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柏教授認(rèn)為,膽囊炎病位在膽腑,與肝、脾、胃臟腑功能失調(diào)相關(guān)。感受外邪、蟲石阻滯、情志不遂、飲食失節(jié)、勞傷過度是本病發(fā)病的主要誘因。其基本病機(jī)是膽失通降,不通則痛;膽絡(luò)失養(yǎng),不榮則痛。急性膽囊炎以“熱、毒”為主,慢性膽囊炎以“濕、熱”為主;屬虛的病理因素有“脾虛、陰虛”,慢性膽囊炎反復(fù)發(fā)作,可見“脾虛、陰虛”。
蔡柏教授根據(jù)多年臨證經(jīng)驗(yàn),將常見膽囊炎分為以下證型。
證候:右脅灼熱疼痛,或絞痛或脹痛或鈍痛或劇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可兼見口苦、惡心、嘔吐,或身目黃染,或持續(xù)低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或厚膩,脈弦滑數(shù)。
治法:疏肝理氣。
擬方:大柴胡湯。
柴胡30g,黃芩15g,枳實(shí)15g,大黃5g(后下),半夏15g,白芍15g,大棗10g,生姜3片。
證候:右脅痛,口苦,脘腹痞悶,脅痛牽及后背,或惡心,厭食油膩,或有黃疸,心煩,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通腑。
擬方: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10g,梔子15g,黃芩15g,通草15g,澤瀉15g,車前子15g,柴胡15g,甘草10g,當(dāng)歸10g,生地黃15g。
證候:右脅脹痛或走竄不定,腹痛欲瀉,體倦乏力,腹部脹滿,噯氣頻作,大便溏薄,喜善太息,隨情志不舒加重,納食減少。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弦或弦細(xì)。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擬方:柴胡疏肝散。
陳皮15g,柴胡15g,川芎15g,香附15g,枳殼10g,芍藥15g,甘草5g。
證候:胸脅脹悶,膽怯易驚,驚悸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頭暈?zāi)垦?,口苦,惡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擬方:溫膽湯。
半夏15g,竹茹15g,枳實(shí)15g,陳皮5g,甘草5g,茯苓15g。
證候:右脅部隱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兩目干澀,頭暈?zāi)垦#诟裳试?,心煩易怒,肢體困倦,納食減少,失眠多夢。舌質(zhì)紅,苔少,脈弦細(xì)。
治法:滋陰柔肝。
擬方:一貫煎。
沙參15g,麥冬15g,當(dāng)歸15g,生地黃15g,枸杞子15g,川楝子9g。
李某,男,44歲。2016年11月初診。
主訴:右上腹疼痛2天。
病史:患者有慢性膽囊炎病史,飲食不當(dāng)即右上腹疼痛不適,一般三五日即自行緩解。此次發(fā)作兩天,右上腹持續(xù)脹痛,疼痛較前發(fā)作時劇烈,故來就診?,F(xiàn)癥見右上腹部持續(xù)脹痛,按之痛劇,惡心欲吐,厭惡油膩,不能吃飯,口苦,口干,大便干結(jié),3日1行。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輔助檢查:彩超示膽囊體積增大,膽囊壁增厚。
辨證:膽腑郁熱。
擬方: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30g,黃芩15g,白芍20g,半夏15g生姜3片,枳實(shí)15g,大棗10g,生大黃6g(后下),延胡索15g,川楝子10g,郁金15g,茵陳蒿15g,炙甘草10g。
3劑,日1劑,煎水400mL分早晚兩次飯后服。
二診:訴服藥后大便通暢,疼痛迅速緩解,諸癥減輕。前方改生大黃為熟大黃5g,續(xù)服5劑。
三診:無疼痛發(fā)作,大便偏稀,日1~2次,無惡心欲吐,納可,輕微口干、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細(xì)。前方去生大黃、延胡索、川楝子,白芍減為15g,續(xù)服7劑。囑患者清淡飲食,忌油膩辛辣刺激之品。
【按語】患者少陽郁熱,陽明熱結(jié),方用大柴胡湯和解少陽,泄熱通腑;患者疼痛劇烈,加延胡索、川楝子,即金鈴子散以理氣活血止痛;再加炙甘草10g與方中白芍相合,即芍藥甘草湯,以緩急解痙止痛;加郁金、茵陳蒿疏肝解郁,清利肝膽。全方共奏疏肝解郁、清利肝膽、泄熱通便、和解少陽、解痙止痛之功。二診患者大便通暢,為防止瀉下過度,易生大黃為熟大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