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沈不沉,原名沈沉,1932年1月生,溫州市區(qū)人。1949年5月參加部隊文工團,1955年復員,曾任溫州京劇團導演;1984年任職溫州市藝術(shù)研究所,曾主編《南戲探討集》《溫州戲曲志》,離休后曾任《溫州市志》編輯,《溫州詞曲》副主編,《溫州曲藝志》主編。
回憶王季思先生
沈不沉
閑來整理相冊,發(fā)現(xiàn)幾張王季思先生在溫州的舊照,夜雨夢回,心潮澎湃,逝去的往事又一次浮上心頭。
我最早知道王季思的名字,還是在讀高小的時候。那時的溫州是抗戰(zhàn)大后方,市面相對安定。上海著名京劇旦角海碧霞輾轉(zhuǎn)來到溫州獻藝,使溫州的戲迷們欣喜若狂,南市大戲院門庭若市一票難求。時任《東南日報》編輯的王季思便寫了如下一首詩:“昨聞日寇陷長沙,南市今來海碧霞,亡國無關(guān)我輩事,明朝聽唱【后庭花】”。這首詩對于那些在抗戰(zhàn)時期不顧國家安危,一味沉浸在醉生夢死中的人們,無異是當頭棒喝。這首詩在學生中傳播很廣,我也因此而記住了王季思的名字。
王起(1906~1996)字季思,以字行。溫州市龍灣區(qū)永昌堡人。我國著名戲曲理論家。曾師事中國著名戲曲史家吳梅,并在聞一多教授指導下從事詩歌與話劇創(chuàng)作。1948年任教于中山大學,是溫籍最著名的戲曲史家。作品有《西廂五劇注》、《〈桃花扇〉校注》、《中國戲曲選》、《元散曲選注》、《元明清散曲選》、《中國古典十大悲劇集》、《中國古典十大喜劇集》、《元雜劇選》、《玉綸軒曲論》、《求索小集》等。
1978年冬,季思先生回鄉(xiāng)探親,溫州方面借機舉辦講座,請他講有關(guān)《西廂記》方面的問題,聽眾多半是高中語文教師和劇團編導。溫州軍分區(qū)得悉此事,要求正在培訓的文化干事也來聽課,原先準備在竇婦橋師專的一間教室,如今聽眾暴增,便轉(zhuǎn)移到工商聯(lián)禮堂。季思先生的普通話實在不敢恭維,說的是地道的溫州官話,考慮到有的人可能會聽不懂,溫二中教師陳冰原自告奮勇上臺充當翻譯,還架起黑板連續(xù)書寫。我也就是這個時候認識這位素負盛名的溫籍戲曲史研究領(lǐng)域的前輩。
1984年年初,我奉調(diào)溫州市藝術(shù)研究所,接手《南戲探討集》的編輯工作,并著手籌劃成立南戲?qū)W會與開展高則誠研究的問題。在戲曲研究領(lǐng)域,我的資歷尚淺,為此我特向季思先生討教。承他不棄,給我寫了好幾封信,信中不厭其煩熱心指點,特別是對南戲研究的方向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南戲的研究不應該為研究而研究,而是應該緊貼現(xiàn)實,他說:
一個相當普遍的傾向是問題越鉆越深,文章越寫越長,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越來越重。早期在溫州流行的南戲如《王魁》、《趙貞女》、《琵琶記》以及《僧祖杰》等都是深刻反映現(xiàn)實的,因此才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戲曲首先是演給觀眾看的,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古典文學作品來考證、評價(當然,這種工作也要有人去做),而置當前舞臺演出問題而不顧。在這經(jīng)濟體制改革,沿海城市對外開放,戲曲、話劇都面臨危機之際,要把這個會開得生動活潑,在會議的目標與方法都要有所革新,不能再搞古典文學學會的老一套。我初步想到兩個問題:
1.如何從南戲的興衰中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教訓,作為我們今天的借鑒?
2.如何從50年代戲曲匯演及《琵琶記》討論中吸取“二百”方針的有益經(jīng)驗,為繁榮當前的舞臺演出,促進當前的戲曲研究工作提供條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想法,提供籌備小組參考,為了把這個會開得生動活潑,我希望能有戲曲演出配合,同時邀請部分改編或新編戲曲的同志參加。
季思先生這段話為我們指明了南戲研究的方向。90年代,溫州啟動南戲新編系列工程,溫州劇作家改編了荊劉拜殺等多部傳統(tǒng)南戲。
季思夫婦與沈沉夫婦,右一劉夢蝶
2000年,溫州舉辦“南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新編南戲系列劇目展演”,全國及各國的南戲研究專家學者與各大媒體記者120余人參加會議。會議期間演出新編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洗馬橋》及《張協(xié)狀元》6個劇目,這些劇目后來參加各屆戲劇節(jié)連獲大獎,其中的《張協(xié)狀元》還獲得“文華獎”和“中國戲曲學會獎”等十多項國家大獎。2007年冬又舉辦了“紀念高則誠誕辰700周年暨《琵琶記》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近百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期間由永嘉昆劇團演新編的《琵琶記》,會后出版了《琵琶記研討會論文集》。正是我們按照季思先生指明的方向前進,這才在南戲研究領(lǐng)域中創(chuàng)出一條新路??上У氖?,此時季思先生已經(jīng)仙逝,未能親眼目睹故鄉(xiāng)在南戲研究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1985年4月,我參加在鄭州召開的中國古代戲曲學會成立大會,季思先生當選為會長,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院長張庚也參加會議。這段時間我正在為如何振興永嘉昆劇的事奔走,打聽到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剛買了一輛錄像車,很想面謁張庚院長借此車為永昆老藝人錄像??紤]到我人微言輕,直接去找張院長恐怕不妥,便請季思先生代為引見,季思先生一口答應。次日晚飯后,他叫一位學生來通知我,讓我趕快去。我急忙去到他的房間,只見張庚院長已坐在那里,季思先生命我把永昆的情況向張院長作詳細匯報,我不敢怠慢,便將永嘉昆劇的歷史、聲腔與表演特點,以及目前的處境等情況,講了大約40來分鐘。張庚院長聽得很認真,還不時在本子上記錄。最后我斗膽提出請張院長安排錄像車為永昆老藝人錄像,張院長說,按照目前的錄像速度,為全國各劇種老藝人錄像,大約需要10年時間。但他承諾,由于永昆在中國戲劇史上的特殊地位,他可以把永昆排在最前面。
這年冬天,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的錄像車在副研究員劉滬生、導演李愚等隨同下,浩浩蕩蕩來到永嘉。那時永嘉上塘的電力緊張,錄像只能在午夜以后進行,總共錄了5個劇目。我還通過電話,約請全國政協(xié)昆劇指導委員會秘書長、我的老友柳以真來一趟永嘉。老柳風風火火趕到永嘉,我便請他現(xiàn)場觀看錄像,如有價值,請他安排永昆老藝人進京演出,柳以真每場都看,且十分贊賞,并答應一定給予安排。我聽后非常高興,便把永昆可能在北京演出的事寫信告知季思先生。想不到老柳因病去世,永昆赴京演出的事便不了了之。
1987年5月,溫州市舉辦首屆南戲?qū)W術(shù)研討會,季思先生應邀赴會,夫人姜海燕隨行。這次會議最大的一項舉措,是成立國內(nèi)第一個“南戲?qū)W會”,王季思任名譽會長,徐朔方任會長。季思先生雖不善書法,但向他索要墨寶的人很多,會議間隙總有一些人圍著他,于是我們專門安排了一間書法室,置辦了文房四寶,專家學者有興趣的都可在此縱橫馳騁。為了使與會的學者們領(lǐng)略地方戲曲的魅力,我們事先安排了甌劇與永昆兩場演出,甌劇演出的是素負盛名的《陽河摘印》;永昆演出5 個折子戲:《見娘》《吃糠》《追舟》《當巾》和《斬竇娥》。季思先生也是第一次看到家鄉(xiāng)的戲曲,更是贊不絕口。
季思夫婦在雁蕩橋上
季思先生年事已高,我很希望他在家鄉(xiāng)能多留下一些影像,一有空隙,我便拿了一個照相機跟著他們夫婦倆隨時拍攝。在去雁蕩旅游時,我擔心他會走不動,特意安排劉夢蝶與宋永梅扶著先生,季思先生步履矯健,上中折瀑的那條山嶺,他一口氣就上去了。海燕師母更是異常興奮,剛到雁蕩放下行李,他就和胡忌二人就急匆匆去了大龍湫。
季思夫婦在小龍湫
右1季思夫婦博士生康保成
1990年的一天,我正從杭州歸來,突接廣州友人電話,說是季思先生夫人姜海燕病逝,是日自覺神魂若失,不能自已,燈下草成【金縷曲】一闋,《驚悉師母仙逝奉季思先生》: 一缽梅花酒,奠靈前、盈盈清淚,青衫濕透。相愛何如長相伴,未老遽然撒手,愁相對、月明空牖。冷雨凄桐敲永夜,問人生到此怎回首? 萬千恨,從誰剖?人間絕少百年友,倏忽間、星移物換,烏飛兔走。人禍天災競相迫,訃告門前日有,忍拋卻、幾多鴛偶? 他日蓬瀛重識面,道??菔癄€情依舊。期來世,再廝守。
沒過多久,收到先生短簡,內(nèi)有一闋【金縷曲】《庚午中秋悼海燕》并小序:海燕以壬戌6月15日生,小名月娥。今年海燕69初度,與坐玉綸軒東廊待月,為誦趙秋舲詠月曲:“我初三瞧你眉兒斗;十三窺你妝兒就;廿三覷你龐兒瘦;都在今宵前后。何況人生,怎不西風敗柳!”回首前情,不勝悲慨。海燕最愛誦我自題玉綸軒句:“薪盡火傳光不滅,常留雙眼看春星?!币蛞源艘庾鹘Y(jié),勉自振拔。
季思先生在賓館寫字
后排左起:劉輝、沈沉、黃世鈺
中路為夫婦,說不盡、恩恩怨怨,風風雨雨?;厥浊皦m三十載,苦雨都成甘露。憑阿母慈云低護。兒女如今粗解事,有幾多心事思傾吐,無一語,匆匆去。東廊又見月輪出,想霜娥、輕拭舞袖,盈盈起步。我向霜娥低低喚,娥也可曾聞否?早云掩、團團桂樹。云過月明天不老,怎人間月落無尋處?誰為誦,春星句?
此詞讀之令人酸鼻。
(原載《溫州日報》2014年2月20日,題作《常留雙眼看春星》)
關(guān)注溫州情公眾號
編輯:丁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