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繕[shàn]”
本
意
在
于
↘↙
+面對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種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
鄧彬:這件南宋龍泉膽瓶口沿有一塊缺損,大約還留存了一小半,幸虧有這部分可以作為修復的依據(jù),不然就很難推敲出本來的樣子。金繕有時候需要把漆堆得比旁邊稍微厚些,有一種“包住”的感覺,然而這件不可以這樣,而是需要做到和瓷器的線條完全一致,平滑無礙。缺損部分的左邊釉面上還有兩條長短不一的沖線,我在思考如何處理這個位置的時候忽然想到了宋徽宗的瘦金體,所以這個我用這樣一種書法的筆畫來表現(xiàn),也斟酌了筆勢和整個金面弧線的關(guān)系。整個修復過程約40天,先用杉木做胎,然后用漆灰黏合杉木胎和膽瓶缺損處,等漆干燥后再上金。
▼
以下:這樣的薄胎瓷器是修復者的噩夢,物主早先曾送去鋦瓷,但是被退了回來,因為太薄了,無法下釘子.作為金繕也是很難處理的,胎壁過薄,接觸面有限,要想保證牢固度就有困難,而且木頭無法做到這么薄,何況還有曲線弧度.我最后選擇用絹做了夾苧工藝,絹的面積比缺口略大,這樣可以增加接觸面積,雖然漆層薄,不過還是很堅固的.缺口下端還有一段沖線,所以我處理成一片仰著的荷葉,杯子的另外一端還有一條沖線,我把上端稍微點了一點,有點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思。
▼
很小的一件巨輪珠紫砂壺,因為特殊的窯內(nèi)環(huán)境,所以壺的表面泛著一種金屬的光澤,很酷很好看.蓋子有一塊殘缺,用木塊做了一個胎,然后用生漆黏合上去,這件需要將其打磨的和蓋子的形狀完全一致,轉(zhuǎn)折處不可以有絲毫含糊,干脆利落才好看.金上也很成功,看上去很得體.費時一個半月.
▼
戰(zhàn)國至西漢的韘形佩,和田玉質(zhì),可惜斷開了.物主之前用膠水粘好了,但是那樣看著總覺得是一個殘件標本,后來重新把膠水去除,用生漆黏合好,從純粹展示和觀賞的角度來說,這樣黏合的強度足夠了.古代有金鑲玉的工藝,這次借著修復也達到了'金鑲玉'的效果,而且看著更像是'長在一起'似的。
▼
這是一件五代或者北宋時期越窯的素燒瓷器,一件圓茶盒,蓋子沒有了.再重新配一個瓷的蓋子頗有難度,我決定給它配一個漆的蓋子,做漆器得先做胎,最適合此物的莫過于夾苧了.先做一個泥的圓胚,用漆灰涂抹,然后裹上夏布,再反復上漆,等漆干后將其置入水中,泥就化掉了,蓋子就成型了.黑色的漆和灰色的瓷,古代的和現(xiàn)代的,種種矛盾如何調(diào)和?最后我發(fā)現(xiàn)瓷圓盒上有劃出的標識上下相扣的記號,所以我在漆蓋上也劃了兩道,最后填金,這一抹金色一下子就把這些矛盾解決了。
▼
這件香盒是一位女士的心愛之物,盒蓋碎的很嚴重,將這些大小相似的碎片重新用漆黏合比較困難,需要比對很多次才能將每一塊碎片拼對位置。因為東西很小,又是女孩子用的,線又很密集,所以最后處理的時候金線描的很細,纖纖弱弱,像小時候媽媽縫的線腳,鎖金邊。
▼
這把可愛的朱泥小壺曾經(jīng)鋦過,年久局部鋦釘有松脫。這是一件很小很薄的紫砂壺,很考驗鋦瓷的手藝。物主覺得可以在第二次修繕的時候嘗試一下金繕,用一種古老的修復技術(shù)再次延續(xù)這件器物的壽命。原本很擔心鋦瓷留下的釘孔不好處理,做出來會難看,沒想到做完以后發(fā)現(xiàn)這兩排釘眼很有排列的趣味,別具美感,活脫像紅色西裝上的雙排扣。
▼
以上圖文均由鄧彬先生提供
金代表一種姿態(tài),一種態(tài)度,用世上最貴重的物質(zhì)來面對缺陷,精心修繕,面對缺陷不去試圖掩蓋,欲蓋彌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這份不完美,在無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對美的向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