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河就是我們村
一
出延川城到黑龍關,沿210國道北行六華里,過秀延河,進溝二里處就到我們村了。再行一里,上一個壩坡,往后走就看見李家老院了。白家鹼上,康家院前,鄧家院里,劉家圪嶗,一處處窯洞群依山而建,錯落有致。
著名畫家劉文西為村莊題字
陜北這地方,大河有名,兩岸稱川。而我們村所在的這條溝,雖然歷經(jīng)千百年來無數(shù)次洪水的沖刷,卻仍然只是一條小溝,小到無可名之。溝無名,溝里的河也就無名。詩有無題詩,人有無名氏。溝無名,溝就是名,河無名,河就是名。一個姓氏后來和這條河有了聯(lián)系,就被命名為劉家河村,劉家河村就是我們村。
劉家河曾經(jīng)一個時期也叫李劉家河,追其根由其實無他,只因,為村民執(zhí)筆代書的先生的幾次筆誤而已——此為傳說,莫論有無,在此說來可資一笑爾。
以前,我們村五個姓氏的人中,有“春光不老”(匾額)的鄉(xiāng)賢達人,有“妙手回春”(匾額)的仁心鄉(xiāng)醫(yī),有善木器制作、修建石窯和漏粉的匠人,有懂絲弦善彈唱愛紅火的藝人,更多的人則是務農(nóng)的高手以及信天游的歌者。現(xiàn)在,我們村的人正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地球村里不同的崗位上譜寫著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們中有科學工作者、教師、醫(yī)生、企業(yè)家以及作家、書法家、畫家、曲藝家。
我們村在賀家灣鄉(xiāng)乃至延川縣也是個較大的自然村。據(jù)《延川縣志》記載,淸道光十一年(1831年)前該村已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村里居民共107戶,535人。耕地面積2400畝,生產(chǎn)小麥、玉米、高粱、糜谷、豆類等農(nóng)作物,糧食總產(chǎn)量33.28萬斤;林業(yè)面積2600畝,其中經(jīng)濟林400畝;種草290畝,大家畜58頭,羊250只;農(nóng)機具8臺(件)。經(jīng)濟收入達5萬元。有小學1所,合作醫(yī)療站1處。
從我們村前莊到后莊有五六華里的路程。村落兩邊十幾條小小的山脈自河兩岸延伸至河灣中,好像一條條靜靜低頭飲水的龍兄龍弟,似乎在印證著“龍生九種,種種不同”這樣一句老話。它們相貌不同,形態(tài)各異,龍須成樹,龍牙為石,龍唇成土,龍毛為草,龍涎成泉,龍吟為風。而龍兄龍弟之間便是一條條深淺不一寬窄不等的溝壑,這些溝壑中有泉水清流者甚少,大部分是一條干溝兩塌荒山,內(nèi)藏奇形山峁怪狀疙瘩,或隱小口口大肚肚一兩繩多深的窟窿,以及如削如劈的陡峭山崖。
后村有一座龍王廟,舊時這里是村民和龍神有關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一類話題的溝通場所。這種溝通總是在香煙繚繞中進行,一方跪拜、供獻、祈求以及禱告,一方木然、漠視、無言。即便如此,村民們也似乎心領神會了一些什么,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就顯出底氣很足的樣子,他們相信受苦人的勞作必定會有個豐碩成果的回報來。然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村民的日子還是在衣不裹丑處吃不離糠菜中一輩一輩的煎熬著。
現(xiàn)在,這座龍王廟和村中山上以及前村河邊的另外兩座廟,已經(jīng)被衣食無憂幸福滿滿的村民們拆除或封門了。
二
我們村有一個李家老院。
“欲知山東的衙門,先看李家的大門”
相傳李氏先祖有一弟子官至濟南府臺,這位祖先便擇日尋訪。路見弟子的八抬大轎鳴鑼開道欲上前攔轎,卻被衙役呵斥推搡路旁,先祖情急之下直呼弟子乳名。弟子聞聲即落轎攙扶其師同轎而歸,視為上賓。先祖久住無聊便四處游玩,一日至廚房見滿地死鴨,遂問究竟,答曰:府中來一先生,只食鴨心故棄鴨肉。一日又去廚房不見主廚,問之何去。答曰:先生席間舉箸見發(fā)問弟子何物,弟子羞惱即殺主廚。祖上頓悟,連日怏怏不樂。自思,我言喜食鴨心,弟子摘鴨心而棄其肉,我老眼昏花不知箸上何物,弟子見發(fā)屠廚。我若久住此地何異于圖財害命,故辭弟子執(zhí)意離去。弟子挽留無果,便送一瘸腿騾子并開府臺印函煩同僚過境接待,以延先祖歸途期限。數(shù)月,先祖行至村前泉眼飲水,見遠處自家田地施工修建,嘆曰:子孫不孝,乘我出門數(shù)月賣地求生。心寒之極上前詢問,方知是弟子遣人以府臺衙門后院圖樣規(guī)劃修建。至此,旗桿未立,觀樓未建,不等完全竣工當即驅(qū)散工匠。
有人說先祖愚鈍,為何不等竣工就驅(qū)散工匠。小時候我也疑惑,現(xiàn)在我們吃糠咽菜,衣不遮體,不知府臺為什么就有那么多的錢來修建這么大的院落。隱約覺得當官的就是有錢的人,可以吃鴨心殺廚師的人。現(xiàn)在我也疑惑,當年用以修建宅院的錢糧不知是朝廷俸祿還是官庫銀兩。
李家老院雖為未竣工之窯洞建筑,但是,其整體規(guī)模布局大氣雅致,方圓百里無出其右者。從我記事起,沒有立起的旗桿石寬約二尺、長約八尺,依然完好無損地橫立在大門之外。二門、三門早已坍塌,但是跡象猶存。東巷邊窯地下有見方七尺的地窖可儲藏寶物,西巷中窯有一地道通往一里以外的溝壑半崖,遇匪患可以逃遁。西巷墻壁有一小洞可拾階而上至三間正房窯上觀景樓(未建),通常作為我們玩耍上窯頂之上的近路。我在兒時做過統(tǒng)計,李家老院大小窯洞房舍不下三十余間,部分李姓家族十二家五十二口人居住在這里,有時紅火熱鬧,有時饑寒凄涼。
夏日夜長,大人們因無副業(yè)(資本主義尾巴),飯后聚在大門外,或坐在鹼畔上,或蹲在旗桿石上乘涼。孩童們則手持木質(zhì)大刀、長矛,分紅白兩軍追逐吆喝廝殺,難解難分。我通常扮的是紅軍首長,自然常享受得勝回朝的榮耀。玩累了,我也會坐在大人們跟前,聽他們說些夜觀天象收成好壞或者“農(nóng)業(yè)社好灘灘,留下個精精捉憨憨”之類的話來。寒冬臘月,總盼著大雪紛飛的日子,盡管飽受寒冷之苦,但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戲極具吸引力。也盼著過年的時候,分幾片年夜飯里的紅燒肉和初一起早去光景好的人家撿幾個未響的炮竹。
長大后,我外出求學,工作。每回去一次就聽說有人搬出老院去住新的窯洞了。后來,我家也不住老院,我就更少去那里了?,F(xiàn)在老院只住著一戶人家,那里幾乎成了廢棄的宅院。前不久我去老院的時候全然沒有物是人非的感覺,只有一種睹物思人的淡淡憂傷。
三
我們村有一個冰簾洞。
冰簾洞
時至寒冬臘月,李家老院對岸數(shù)丈高的石崖上,就會有無數(shù)個潔白而水靈的錐形冰柱從懸崖高處凌空垂下,這些粗細不一長短各異的冰柱,伴著冬日的寒冷在不知不覺中凍結(jié)成幾十米的冰簾洞。這洞巧在中間開門,可供觀賞者由門入洞分向深入冰的世界。洞中多有冰柱子未完全合攏的縫隙小孔,從這些縫隙小孔和薄冰淺層處向外看去,或現(xiàn)牛、馬、雞、犬、犁、耙、斧、鐮之形,似真似幻,有種神仙看煙火人間的感覺。冰簾洞外有冰鼓可供人們順坡滑行玩耍。有興趣者就用冰車在冰川之中飛速滑行,那些就要飛起來的男女,形如雀鷹起飛,盡顯風姿,惹得老少爺孫直叫喊。
我們村有一股溫泉水。
康家院前路下石崖上有兩股甘甜清水自半空中涌出,長長的水柱落地后經(jīng)石槽導入一口方形人鑿石井中。此水,曾經(jīng)省級機構(gòu)檢驗富含多種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是可以直接裝瓶飲用的優(yōu)質(zhì)礦泉水。此水,夏日清爽透明,冬日熱氣如煙,冬暖夏涼,四季宜人。平日里供村中人畜飲用,寒冬臘月常有婦女在此洗衣洗菜,手腳不冰,人稱溫泉。行人常在此解渴潤肺清嗓子。也有城里人慕名而來,桶裝車載,運至家中當福水享用。
我們村有一個愛好婆姨。
我們村的婆姨女子俊美,而且大都愛好。農(nóng)業(yè)社時,有位干部被派往一戶村民家吃飯,這位干部上了炕,坐姿還算端正,但他的兩只鞋卻呈“八”字型無趣地躺在腳地,而且“丿”高“乀”低。這家婆姨出門倒水時踢一下“丿”,抱柴進門時踢一下“乀”,在她進進出出幾個回合以后熱氣騰騰的飯菜端上了炕頭,而那雙“丿”高“乀”低的鞋也被踢成了“11”型,好似兩位列隊的士兵,整整齊齊地立在腳地。在一般人看來這一切都是無意之舉,但大家都知道,凡干部者都不是一般人,于是經(jīng)這位干部向人學說,此事便在鄉(xiāng)間傳為一段愛好婆姨的佳話。
我們村的婆姨不只愛好,還會“叫媽”。有一次,婆婆在鄰家炕上陪親戚拉話,門里進來一個女子問,媽,晚上吃什么飯?親戚就問,是女兒還是媳婦?眾人說是剛過門的兒媳婦。那位親戚驚訝地說,啊呀,你們村的兒媳婦會叫媽哩!還叫的甜“安安”的,眾人就笑,新媳婦也笑,笑的婆婆都忘記鋪排吃飯的事了。
我們村有一個剛正的男人。
我們村的男人后生憨態(tài)如佛,但遇事則有理必爭。清末民初,我們村的一位鄉(xiāng)紳去清澗縣衙議事,城里人惱惱地說,自辦城防以來,鄉(xiāng)里人滿沒受害。我們村的這位紳士,笑笑地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時縣官出面“和泥”:渾身一體,不能四肢麻木不仁。這位厲害的男人,五十多歲時被一伙土匪掛在樹上燒烤致死,但并不曾將一文稅銀交予惡人。近百年以后,他的后人在廟會上,被當?shù)匾换锪髅喊試?,強迫他將稅務所收到的稅款給廟會上布施時,此人表現(xiàn)出了與他那位厲害祖父同樣的剛性與智慧,國家稅款一分都沒有落到歹人手中。
我們村的人說話有些講究。
我們村的人說“口”不說“嘴”,嘴這個字只針對動物說。如,狗嘴獠牙。晚輩不能對長輩說“氣”這個字,只有長輩可以對晚輩說,如:你把老子氣死了。他們的言語不但風趣幽默富含哲理,而且常常表現(xiàn)出樂觀的精神情趣。比如,公公看見兒媳婦追趕著一掌打在孫子的頸項間,便會說,大人打個娃娃么,忙什么了!要的“溝子”(臀)種菜哩?比如,山里受苦,家里送來飯食,一看無湯,再看無菜,揭開籠布,瞅見里面的糠餅子時恨的一把捻住說,啊呀,這糠餅子,一點眼色也沒有的,人走到哪里你跟到哪里,不吃你,還等菜的哩!又比如,有人問吃了什么時,有一位村民一生的回答都是同樣的一句話:包子,“扁食 ”(餃子)!此人并非三天不吃飯還要裝個賣米漢,而是所食之物皆為籮子上面的東西,實在不忍說出而已。
四
我們村有一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村里人一代接一代傳承著老秧歌
我們村的秧歌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名錄。舊時秧歌隊中文身子都是男人裝扮的,所以也有陽歌一說。正月初八是我們村轉(zhuǎn)燈(轉(zhuǎn)九曲)的固定日子,秧歌隊領著村民和親戚轉(zhuǎn)完燈以后就去轉(zhuǎn)院子,要從前村或后村的第一戶人家開始轉(zhuǎn)完全村的院子,每轉(zhuǎn)一家的院子都要鬧一兩個會會秧歌(吹拉彈唱,說笑逗趣的小節(jié)目)。往往是東山日出一丈多高了,轉(zhuǎn)院子的秧歌隊還在鑼鼓聲中出門進院的扭來扭去。一般正月初八以后去外村鬧秧歌。記得小時候有一年跟著大人去外村鬧秧歌,一個村一個村地往過鬧,直鬧到月底才回村。我們村的秧歌不只是扭唱秧歌,會會秧歌,還排演過較大的道情戲,如《十萬金》等。近幾年常有國外友人慕名而來觀賞采訪的,這使得我們村的秧歌越發(fā)的鄉(xiāng)里有名,世界“聞名”了。
我們村有我們村的處事方式和生活習俗。
我們村沒有成文的村規(guī)民約,卻有著一輩一輩的先祖?zhèn)円陨碜鲃t身體力行傳承下來的處事方式和生活習俗,所以能代代和睦相處,相幫相助,生息繁衍發(fā)展壯大。
過去每年正月里,全村各家各戶都要請上一年結(jié)婚的新媳婦來家吃飯,通常稱謂叫新飯。新飯一般是婆婆領著新媳婦去吃,去之前婆婆會給兒媳婦介紹這一家人的具體情況。通過吃新飯新媳婦也就認識了各家的門、各家的人,以后相處就知道了長幼,注意了分寸。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結(jié)婚后新飯是我領著媳婦去吃的,但叫飯的只有本姓族人和有親戚關系的人家。現(xiàn)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到五六十口,且大都是體弱年老者,叫新飯的也就很少了。前年,我在省城和友人一起吃飯,在座者有位面生的女士,通過交談才知道,她是我們村一家人的兒媳婦,她的婆婆是我的戶家姑姑,他的公公還是我的外家舅舅哩。
以前人家大都缺衣少食,逢年過節(jié)或老人生日、孩子滿月時才會吃一頓好飯,或是炸油糕、或是粉條炒豬肉、蕎麥涼粉等等。村民們自家吃好飯的時候總也不會忘記相鄰友好,于是就要給這家送一碗、那家送一碗。而收到好飯的人家也有一個習俗,總會將一些豆豆類、紅棗、糖果,甚至毛二八分的錢票放在碗里,總不會讓送飯者拿著空碗回去。這不只是一種禮節(jié)更重要的是一種祝福。
村民之間,很少直呼其名。都是哥哥嫂嫂,門叔門嬸,老爺,大媽的叫,親切的很哩。如非同輩中直呼名者,就會被視作沒大沒小,不懂禮貌。村民之間都是有輩分可論的,或者是異姓結(jié)拜兄弟,或者是奶娘奶兒,或者是娘家村里的姑姑,侄女,總之沒有逃脫陜北人的那句魔咒,十家九親,一家不親還是姑舅老親。村民中多有在各種關系中無法論出輩分的,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只一句話:父子老子各論各親。但唯有一種關系的輩分是不能動搖和篡改的,那就是同宗之間的輩分。哪怕是四十歲侄兒逗笑了十二歲的姑姑,又或是十歲的孫子欺負了八歲的爺爺,哭笑之間爺爺永遠是爺爺,孫子永遠是孫子。
我們村曾經(jīng)是省上植樹造林的先進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除了耕地,山上溝里都是樹。改革開放后,林地分給個人,樹木砍伐比較嚴重。實行退耕還林后幾乎所有的耕地都變成了林地。現(xiàn)在的夏天,滿山皆是樹,微風吹來萬支搖曳,林中有百鳥,一曲唱罷又一曲。一河盡是草,蛙鳴一片清水無聲,蜻蜓點水時,蝴蝶飛來又飛去;春天,百草復蘇,萬木生牙,紅桃粉杏白梨花,一溝清香撲鼻來。野花無名也無羞,常若行人慢徘徊;秋天,天高氣爽,碧空萬里,大樹長輪,小草結(jié)籽,瘦枝掛果,枯葉抱瓜。秋葉如金或如血,拾葉可做讀書簽;冬天,大雪封山時,這山一行松,那山一片柏,好似白紙翠墨一幅好圖畫。
我們村還有皇天后土,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村還有日月星空,風流人物;我們村還有龍骨、甘草、遠志……
我們村,一個刻在骨子里的村名,一個我愿意來世投胎做人的村莊。
作者簡介:李世青,1962年生,陜西延川人。延安市作協(xié)會員,延川縣作協(xié)會員。在延川《山花》等刊物發(fā)表作品,出版詩集《古風新歌》。現(xiàn)供職于延川縣稅務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