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五十余歲,來自香港。六七年前,因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行胃大部切除術,術后進食量減少,常食入即吐,每隔二十余天或1個月,發(fā)作1次,每次持續(xù)四五天,尤以飽食為甚。如是六七年不已,曾服中西藥,效不顯。
2011年經親友介紹來我門診??淘\:主訴如前,中等身材,無消瘦,精神尚可,食欲如常,腹軟,胃脘無壓痛。舌苔薄白,質淡紅,脈弦稍細,二便調。擬吳茱萸湯治之,處方如下:
黨參30克 大棗20克 生姜20克 代赭石30克(包煎)吳茱萸 20克(清水煮泡片刻,撈出,與各藥同煎)
每日1劑,復渣再煎,日服2次。服藥半月后,未有嘔吐,如是每診開上方10余劑以鞏固療效。月余復診1次,數月來未再發(fā)。遂停藥,至今已年余,飲食如常。
沛按:論曰,“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此例患者,病延多年,氣息尚好,胃氣未敗,是可愈之征。舌色如常,又非飲邪、水氣內蓄之大、小半夏湯或五苓散之證;也非“食已即吐”之大黃甘草湯證。無參挾熱象仍為吳茱萸湯可用之征,故徑重投此方而取效。
此證既延多年,內有久寒,雖吳茱萸用作溫胃止嘔,仍宜重用,故用20克。
莉娜按:吳茱萸湯證三見于《傷寒論》,分別為陽明病篇的第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治。”少陰病篇的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必赎幉∑牡?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span>
尤在涇有“蓋陽明以胃實為病之正,以攻下為法之的”之說,一錘定音,定死了陽明病“實證”的性質。歷代醫(yī)家又認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陽明和太陰都在中焦,實證屬于陽明,虛證屬于太陰。
那么為什么“食谷欲嘔,屬陽明, 其實陽明病篇中也有很多關于虛寒證的條文如:第190條,“不能食者,名中寒”。第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虛冷故也”。第194條,“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以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第195條,“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jié)M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第226條,“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源于胃氣虛寒,不能腐熟水谷,勉強進食,便會出現嘔的癥狀,自然應該予吳茱萸湯。尤在涇曾說:“陽明中虛,客寒乘之,食谷則嘔,故以吳茱萸湯以益虛而溫胃。” 余國俊在《我的中醫(yī)之路》中載有其師江爾遜的一則吳茱萸案:“陳某,男,16歲,樂山六中學生,病歷號:住院9066、門診48009,1988年1月2日診:半年前開始頭昏頭痛,2個月前因感冒高熱(39℃),頭痛陡然加劇,伴昏睡、嘔吐、瞳孔散大、視物模糊、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急入我院搶救。西醫(yī)診斷:①病毒性腦炎;②顱內占位性病變?(后經華西醫(yī)科大學、成都陸軍總院CT掃描否定)住院半月間,曾2次下達病危通知。經竭力救治,以上危象消失,但頭痛未止,乃出院服中藥。當時主要證候是:兩側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一晝夜發(fā)作3次,每次約2小時,疼痛時頻吐稀涎,伴咽痛。先服丹梔逍遙散合銀翹散加減17劑無效,改服蒼耳散、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合吳茱萸湯加味(復方藥物多達19味,其中有吳茱萸、生姜各3克,黨參、大棗各10克)20劑,亦無明顯效果??淘\:證候如前,近來更增煩躁不安,口干,連連飲水不能解渴,納差,大便偏稀,舌質紅,邊尖密布小紅點,苔白微黃厚膩,脈弦滑略數。 竊思頭痛、嘔吐稀涎,乃運用吳茱萸湯之客觀指征,可惜前醫(yī)小其制,又混雜于龐大復方之中,扼腕掣肘,宣其少效;曷不讓其脫穎而出,任重力專以建功?然而四診合參,明明一派熱象,如何用得?用不得,方將安出? 一籌莫展,只好重詢病史,刨根究底,竟?jié)u漸問出了所以然:患者近幾年3月至10月每天堅持下河游泳,常食水果、冰制食品;又因功課緊,常飲濃茶以提神。至此余意已決,毅然出吳茱萸湯:吳茱萸、生姜各15克,黨參、大棗各30克。囑其試服2劑,如服后口干、咽痛加重,亦須堅持服完。 1月4日復診,恰余他適,由江爾遜老中醫(yī)接診:服1劑,太陽穴、眉棱骨、眼眶脹痛及咽痛均大減,已不嘔吐稀涎,口干、煩躁亦減輕;服完2劑,疼痛基本消失,但腹微滿悶。江老將黨參、大棗各減至15克,加厚樸15克,法半夏10克,續(xù)服3劑,疼痛完全消失,納增,腹寬松,大便轉正常。余復視其舌,舌質仍如前,苔白微黃??;診其脈,已無數象,仍弦而帶滑。乃書六君子湯(常用量)加桂枝(寓苓桂術甘湯意),囑其多服以資鞏固。因相距不遠,1周追訪1次,至今3個月未復發(fā)。” 此案頭痛,嘔吐,吳茱萸湯證皆備,而且此案還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以吳茱萸湯治頭痛不限巔頂部;第二,吳茱萸湯證俱備,雖夾有熱象,仍用吳茱萸湯,經方大家曹穎甫也有類似醫(yī)案,也是有熱象的情況下用吳茱萸。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在講“方證對應”時,提出只要“但見一證便是”,連舌脈都不用看了,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我們并不是不用辨證,不用看寒熱虛實,只是有時用藥,不需要太過掣肘而已,對于這個我會繼續(xù)論述。 莉娜又按:除了吳茱萸湯,仲景治“嘔”的還有很多方劑。如同治療“支飲”,《金匱要略》所列的方證就有木防己湯、澤瀉湯、厚樸大黃湯、葶藶大棗瀉肺湯、小半夏湯、十棗湯等,這些方藥臨床使用時當須根據各方證的主癥和伴隨癥狀互參鑒別,抓住方證背后隱藏著的“病機”。 五苓散治“水入則吐”,看似與吳茱萸湯證最為相似。吳茱萸湯“干嘔、吐涎沫”,需要跟五苓散證的“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鑒別。五苓散證也頭昏,吐涎沫,但很少出現吳茱萸湯證頭痛的情況。吳茱萸湯證還會有胃的癥狀,如胃脹、反酸、吐清水、下利,也可以出現頭痛、肢端冷等癥狀。試看江應宿的五苓散醫(yī)案:“江應宿曾治一人,年19歲,患傷寒發(fā)熱,飲食下咽,少頃即盡吐,喜飲涼水,入咽亦吐,號叫不定,脈洪大浮滑,此水逆證,投五苓散而愈。豬苓12克,澤瀉9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桂枝6克。” 小柴胡湯證,除嘔吐,還可能伴“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試看劉渡舟醫(yī)案一則:“李某,女,38歲。長期嘔吐,兼見低燒,服藥已百劑不效。舌苔白滑,時有進修醫(yī)生陳君在側,問曰,“此何證也”?余曰,“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果服3劑嘔止燒退。 大柴胡湯也止嘔,不過當有“心下急,郁郁微煩”的兼證。 大黃甘草湯,也是治“食已即吐”,但此證會有明顯腑氣不通的表現。 葛根加半夏湯,治惡寒,身體疼痛,伴嘔吐,《傷寒論》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胡希恕有醫(yī)案一則:“任某,女,21歲。昨日感冒,頭痛頭暈,身疼腰痛,惡心嘔吐,惡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泄,脈浮數,苔白。證屬太陽陽明合病,為葛根加半夏湯適應證。葛根12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服1劑證大減,2劑癥已。” 旋覆代赭湯,治中氣虛的嘔吐?!秱摗返?61條:“傷寒發(fā)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睆堣础秱y論》:“汗吐下法備而后表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痰飲上逆,故作痞硬?!?/span> 半夏類方也止嘔,半夏瀉心湯、小半夏湯、大半夏湯、半夏干姜湯、生姜半夏湯皆治嘔吐。 桂枝湯也止嘔,《朱木通經方醫(yī)案》里面就有一則桂枝湯治流感頭痛嘔吐的醫(yī)案。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