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不要背“四書五經”引來儒家弟子的攻擊,說我不什么學問。別急,我上一篇只是說了對孔子不敬的話,說他一事無成,不配講做人的道理?,F(xiàn)在我要講一點學問和歷史,儒教是亡國之道,你們更不愿意聽,但事實是抹不掉的。
山東是儒家發(fā)源地,但是你想過沒有,山東素稱齊魯之邦,為什么不是魯齊之邦。這是對孔圣人最大不敬。但孔圣人也無話可說,因為魯國就滅亡在儒家手中。
有人說,孔子儒家是治國治世的良劑,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到底如何,可否讓我們對先秦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進行一個比較,讓事實來證明了。
魯國都城山東曲阜,鄰近周朝(河南),地處中原邊緣,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社會開化文明?!渡袝び碡暋酚涊d:“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合同。桑上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圣,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靡織文,浮于濟、漯,達于河?!濒攪粠г且竺竦拇蟊緺I,屬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魯國“得殷民六族”,(《左傳·定公四年》)與殷民同居,文化水準亦較高。
魯國受封人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是周王朝王室貴族,受封魯國是最重的獎賞,在分封候中離周王朝最近,最為豐厚。受封后,周公旦即攝政周成王。周代奉行“厚同姓,薄異姓”,所以,魯國原來的政治地位較齊國為高。因為魯國是同姓封國,所以在政治上享有很多特權。如周天子對其賜有寶器、典籍;(《左傳·定公四年》)在祭祖時,還享有奏天子禮樂的特權。
伯禽堅持以周禮治國,在位46年,魯國的政治經濟都出現(xiàn)了新局面。其轄區(qū)北至泰山,南達徐淮,東至黃海,西抵陽谷一帶,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一個重要邦國。但是,此后魯國逐步衰退,封地不斷被侵蝕,最后困守曲阜一帶。
魯國居平原,土地肥沃,具有發(fā)展農業(yè)的有利條件,所以,魯國一向具有重視農業(yè)的傳統(tǒng),相比之下,工商業(yè)則不甚發(fā)達。遍查史料,都沒有發(fā)現(xiàn)魯國重視發(fā)展工商業(yè)的記錄,而提倡擇瘠處貧,自給自足的記載卻隨處可見?!皳耨ね炼幹保拔滞林癫回?,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國語·魯語》)“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shù)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好農而重民?!?《史記·貨殖列傳》)《國語·魯語下》記載:魯國的貴族公父文伯之母,在教子時,標榜自給自足,不但不提倡追逐財利,反而主張到貧瘠的地方去培養(yǎng)“善心”。重農思想在魯國經濟發(fā)展中居主導地位的結果。戰(zhàn)國時,連不大的莒國還鑄有刀幣,而在魯國因為不注重工商業(yè),所以其貨幣需求量不大,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鑄造的銅幣。
魯國是周族謫親,自然要維護西周政權的統(tǒng)治,孔子的儒家就是魯國復辟思潮的代表??鬃铀枷氲暮诵木褪恰翱思簭投Y”,要人們回到過去,不要變革創(chuàng)新。正是這種儒家之道導致魯國由強變弱,很快滅亡。
寫春秋歷史的《國語》,“周語”之后就是“魯語”,排在第二位??梢婔攪畛醯闹匾匚弧5堑搅藨?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策》中秦列第一,魯沒有了。
魯國的歷史大體如下:春秋初諸候分封時,魯國最強,更強于齊國。但其后逐步衰落。春秋時還算大國,戰(zhàn)國時已經消亡。伯禽下傳九代到武公九年時,魯國發(fā)生變故,直到后來周宣王立魯孝公為止。孝公下傳兩代到隱公、桓公時,魯國再次發(fā)生政變?;腹蟮紧斍f公時期,魯國多次與齊國發(fā)生戰(zhàn)爭。莊公兒子愍公、厘公時期,魯發(fā)生慶父之亂。厘公下傳兩代到宣公時,襄仲殺嫡立庶,從此三桓強盛。宣公下傳三代到昭公時期,三桓發(fā)兵攻擊魯君,魯國公室從此名存實亡。昭公之后的定公、哀公都是被三桓逼到國外流亡死去的。魯?shù)抗院篝攪鴿u漸衰落,到第33位國君頃公二十四年(前249年),魯國被楚國滅亡。
和魯國相比,齊國是不毛之地,當時稱東夷,屬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因為時常發(fā)生戰(zhàn)亂,就派姜太公討伐,連疆域都沒有給他劃,能占到的地方都是他的。姜太公到達臨淄的當天晚上,就有人來侵襲,打了一戰(zhàn)。齊國的地理條件很差,屬于不長莊稼的鹽堿地。但是經過管仲的治理,齊國成為春秋首霸,“一匡天下,九合諸候”,如果不是管仲也是周朝貴族后裔,還有對周朝的一點憐憫之心,齊國可能就統(tǒng)一中國了。一直到戰(zhàn)國,齊國都是與秦國抗衡的大國,是六國中最后滅亡的一個。
齊國的強盛就是因為管仲及其后人的變法改革。秦始皇統(tǒng)一也是得益于管仲后代弟子李斯和韓非子的幫助。中國歷史上的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兩次最發(fā)達時期,也都是使用管仲治國方略的結果。
最早意識到魯國守舊要滅亡的就是周公。
《史記·魯周公世家》:“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 ,三年而報政周公 。周公 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辈菔且凑罩艹亩Y數(shù)治國,改變當?shù)氐拿袼?。在用人方面,《漢書·地理志》載:“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碧?‘后世浸弱矣?!濒攪鴩栏駡?zhí)行“周禮”的“尊尊而親親”的任人原則。形成了姬姓貴族世代掌權,異姓遭排斥的局面。
《史記·魯周公世家》:“太公亦封于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太公)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后(太公)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 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饼R國因俗簡禮,讓周公看出齊盛魯衰的趨勢。齊國在用人原則上,走了一條和魯國不同的道路,周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漢書·地理志》)“舉賢”、“尚功”成為齊國任人的主旨。所以,與齊君異姓的管仲、鮑叔牙、晏嬰和田氏等不但被任為卿、大夫,而且都執(zhí)掌過齊國的軍政大權。
關于齊、魯文化的不同,孔子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對齊、魯兩國不同文化特征的描述,齊文化屬智者型文化,魯文化屬仁者型文化。所以孔子又說:“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
朱熹注釋對孔子這兩段話說:“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薄翱鬃又畷r,齊俗急功利,喜夸詐,乃霸政之余習。魯則重禮教,崇信義,猶有先王之遺風焉。但人亡政息,不能無廢墜爾,道則先王之道也。言二國之政俗有美惡,故其變而之道有難易?!?br> 孔子和朱熹都不敢面對齊盛魯衰的歷史實事,更沒有勇氣承認這種盛衰的根源,就是以孔子儒學和管子齊文化的不同所導致的。管子開創(chuàng)的開放的齊文化,促成了齊國的由弱到強,強盛先秦,而孔子墨守成規(guī)的儒文化,導致了魯國的無所作為,由強變弱,并早早地被吞并消亡。魯國的短命,說明它沒有像孔子所言“仁者壽”,也不是像朱熹所言“有常故壽”,不得感嘆:“人亡政息”。
儒教是亡國之道,孔子儒教就導致了魯國的滅亡。這是歷代儒家子弟都不敢面對的歷史和事實。
嗚呼哀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