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情志不暢;飲食失節(jié);感受外邪(濕熱或少陽);蟲石阻滯;勞傷過度。
治療大法是:疏肝利膽。早期以疏肝利膽,理氣止痛,清熱利濕為主,病久體虛者滋陰養(yǎng)血柔肝為要。
中醫(yī)治療目標(biāo):①控制癥狀,消除炎癥;②縮短病 程,減少復(fù)發(fā);③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一、急性膽囊炎證型分類:急性膽囊炎常用清熱化濕、通腑利膽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法治療。
1.膽腑郁熱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持續(xù)右脅部劇烈灼痛或絞痛;②脅痛陣發(fā)性加劇,甚則痛引肩背。
次癥:①口苦口黏;②惡心嘔吐;③發(fā)熱惡寒;④身目明顯黃染;⑤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⑥舌質(zhì)紅,苔黃或厚膩;⑦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行氣利膽。
大柴胡湯+厚樸,茵陳,梔子,金錢草。
2.熱毒熾盛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持續(xù)高熱;②右脅疼痛劇烈;③脅痛拒按。
次癥:①身目發(fā)黃,黃色鮮明;②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③煩躁不安;④舌質(zhì)紅絳,舌苔黃燥;⑤脈弦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通腑瀉火。
茵陳蒿湯合黃連解毒湯+延胡索,金銀花,蒲公英,金錢草,丹皮,赤芍。
二、慢性膽囊炎證型分類:慢性膽囊炎常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法,清熱利濕、利膽通腑法,疏利肝膽、溫寒通陽法,理氣活血、利膽止痛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膽法,養(yǎng)陰柔肝、清熱利膽法治療。
1.肝膽氣滯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脹痛或隱痛;②疼痛因情志變化而加重或減輕。
次癥:①厭油膩;②惡心嘔吐;③脘腹?jié)M悶;④噯氣頻作;⑤舌質(zhì)淡紅,舌苔薄白或膩;⑥脈弦。
治法:疏肝利膽,理氣解郁。
柴胡疏肝散+金錢 草,郁金,青皮。
2.肝膽濕熱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脅肋疼痛,或脹痛或鈍痛;②口苦咽干。
次癥:①身目發(fā)黃;②身重困倦;③脘腹脹滿;④小便短黃;⑤大便不爽或秘結(jié);⑥舌質(zhì)紅,苔黃或厚膩;⑦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熱利濕,利膽通腑。
龍膽瀉肝湯+柴胡,大黃(后下),金錢草。
3.膽熱脾寒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脅肋疼痛,或脹痛或緊痛;②惡寒發(fā)熱。
次癥:①口干口苦、惡心欲嘔;②腹部脹滿、大便溏泄;③肢體疼痛,遇寒加重;④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膩;⑤脈弦滑。
治法:疏利肝膽,溫寒通陽。
柴胡桂枝干姜湯+黃芩,栝樓根,生牡蠣, 白術(shù),郁金,金錢草,炙甘草。
4.氣滯血瘀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疼痛,脹痛或刺痛;②口苦咽干。
次癥:①胸悶,善太息;②右脅疼痛夜間加重;③大便不爽或秘結(jié);④舌質(zhì)紫暗,苔厚膩;⑤脈弦或弦澀。
治法:理氣活血,利膽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湯+川楝子,郁金,雞骨草,延胡索,五靈脂
。
5.肝郁脾虛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脹痛,情志不舒;②腹脹便溏。
次癥:①倦怠乏力;②腹痛欲瀉;③善太息;④納食減少;⑤舌質(zhì)淡胖,苔白;⑥脈弦或弦細。
治法:疏肝健脾,柔肝利膽。
逍遙散+陳皮, 郁金,金錢草。
6.肝陰不足證:主癥2項加次癥2項即可診斷。
主癥:①右脅部隱痛不適;②兩目干澀。
次癥:①頭暈?zāi)垦#虎谛臒┮着?;③肢體困倦;④ 納食減少;⑤失眠多夢;⑥舌質(zhì)紅,苔少;⑦脈弦細。
治法:養(yǎng)陰柔肝,清熱利膽。
一貫煎+郁金,雞骨草。
膽囊炎的隨癥加減用藥:
l熱象重者,加虎杖、雞骨草、紫花地丁;
l膽囊結(jié)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nèi)金、郁金;
l急躁易怒者,加夏枯草、鉤藤、珍珠母;
l噯氣者,加佛手、綠萼梅、香椽皮、代赭石;
l小便黃赤者,加滑石、車前草、白茅根、通草;
l惡心嘔吐甚者,加姜半夏、姜竹茹;
l大便干燥者,加檳榔、芒硝;
l頭目眩暈者,加鉤藤、菊花、白蒺藜;
l 泛酸燒心者,加烏賊骨、瓦楞子等。
膽囊炎常用中藥:
(1)清熱解毒藥:蒲公英、金銀花、梔子、紫花地 丁、穿心蓮。
(2)清熱燥濕藥: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
(3)利濕退黃藥:虎杖、雞骨草、茵陳。
(4)利膽排石藥:金錢草、海金沙、郁金、雞內(nèi)金。
(5)疏肝理氣藥:柴胡、青皮、香附。
(6)行氣止痛藥:川楝子、延胡索。
(7)活血化瘀藥:川芎、莪術(shù)、五靈脂、丹參、三 七、赤芍。
(8)健脾益氣藥:黨參、白術(shù)。
(9)滋養(yǎng)陰津藥:生地、麥冬、沙參。
(10)通腑瀉下藥:大黃、枳實、芒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