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驅動原本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叭蝿镇寗有筒牧献魑摹敝皇窃诓牧舷略黾用鞔_的寫作任務。這只是題型的完善,并不是寫作方式的改變。該怎么寫還怎么寫,考生不要被這個“高大上”的題型術語嚇倒。
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原本是一種教學方法,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設計隱含在單個的任務中,讓學生以分組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他們學會如何去發(fā)現(xiàn),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什么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
“任務驅動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提出的概念,只是借用“任務驅動”這一術語來給新材料作文命的一個名而已。其初衷是為了“規(guī)避套作、更好地解決考場作文‘假、大、空’問題,并非要給寫作定一個模型。
也就是說,所謂任務驅動型,指的只是題型,并不是作文的模式。頂多只是在寫作指導語上多了一個指令性要求,要求更加具體明確而已。作文該怎么寫還怎么寫,是沒有模式可言的。語文界向來是反對作文模式化。師生們別以為任務驅動型作文寫法有什么特別,別被嚇得不知道怎么寫作文了。當然,你還是要看清楚要求,在綜合材料含意的基礎上,作出判斷,闡述看法。
至于“敘事體任務驅動型新材料作文”的說法,更讓人受到驚嚇。其實,說白了,材料還是那材料,只是材料是敘事體的,并不是名言漫畫什么的;要求還是那要求,只是更具體地提供了寫作的情境、立意的思考方法、文風的導向而已。
且看2015年全國高考作文題:
2015年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tài)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tǒng)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再看命題組(余聞)是怎樣分析的:
材料提供了不同行業(yè)及各類人物的反應,目的在于使考生對這一事件盡快聚焦,進而產生對話的需求感。
第一,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有利于借助平凡生活推進立德樹人。“舉報”事件雖不多見,但生活中發(fā)生的“無可奈何”現(xiàn)象卻很普遍。這個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又對生活理念提出挑戰(zhàn),考生在寫作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生活感悟的聯(lián)想或調動,促使寫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個對事理進行思辨和判斷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豐富自己的品德內涵。
第二,了解思想碰撞的意義,有利于促進文明社會的法規(guī)建設?!芭e報”事件反響強烈的背后,存在著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不同理解與碰撞。文明的概念在每個公民的心里有不同尺度的把握,說“開車時打電話有危險”能被廣泛認可;說“開車時打電話不文明”就不能被廣泛接受。說“別人舉報別人”能被看做正常;說“女兒舉報父親”就被看做“奇葩”。其實,對“開車打手機”早有法規(guī)管理在先,可是當下開車人的自我約束能力還需要監(jiān)督,文明的程度還不能因為法規(guī)的存在而達到自覺。
第三,認識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有利于提升對社會公正的判斷。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的社會,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手機,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大義滅親”,但引發(fā)的震動也不小,所以會不可避免的遭遇曲解和誤讀。例如,在新聞引發(fā)的各種看法中就有批評女兒行為違反“人倫”的,指責女兒想出名的,正因為這個新聞事件中的理解與誤解包含了新舊觀念的沖突,因此這個材料才有思考和探究的價值。
2015年全國II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當代風采人物評選活動已產生最后三名候選人:大李,篤學敏思,矢志創(chuàng)新,為破解生命科學之謎作出重大貢獻,率領團隊一舉躋身國際學術最前沿。老王,愛崗敬業(yè),練就一手絕活,變普通技術為完美藝術,走出一條從職高生到焊接大師的“大國工匠”之路。小劉,酷愛攝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間美景,他的博客贏得網(wǎng)友一片贊嘆:“你帶我們品味大千世界”“你幫我們留住美麗鄉(xiāng)愁”。
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命題組(余聞)是這樣分析的:
材料力圖更積極、更主動地引導考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更好地發(fā)揮高考試題“立德樹人,和諧發(fā)展”的獨特功能。
本試題命制中特別增加了“這三人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這句話,增加了包含著具體問題的任務型指令。像本題中“你認為誰更具風采”這一具體問題、“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這些任務,都是須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時予以解答、完成的,這樣,作文試題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定了具體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實寫作任務,就在更有力地規(guī)避套作、更好地解決考場作文“假、大、空”問題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落實到寫作之中,解答“誰更具風采”、給出自己的最終選擇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顯然是,在寫作中“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衡與選擇”。所以,試題命制一方面統(tǒng)一要求所有考生都能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對“更具風采”的標準有更多“思考”,另一方面又在諸多核心問題上給予廣大考生以很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比如,更具風采的標準,是人物更令人心向往之呢,還是更有利于大家學習模仿?比如,選擇的依據(jù),是“當代風采”的獨到理解——當下中國更需要、更稀缺?是所選人物的特長與特殊魅力?還是考生個人的趣味和偏好?抑或是這幾方面的綜合?又比如,“體現(xiàn)”“思考、權衡與選擇”,是否一定要寫成論述性質的文章?比較和權衡的過程是否一定要呈現(xiàn)于作文的表面?等等。
總之,和往年完全一樣,試題命制努力讓考生在“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等方面擁有較大自主權。當然,由于試題材料中的三名候選人共性很多:都有理想、有追求,都肯吃苦、肯堅持,都創(chuàng)造一流、卓然有成,也由于試題中的任務型指令非常具體明確,要求考生優(yōu)中選優(yōu)并闡明理由,因而本試題對考生提取辨析關鍵信息、比較中思辨說理等能力的期待值確實更高。而所有這些努力,具體成效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從命題組的試題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一題型的特點是:材料更貼近生活,注意在“人” 與“德”等價值觀方面的引導。試題要求中增加包含著具體問題的任務型指令,是為了提供更具體的情境,力圖給考生近乎日常的真實寫作任務,增強了寫作的針對性和對象感,突出寫作的目的性,以規(guī)避套作,減少作文“假、大、空”問題。給予考生思考和選擇的權利,目的是讓考生暢言自己的獨到理解,考查考生的思想水平思辨說理能力。至于是否一定要在行文中將材料中的幾種情形加以比較(個人以為如果能在行文中略作對比,文章應該會更豐滿些),是寫論述文還是評論,還要看行文本身的需要和考生自身的考慮,試題并沒有作出硬性要求,考生也不必過于糾結,該怎么寫還怎么寫,只要你的選擇(立意)是根據(jù)材料綜合考慮的,你的看法理由充足,得到支撐就行,至于怎么寫是你的“自由”。同樣,至于文中要不要聯(lián)系實際,要不要舉例分析,要不要辯證分析,都得看你的行文需要,看你寫的這些是不是能充分表達你的觀點(立場、看法)。
那么,任務驅動型作文有什么特點,該怎么寫?
一、任務型作文,材料內部充滿了爭議性、多解性、對立性、矛盾性。考生是作為一個成人、準成人、公民、準公民,參與其中,說清楚自己的看法。考生要選出其中一方,然后論其“是與非”、“合理還是不合理”、“可以接受還是不能接受”、“誰更優(yōu)秀”、“你更贊成哪一點”。這種“任務驅動型”作文,具有權衡性、選擇性,學生要選取一方,針對他的行為,在“大是大非”上作出回答,提出自己斬釘截鐵的“觀點”。
寫時想一想,你選了嗎?選完后你想明白立場并表達出來沒有?
二、闡述你的看法。要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所謂“闡述’,就是一五一十、條分縷析、有頭有尾、入情入理、深入淺出、淺入深出地論證你前面針對某一方所陳述的觀點。
所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就是要抓取整個事件,抓取核心事件,你不能僅僅在其外圍、在無關痛癢處、在皮毛里打轉。要抓取、分析、細細理解核心事實。不管從哪個角度寫,都必須緊緊扣住“核心話題”。材料中往往出現(xiàn)多個人物、多個看法,它們的關系又常常是相反、相對的,考生必須對每一個都要做出準確的分析、評價、概括,以便論證分析自己的觀點。
所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指在選取一方進行闡述時,其它的幾方也可以或者說應該涉及,但是不能“喧賓奪主”,講述其他人是為了把我們選取的那個講清楚、講到位。要求有較高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在對比中說理,在多維思考中論證,體現(xiàn)較強的思辨能力。這就要求對材料有深入細致的分析,因為比較的內容、比較的點,一般都來自作文材料本身。找到不同的角度進行比較,做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論說。
如果說現(xiàn)在這種作文跟以前作文有什么不同,也許只是:
1、題目本身多是時事、實事,又非常強的的爭議性,對立性,本身就是充滿多解性的。而以前的作文題則是一句名言、一首詩、一個寓言故事,里面蘊含了一個道理,要求考生把這個道理提取出來。
2、由于材料本身就眾說紛紜,需要考生用公民立場、邏輯思維參與其中、置身其中,就像是投身一場論壇一樣。就事論事,就事論理,把話說請。而以前的作文呢,在提取出觀點之后,考生就可將材料拋之腦后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正反、假設、對比,蘇軾、陶潛、感動中國、孟母三遷,隨你剪輯拼湊。因此,現(xiàn)在的新題型也是對套作的一個有效遏制。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就會明白了什么樣的作文是符合全國卷樣子的,什么樣的作文還是老面孔,還在無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