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云 劉海軍 圖|宋家維 攝影|楊廣武
他起草的京胡、二胡、大三弦、琵琶和笛子制作標準,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國試行,為中國民樂做出了重大貢獻。民樂圈里備受尊崇的他,卻現有外人知道。今天要講的是京胡制作大師董玉光的故事。
董玉光,京胡制作大師、北京民族樂器廠創(chuàng)建人之一,生于1931年,師從于老一輩京胡制作大師洪廣源,先后于北京民族樂器廠、輕工業(yè)部皮革研究所等單位任職。
董老在京津及東北琴界赫赫有名,圈內人一提便知。這是網上對董玉光老先生的介紹,此外,還有一句:此人性情孤傲,工藝精道,不是買賣人。洪徒排一。
“洪”是何人?“洪,是指聲樂界聲名顯赫的洪廣源先生?!焙閺V源,圈外人或許知之甚少。但是提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則無人不曉,而他演出所用的京二胡就是洪廣源和梅先生的琴師一起研制的。洪廣源精通京胡、二胡、大三弦等多種弦樂器制作,而且還有一手絕活,就是根據不同琴師的演奏風格制作京胡,因此他制作的京胡使每位琴師演奏起來都能得心應手。
親其師,信其道。1948年冬,年僅16歲的董玉光第一次見洪廣源,并拜其為師。因為手腳勤快、悟性好,還在學徒期間,他做的第一把胡琴就得到洪廣源先生好評。此后,在師傅的指點下,董玉光對京胡更加癡迷,制作技藝也日益精進,1950年已經在胡琴界初露崢嶸。
對于二胡的制作,董玉光對材質特別講究。
“手工制作為后來制作樂器和技術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痹谖穆朂S做了5年學徒,董玉光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掌握手工制作樂器的全部工序??伤⒉粷M足于此,從選材、制作細節(jié)上開始關注京胡制作,研究聲樂與物理、化學的關系,并從其他樂器中吸取知識,希望“吃透”京胡制作技藝。為此,有段時間他甚至迷戀上拉二胡,被洪廣源先生阻止,并告訴他“做琴要一心一意”。從那時起,董玉光謹遵師訓,一輩子做琴而不彈琴,心無旁騖,即使之后幾經波折,仍堅守這一承諾。
經過數十年的摸索,董玉光練就了一副通過琴的振動共鳴辨別琴好壞的“順風耳”。而且他認為碼子是胡琴的靈魂,對碼子要求特別高,每把琴手工打磨后都要經過幾十只碼子的嘗試,才能調出滿意的音色。
相較二胡,京胡制作難度更大。制作京胡前需將制作琴桿的竹節(jié)烤干,烤得越干,變形幅度越小,音色也就更穩(wěn)定,做出來的京胡也就越精。例如別人烤的竹節(jié)濕度為10%,董老則會控制在5%以內。然而越干也就越容易開裂,甚至有炸裂的危險。董老的耳朵至今聽不清就是因為當初烤竹子被振傷的。
“一般京胡制作者10個里面出一個,我父親研究京胡制作幾十年也就六七個。”董鑫榮介紹,因為京胡制作難度大,成功率低,所有現在專業(yè)從事京胡制作的人并不多。
董玉光對京胡制作要求精益求精,出品量不多,因此董鑫榮收藏的每一把京胡都特別珍貴。
1956年,董玉光聯(lián)合韓鳳儀等八位工友發(fā)起成立了北京市第一民族樂器合作社,之后又與民族樂器廠合并,才有了今日的“北京民族樂器廠”。
然而成立之初,“北京民族樂器廠”面臨樂器制作一個普遍的問題:制作具有一定隨意性、缺乏量化標準等,為了徹底解決這一“頑疾”,作為技術骨干的董玉光組織三人小組深入車間進行調研,完成了第一批民族樂器46種成品標準及產品工序、工藝操作規(guī)范標準等的制定,并將在各車間推廣執(zhí)行。
但更被人津津樂道的是,董老對五種民族樂器標準的制定。1965年,董老與北京樂器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擔負京胡、二胡、大三弦、琵琶和笛子的制作標準起草任務。經過多年努力,任務順利完成,并獲得輕工業(yè)部批準:五種樂器的制作標準于1979年1月1日在全國試行。
每一把胡琴都刻有董光玉的名字和獨一無二的編碼。
自1961年至1979年正式實施,其中18年的付出和艱辛的背后是董玉光經歷的無數坎坷。從中國民樂發(fā)展史的角度,董老是中國京胡、二胡等五種樂器標準制作的帶頭人,他為自己的人生和中國民樂發(fā)展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董玉光也受到了沖擊。但他沒有放棄對制作技藝的追求,將目光轉向蟒皮研究。等他官復原職,進入輕工業(yè)部皮革研究所工作時,他已經成為國內胡琴制作領域唯一全面掌握莽皮結構、溫度、濕度等技術參數的權威專家。后來許多人慕名而來,專門找他蒙皮。別人都是蒙皮完成后才知道效果如何,但是他掌握了一套‘蒙皮之前就知道效果’的方法。例如,一塊剛到手的蟒皮他一試是C調,蒙皮完成過后就應該是B調,當制作完成過后,剛好就是B調。這既就是他活絕的地方。
如董老有個特別的習慣,他每完成一把琴都會請人試琴,如民樂界的吳炳璋、沈玉才、陳振鐸、張素英等著名琴師都曾被他請到家里,傾聽他們的意見:弓子是否好使,音色是否醇厚、高音區(qū)是否上得去等?!案赣H常說:我制作的京胡,首先得過我這一關,然后是琴師,不然怎么對得起買家?!比绻麤]有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很難做到心平氣和地讓琴師挑毛病。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選竹子?!?/span>
“做胡琴,最重要的是選竹子。”如今,董鑫榮也是京城著名的胡琴制作人。對于胡琴的制作,董鑫榮總是興致勃勃:一棵竹子的質地、粗細、表面紋理及竹節(jié)的間距等都直接影響到胡琴的整體品質。對于竹子的選取,可謂萬里挑一。為了能挑選一棵好竹,董老經常帶著他翻山越嶺,深入竹林,兩人都為此吃過不少苦頭?!懊废壬芯湓?,我一直很喜歡:不瘋魔不成活。”董先生說,而董老的成功經歷正好再次印證了這句話。
1992年,他們到福建閩清縣找尋竹子,循著竹林翻過好幾座山。最后終于找到一棵雪竹,董老高興得摟著竹子睡到天亮。
由于胡琴太多,董鑫榮不得不在房間里特別留出一塊地方擺放它們,這不禁讓人想起網友對董老的評價“不是買賣人”。董鑫榮直言:父親要是想批量制作,早就發(fā)了。但他掙的不是這些。
“董師傅該爭的太多了,但他不在乎名分,也不在乎錢,只要有人拉他的琴他就高興,他覺得這輩子值了?!敝賻?span>張素英這樣評價董老。
政聲人去后,街談巷議中。拉過董老制作的京胡的人都道“他琴好”,與他有過合作的人都道“他人好”。對于早已淡出大眾視線的董老而言,這樣的評價,足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