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帶火了文物修復。然而,在文物、藝術品修復領域,除了修舊如舊的無痕修復,還有另一種與之理念迥異的修復技法——金繕修復。
自中藝藏金繕修復課程開展以來,我們收到了很多來自社會人士及學員的反饋。
很多社會人士表示,雖然第一次了解金繕修復,但對金繕有一見如故的感觸,其理念非常符合現代人追逐的禪定心境。
中藝藏學員們認為,金繕修復的魅力一是在其技法,二是在其蘊含的哲學奧義。在跟隨日本金繕大師學習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日本大師傳遞的專注和信念感。
金繕,本名Kintsukuroi ,約四五個世紀前誕生于日本,是日本國粹級工藝。
日本江戶時代的伊藤東涯所著《螞蝗絆茶甌記》中記載,室町時代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政將一只摔壞的南宋龍泉窯碗送到中國,用鋦瓷的方式修復,不過他還是覺得不滿意。而此時日本漆藝正是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漆匠們就此琢磨出一種用漆黏合碎片,然后在破碎處貼金加以裝飾的工藝,這就是金繕藝術的起源。
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金繕的源起和發(fā)展:
從粘合靈感來看,金繕修復取經于中國宋代民間鋦瓷,將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進行重組固定。
從工藝審美來看,金繕修復擁有中國漆藝的宗源血脈和基因。以大漆黏合破損器物,用金箔、金粉勾繪大漆之上,為器物注入新的美感,堪稱神來之筆。
從文化理念來看,金繕修復是日本侘寂美學最直觀的呈現。不以殘破為陋,反以為美。在殘破之中,器物的生命,被呈現得婉轉、曲折又綿密悠長。
>>> 禪定之心的修行 <<<
金繕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傳遞日本的“侘寂”奧義。現代人對金繕修復的迷戀與日本的“侘寂”哲學有關。“侘寂”一詞出現于16世紀,它承認三個簡單的事實:沒有什么能長存,沒有什么是完成的,沒有什么是完美的。
而日本“侘寂”是唐宋時中國的禪宗思想傳到日本以后和日本本土文化相融而生。金繕修復以東方式的“順應”來消解絕望,也是禪定之心的包容。
金繕修復實現了從彰顯器物修復價值,到重塑藝術審美,進而到自我修行的旅程。金繕修復專家耿小晴老師認為,金繕修復不僅是器物的再生,更是心境的再生。懂得惜物,珍惜身邊的人和物。如果出現破損,拿出金繕精神,用藝術創(chuàng)作的手法平衡逝去的人和物。
>>> 別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 <<<
每一件老物件,都會在時間中磨損消耗,邊沿處留下了細紋、缺口……金繕修復的本質是用大漆和黃金顏料將破碎的器物彌合,擁有“令物品再生”的魔法,讓殘缺變得完整,這樣的技能既務實又富有詩意。
著名藝術家鮑克·德·弗里斯認為,金繕是創(chuàng)作作品的一種手段。相比于其他的修復形式,金繕修復的持久性非常強。當其他的修復技術失去效果時,使用金繕修復術修復過的瓷器還能堅挺如初。
金繕幾乎能與任何物件相融相生,陶瓷、紫砂、玉器、珠寶、琉璃、珊瑚、木雕竹刻,也運用在現代家居、家具產品設計上。金繕修復適應修復范圍廣,國際認知度高,越來越多的人被這項極具魅力的技術吸引。
學習金繕,既可以成為一種愛好,堅持原創(chuàng)和審美,修復自己的物品;又可以成為一種職業(yè),做一名專業(yè)金繕師,開一間金繕修復工作室,遇見和成全更多有故事的器物。
匠心、美物、禪意,金繕修復向外是掌握一門精妙的技藝,向內是心理上的自我喚醒和成長。與器皿對話,重塑器物的藝術之美,與內心交流,治愈內心的躁動。有緣為繕,點什為金。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