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建中湯(《傷寒論》)
1、原方組成: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芍藥六兩,生姜三兩(切),膠飴一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歌訣】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更加飴糖補(bǔ)中臟 虛勞腹冷服之瘥
2、應(yīng)用大旨:宜:面色無華 手足煩熱 腹冷痛而喜按 (中焦陽氣不足,陰血不足,虛勞里急)
忌:發(fā)熱 濕熱 嘔吐 里實 陽亢
【經(jīng)方要義】
⑴方劑分類:屬于“溫里劑”
⑵針對病證:腹中時痛 畏寒肢冷 心中悸動 面色無華 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
⑶配伍特點:辛(桂枝)甘(飴糖、炙甘草)酸(倍芍藥)化陰
⑷選方提要:中焦虛寒,氣血不足。
【應(yīng)用精義】
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小建中湯者,桂枝湯倍芍藥而加飴糖也。倍芍藥者,酸以收陰,陰收則陽歸附也。加飴糖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建,定法也,定法唯中,不偏不黨,王道蕩蕩,其斯之謂乎?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此方安內(nèi)攘外,瀉中兼補(bǔ),故名曰“建”。外癥未除,尚資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曰“小”。所謂“中”者有二:一曰“心中”,一曰“腹中”。
吳昆《醫(yī)方考》:嘔家不可用建中,為其甘也。則夫腹痛而兼嘔者,又非建中所宜也。
3、孫光榮化裁之經(jīng)驗方之二——孫光榮健中和胃湯:
【君】太子參15g 生北芪15g 紫丹參10g
——益氣活血
【臣】川桂枝6g 杭白芍12g 廣橘絡(luò)6g
——斂陰引陽
【佐】炒白術(shù)10g 大紅棗10g 生姜片10g
——健脾和胃
【使】鮮飴糖20g 生甘草5g
——補(bǔ)引糾和
孫光榮建中和胃湯適應(yīng)病證:
【脈象】虛,虛細(xì),虛細(xì)且澀,弦細(xì),芤。
【舌象】舌質(zhì)紅、暗紅、淡紫,舌苔白,微白,白膩。
【癥狀】氣短,心悸,手足煩熱;腹痛喜按,小便自利或頻數(shù)。
【適應(yīng)病證加減舉例】
胃潰瘍:呃逆、欲嘔者,去鮮飴糖、生甘草,加烏賊骨12g、西砂仁4g,延胡素10g;喜食寒者,再去川桂枝,加瓦楞子10g;喜食熱者,再改川桂枝為高良姜10g。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去川桂枝、鮮飴糖,加淡紫草10g、芡實仁15g、白蘚皮10g、生地炭10g。
再生障礙性貧血:加真阿膠10g、鹿角膠10g;全當(dāng)歸12g。
痛經(jīng)(腹冷者):加制香附10g,延胡素10g,吳茱萸10g;月經(jīng)衍期者,再加益母草10g;月經(jīng)先期者,再加大生地10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