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力主“中國畫之美就美在筆墨”者,前有黃賓虹,后又汪聲遠。
北野山樵汪聲遠(1899—-1969)名鐸,安徽歙縣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間,執(zhí)教于上海新華藝專和上海美專,任兩校國畫系主任,我的啟蒙老師。潘韻、于希寧、管鋤非、程十發(fā)等亦先后受教,對于各自繪畫風格的形成,咸能遵循“隨時代而不忘筆墨”。
汪聲遠初從姚叔平習山水,旋與同鄉(xiāng)黃賓虹相從過,他中鋒為主的筆墨觀和黃賓虹的“五筆七墨”之說悉歸綜在“骨法用筆”上,半個世紀以來,此呼彼應,晴雨同聲,足挽畫壇頹風。
對中國畫重視“筆墨”,要到唐代才出現(xiàn)強烈的敏感。晚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總結出“夫像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這是唐代“筆墨觀”經(jīng)典之說,發(fā)展到五代、北宋,山水畫蔚為大科,筆墨精神形成大氣,歸納出一整套的規(guī)范和程式,深化了藝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時北宋有荊浩、關同,南有巨然、董源,前者硬筆方俊,尚鋼主骨,后者軟筆圓渾,尚柔主氣,而發(fā)展中則常常南北交融,陰陽互補,迭出新意。荊浩提出“筋、肉、骨、氣”四說,強調“生死剛正謂之骨”,為后世立了“筆墨”準則。元畫從宮廷走向山林,崇自然,重天籟,開敞了胸臆,活躍了靈府,松靈了筆墨,深化了意念,伸展了畫境。洎乎進入明、清兩代,發(fā)展見緩見弱,多少還是在重氣、重理、重情、重趣上有所拓展。進入近現(xiàn)代,中國畫遇到外來藝術碰撞,步入多元化時代,中國畫的發(fā)展正在面臨一場錯綜復雜的時代考驗。我個人堅信“中國畫應該姓中”與“中國畫之美,就美筆墨”,并具體歸納成二十四字訣:“源不可忘,流不可斷繼承有緒,發(fā)展有律,借鑒有度,出新有據(jù)?!蔽医裉炷苡猩鲜龅漠媽W見解,乃是得益于黃賓虹、汪聲遠兩前輩。
溯顧汪聲遠老師上山水課,往往是在批改同學作業(yè)時按照情況邊改邊講,通過筆墨實踐來闡述畫道技巧,學生聽得懂,看得見,摸得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畫技不虛幻,畫理不玄妙。他舉起左手捏拳示意,說:中鋒圓渾穩(wěn)健,著紙最有力,只有中鋒能力透紙背。中國畫運線布陣,中鋒是脊梁骨,碰到畫大畫,沒有幾根有分量的中鋒線條,畫是站不起來的。他運筆施墨一起下,勾、勒、皴、擦、染一起哈成,多半是筆無復筆,墨無重墨,一筆即一個判斷,即呈“形質成而性情現(xiàn)”。汪聲遠的山水畫是“清水貨”,筆性、筆勢,墨韻墨趣,仰揚頓挫,極見性格。
十二副小畫,作于1937年(丁丑),汪聲遠先生48歲,正是他鼎盛時期。說是仿荊浩、關同、范寬、李成、董源、巨然、李公麟、趙孟頫、黃公望、吳鎮(zhèn)、倪瓚、王蒙等五代諸家,略具各家筆墨特點,實際上卻是汪氏本人筆墨展示,他的雄健勁辣,他的簡約清逸、他的灑脫自如,顯示出汪聲遠的筆墨靈寄,實可代表他五十歲左右時的山水畫面貌。
汪聲遠先生品高性淡,一生出入煙云,耕耘他的青山綠水。生活簡樸絕不以為苦,有首五絕詩可見襟懷
世事慨滄桑,
畫境即凈土。
衡破無量劫,
善保我靈府。
邵洛羊22年七月廿八日十年八十有六
仿李成
仿關同
仿范寬
仿董源
仿巨然
仿李公麟
仿趙孟頫
仿黃公望
仿倪瓚
仿吳仲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