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攝影似乎已經成了很多人的愛好,咱們現在只要看到美景,掏出手機,隨手就能拍出一張照片。
不過,您知道“攝影”這件事兒,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嗎?世界上拍出第一張照片的人,又是誰呢?
今天我要分享的《世界攝影美學簡史》,專門講的就是攝影的事兒。
攝影術最早誕生于1839年,算算已經快兩百年了。它的發(fā)明者是兩個法國人,其中一個叫尼埃普斯,他用自制相機,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桌子上的物品》。
另一個叫達蓋爾,他最早是巴黎歌劇院的布景師,后來因為工作原因,愛上了攝影術。
1829年,這哥倆開始聯手研究攝影術。十年后,也就是在1839年的時候,達蓋爾法攝影術正式宣布誕生。達蓋爾本人,還趁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商業(yè)照相機,達蓋爾法相機。
達蓋爾法相機
當法國人發(fā)明攝影術時,另一邊的英國人塔爾博特也沒閑著。1835年,塔爾博特拍了一組老宅子的照片,其中一張底片只有郵票大小,成了世界上第一張底片。隨后呢,塔爾博特也給他的攝影術取了個名兒,叫做“卡羅法攝影術”。
1841年,塔爾博特還正式申請了卡羅法攝影術專利。
達蓋爾法和卡羅法,都是攝影術,但是,它們的拍攝原理卻完全不同。
怎么不同呢?打個比方,篆刻印章我們都見過,一種是陽文,有凸起的花紋,另一種是陰文,有凹進去的花紋。
達蓋爾法呢,相當于攝影術里的陽文,卡羅法則相當于陰文。這兩種攝影術都能拍照,效果卻大相徑庭。而奠定我們今天攝影術基礎的,就是卡羅法。
卡羅法攝影術拍攝的照片
歷史規(guī)律告訴我們,新事物的出現,總會遭受舊勢力的打壓。攝影術的出現,讓藝術界不淡定了。
藝術家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拋出“繪畫已死”的論調,另一派呢,則對攝影術嗤之以鼻,認為攝影術就是舉著一個鐵家伙,對準人和物,“咔咔咔”一頓狂拍罷了,這跟歷史悠久又充滿藝術美感的繪畫相比,算得了什么?
然而,隨著卡羅法的普及,人們發(fā)現,它竟能拍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漸漸地,人們達成了一種共識:藝術攝影會弱化細節(jié),具有一定寓意,而且,能幫攝影師實現美學目的。
應該說,卡羅法的這種審美取向,極大地啟發(fā)了后世的攝影美學思想。
到了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英國興起了一種攝影美學思潮——畫意攝影。它是世界上第一種國際性的攝影美學思想。
畫意攝影的特點是很唯美,遠遠看上去,那些照片,就像一幅一幅的油畫。這種攝影美學思想,讓攝影手段變得更加多樣化,從那時候起,大眾開始在心里覺得:噢,攝影好像還真是一門藝術。
一戰(zhàn)之后,畫意美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本體探索期。這期間,攝影,便真正進入了藝術領域。
當時,有兩種攝影美學風格,一種是直接攝影,一種是決定性瞬間。
所謂直接攝影,就是指攝影師用攝像機、鏡頭、感光乳劑構建畫面,它能加強藝術表現力。
美國攝影師斯特蘭德,就是直接攝影的代表人物。他有張人物面部特寫很著名,照片上的人,是個瞎眼婦女,裹著圍巾,脖子上掛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瞎子”。
這幅作品叫《盲婦》,被公認為是攝影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緊跟在直接攝影之后的,是決定性瞬間。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種攝影手法屬于抓拍,要在極短暫的幾分之一秒的瞬間中,運用光線、構圖、設想、事件等,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強有力的視覺構圖表達出來。
美國人克萊因,就是決定性瞬間的代表人物。他的攝影集《紐約》,直接顛覆了當時攝影界的主流審美取向。
很多人都見過這么一副照片:
照片的主角,是兩個男孩,左邊的男孩端著槍對準鏡頭,露出惡狠狠的表情,右邊的男孩,則是一臉羨慕地看著他。
百老匯
這張照片拍于1955年,名字叫《百老匯》。左邊的男孩為什么會拿槍?又為什么會做出那種表情?照片背后的故事,耐人尋味。
但我們只要聯系一下時代背景,就知道答案了。當時的美國,正處于資本主義黃金期,已經稱霸世界,這使得美國人個個牛氣沖天,都愛擺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勢,連小孩兒都這樣。
所以,誰說攝影術不是藝術呢,它不僅能捕捉細節(jié),還能揭露出生活中許許多多微妙的東西。
到了六七十年代,攝影界又涌現出了攝影新思想和新實踐,紀實攝影領域,發(fā)生了重大革新。
1967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新紀實攝影展,參展的是三位新生代攝影師。
他們展出的94幅作品都很前衛(wèi),其中一些由于背離了傳統價值觀,還遭到了公眾的責難。
盡管如此,新紀實攝影展,讓我們看到了攝影術的另一種可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進入九十年代后,數碼技術越來越普及,攝影方式也呈現多樣化趨勢,現在,世界各地,每年都要舉辦許多攝影比賽,攝影,儼然已成為最普及的藝術形式之一。
但是,攝影藝術發(fā)展到今天,更強調攝影師的攝影思想。偉大的攝影師,同時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就是時代的鏡子。
從這個角度說,世界攝影美學史,也是一部世界攝影師思想史,在他們的攝影機下,我們對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層領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