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壯族涌現(xiàn)出許多大人物,例如起兵反唐的黃乾曜、黃少卿父子,思想先進的義軍領袖譚公柄,廣西軍閥陸榮廷,百色起義領袖韋拔群,開國上將韋國清。
陸榮廷
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這些壯族名人無一例外地使用著漢姓。其實,絕大多數(shù)壯族人都用的漢族姓氏。
壯族身為中華民族的五十五個少數(shù)民族之一,卻并不像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一樣擁有自己富有民族氣息的姓氏,而是廣泛地采用漢族姓氏,這是為什么呢?壯族究竟和漢族有什么關系?
壯族起源于越人,最初是沒有姓氏的,歷代越王都只能采用表示壯語中父親“po”的近音漢字“無”、“夫”、“元”、“莽”作為名字的前綴。
直到越國吞并吳國問鼎中原之時,越人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姓氏是一件很不體面的事,于是越人中少部分貴族們開始給自己冠上“羋”、“姒”等漢族中的高貴姓氏,自稱夏禹、祝融之后,但由于無憑無據(jù)并不被大眾所承認。
但越人真正大規(guī)模地擁有姓氏,是在秦漢以后了。在秦始皇進軍嶺南后,漢族文化也隨之傳入嶺南。嶺南越人,也就是壯族人接觸到漢族文化后,選擇效仿起漢族人的姓氏來。
此后,壯族人在首領們的帶領下,掀起了“取姓”大潮,給自己的家族冠以“黃”、“梁”、“周”、“岑”、等漢族大姓,或是以“儂”(山林)、“郎”(,同“朗”,湖泊)、“隆”(同“龍”,石山中平地)、“磨”(泉)、“童”(平壩)等地名為姓氏,或是以“麻”(同“馬”,狗)、“凌”(同“零”,猴子)等動物為姓氏,又或是以“少”、“陶”等官名為姓氏,還有個別使用長老的名字和部落名為姓氏。
同時,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為了和這群“小伙伴”搞好關系,也賜予他們“趙”、“李”等帝王姓氏。
但這個時候的壯族姓氏還不能起到辨別血緣親疏關系的作用。出于避禍或是“互抱”(送子女給無后者,替其延續(xù)香火)等這樣那樣的原因,相當一部分壯族人隨意更換自己的姓氏,同時還因為母系氏族的影響,有的跟隨父親姓,有的跟隨母親姓,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這種情況,一直到明朝才有所好轉。明朝時,在大一統(tǒng)王朝多民族融合的趨勢下,許多壯族人選擇了和外族人通婚。有的和越南人通婚,因此得到了“阮”這個姓氏;有的同漢人通婚,得到了“穆”、“稅”等姓氏。這時的壯族人,由于和外界的往來更加密切,姓氏的作用開始趨同于漢族,漸漸能夠辨明血緣親疏。
近些年來,壯族人中涌起了一波去漢族認親的浪潮。一些壯族人為此耗費了大量資金,去到山東、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尋找自己的“祖先”。一些壯族人認為,自己的祖先和漢族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都是出自一個源頭——“華夏族”。
這表明了壯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家親,二者關系實為融洽。兩個民族,在長達幾千年的歲月里,互相交流,日益融合,現(xiàn)在已密不可分,成為肝膽相照的好伙伴。
大家穿得一樣,說話也一樣,長得也相似,還擁有同源的姓名。走在大街上,沒人能看出誰是漢族人,誰是壯族人。
和壯族一樣,其它少數(shù)民族也在逐漸和漢族融合。滿族已經和漢族相差無幾,許多蒙古族人和藏族人用著漢姓穿著常服,許多少數(shù)民族同胞選擇和漢族人通婚,大家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由“X族人”成為了“中華人”。
在現(xiàn)代社會,古時那些“夷狄戎蠻”的偏見已經褪去,各民族正通過“中華民族”這一紐帶團結在一起。五十六個民族在“中華民族”的旗幟下共同奮斗,為了中華的復興而揮灑汗水。
相信,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將在不久的將來完成復興,重鑄輝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