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系病證之便秘
一、概述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道內(nèi)過久滯留,秘結(jié)不通,排便次數(shù)減少(每周排便<3次),糞便干硬難下,或糞質(zhì)不干但排便困難的病證。除“便秘”外,尚有“后不利”“大便難”“脾約”“秘結(jié)”等病名。便秘癥狀首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其稱便秘為“后不利”“大便難”。后《傷寒雜病論》稱便秘為“脾約”?!毒霸廊珪っ亟Y(jié)篇》將其分為陽結(jié)、陰結(jié)。便秘既可作為功能性疾病,也可見于多種器質(zhì)性疾病,引起便秘的功能性疾病有: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便秘、阿片劑誘導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礙等。常見引起便秘的器質(zhì)性疾病有:結(jié)直腸腫瘤、腸腔梗阻或狹窄、肛裂、內(nèi)痔、直腸脫垂、肛周膿腫等消化系統(tǒng)疾??;還包括神經(jīng)系統(tǒng)、肌肉疾病及內(nèi)分泌和代謝性疾病引起的便秘。
中醫(yī)學中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有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久坐少動、勞倦過度、年老體虛等有關(guān),而部分患者與先天稟賦不足有關(guān)。基本病機為大腸通降不利,傳導失司。本病病位在大腸,與肺、脾(胃)、肝、腎諸臟腑的功能失調(diào)相關(guān)。中醫(yī)根據(jù)病因病機、臨床特點進行辨證論治,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二、辯證分型
(一)實秘
1.熱積秘
大便干結(jié),腹脹或腹痛,口干口臭,心煩面赤,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治以瀉熱導滯,潤腸通便。常用麻子仁丸加減。
2.寒積秘
大便艱澀,腹中拘急冷痛,滿脹拒按,得熱痛減,手足不溫,舌質(zhì)淡暗、苔白膩,脈弦緊。治以溫里散寒,通便止痛。常用溫脾湯合半硫丸加減。
3.氣滯秘
大便干結(jié)或不甚干結(jié),欲便不能,排便不爽,呃逆或矢氣頻,腹脹腸鳴,胸脅滿悶。苔薄膩,脈弦。治以順氣導滯。常用六磨湯加減。
(二)虛秘
1.氣虛秘
大便不干硬,排便無力,用力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喜揉喜按,舌淡苔薄白,脈弱。治以益氣潤腸。常用黃芪湯加減。
2.血虛秘
大便干結(jié),排便困難,面色少華,口唇色淡,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弱。治以養(yǎng)血潤燥。常用潤腸丸加減。
3.陰虛秘
大便干結(jié)如羊屎,頭暈耳鳴,形體消瘦,手足心熱,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治以滋陰通便。常用增液湯加減。
4.陽虛秘
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腹中冷痛,面色眺(tiao)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遲。治以溫陽通便。常用濟川煎加減。
三、醫(yī)案精解
案1(王道坤醫(yī)案)
方某,女,25歲。
初診(2010年3月2日)
患者便秘伴口氣重3年余。既往飲食不節(jié)。癥見:患者口氣重,食欲尚可,口干,煩躁睡眠欠佳,時有呃逆。大便秘結(jié),6~7天一行;舌淡紅、苔白,脈弦細。
中醫(yī)診斷:便秘;西醫(yī)診斷:便秘。
證屬:血虛腸燥,心腎不交,腑氣不通。治宜:養(yǎng)血潤燥,交通心腎,安神通便。方以四物湯合交泰丸加減。處方:
當歸30g、白芍15g、川芎12g、熟地黃30g、生地黃30g、肉蓯蓉15g、黃連6g、肉桂3g、酸棗仁40g、柏子仁12g、檳榔12g、大黃(后下)6g、生姜3片、大棗3枚。
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飯后1 h服。囑不宜過飽,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注意保暖,適寒溫。
二診(2010年3月11日)
藥后大便通暢,口氣重亦減,納食較前增加,精神較前轉(zhuǎn)佳,適值經(jīng)期,伴有腹痛.
遂減大黃至5 g、酸棗仁至30g;加肉蓯蓉至30g以增強溫陽通便之力。14劑,煎服法同前。上方加減服用1月后,患者大便通暢,口氣重好轉(zhuǎn),睡眠佳,諸癥痊愈。
【按】便秘是以糞便干結(jié),排便困難、糞便重量和次數(shù)減少為主要表現(xiàn)的常見的臨床癥狀。可分為繼發(fā)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如不存在引起便秘的器質(zhì)性病變則稱功能性便秘。因便秘患者濫用瀉劑導致結(jié)腸黑變病與結(jié)腸癌有關(guān),因此功能性便秘的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各有不同,相對于西醫(yī)治療該病易復發(fā)、不良反應多等不足,中醫(yī)辨證分型,對癥用藥,優(yōu)勢突出。本例患者由于血虛腸燥、腑氣不通導致便秘;腑氣不通,胃失和降則口氣重,時有呃逆;心腎不交則煩躁睡眠欠佳。王教授謹守病機,以養(yǎng)血潤燥、交通心腎、安神通便之法治療,方以四物湯合交泰丸加減,療效顯著。方中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養(yǎng)血潤燥;黃連、肉桂交通心腎;棗仁、柏子仁安神除煩;檳榔、消痞散(枳實、白術(shù))、大黃理氣消痞、通腑降逆;肉蓯蓉溫陽通便。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血安神、潤燥通便之功。
案2(曹寶國醫(yī)案)
閆某,女,57歲。
初診(2014年4月12日)
主訴:便秘數(shù)年。
患者訴便秘多年,常數(shù)日不大便。癥見:大便秘結(jié),口苦,口微干。舌淡紅,苔干黃,脈弦細。
證屬:肝郁兼陰液不足證。治宜:疏肝解郁,增液潤腸。方用四逆散加減。處方:
柴胡10g、枳實10g、炒白芍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桃仁10g、玄參15g、麥冬10g、蘆根10g、玉竹10g、知母10g、砂仁10g。
3劑。水煎服,每日1劑 ,分2次口服。
二診(2014年4月16日)
服上方3劑后,大便通暢,精神轉(zhuǎn)佳,諸證皆平。
效不更方,繼服上方3劑。
【按】治療便秘時,在辨證論治的同時應注意疏理肺、脾、肝三臟之氣機。該病雖在胃腸,但脾胃功能之調(diào)暢,多賴于肝氣之疏泄,臨床用藥必須注意調(diào)暢肝膽氣機,即治病必求于本。本案患者口苦,口微干、舌淡紅,苔干黃為陰液不足的表現(xiàn),脈弦細為肝氣郁結(jié)之脈象,四診合參,本病證屬肝郁兼有陰液不足,故以疏肝解郁,增液潤腸為法。給予四逆散加減,方中柴胡、枳實、白芍疏肝理氣行滯,取質(zhì)潤之麻仁、李仁、桃仁潤腸通便,玄參、麥冬、蘆根、玉竹、知母增液潤腸,全方妙在砂仁一味,一方面配合柴胡、枳實調(diào)暢氣機,一方面滋陰藥中加少許砂仁,振奮氣機,取氣能化液之效。本方藥物配伍得當,從而使津液得復,腸道得潤,傳導功能自如,便秘自愈。
案3(汪龍德醫(yī)案)
王某,女,70歲。
初診(2019年1月5日)
主訴:便秘數(shù)年余。
患者訴便秘數(shù)年余,平素大便干,間斷性腹脹不適。5天前因為大便不通,脘腹脹滿不適加重,伴見噯氣,腸鳴音亢進,大小便不通。于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腹部X片(具體不詳)后診斷“腸梗阻”,胃鏡下見幽門腫脹。住院保守治療(具體不詳)后癥狀未見明顯緩解,遂尋求中醫(yī)治療。癥見:神清,精神欠佳,脘腹脹滿不適,噯氣,反酸,腸鳴音亢進,漉漉有聲,大便秘結(jié),小便量少,納呆。舌紅苔黃厚,脈滑。中醫(yī)診斷:便秘;西醫(yī)診斷:腸梗阻。
證屬:濕熱壅滯證。治宜:清熱化濕,通便導滯。處方:
厚樸12g、麩炒枳實15g、瓜蔞30g、火麻仁30g、茯苓15g、桂枝10g、白術(shù)30g、炒牛蒡子30g、郁金10g、雞內(nèi)金15g、醋香附12g、鹽川楝子10g、芒硝(烊化)30g。
5劑。每日1劑,分3次,水煎,分早、中、晚飯后1h服用。
二診(3019年1月22日)
服藥后,大便已通,脘腹脹滿減輕,仍有噯氣,口干咽,納差,舌紅少苔。
原方去瓜蔞、火麻仁、牛蒡子、桂枝、芒硝,加黃芪15g,太子參12g,麥冬12g,醋五味子10g,紫蘇梗10g,蜜旋復花12g(包煎),代赭石30g(打碎先煎),石斛12g,玉竹10g,炒萊菔子15g。共7劑,服法同前。用藥后諸證緩解。隨訪2個月,未復發(fā)。
【按】此病根據(jù)臨床癥狀為里熱結(jié)實證,急則治其標,以行氣導滯,泄熱通便為主,方中厚樸、枳實共為君藥,以行氣消脹;瓜蔞、火麻仁、牛蒡子及生白術(shù)以潤腸通便;芒硝沖服以軟堅散結(jié),泄熱通便;郁金、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氣以助君藥;腸鳴漉漉,水飲內(nèi)停腸腑所致,用苓桂術(shù)甘湯以利水化飲;胃納欠佳,予雞內(nèi)金以健胃。
二診,大便已通,緩則治其本,故去瓜蔞、火麻仁、牛蒡子、桂枝、芒硝,加黃芪、生脈飲、石斛、玉竹以益氣養(yǎng)陰;萊菔子行氣導滯;仍有噯氣反酸,故用紫蘇梗、旋覆花、代赭石以平?jīng)_降逆。諸藥配伍得當,攻補兼施,故能奏效。
案4(李德珍醫(yī)案)
馬某,女,32歲。
初診(2014年09月17日)
主訴:便秘2年。
患者2年前逐漸出現(xiàn)大便干,排便困難,便后乏力。舌淡,苔白,脈弱。自服四消丸、麻仁丸后癥狀可緩解,但停藥后仍排便困難。
中醫(yī)診斷:便秘;西醫(yī)診斷:便秘。
證屬:脾氣虛。治宜:益氣健脾,理氣通便。擬黃芪湯加減。處方:
生黃芪50g、黨參30g、白術(shù)60g、白附片50g(先煎)、厚樸50g、枳殼30g、炙甘草30g、干姜20g、木香10g、大黃(后下)15g。
5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二診(2014年09月22日)
服上藥后諸癥明顯減輕。
減厚樸為30g、大黃為10g、白附片為30g。同法繼續(xù)服藥3劑。
三診(2014年09月26日)
再次服藥2劑后,諸癥皆消。
后隨訪3月未見復發(fā)。
【按】氣的運行有升有降,升降相因,清氣不升,則濁氣不降;該患者素體虛弱,本方重用黃芪意在扶正;加白術(shù)、黨參助補中益氣,補氣健脾,增強胃腸蠕動;同時厚樸,枳殼,大黃降氣通便;諸藥合用,便秘則愈。
案5(劉樹華醫(yī)案)
王某,女,60歲,離休干部。
主訴:便秘30余年。
患者便秘30余年,曾服果導片、麻仁丸、番瀉葉等藥物,初服療效甚好,久則效微,遂于劉樹華處就診,自述大便干硬,排出困難,便次減少,4~5 d排便一次,便后不爽,自覺頭暈眼花,疲乏無力,時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質(zhì)淡,兩邊紫黯,苔白,脈沉細澀。
證屬:氣血兩虛兼瘀滯,腸失濡潤。治宜:活血化瘀通便,佐以補氣導滯。處方:
黃芪30g、當歸20g、川芎6g、赤芍15g、桃仁15g、紅花10g、生白術(shù)30g、枳實15g、肉蓯蓉20g。
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前1h服。
二診
自覺精神狀態(tài)較好,飲食睡眠可,頭暈眼花,心悸胸悶氣短癥狀消失,自述近一周已排便3次,量可,糞質(zhì)仍偏干,但排出順暢。診其舌脈,亦有氣血漸旺之象,效不更方。
又7劑。
三診
患者述近日每天均排便1次,量可,排出順暢,余證悉除。
為鞏固治療,將上藥4劑作為水丸,每次8 g,每日3次,飯前1h服。并囑其適當活動,注意飲食調(diào)養(yǎng),隨訪四月大便自調(diào)。
【按】患者證見大便干硬,排出困難,便次減少,4~5 d排便一次,便后不爽,自覺頭暈眼花,疲乏無力,時有心悸胸悶氣短,舌質(zhì)淡,兩邊紫黯,苔白,脈沉細澀。為氣血兩虛兼瘀滯,腸失濡潤之的虛秘之象。治用活血化瘀通便,佐以補氣導滯之法。虛秘證沒有單純的氣虛型或血虛型,往往是兩者同時存在,氣與血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紊亂,常態(tài)下“氣為血帥”,氣血正常運行則大便自調(diào),今氣虛血少、氣滯則血行不暢而出現(xiàn)腹脹便結(jié),也就是通常的氣滯血瘀,胃腸處于蠕動緩慢,有形之便停于腸中即是“瘀”,與我們所說的“久病成瘀”相符合。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講,腸道血行遲緩,阻礙血液對腸壁的滋養(yǎng),導致腸道平滑肌動力障礙,傳輸緩慢,推進性運動減弱,腸內(nèi)容物停滯,形成便秘。因此,在用藥治療方面要標本兼治,宜活血化瘀為主,佐以益氣導滯,故而采用補陽還五湯去地龍,加枳實、肉蓯蓉,有效地解除了患者便秘之苦,可謂“繼承而不泥古,創(chuàng)新而不離宗”。治療便秘不要“獨持瀉下一端”,不可妄用果導、硝、黃、番瀉葉之類,正如《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秘結(jié)候》所言:“如投以快藥利之,津液走,氣血耗,雖暫通,而即秘矣”。此外,治療虛秘證應先以湯劑治療為主,在取得顯效后,再配以丸劑,以便鞏固治療。同時注重飲食調(diào)控。
案6(許自誠醫(yī)案)
郭某,男,78歲。
初診(2000年4月1日)
主訴:便秘2月余。
患者2個月來納呆,只食稀粥,大便4~5日一行,體重減輕約5kg。癥見:神志清,精神倦怠,眼結(jié)膜蒼白,雙下肢凹陷性浮腫Ⅱ度。舌質(zhì)紅絳干燥,脈沉緩無力。曾在某醫(yī)院行上消化道氣鋇造影確診為“胃癌”。
中醫(yī)診斷:便秘。西醫(yī)診斷:便秘,胃癌。
證屬:胃陰虛。治宜:養(yǎng)陰理氣溫腑。處方:
太子參30g、南沙參24g 、山藥30g、麥冬15g、知母20g、枳實15g、半夏 12g、厚樸12g、麻子仁20g、萊菔子20g、梔子10g、烏梅12g、石菖蒲9g、陳皮10g。
服藥6劑食欲漸增,大便日1行,下肢浮腫Ⅰ度,舌轉(zhuǎn)紅潤。
【按】舌的變化是最能反映內(nèi)臟寒熱虛實變化的指標之一。該患者舌質(zhì)紅絳而干燥是為胃陰虛,胃陰虛氣滯是該病的本質(zhì)。故以沙參、麥冬、太子參、山藥以益氣養(yǎng)陰健脾,以陳皮、半夏、厚樸、枳實、萊菔子行氣消滯,以麻子仁、知母使腑氣得通,大便得下。諸藥合用,標本兼顧,通補兼施,故能藥到病除。
【作者簡介】康橋,男,甘肅省詩詞學會會員,甘肅省武術(shù)協(xié)會會員,西安永年楊式太極拳學會會員,中國武術(shù)六段。甘肅省中醫(yī)藥研究院主任醫(yī)師。
依崆峒山,傍涇河水。生桫欏塬,學哈爾濱。年逾五十,歷經(jīng)風霜。出身醫(yī)科,偏愛詩文。弄情筆墨,習修武學?!疤m馬”擁躉,萬步有約。運動達人,健康橋梁。曾在《散文選刊》《飛天》《視野》《家鄉(xiāng)》《甘肅日報》《平?jīng)鋈請蟆贰陡拭C農(nóng)民報》《學習強國》等媒體發(fā)表散文數(shù)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