.本品內(nèi)服量不宜過多,過多則引起嘔吐。
水蜈蚣別名 金鈕草、三莢草、散寒草、球子草、瘧疾草、金牛草、雷公草、水牛草、三人扛珠、地楊梅
來源 為莎草科水蜈蚣屬植物短葉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光滑無毛,鮮時有菖蒲香氣,根狀莖柔弱,匍匐平臥于地下,須根多,紫褐色,似蜈蚣,節(jié)多數(shù),節(jié)上有小苗,稈成列散生,芊弱,高7-20厘米,扁三棱形,平滑。葉質(zhì)軟,窄線形,長10-13厘米,寬2-4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淡紫色。6-9月開花,黃綠色頭狀花序,約0.4厘米,花莖三棱形,下有葉狀苞片3枚,堅果稍倒卵形,褐色,扁平,極小。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邊、空曠潮濕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貴州、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采集季節(jié) 全年可采,洗凈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可使血液中瘧原蟲消滅或減少。
性味功能 辛、平。疏風(fēng)解表,清熱利濕,止咳化痰,去瘀消腫。
主治用法 傷風(fēng)感冒,支氣管炎,百日咳,瘧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損傷,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毒蛇咬傷,皮膚搔癢,癤腫,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煎水洗患處。
參考配方 1.百日咳、支氣管炎:水蜈蚣60克,糖適量,水2碗煎至半碗,分三次沖糖服。
2.感冒發(fā)熱:水蜈蚣60克,水煎溫服取汗。
3.預(yù)防瘧疾:水蜈蚣、倒扣草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2日,隔半月再服1劑。
4.瘧疾:水蜈蚣30-60克,水煎,瘧發(fā)前2-4小時服,或每日服3次。
5.乳糜尿:水蜈蚣、桂圓(或黑棗)各6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15天。
6.痢疾:水蜈蚣60克,水煎,紅糖調(diào)服。
7.跌打損傷:水蜈蚣30克,水煎,米酒對服。
8.咳嗽、咯血:水蜈蚣根30克,煮水兌冰糖服。
9.皮膚搔癢:煎湯外洗。
10.蛇咬傷:水蜈蚣、雄黃、大蒜子各30克,共搗爛敷患處。
11.蛇咬傷:鮮草洗凈,搗爛外敷。
望江南別名 羊角豆、山綠豆、假決明、狗屎豆、假槐花
來源 為豆科決明屬植物望江南Cassia occidentalis L.,以種子和莖、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半灌木狀草本或多年生小灌木,高1-2米。莖直立,有分枝,基部木質(zhì)化。雙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有小葉3-5對,葉柄基部有大腺體一個,托葉早落,小葉片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渾圓,全緣,僅邊緣被細(xì)毛。夏季莖頂及葉腋抽出傘房狀總狀花序,花梗長1-2.5厘米,苞片早落,花萼5裂,花瓣5,倒卵形,長約1.2厘米,黃色,雄蕊10,上面3個不育。莢果呈略扁的圓柱形,長7-13厘米,形似羊角,黃棕色。種子多數(shù),稍扁卵形。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草叢及灌木叢中。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有栽培。
采集加工 10月采收成熟果實(shí)。莖、葉鮮用或于夏季采收。
藥理作用 1.種子中含大黃素,有致瀉作用。2.根煎劑有改善消化,消除痙攣,并有驅(qū)蟲作用。3.種子中有毒蛋白,表現(xiàn)明顯的毒性,具有抗原性質(zhì),狗可以得到免疫。4.種子的苯提取液對動物肝、腎有損害作用。
性味功能 甘、苦、平,有小毒。種子:清肝明目,健胃潤腸。莖、葉:解毒。
主治用法 種子:高血壓頭痛,目赤腫痛,口腔糜爛,習(xí)慣性便秘,痢疾腹痛,慢性腸炎。莖、葉:外用治蛇、蟲咬傷。用量:種子10-15克。莖、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蛇咬傷、毒蟲叮蜇傷:①望江南葉30-60克,水煎服,外用莖、葉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②望江南根30克,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外敷。2.頑固性頭痛:望江南葉30克,豬瘦肉半斤,加少量鹽,水煎服,每日1劑。
3.高血壓引起的頭脹痛、便秘:望江南種子15-30克,微炒稍研碎,水煎服或水煎代茶飲。
4.口腔粘膜發(fā)炎糜爛:望江南種子30克,加水煎濃汁,含嗽,一日數(shù)次,持續(xù)數(shù)日。
5.眼結(jié)膜炎、腎炎、尿道炎、白帶、下痢腹痛:望江南種子15-30克,水煎服。
6.風(fēng)濕痛:望江南根15克,臭牡丹根10克,茜草根6克,水煎,兌甜酒一茶杯服。
7.胃痛:望江南根10克,水煎服。
8.急性肝炎:望江南果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黃毛耳草10克,白茅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徐長卿別名 寮刁竹、逍遙竹、遙竹逍、竹葉細(xì)辛、對節(jié)蓮、銅鑼草、一枝香、英雄草、瑤山竹
來源 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徐長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unge) Kitag.,以根及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0-7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含白色有毒乳汁。根狀莖短,上生多數(shù)細(xì)長的須狀根,形如馬尾,土黃色,有香氣。莖細(xì)而剛直,節(jié)間長,少分枝。單葉對生,披針形或條形,長4-15厘米,寬0.2-0.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全緣或稍反卷,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主脈突起。夏秋開淡黃綠色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ㄝ?深裂,卵狀披針形,花冠亦5深裂,廣卵形,平展或向外反卷,副花冠5,黃色,肉質(zhì),腎形,基部與雄蕊合生,雄蕊5,相連成筒狀,藥2室,雌蕊1,子房上位,由2個離生心皮組成,花柱2,柱頭平扁。蓇葖果呈角狀,長約6厘米,表面淡褐色,種子多數(shù),卵形而扁,暗褐色,頂端有一簇白色細(xì)長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叢中。分布于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及西南地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采根或全草。
藥理作用 1.對小白鼠有鎮(zhèn)痛作用,在給藥10分鐘后出現(xiàn),1小時后消失。2.有減慢動物心率的作用。3.本品能使小白鼠心肌對銣攝取量增加,似有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謝,緩解心肌缺血的作用。4.所含丹皮酚為降壓成分,但去除丹皮酚后仍有降壓作用,說明還有其他降壓成分。5.能顯著減少小白鼠自發(fā)活動,而有鎮(zhèn)靜作用。
性味功能 辛、溫。清熱消腫,通經(jīng)活絡(luò),止痛。
主治用法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腰痛,牙痛,胃痛,痛經(jīng),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外用治神經(jīng)性皮炎,蕁麻疹,帶狀皰疹。用量3-1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粉敷患處。
參考配方 1.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徐長卿根25-30克,燒酒半斤,浸泡7日,每日服藥酒100毫升。
2.牙痛:徐長卿15克,水煎服。服時先用藥液嗽口1-2分鐘后咽下。如服粉劑,每次1.5-3克,每日2次。
3.神經(jīng)性皮炎,蕁麻疹,濕疹:徐長卿1斤,水煎,濃縮,加入0.3%尼泊金適量,每日2-4次涂患處。
4.跌打損傷:徐長卿根10克,連錢草60克,水煎兌黃酒服。另取鮮品搗爛敷患處。
5.毒蛇咬傷:徐長卿、青木香各30克,山梗菜15克,金線蓮2-3株,共搗爛取汁調(diào)蜜服。多用于五步蛇咬傷。
山梗菜別名 半邊蓮、大種半邊蓮
來源 為桔??粕焦2藢僦参锷焦2?/span>Lobelia sessilifolia Lamb.和線萼山梗菜L. melliana Wimm.,以根、葉、帶花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1.山梗菜: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折斷有白色乳汁,根狀莖細(xì)長,斜升,有多數(shù)須根。葉互生,無柄或近無柄,葉片寬披針形或披針形,莖下部葉較寬大,向上漸窄小,葉緣有殘留鋸齒。8-9月開藍(lán)紫色花,單生于葉腋,萼長圓形,先端有5個三角形裂片,花冠略呈二唇形,上唇二裂幾至基部,下唇三裂較淺,雄蕊5,聚藥,子房下位,柱頭二深裂。蒴果長圓形,具棱,頂端有三角狀線形宿萼。圖示為山梗菜。
2.線萼山梗菜:多年生亞灌木狀草本,高達(dá)1.4米。葉互生,有短柄,葉片膜質(zhì),長方橢圓形或長方卵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漸尖,邊緣有細(xì)小疏鋸齒,基部近圓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呈薄翅狀。花單生葉腋,花梗長約5毫米,有線形苞片一對與花梗合生至中部以上,花萼5裂,細(xì)線形,長約15-22毫米,基部寬1毫米,花冠藍(lán)色,長約20毫米,向一側(cè)偏展,稍呈二唇狀,上唇二深裂,線形,下唇三裂較淺,內(nèi)部不裂部分被毛,雄蕊短于花冠,花絲基部分離,被毛,上部合生,無毛,5花藥聚合柱頭之外,下面2雄蕊有白色毛叢,子房下位,先端有薄環(huán)形花盤。蒴果近卵形,有細(xì)棱,頂端有細(xì)長線形宿萼,萼片間露出短瓣狀花盤裂片,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長圓形,紅棕色。
生境與分布 山梗菜生長在沼澤地帶或河邊、溝邊濕地草叢中。分布由東北、華北至華中向南至福建,臺灣亦有之。線萼山梗菜生于沼澤地,分布于福建、廣東等省。
采集加工 夏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備用。
藥理作用 山梗菜堿對呼吸中樞具有選擇性興奮作用,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一方面是通過頸動脈球反射的引起呼吸興奮。呼吸中樞抑制時,此興奮作用更明顯。此外還有祛痰作用。
性味功能 辛、平,有小毒。宣肺化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用法 支氣管炎,肝硬化腹水,水腫,外用治毒蛇咬傷,蜂螫,癰腫疔瘡。用量3-1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尖尾芋別名 老虎芋、野山芋、尖尾風(fēng)、卜芥、假海芋、獨(dú)角蓮、狼毒
來源 為天南星科海芋屬植物尖尾芋Alocasiacucullata(Lour.) Schott.,以根狀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dá)1米。根狀莖粗壯,直立或橫臥,具須根及有明顯的葉痕和膜質(zhì)的葉鞘殘留物。老株常在莖干上部有分枝。葉寬卵狀心形,稍盾狀,長15-30厘米,寬10-18厘米,先端長尖,基部心形,邊緣波狀,側(cè)脈約5-7對,最下部的扇狀放射,葉柄綠色,長30-90厘米,下部擴(kuò)大成鞘狀。春季開花,肉穗花序從葉腋內(nèi)長出,外被舟狀苞片所包圍,其長大于肉穗花序。果肉質(zhì),朱紅色至紫紅色。
生境與分布 野生于山澗陰濕處或村旁、溝邊、河邊,也有栽培。分布于廣西、廣東、四川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挖,剝?nèi)ネ鈱哟制ぁ?/span>
性味功能 辛、微苦、寒。有大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用法 鉤端螺旋體病,腸傷寒,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外用治毒蛇咬傷,毒蜂蜇傷,蜂窩組織炎。用量3-10克,久煎后毒性可降低。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毒蜂蜇傷:尖尾芋適量,刮去粗皮搗爛敷患處。每次5-10分鐘。
2.鉤端螺旋體?。乎r尖尾芋120克,切片曬干,加大米飯或生大米炒至無水發(fā)黑為止,久煎,3次分服,每日1劑。
注:尖尾芋生用有大毒,內(nèi)服需去外皮,并需久煎(6小時以上),到煎劑呈紅色時方可服用。藥理實(shí)驗(yàn)證明,尖尾芋煎劑有鎮(zhèn)咳作用。
小過路黃別名 風(fēng)寒草、紅頭繩、聚花過路黃、臨時救
來源 為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小過路黃Lysimachia congestiflora Hems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20厘米。莖深紫紅色,具短柔毛,多分枝,下部匍匐地面,節(jié)處生不定根,上部斜升。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廣卵形,長達(dá)25毫米,寬達(dá)19毫米,先端鈍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至暗紫綠色,下面紫紅色或綠色,有毛,邊緣有淡紅色小點(diǎn)。3-4月開花,花多朵集生于枝端,成密集狀,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6毫米,寬1.5-2毫米,被極短柔毛,花冠輻狀,下部合生,裂片5枚,黃色,卵形,先端銳尖,呈覆瓦狀排列,雄蕊5,對瓣生,長短不一,長約6.5-8毫米,子房上位,卵形,被長白柔毛,1室。蒴果,種子多數(shù),萼宿存。
生境與分布 生長在林邊、路旁的向陽處。分布于四川省。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根,鮮用或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微辛、苦、溫。祛風(fēng)散寒,止咳化痰,消積解毒。
主治用法 風(fēng)寒頭痛,咽喉腫痛,咳嗽多痰,小兒疳積,腹瀉,蛇咬傷。用量10-15克。
參考配方 1.石淋、膽囊結(jié)石、野菌中毒、藥物中毒:小過路黃60-120克,水煎服。
2.蟲牙腫痛:小過路黃120克,雞蛋4枚,同煮,蛋熟后去殼再煮10-20分鐘,吃蛋喝湯,藥渣乘熱敷于痛牙部位的臉上。
3.蛇蟲咬傷、疔瘡腫毒、纏腰火丹、燙火傷:小過路黃30-60克,酢漿草30克,筋骨草30克,搗爛敷患處?;驌v汁外搽。
大頭橐吾別名 兔打傘、猴巴掌、老鴉甲、望江南
來源 為菊科橐吾屬植物大頭橐吾Ligularia japonica (Thunb.) Less.,以根、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zhì),多數(shù),粗壯。莖直立,高50-100厘米,上部被白色蛛絲狀柔毛或光滑,基部直徑達(dá)1厘米,被枯葉柄纖維。叢生葉與莖下部葉具柄,葉柄長20-100厘米,無翅,光滑,灰綠色,具紫斑,基部鞘狀抱莖,葉片輪廓腎形,直徑約40厘米,掌狀3-5全裂,裂片長14-18厘米,再作掌狀淺裂,小裂片羽狀或具齒,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在幼時被白色柔毛,后脫毛,光滑,葉脈掌狀;莖中上部葉較小,具短柄,鞘狀抱莖;最上部葉無鞘,葉片掌狀分裂。頭狀花序輻射狀,2-8朵排列成傘房狀花序;常無苞片及小苞片;花序梗長達(dá)20厘米,被卷曲的白色柔毛;總苞半球形,長10-25毫米,寬15-24毫米,總苞片9-12枚,2層,排列緊密,背部隆起,兩側(cè)有脊,寬長圓形,寬達(dá)8毫米,先端三角形,具尖頭,背部被白色柔毛,內(nèi)層具寬膜質(zhì)邊緣。舌狀花黃色,舌片長圓形,長4-6.5厘米,寬約1厘米,管部長10-13毫米;管狀花多數(shù),長約2厘米,管部長約1厘米,檐部筒形,冠毛紅褐色,與花冠管部等長。瘦果細(xì)圓柱形,長達(dá)1厘米,具縱肋,光滑。花果期4-9月。
生境與分布 分布于福建、臺灣、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廣西、廣東等省區(qū)。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水邊,山坡草地及林下。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微溫。舒筋活血,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跌打損傷,無名腫毒,毒蛇咬傷。用量15-30克。
參考配方 1.跌打損傷:大頭橐吾根15-30克,酒水各半煎服,同時取鮮草適量加白酒搗爛外敷。
2.無名腫毒:大頭橐吾根適量白糖少許,共搗爛外敷,早晚各換藥一次。
3.毒蛇咬傷:大頭橐吾根、虎掌、苧麻根皮適量,共搗爛外敷。
南牡蒿別名 牡蒿
來源 為菊科蒿屬職務(wù)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以全草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直立,少分枝,無毛或稍被毛?;~匙形,先端有缺刻及不整齊的牙齒,莖生葉互生,中部以下的葉有柄,葉片羽裂,裂片先端齒裂、3裂或羽狀分裂,最上部的葉無柄,窄小,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細(xì)小,多數(shù)在莖和枝端再排列成復(fù)總狀花序,無?;蛴卸坦?,有條形苞葉,總苞卵形,長約2毫米,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背面綠色,邊緣稍膜質(zhì),內(nèi)層矩圓形,邊緣寬膜質(zhì),花全部管狀?;ü诘S色,緣花雌性,1列,能育,盤花兩性,不育。瘦果小,橢圓形,無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路旁、山坡。分布于我國北部、西部及東北地區(qū)。
采集加工 夏季割取全草,切段,鮮用或曬干備用。秋季挖根,洗凈,曬干。
性味功能 苦、微甘、溫。祛風(fēng)除濕,解毒。
主治用法 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頭痛,浮腫,毒蛇咬傷。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毒蛇咬傷:鮮南牡蒿葉嚼爛敷患處,敷后再用鮮南牡蒿30克,金銀花15克,細(xì)辛、大黃各3克,水煎對酒或黃酒服,早晚飯前各一次。
華山礬別名 土常山、狗屎木、華灰木
來源 為山礬科山礬屬植物華山礬Symplocos chinensis (Lour.) Druce.,以葉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灌木,高達(dá)3米。樹皮灰白色,嫩枝密被白色柔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近革質(zhì),長圓形或倒卵形,長4-7厘米,寬3-5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xì)鋸齒,齒端具細(xì)尖,上面被短細(xì)毛,下面密生白色長柔毛,葉脈在背面突起,有銹色柔毛。夏季開白色花,多而密,排成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萼管被白色柔毛,裂片被紅色柔毛,花瓣5,長圓形,雄蕊多數(shù),花絲細(xì)長,基部稍合生。核果卵圓形,頂端有宿萼,熟時藍(lán)黑色,被短毛。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根全年可采。夏秋采葉。
藥理作用 本品水煎劑體外實(shí)驗(yà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根:甘、微苦、涼。解表退熱,解毒除煩。葉:止血。
主治用法 根:感冒發(fā)熱,心煩口渴,瘧疾,腰腿痛,狂犬咬傷,毒蛇咬傷。葉:外用治外傷出血。根用量10-15克。外用葉適量,鮮品搗爛或干品研末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狂犬咬傷:鮮華山礬根二層皮15克,取汁沖米酒(酒釀)服。咬傷當(dāng)天服第一次,以后每隔10天服一次,共服9次。
2.毒蛇咬傷:華山礬根2斤,切片加水一小桶,煎至1/3的量,煎時要去泡沫,冷后在咬傷處自上而下洗滌,傷口處敷搗爛的華山礬嫩葉。如腹痛,吐血,神志不清,取嫩葉一把,搗爛加冷水過濾后取濾液內(nèi)服。
3.痢疾,腸炎:華山礬根30克(一次量),每日2次。
4.跌打損傷:華山礬根15克,水煎,黃酒沖服?;蚣踊⒄雀?0克,水煎服。
5.腰痛:華山礬根10克,卷柏2-3株,水煎黃酒沖服。
6.乳腺炎、無名腫毒(未潰):鮮葉搗爛加人乳調(diào)勻外敷。
7.胃痛:華山礬根、木香各10克,水煎,加生姜、白糖少許調(diào)服。
8.外傷出血:華山礬鮮葉搗爛外敷傷口。
半邊蓮別名 細(xì)米草、急解索、半邊花、蛇利草、長蟲草
來源 為桔??粕焦2藢僦参锇脒吷廘obelia chinensis Lour.[L.radicans Thunb.],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矮小草本,高5-15厘米,全株光滑無毛,有乳汁。根細(xì)圓柱形,淡黃白色。莖細(xì)弱匍匐,節(jié)處著地生多數(shù)須根,上部直立。葉互生,無柄,葉片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2.5-6毫米,全緣或有疏齒。夏季葉腋開單生淡紫色或白色小花,花冠基部合成管狀,上部向一邊5裂展開,中央3裂片較淺,兩側(cè)裂片深裂至基部,雄蕊5個,花絲基部分離,花藥彼此聯(lián)合,圍抱柱頭,花藥位于下方的有毛,上方的三個無毛。子房下位,蒴果頂端2瓣開裂。種子細(xì)小,多數(shù)。
生境與分布 生于田埂草地、溝邊、溪邊濕地。分布于長江流域及南部各省。
采集季節(jié) 夏、秋生長茂盛時采集全草。
藥理作用 1.動物實(shí)驗(yàn)證明本品有利尿作用,同時尿中氯化物增高。在利尿作用發(fā)生前血液比重已下降,說明有直接和間接利尿作用。2.本品注射于毒蛇咬傷的狗,有良好的保護(hù)作用。3.本品制劑在非經(jīng)口給藥時能通過頸動脈球反射性的引起呼吸興奮,大劑量時能引起血壓下降。4.止血:本品對小白鼠的剪尾出血有止血作用。5.抑菌試驗(yà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辛、微苦、平。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肝硬化腹水,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腎炎水腫,扁桃體炎,闌尾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疔瘡。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毒蛇咬傷:①半邊蓮、天胡荽、連錢草(均為鮮品)各等量,共搗絞汁內(nèi)服,藥渣外敷傷口周圍。②半邊蓮240克,巴豆霜、青木香、黃柏、姜半夏各120克,蜈蚣40克,共研粉制丸,成人內(nèi)服1克,嚴(yán)重者加倍,兒童減半。一般內(nèi)服一次即可。如服藥后6小時仍大便不通,可重復(fù)應(yīng)用,直至水瀉為止。其后如出現(xiàn)便秘或大便干燥,應(yīng)酌情應(yīng)用,以保持大便稀薄為原則。孕婦及嚴(yán)重胃腸病著慎服。傷口局部采用刀刺排毒法及配合外敷其他有關(guān)治蛇傷的草藥。③半邊蓮30克,搗汁服,藥渣敷患處。
2.小兒多發(fā)性癤腫:半邊蓮30克,紫花地丁15克,野菊花10克,金銀花6克,水煎服,取第三次煎汁洗患處。
3.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半邊蓮30克,水煎服?;蚣痈顾?0克。
4.寒喘,瘧疾:半邊蓮15克,雄黃3克,研末,和冷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丸,鹽湯送下。
5.急性腹痛:半邊蓮15克,嚼服。
半枝蓮別名 并頭草、狹葉韓信草、牙刷草、四方馬蘭
來源 為唇形科黃芩屬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 Don [S.rivularisWall.],以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下部匍匐生根,上部直立,四棱形,不分枝或少分枝,無毛。葉對生,莖下部的有短柄,上部的近于無柄,葉片卵形至披針形,長1-3厘米,寬0.5-1.5厘米,先端鈍,基部楔形或近心形,全緣或有少數(shù)不明顯鈍齒。4-10月開花,輪傘花序頂生,集成偏側(cè)總狀花序,長7-14厘米,花萼2唇形,上唇背部有一盾狀附屬體,花冠落后封閉并增大,果熟時脫落,花冠唇形,淺蘭紫色,花冠管傾斜。雄蕊2對,不伸出,花柱頂端2裂。小堅果,卵形,有細(xì)瘤點(diǎn),包圍宿萼中。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陰濕處。主要分布于我國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各省。
采集季節(jié) 花期采集全草。
藥理作用 1.本品浸劑經(jīng)乙醚提取的黃色針狀結(jié)晶形物質(zhì)經(jīng)動物實(shí)驗(yàn)有利尿作用。2.本品浸劑給動物作靜脈注射有降壓作用。但口服治療量未產(chǎn)生降壓作用,可能是降壓成分不易被胃腸道吸收。3.抑菌實(shí)驗(yàn):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微苦、涼。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抗癌。
主治用法 腫瘤,闌尾炎,肝炎,肝硬化腹水,肺膿瘍;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用量:15-30克,大量可用至60克。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肺癌:半枝蓮、白英各30克,水煎服。
2.直腸癌、胃癌、食管癌、宮頸癌:復(fù)方半枝蓮抗癌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或穴位注射,每日2次,效果較好。
3.惡性葡萄胎:半枝蓮60克,龍葵30克,紫草1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一劑。
4.乳房纖維瘤、多發(fā)性神經(jīng)纖維瘤:半枝蓮、六棱菊、野菊花各30克,水煎服。
5.腫瘤:半枝蓮2份,山豆根、露蜂房、山慈菇各1份,研細(xì)粉,制成綠豆大丸劑,每服15丸,日2-3次,飯后服。
6.急性乳腺炎(早期):鮮半枝蓮適量,搗爛敷患處。
7.血淋:半枝蓮120克,豬尿泡1個,加水燉熟,吃尿泡喝湯,連服3劑。
8.肺癰,咳吐腥臭膿血:半枝蓮120克,豬瘦肉120克,加水過液面,不加鹽,煮至水剩一半,吃肉喝湯,每日服1劑,連服6-7劑。
9.毒蛇咬傷:半枝蓮、烏蘞莓各等量,搗爛絞汁,涂于傷口或敷于傷口。
刺榆
別名 騷夾紫、樞、釘枝榆、刺榆針子
來源 為榆科刺榆屬植物刺榆Hemiptelea davidii (Hance) Planch.,以樹皮、根皮、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小喬木,高可達(dá)10米,或呈灌木狀;樹皮深灰色或褐灰色,不規(guī)則的條狀深裂;小枝灰褐色或紫褐色,被白色短柔毛,具粗而硬的棘刺;刺長2-10厘米;冬芽常3個聚生于葉腋,卵圓形。葉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稀倒卵狀橢圓形,長4-7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淺心形或圓形,邊緣有整齊的粗鋸齒,葉面綠色,幼時被毛,后脫落殘留有稍隆起的圓點(diǎn),葉背淡綠,光滑無毛,或在脈上有稀疏的柔毛,側(cè)脈8-12對,排列整齊,斜直出至齒尖;葉柄短,長3-5毫米,被短柔毛;托葉矩圓形、長矩圓形或披針形,長3-4毫米,淡綠色,邊緣具睫毛。小堅果黃綠色,斜卵圓形,兩側(cè)扁,長5-7毫米,在背側(cè)具窄翅,形似雞頭,翅端漸狹,果梗纖細(xì),長2-4毫米?;ㄆ?/span>4-5月,果期9-10月。
生境與分布 產(chǎn)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河北、陜西、山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省區(qū)。常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坡地次生林中,也常見于村落路旁、土堤上、石礫河灘。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多鮮用。
性味功能 淡、澀、平。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水腫,癰腫。用量3-6克,外用適量。
參考配方 1.毒蛇咬傷:刺榆鮮葉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
2.癰瘡腫毒:刺榆鮮樹皮或鮮根皮搗爛外敷。
兔兒傘
別名 雨傘菜、一把傘、水鵝掌
來源 為菊科兔兒傘屬植物兔兒傘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以根或全草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有短匍匐根狀莖,根須狀。莖直立,單一,無毛,略帶棕褐色?;~一片,具長柄,花后枯落,莖生葉通常2片,互生,疏生,下葉稍大,葉片圓盾形,直徑20-30厘米,掌狀全裂,裂片7-9,每片又2-3深裂,小裂片又作羽裂,寬4-8毫米,邊緣具不規(guī)則的牙齒,上面綠色,下面灰白色,上葉較小,裂片4-5。夏、秋開花,花序下的葉披針形至條形,有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多數(shù),密集成小聚傘再排成傘房狀,苞片一層,5片,無毛,長橢圓形,先端鈍,邊緣膜質(zhì),花全部管狀,8-11朵,兩性,裂片5枚,淡紫紅色。柱頭2裂,長短不相等。瘦果長橢圓形,無毛,冠毛灰白色或帶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草叢中。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地區(qū)。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集全草。
性味功能 辛、微溫。有小毒。祛風(fēng)濕,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用法 腰腿疼痛,跌打損傷。用量6-15克。
參考配方 1.跌打損傷:兔兒傘全草搗爛,加燒酒適量,外敷傷處。
2.頸部淋巴結(jié)炎:兔兒傘根6-12克,水煎服。
3.毒蛇咬傷:兔兒傘根搗爛,加黃酒適量,外敷傷處。
4.碰傷,摔傷,傷處疼痛:兔兒傘15-30克,水煎兌酒服。此方用量過大,須慎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