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 苓】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氣微,味淡。以切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生用。
【藥性】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應(yīng)用】
1.水腫尿少:藥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可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span>
2.痰飲眩悸:善于滲泄水濕
3.脾虛食少,便溏泄瀉:能健脾補中,滲濕而止瀉,使中焦清升濁降,尤宜于脾虛濕盛泄瀉
4.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茯苓皮】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干燥外皮。
性味甘、淡、平;
歸心、肺、脾、腎經(jīng)。
功能利水消腫。適用于水腫,小便不利。
煎服15~30g。
【茯神】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中間帶有松根的部分。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
功能寧心安神。
適用于心神不安,驚悸,健忘,失眠。
煎服10~15g。
【薏苡仁】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種仁。
氣微,味微甜。以粒大、飽滿、色白者為佳。
生用或炒用。
【藥性】甘、淡,涼。歸脾、胃、肺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jié)。
【應(yīng)用】
1.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
2.脾虛泄瀉:尤宜治脾虛濕盛之泄瀉
3.濕痹拘攣:常用治濕痹而筋脈攣急疼痛
4.肺癰,腸癰:清肺腸之熱,排膿消癰
5.贅疣,癌腫
【用法用量】煎服,9~30g。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質(zhì)滑利,孕婦慎用。
【鑒別用藥】薏苡仁與茯苓均歸脾經(jīng),都能健脾利水滲濕,對于脾虛濕盛之證,常相須應(yīng)用。但薏苡仁性涼能除痹,排膿,解毒散結(jié),對于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為常用。而茯苓性平和緩,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其利水滲濕、健脾之力較薏苡仁為強,對于水腫,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等,為治痰飲病之要藥,又有寧心作用,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
【豬 苓】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多孔菌科真菌豬苓的干燥菌核。
氣微,味淡。以外皮色黑、切面色白者為佳。
生用。
【藥性】甘、淡,平。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
【應(yīng)用】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濁,帶下:甘淡滲泄,利水滲濕作用較強,用于水濕停滯的水腫,單用即可
【用法用量】煎服,6~12g。
【鑒別用藥】豬苓與茯苓皆甘淡性平,都能利水滲濕,對于水腫、小便不利,淋證等水濕內(nèi)停者,常相須為用。但豬苓僅有利水滲濕之功,且利水作用較茯苓強;茯苓利中有補,能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用于脾虛濕盛所致腹瀉、便溏、食少等,以及失眠、健忘等。且茯苓又為治痰要藥。
【澤 瀉】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
氣微,味微苦。以切面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生用或鹽水炙用。
【藥性】甘、淡,寒。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化濁降脂。
【應(yīng)用】
1.水腫脹滿,小便不利,泄瀉尿少,痰飲眩暈:能“利小便以實大便”,治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不止
2.熱淋澀痛,遺精:性寒,既能清膀胱之熱,又能泄腎經(jīng)之虛火,故下焦?jié)駸嵴哂葹檫m宜
3.高脂血癥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冬瓜皮】 《開寶本草》
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干燥外層果皮。
氣微,味淡。以片薄、色灰者為佳。
生用。
【藥性】甘,涼。歸脾、小腸經(jīng)。
【功效】利尿消腫,清熱解暑。
【應(yīng)用】
1.水腫脹滿,小便不利:味甘,藥性平和,善于利水消腫
2.暑熱口渴,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煎服,9~30g。
【冬瓜子】
葫蘆科植物冬瓜的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甘,微寒;歸肺、脾、小腸經(jīng)。
功能清熱化痰,排膿,利濕。
適用于痰熱咳嗽,肺癰,腸癰,帶下,白濁。
煎服,10~15g。
【玉米須】 《滇南本草》
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頭。
氣無,味淡。以柔軟、有光澤者為佳。
鮮用或曬干生用。
【藥性】甘,平。歸膀胱、肝、膽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利濕退黃。
【應(yīng)用】
1.水腫
2.黃疸: 藥性平和,故陽黃、陰黃均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鮮品加倍。
【葫 蘆】 《日華子本草》
葫蘆科植物瓢瓜的干燥果皮。
氣微,味微甜。以松軟、體輕者為佳。
生用。
【藥性】甘,平。歸肺、腎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
【應(yīng)用】
1.水腫脹滿: 味淡氣薄,功專利水消腫
2.淋證
3.利濕而退黃,用治濕熱黃疸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香加皮】 《中藥志》
蘿藦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有特異香氣,味苦。以皮厚、色灰棕、香味濃者為佳。
生用。
【藥性】辛、苦,溫;有毒。歸肝、腎、心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祛風(fēng)濕,強筋骨。
【應(yīng)用】
1.下肢浮腫,心悸氣短
2.風(fēng)寒濕痹,腰膝酸軟:治風(fēng)濕痹證常用藥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長期或過量服用。
【鑒別用藥】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的根皮,為五加皮,習(xí)稱“南五加皮”。蘿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為香加皮,習(xí)稱“北五加皮”。兩者均能祛風(fēng)濕,強筋骨,利水消腫。但南、北五加皮,科屬不同,功效有別。南五加皮無毒,祛風(fēng)濕、補肝腎、強筋骨作用較好;北五加皮有毒,強心利尿作用強,臨床要注意區(qū)別使用。
【枳椇子】 《新修本草》
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干燥成熟種子。
氣微弱,味苦而澀。以粒大、飽滿、色棕紅者為佳。
生用。
【藥性】甘,平。歸胃經(jīng)。
【功效】利水消腫,解酒毒。
【應(yīng)用】
1.水腫
2.醉酒:善解酒毒,清胸膈之熱。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