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傷寒論》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組成】麻 黃去節(jié),三兩(9g) 桂枝去皮,二兩(6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9g) 甘草炙,一兩(3g)
【功用】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三拗湯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組成:甘草不炙 麻黃不去根節(jié) 杏仁不去皮尖,各等分(各6g)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癥見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胸悶等。
華蓋散《博濟方》
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
風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遲疑。
組成: 紫蘇子炒 麻黃去根節(jié) 杏仁去皮尖 陳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兩(6g) 甘草半兩(3g)
功用:宣肺解表,止咳祛痰。
主治:風寒襲肺證。癥見咳嗽上氣,痰氣不利,呀呷有聲,胸膈痞滿,鼻塞聲重,苔白,脈浮緊。
麻黃加術(shù)湯《金匱要略》
麻黃湯中加白術(shù),濕困身疼總能醫(yī)。
組成:麻黃去節(jié),三兩(9g) 桂枝去皮,二兩(6g) 甘草炙,一兩(3g) 杏仁去皮尖,七十個(9g) 白術(shù)四兩(12g)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風寒濕痹證。癥見身體疼煩,無汗等。
麻杏苡甘湯《金匱要略》
還有麻杏苡甘劑,風濕發(fā)熱亦可祛。
組成:麻黃去節(jié),湯泡,半兩(6g) 杏仁去皮尖,炒,十個(9g) 薏苡仁半兩(12g) 甘草炙,一兩(3g)
功用:發(fā)汗解表,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在表,濕郁化熱證。癥見一身盡痛,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鑒別】 麻黃加術(shù)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均由麻黃湯加減而成,皆為治療風寒濕痹之方。但前方證屬風、寒、濕三邪俱重,其證身體疼煩而無汗,表寒及身痛較后者為重,故用麻黃、桂枝與白術(shù)相配,以發(fā)汗解表、散寒祛濕;后方不僅風寒較輕,且有濕邪化熱之象,其癥身痛、發(fā)熱、日晡所劇,故而不用桂枝、白術(shù),改用薏苡仁滲濕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輕,為微汗之用。
三拗湯與華蓋散皆為麻黃湯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風寒,主治風寒犯肺之咳喘證。但三拗湯為宣肺解表的基礎(chǔ)方,主治風寒襲肺的咳喘輕證;華蓋散主治風寒襲肺、痰氣不利的咳嗽上氣、呀呷有聲證,遂又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以祛痰降氣,增強止咳平喘之功。
大青龍湯 《傷寒論》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組成】 麻黃去節(jié),六兩(12g) 桂枝二兩(6g) 甘草炙,二兩(6g)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g) 石膏如雞子大,碎(18g) 生姜三兩(9g) 大棗十二枚,擘(6g)
【功用】 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
【主治】
1.外感風寒,內(nèi)有郁熱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
2.溢飲。身體疼重,或四肢浮腫,惡寒身熱,無汗,煩躁,脈浮緊。
【鑒別】 大青龍湯與麻黃湯均可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同用麻黃、桂枝辛溫解表發(fā)汗。然大青龍湯系由麻黃湯倍用麻黃、甘草,減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證屬風寒重證,兼內(nèi)有郁熱,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內(nèi)熱;且倍用麻黃以確保其發(fā)汗之
力;減杏仁用量,乃因無喘逆之癥。
桂枝湯 《傷寒論》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表虛自汗正宜用。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生姜切,三兩(9g) 大棗擘, 十二枚(6g)
【功用】 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桂枝加葛根湯《傷寒論》
加入葛根治項強,又兼汗出與惡風。
組成:桂枝去皮,二兩(6g) 芍藥二兩(6g) 生姜切,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大棗擘,十二枚(6g) 葛根四兩(12g)
功用: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筋。
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輸,營衛(wèi)不和證。癥見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傷寒論》
桂枝湯加厚樸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生姜切,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大棗擘,十二枚(3枚) 厚樸炙,去皮,二兩(6g)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6g)
功用:解肌發(fā)表,降氣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癥見桂枝湯證兼咳喘者。
桂枝加桂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五兩(15g) 芍藥三兩(9g) 生姜切,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大棗擘,十二枚(6g)
功用:溫通心陽,平?jīng)_降逆。
主治:心陽虛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針或因發(fā)汗太過而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起臥不安,有發(fā)作性者。
桂枝加芍藥湯《傷寒論》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 芍藥六兩(18g) 甘草炙,二兩(6g) 大棗擘,十二枚(6g) 生姜切,三兩(9g)
功用:溫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土虛木乘之腹痛。
【鑒別】 麻黃湯和桂枝湯同屬辛溫解表之劑,皆可用治外感風寒表證。然麻黃湯因麻、桂相須,并佐杏仁,則發(fā)汗散寒力強,兼能宣肺平喘,為辛溫發(fā)汗之重劑,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之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桂枝湯為桂、芍配用,并佐姜、棗,則發(fā)汗解表之力遜,但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尤著,為辛溫解表之和劑,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之惡風發(fā)熱而有汗。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芍藥湯均為桂枝湯類方,營衛(wèi)不和或氣血陰陽失調(diào)是其病機共性,故皆以桂枝湯和營衛(wèi)、調(diào)陰陽。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風寒而見桂枝湯證者;或風寒表證誤下,表證未解而見微喘者,其證皆為外邪束表而肺氣上逆,故以桂枝湯解肌和營衛(wèi),加厚樸、杏仁以降氣平喘。桂枝加葛根湯主治外感風寒,太陽經(jīng)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jīng)脈失去濡養(yǎng)之惡風汗出、項背強而不舒,故用桂枝湯加葛根以解肌發(fā)表,生津舒筋。桂枝加桂湯與桂枝加芍藥湯僅因藥量之變化,則由治表之劑變?yōu)橹卫镏剑渲星胺街髦翁柌“l(fā)汗太過,耗損心陽,心陽不能下蟄于腎,腎中寒水之氣上犯凌心所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兩以加強溫通心陽,平?jīng)_降逆的作用;后方主治太陽病誤下傷中,邪陷太陰,土虛木乘之腹?jié)M,故用桂枝湯通陽溫脾,倍芍藥以柔肝緩急止痛。
九味羌活湯
張元素方,錄自《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加甘草,發(fā)汗祛風力量雄。
【組成】 羌活(9g) 防風(9g) 蒼術(shù)(9g) 細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黃(6g) 黃芩(6g) 甘草(6g)(原著本方無用量)
【功用】 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或浮緊。
大羌活湯《此事難知》
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獨活防己知;
還把黃連白術(shù)入,大羌活湯散熱濕。
組成: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術(shù) 白術(shù)各三錢(各9g) 甘草炙 細辛 知母生 川芎 地黃各一兩(30g)
功用:發(fā)散風寒,祛濕清熱。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有里熱證。癥見頭痛身重,發(fā)熱惡寒,口干煩滿而渴,舌苔白膩,脈浮數(shù)。
【鑒別】 九味羌活湯與大羌活湯均可治外感風寒濕邪而兼有里熱之證。大羌活湯比九味羌活湯少白芷,多黃連、知母、防己、獨活、白術(shù),故其清熱祛濕之功較強,宜于外感風寒濕邪而兼見里熱較甚者。
香蘇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
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組成】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12g) 甘草炙,一兩(3g) 陳皮不去白,二兩(6g)
【功用】 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 外感風寒,氣郁不舒證。惡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加味香蘇散《醫(yī)學心悟》
加味香蘇陳草風,荊艽姜蔓與川芎;
惡風身熱頭項痛,胸脘滿悶服之松。
組成:紫蘇葉一錢五分(5g) 陳皮 香附各一錢二分(各4g) 甘草炙,七分(2.5g) 荊芥 秦艽 防風 蔓荊子各一錢(各3g) 川芎五分(1.5g) 生姜三片
功用:發(fā)汗解表,理氣解郁。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氣滯證。癥見頭痛項強,鼻塞流涕,身體疼痛,發(fā)熱惡寒或惡風,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
【鑒別】 香蘇散與加味香蘇散皆可治外感風寒而兼有氣滯證,后方乃前方加荊芥以助蘇葉辛溫解表之力;加防風、秦艽、蔓荊子以疏風除濕止痛;加川芎祛風止痛,生姜辛散解表。故后方辛散解表止痛之功強于前方,宜用于外感風寒較重而兼有氣滯者。
小青龍湯 《傷寒論》
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nèi)飲停,散寒蠲飲效堪夸。
【組成】 麻黃去節(jié),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3g) 干姜三兩(6g) 甘草炙,三兩(6g) 桂枝去皮,三兩(9g) 五味子半升(9g) 半夏洗,半升(9g)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內(nèi)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
小青龍把石膏配,咳喘而煩效更佳。
組成: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干姜各三兩(各9g)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各9g) 石膏二兩(6g)
功用:解表蠲飲,清熱除煩。
主治:肺脹,心下有水氣。癥見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
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
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fā)表在宣肺;
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組成:射干三兩(9g) 麻黃四兩(9g) 生姜四兩(12g) 細辛三兩(3g) 紫菀三兩(9g) 款冬花三兩(9g) 大棗七枚(3g) 半夏大者,洗,半升(9g) 五味子半升(9g)
功用:宣肺祛痰,降氣止咳。
主治:痰飲郁結(jié),氣逆喘咳證。癥見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者。
【鑒別】 射干麻黃湯、小青龍加石膏湯與小青龍湯皆有解表化飲之功。但射干麻黃湯證為風寒較輕,痰飲郁結(jié),肺氣上逆較重,故于小青龍湯基礎(chǔ)上減桂枝、芍藥、甘草;增入祛痰肅肺,止咳平喘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藥??梢娦∏帻垳獗砩⒑Υ螅ζ伪?;射干麻黃湯祛痰降氣之力強,功偏治里。小青龍加石膏湯即在小青龍湯基礎(chǔ)上加石膏二兩而成,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飲邪郁熱之證,故用小青龍湯解表化飲,加少量石膏清熱除煩躁。石膏藥性雖大寒,但用量較少,故不悖全方辛溫之旨。
止嗽散 《醫(yī)學心悟》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荊陳百部研;
鎮(zhèn)咳化痰兼解表,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
【組成】 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2g) 甘草炒,十二兩(4g)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6g)
【功用】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 風邪犯肺之咳嗽證??人匝拾W,咯痰不爽,或微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金沸草散 《博濟方》
組成:旋覆花三兩(90g) 麻黃去節(jié),三兩(90g) 前胡三兩(90g) 荊芥穗四兩(120g) 甘草炙,一兩(30g) 半夏洗凈,姜汁浸,一兩(30g) 赤芍藥一兩(30g)
功用:發(fā)散風寒,降氣化痰。
主治:傷風咳嗽。癥見惡寒發(fā)熱,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膩,脈浮。
【鑒別】止嗽散與金沸草散皆屬治療風邪犯肺之常用方。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宣利止咳為主,解表祛邪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將盡、肺氣不利之咳嗽;金沸草散則以旋覆花、半夏、前胡與麻黃、荊芥穗等相配,解表與化痰之功略勝,故主治風邪犯肺初起之咳嗽痰多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