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吹捧: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假借漢文帝之口夸獎李廣: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因為王昌齡的一首出塞,因為中國語文課本的官方解釋,飛將軍成了李廣的代名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不讀歷史的話誰都會覺得李廣是個軍功赫赫,讓匈奴聞風喪膽的頂天立地的偉丈夫。然而真實的李廣究竟怎樣呢?
1李廣打了多少仗?
李廣自殺前自述“結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zhàn)”,然而真正可查的只有八例。在這八次中,李廣三勝(小勝)二敗(大?。┝砣握`道失機錯失戰(zhàn)斗。
一是“蕭關之戰(zhàn)”,此為李廣從軍后的首戰(zhàn)。是役,《史記·李將軍列傳》僅落8字:“用善騎射,殺首虜多。”只有結合《孝文帝本紀》和《匈奴列傳》才能理出更多頭緒。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單于率軍14萬入掠北地郡(甘肅慶陽西北),殺北地都尉,入蕭關(寧夏固原東南)。文帝發(fā)兵10余萬(騎兵10萬車兵千乘),名為“擊胡”,其實雙方并未接戰(zhàn)。匈奴軍在塞內搶掠月余后“遁走”,漢軍才實施象征性追擊,“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顯然,漢軍以驅匈奴出塞為目的,并無打殲滅戰(zhàn)、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打算。在追擊中,李廣很可能利用他的高超箭術,射殺了一些掉隊或落單的匈奴將兵。李廣因射藝高超,表現(xiàn)搶眼,戰(zhàn)后得以進入皇宮擔任郎中。換言之,蕭關之戰(zhàn)使李廣由普通一兵榮升中齤央警衛(wèi)團成員,一躍成為皇帝保鏢。
二是“昌邑之戰(zhàn)”,景帝三年發(fā)生七國之亂。周亞夫擔任平叛大軍統(tǒng)帥,他采用“堅守饑敵”戰(zhàn)法,直到吳軍因饑餓撤圍昌邑(今山東巨野),才出動精兵追殺,“大破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此役,李廣以騎郎將(皇帝的侍從武官)為驍騎都尉(輕騎兵將領)身份參加平叛,《史記》的相關記載非常簡約――“取旗,顯功名昌邑下”(《史記·李將軍列傳》)。然而因李廣接了梁王的將軍印,為朝廷所忌不得封賞。
三是“上郡之戰(zhàn)”。當時,中貴人率“數(shù)十騎”偶遇三名徒步的匈奴射手,想以眾擊寡,不料竟被對方射殺殆盡。中貴人也中箭負傷,趕緊逃回去告訴李廣。李廣料定對方是神箭手,立即率“百騎”追之。值得注意的是,李廣并未采取狼群戰(zhàn)術,而是將百騎分為兩翼包抄,防敵逃脫,自己以一對三,射殺兩人,生擒一人。這不像打仗,倒像秀箭術。不料,李廣百騎驟遇匈奴大軍,面臨非死即俘的險境。李廣沒有慌亂,更沒有逃跑。他十分鎮(zhèn)靜,不撤反進,甚至下馬休息,擺出疑兵架勢,甚至突襲射殺了一名身著白衣的敵軍將領。見此,匈奴軍懷疑李廣率領的百騎不過是誘餌,漢軍設有埋伏,遂不敢進擊,到傍晚時主動撤去。司馬遷在突出李廣的同時也露出了兩個破綻:其一,他先寫中貴人率領的數(shù)十騎幾乎為三名匈奴射手殺盡,本是為突出李廣的高超箭術作鋪墊,實則暴露出李廣平時訓練士兵成效不佳。幾十個邊軍一會就被三個匈奴人給消滅了。其二,李廣率百騎追擊三名匈奴射手,竟未知會本部兵馬!試想,李廣大本營若在此間遭到匈奴大軍突襲,漢軍沒有主心骨,如何應付?李廣此次所表現(xiàn)出的小聰明,顯示了他本人水平是僅止于此了。
再來看李廣的兩次“大敗”。
一是“雁門之戰(zhàn)”。漢武帝即位第七年,意圖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東)誘擊匈奴,不意事泄無功(李廣亦參與是役)。之后,漢匈徹底翻臉,但邊境貿易尚未中斷。漢武帝遂決定乘匈奴前來貿易之機殲滅之。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出四路漢軍出擊,其中李廣率軍1萬自雁門(今山西右玉東南)出擊。不料,李廣所部遭優(yōu)勢敵軍圍殲,連李廣本人也被生擒。此役有個細節(jié)容易被忽視――李廣所部“所失亡多”(《史記李將軍列傳》)?!笆А痹凇巴觥敝埃f明被打散的人比戰(zhàn)死的人多。換言之,李廣的1萬人并非全軍覆沒,而是有不少人逃脫。既如此,何以全軍統(tǒng)帥李廣被生擒?司馬遷大概不好意思交代,班固也沒有說明。不過據(jù)《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李廣被俘后乘機逃脫,南行數(shù)十里“得其余軍”。由是觀之,此役很有可能是失敗版的“上郡之戰(zhàn)”:李廣再次采取冒進戰(zhàn)法,親率先頭部隊出擊,結果遭敵軍圍殲。這一次,匈奴軍沒有再把李廣率領的先頭部隊當做漢軍伏擊的誘餌,遂生擒之。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廣被活捉后又機智逃生的故事,卻全然忘記了李廣葬送1萬軍隊的事實。此役,李廣是以衛(wèi)尉(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wèi))身份出任將軍,戰(zhàn)后本應回任衛(wèi)尉,但因戰(zhàn)敗被判斬刑。顯然,西漢軍方并未因李廣個人有神勇表現(xiàn)并成功逃回就寬恕他。結果,李廣交了贖金才換回一命(此為漢制規(guī)定,并非行賄),被貶為平民。
二是“右北平之戰(zhàn)”。李廣當了兩年的平民,逢鎮(zhèn)守右北平(今遼寧凌源西南)的韓安國(最高做到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在司馬遷筆下是一個世故無能的形象)去世,李廣得以東山再起,出任右北平太守。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令霍去病率兵再次進擊河西。作為配合,張騫率軍1萬、李廣率軍4千自右北平出擊,以牽制匈奴左部。兩人分道進擊,李廣所部遭遇匈奴左賢王4萬大軍。李廣揮軍力戰(zhàn),盡管殺傷相當數(shù)量之敵,但自己亦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僅以身免。結果,李廣功過相抵,無賞無罰。倒霉的是張騫,他因未能如期與李廣會師,由博望侯貶為庶民。
此外,李廣還有三次出擊,但未能與敵接戰(zhàn)。
一是“馬邑之謀”。漢武帝23歲時,在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東)布下30萬伏兵,擬誘殲匈奴大軍。10余萬匈奴軍行至馬邑北百余里時,軍臣單于識破了漢軍的誘擊之計,迅速退去,使?jié)h軍勞而無功。李廣以驍騎將軍的身份參與埋伏,未能與敵接戰(zhàn)。
二是“漠南之戰(zhàn)”。元朔六年,衛(wèi)青率軍10萬自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出擊,尋殲匈奴主力。此役,漢軍斬首1.9萬,而且殺掉許多匈奴頭目,不少人都立了功,偏偏李廣無功。究其原因,李廣時任“後將軍”,等他出擊時,仗已打得差不多了。
三是“漠北決戰(zhàn)”。此役,漢武帝原本不想讓李廣出征。在這之前,漢武帝已經(jīng)給過李廣至少四次機會(馬邑之謀、雁門之戰(zhàn)、漠南之戰(zhàn)、右北平之戰(zhàn)),但李廣兩次無功,兩次戰(zhàn)敗。漢武帝由此認定李廣是個“霉將”,故漠北決戰(zhàn)的出征將領名單中沒有李廣的名字。李廣不服,“數(shù)自請行”(《史記·李將軍列傳》)。漢武帝猶豫好久才答應。衛(wèi)青率領主力漢軍以弱勝強擊敗匈奴軍,但是因為兵力有限已經(jīng)用到極致,未能活捉伊稚斜單于,留下莫大遺憾。李廣因失道誤期,錯過會戰(zhàn),羞愧自殺。
李廣自殺前還耿耿于懷自己不能封侯的事情。那么李廣為什么不能封侯?能否封侯,先得對照西漢的封侯標準。當時,封侯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1.軍功封侯、2.王子封侯、3.。外戚宦官封侯、4。子承父爵、5.降者封侯。就李廣的條件而言,只能走第一條路。
文帝時期,西漢奉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力避戰(zhàn)爭,李廣難有立軍功封侯的機會。故文帝才會對他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但有一事令人費解:文帝去世前一年冬,6萬匈奴軍分兩路進犯上郡和云中郡。文帝派人御敵,統(tǒng)兵將領六人:中大夫令勉、故楚相蘇意、前郎中令張武、河內守周亞夫、宗正劉禮、祝茲侯徐厲,李廣不在其中。文帝為何不給李廣機會?難道文帝深知李廣并非帥才,他上面那句話只是慰語?景帝時期,李廣本在昌邑之戰(zhàn)中立下戰(zhàn)功,卻因犯下政治錯誤,未得封賞。就算封賞,其功績也甚是有限同樣不得封侯。其后,李廣長期駐守邊關殺敵機會很多。然而,由于景帝繼續(xù)對匈奴取戰(zhàn)略守勢,漢軍只守不出,不可能獲得大的戰(zhàn)果。李廣不能大量殺敵,遂不得因功封侯。漢武帝上臺后,對匈奴改取戰(zhàn)略攻勢,屢屢出動大規(guī)模騎兵集團尋殲匈奴軍。在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對匈奴作戰(zhàn)就四十余年,軍人立功封侯的機會很多。據(jù)統(tǒng)計,漢武帝時期受封侯爵者共計89人,其中將軍為侯者53人,匈奴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降漢受封者29人,占全部侯爵的92%,其他因非軍功而為侯者不過7人。然而,李廣的名字始終沒有出現(xiàn)在封侯名單里。為什么?很簡單,殺敵相對數(shù)量不夠。
欲封侯,看軍功。西漢軍功爵制非常成熟,按照軍人所獲敵軍首級數(shù)量計算,標準十分明晰。筆但是李廣的軍功記載僅止于殺匈奴“射雕者”三人,“白馬將”一人。相反,衛(wèi)青與霍去病的殺敵數(shù)量則記載得十分詳細:衛(wèi)青5次出擊,殺敵5萬余;霍去病4次出擊,殺敵11萬余。司馬遷十分吹捧李廣,如果李廣但凡有一個能上得了臺面的軍功,司馬遷必然會添油加醋的載入《史記》。司馬遷沒有寫,只有一種可能:李廣殺敵數(shù)量實在太少,上不了臺面。盡管如此,還是可以大致推算出李廣一生的殺敵數(shù)量。西漢的侯有兩級,高者為列侯,低者為關內侯。兩者最主要的區(qū)別是關內侯無封國,只有食邑。
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車騎將軍衛(wèi)青出上谷,其余兩位公孫將軍出代郡和云中。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李廣全軍覆沒,傷重被俘,公孫敖出代郡,損七千,公孫賀出云中買了一包味精,衛(wèi)青出上谷,橫掃匈奴祭祖圣地龍城。 (單于祭天圣地和聚會首領的場所)殺敵700,封關內侯。換言之,李廣打了一輩子仗,戰(zhàn)績尚不及衛(wèi)青軍功最微不足道的首次出擊。也從這里可知衛(wèi)青才是真正的龍城飛將。
李廣自殺后,李廣之子李敢將父親之死歸咎于大將軍衛(wèi)青,尋釁擊傷大將軍衛(wèi)青,衛(wèi)青沒有報復。從衛(wèi)青的行為不難看出,衛(wèi)青是個厚道人。然而後來衛(wèi)青的侄子霍去病,在狩獵時射殺了李敢,為舅舅報了仇。
但李敢未免太小心眼了,他忘了有個深恨漢武帝的司馬遷,李廣雖終難封侯,但李廣在後世的名氣豈是區(qū)區(qū)封侯能比。漢武帝不喜歡誰,他就喜歡誰,他司馬遷就贊頌誰。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罵李陵,司馬遷給李陵洗白叫屈,長安內亂時,任安不尊太子將令,按兵不動居心叵測,漢武帝把任安下獄治罪,司馬遷給任安寫《報任安書》為他叫屈并把漢朝皇帝罵了個遍。漢武帝不喜歡李廣,司馬遷就把李廣寫成天下無雙。漢武帝寵幸衛(wèi)青霍去病,司馬遷就把衛(wèi)青霍去病壓軸歸類到《佞幸列傳》。
當然李敢更加不知道因為司馬遷在文壇的影響力,後世不知兵的文人們紛紛跟風贊頌李廣。在唐朝贊頌李廣的唐詩就有上百首之多。
他更加不知道,在兩千年後的天朝,李廣會因為“朝廷”不負責任的注釋(“加封”)而成為無數(shù)人心中的絕世英雄。
他也更加不知道,大漢朝的帝國戰(zhàn)神,給漢族人提供了莫大庇護的民族大英雄,衛(wèi)青霍去病一起從歷史教科書中黯然消失。
魯迅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英雄卻不懂得敬重和愛戴的民族是 不可救藥的民族!”
在此,致大司馬大將軍衛(wèi)公青、大司馬大將軍霍公去病
一個後世漢族人最崇高的紀念!
(破敗不堪的衛(wèi)將軍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