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xiàn)不一樣的歷史。
在河南省郟縣的朱家洼村,有一個聞名遐邇的古寨,寨子里全都是用紅色條石筑成的堡壘在建成后的100多年里,這座石寨抵抗了數(shù)次外敵侵入,其中包括太平軍、捻軍和各路土匪,甚至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面對日本人的炮火,古寨仍然安全無事。這實在令人心生疑問,這座寨子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連炮彈都打不下來?
▲河南郟縣臨灃寨
要想說清楚其中的奧秘,還要從清朝道光年間,在這個偏僻的寨子里,出了個名叫朱紫峰的人,其祖上乃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一世孫、晉王朱求桂。朱子峰自幼苦讀,成年后參加科舉考試并順利通過,逐漸做到了鹽運使(正三品)的位置。雖然鹽運使的官階比起總督巡撫差得遠,但他們經(jīng)常和鹽商打交道,還肩負著為宮廷負責(zé)采購物品的重任,所以這是一個人人眼紅的職位,很容易就能撈取油水。
任職沒幾年,朱紫峰就積攢起了一大筆財富。不僅是自己發(fā)了財,朱紫峰還授意讓兄長朱紫貴、朱紫云轉(zhuǎn)行做鹽商,自己則提供相應(yīng)便利,使得二人也很快掙下了偌大家業(yè)。隨著日漸富裕,三兄弟有了新的憂慮——由于郟縣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很容易遭到匪寇劫掠。為防止自己辛苦積攢的財寶被人搶去,朱家三兄弟便商議修建城寨來保護這些財物,再修建一個大宅院供家眷親族居住。
▲清代鹽商會館舊址
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朱紫峰耗費重金從外鄉(xiāng)禮聘了一位老師傅主持朱家大宅和寨子的修建。用了整整28年的時間,這座寨子才算是初步建成,定名為“臨灃寨”,其成本高得令人咋舌——光是長達1100米的石城墻就花去了330萬兩白銀。走進就這個寨子,會看到整個村落被紅色石墻嚴密圍住,外人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形。哪怕是站在寨門口向里望,也你根本看不到村里的街道,這是因為村內(nèi)道路與村外道路呈120°夾角,而且還故意設(shè)置了大量丁字形死胡同,敵人一旦闖入,就將面臨著巷戰(zhàn)。
▲臨灃寨石門
此外,為了更加有力反擊敵人入侵,朱家三兄弟還在寨子的不同方位設(shè)置了炮樓,一旦任何方向有敵人入侵,其余方向都可以同時集中火力進行支援。當(dāng)然,朱家大寨內(nèi)部的設(shè)計也頗費心思,比如朱家大院就如同四面封閉的甕城,銜接著各類狹窄曲折的甬道和12道關(guān)口,敵人即使闖入寨內(nèi),也壓根不可能進入朱家大院,從而確保了眾人的絕對安全。
▲登上臨灃寨內(nèi)的閣樓向下眺望
最后,為防止敵人從墻下挖地闖入,工匠們在墻底鋪設(shè)了厚達17層的紅石地基。倘若宅院真被敵人攻破,朱家人也不必著急——院內(nèi)的水井里預(yù)留了3條通往寨外的地道,平時住滿水,關(guān)鍵時刻按住一塊石磚就能將水排進,跳進井里即可逃脫。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軍來到臨灃寨,想將其攻下作為軍事要塞,結(jié)果連攻三天也毫無進展,無奈之下只得轉(zhuǎn)道去了臨近的魯山縣。
▲侵華日軍劇照
然而即使是如此堅固的寨子,也差點兒沒能挺過50年代。那個時代,全國各地都在瘋狂拆墻的運動,河南當(dāng)然在這方面不會落后,不到兩年便拆到了這個寨子。結(jié)果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亂了眾人的計劃,考慮到寨子排水設(shè)施暢通、能夠防洪,寨墻這才被保留下來并留存至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