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人愛戲,由來已久。東晉時就有“宴會輒令倡伎作新安人歌舞離別之辭”的習(xí)慣,鄉(xiāng)鎮(zhèn)村野普遍唱戲,除婚禮、喪事上的演出,連敗于訴訟或輸于鄉(xiāng)規(guī)也要罰戲一臺。如此年年唱代代演,愛好“搭臺唱戲”的徽州人最后竟將徽戲唱進皇宮,促成了國粹京劇華麗登場。
中國論文網(wǎng) http://www.xzbu.com/1/view-4743614.htm
歙縣諸多鄉(xiāng)村至今留有不少雕欄朱楹、飛檐翹角的戲臺,如璜田戲臺、白楊王村戲臺、堨田凹凸山房戲院等。鄉(xiāng)村年輕人看戲臺,情感上有一種自然的疏離;年長者看戲臺,眼神中多一分難舍和留戀;而對于歙縣長陔鄉(xiāng)韶坑村的徐銘佑等農(nóng)民演員而言,那曾經(jīng)輝煌的戲臺是他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一亮相就“渾身有勁”的地方。
記錄時光的戲臺子
4月,正是采茶時節(jié),黃山歙縣長陔鄉(xiāng)韶坑村的村民忙著上山采茶時,村中的徐氏祠堂一片寧靜。對韶坑村村民而言,徐氏祠堂不只是純粹的祠堂,更是一個鄉(xiāng)村大戲臺。曾經(jīng),韶坑村的徐光果、徐文松、徐光景、徐承杏、徐銘佑、徐高壽等一批農(nóng)民演員在臺上表演目連戲時,全村人莫不扶老攜幼,徹夜不眠,甚至?xí)痴剶?shù)日。
徽州歷來有舉辦廟會的風(fēng)俗,雖各有流行區(qū)域,活動季節(jié)也不盡相同,但共同的特點是,廟會都要請戲班做戲酬神,迎臺角,耍獅子,旌幡華蓋,笙簫鼓樂,十分熱鬧。有戲的地方就有戲臺,在歙縣的璜田村,就有一個建于1918年的璜田戲臺,臺中有十四根顯柱將戲臺隔成里外臺、臺廂房和廂臺,兩側(cè)廂房朝臺開有側(cè)門,當?shù)乩先苏f門楣上方曾懸有“文治”、“武功”匾額。后臺上有閣樓,曾供外地戲班住宿。因年久失修,戲臺已十分破舊。
當然,在歙縣,這種固定搭在祠堂、社屋或大戶宅院內(nèi)永久不拆的萬年臺常見于人口集中的大村。昔日農(nóng)村演戲,搭草臺的占大多數(shù)。舊時搭在祠堂、社屋、廟宇,演完戲即拆的為“社臺”、“廟臺”,沒有萬年臺的小村子,也保留有臺柱臺板,隨時可搭臺唱戲。
韶坑村的目連戲演出行當齊全,文武并重,聲腔豐富,歷來享有盛譽。由于武戲精彩,高臺動作難度大,加之演員都是農(nóng)民,唱戲時多半采用當?shù)胤窖?,因此,這樣的戲班子頗受歡迎。據(jù)韶坑老藝人說,約從乾隆年間起,韶坑人就開始組織戲班,以搬演目連戲為業(yè),四處流動演出,至今已逾兩百年。全盛時期的韶坑目連戲,曾擁有四個目連戲班,除每年正月及二月二在本村演出外,常常應(yīng)聘到徽州府各地演出。
1989年11月23日至25日,據(jù)當時在歙縣文化館工作的高慶樵組織,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的李愚、劉滬生帶領(lǐng)錄像隊一行十人來到韶坑村進行目連戲錄像。當時,村中仍有二十多人的業(yè)余班社,其中,目連戲老藝人有十多人,且生旦凈末丑行當俱全。
因為要登臺錄像,韶坑村的老藝人們興奮地開臉(化妝),精心地做著各項準備活動。有演員跟高慶樵說:“學(xué)了那么多年戲,悶在肚子里好久啦,能再唱起來簡直就是一身勁??!”
從高慶樵當時所拍的照片可以看到,當天的演出現(xiàn)場,舞臺正中屏風(fēng)上有四個大字:勸善從良。舞臺前側(cè)的兩根木柱上,分別掛著紙扎的牛頭、馬面,臺下空曠地上人群熙攘,村民們扶老攜幼。高慶樵說,約有近千人觀看這臺為期三個半天加一個夜晚的演出。據(jù)當時負責(zé)錄像的陳長文介紹,“1989年11月24日晚場,由于燈光條件限制未能錄像,但這絲毫不影響演員們演戲的勁頭,大家饒有興致地演出了《元旦上壽》、《趕粉頭》、《高勸善》等?!?nbsp;
當時表演的這個目連戲班全賴師傅徐文松點撥、串排。出生于1913年的徐文松為韶坑(仙原大社)目連戲班第七代藝人,14歲起專習(xí)目連戲,師承徐宗祥、徐開景。他21歲代師授徒,除金奴和大花外,其余皆演過,并能畫出全部臉譜,曾至浙江淳安,安徽休寧、旌德、黟縣、太平、屯溪及歙縣許多鄉(xiāng)村演出。據(jù)高慶樵評價,當時徐“雖年近八旬,唱起來仍然吐字清晰、聲情并茂、氣口合度、囀喉若絲,尤其是句末高處用子音(仄嗓)演唱時,真假聲交替銜接自如,行腔宛轉(zhuǎn),聲韻獨特,耐人尋味。” 高慶樵至今留存著一張1988年他和徐文松的合影,照片上,徐文松戴著氈帽,穿著長袍,手里拿著一個大概取暖用的竹籃,表情略微嚴肅。
目連戲的“留聲機”
在明清時期,目連戲在徽州地區(qū)非?;钴S,但因為缺乏音像資料,當時的盛況我們?nèi)缃褚押茈y復(fù)原。74歲的高慶樵是安徽省當涂縣湖陽鄉(xiāng)高芮村人,曾是歙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因為工作關(guān)系,他接觸過許多民間藝人,收集了大量的圖文資料,為我們今天研究目連戲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據(jù)。
高慶樵和目連戲結(jié)緣是從19歲那年開始的。當時他因言獲罪身陷囹圄,卻在無意中接觸了大批沉醉于戲曲表演的人。在簡陋的環(huán)境中,一群人湊在一起,借表演目連戲自娛自樂。 “我們先是聊一段故事,大家自己選擇角色,然后虛擬場景,開唱。這算是幕表戲(一種沒有劇本的戲),具體的對白和唱詞由演員自己視劇情發(fā)展自由發(fā)揮。”
如此一過便是5年,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就此敞開胸懷,“上午講戲,下午配戲,晚上演戲?!睍r隔55年,高慶樵再度描述起那一段尷尬且苦中作樂的時光,依然帶著一種意氣風(fēng)發(fā)的神情。在獄中,高慶樵不僅聽戲、學(xué)戲,同時還了解到許多藝人的故事。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民國中葉一個叫方妙桂的藝人。據(jù)傳,方妙桂體形適度,五官勻稱,扮相秀麗,小口細牙,水眼汪汪,八歲學(xué)戲,攻旦行。他為了練臺步,常穿著“蹻”走路甚至擔(dān)水越嶺回家,還效法老萊子“戲彩娛親”,常帶妝向老母請安,老母有時竟不敢認。他所扮的旦角登臺,臺步似行云流水,身段婀娜多姿,一招一式嫵媚動人,唱腔念白如出谷黃鶯,每次演出都能得彩。據(jù)說有次在漁梁演出,觀眾把鈔票夾在甘蔗段里紛紛拋上臺去,如冰雹急雨,方妙桂眼快手快,邊唱邊接,身姿曼妙,令人傾倒。
除了藝人,更讓年輕的高慶樵感到好奇的是老戲班子的諸多班俗班規(guī)?;瞻嗨赜小按蚬睦胁坏讲婚_飯”之說,打鼓的人打過鬧臺,兩只鼓簽一放,任何人不得再碰,更不得坐其椅子。又如演員在后臺候戲,小丑任何戲箱都能坐,生、凈角可以坐大小衣箱、把子箱,但如果當晚本人無王帽戲,則不坐盔頭箱。旦角地位最低,只能坐靴箱,即使是紅角、班主,行頭屬于自己的也不例外。另外,藝人到不熟悉的外地戲班、戲園看戲,只要念出“萬朵桃花一樹紅,都是老郎園中人”切口,即會受到招待,看戲無須付錢。 在獄中的這段經(jīng)歷讓高慶樵對目連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后在歙縣文化館群眾文化研究室工作期間,他走訪了歙縣的韶坑、長標,以及祁門的馬山班、歷溪班、栗木班等目連戲班子,通過圖文記錄老藝人徐文松、王丁發(fā)等人講述的故事,還自費購買錄音機、磁帶等,錄取唱段并重整譜曲。
和戲曲癡纏的人生
徽州的戲班組成大多數(shù)以家為單位或以宗族為單位,特別是對一些具有特色與個性的傳統(tǒng)劇目,更是如此,有些絕技,傳男不傳女,宗族相教,外人不傳,各個戲班均有自己的絕招與保留節(jié)目。
“三年能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個好唱戲的?!边@是高慶樵的爺爺?shù)脑挘瑢W(xué)戲是一件清苦的事。過去在戲班學(xué)戲,多于夜晚和農(nóng)閑雨天集中進行,以能唱三天三夜的戲碼為一單元,也稱一場,每場教學(xué)40天。學(xué)習(xí)過程中,武戲花費的時間多一些,所練武功有刀槍棍拳等。
少年入班學(xué)戲,要立生死文書,注明三年或五年學(xué)徒,生死各安天命。打死、病死皆不得追究師傅、班主責(zé)任。倘若是賣入戲班的,生死更無保證,如藝人俞三金,十三歲被父母以三十塊錢賣給婺源馬家班學(xué)藝,生死文書規(guī)定的是:六年內(nèi)還尸不還人,六年后若出師,可以自由。
早前,村莊的讀書人是不愿學(xué)戲的,認為那是下等人干的事。但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人讀不起書,就想辦法跟師傅學(xué)戲。他們認為學(xué)戲既可以識字,又能學(xué)到一些文化知識和人情世理,最重要的是還能掙錢養(yǎng)家糊口。1988年12月,聽高慶樵問及戲班子分賬問題,栗木村目連戲班時年69歲的王丁發(fā)說:“班子里當家?guī)煾担☉虬囝^)抽戲金的十分之一,如果班頭還參加演出了,不管扮演什么角色都要另外加拿一等師傅的錢。演傅相、劉氏、傅羅卜的,算一等師傅;扮演小花、大花、金奴的,算二等師傅;演二花、老旦、小角色的,算三等。但我們手里都是大家同樣分攤,大家講誰該多點就讓誰多得一點?!?nbsp;
當然,學(xué)戲的隊伍中也不乏真正的愛好者。據(jù)王義禮在《目連戲老藝人潘雙貴》一文中記錄,貴池縣馬牙大橋潘村人潘雙貴生于1887年,其父潘彩枝,唱京戲出身(亦唱目連戲)。潘雙貴目不識丁,但記憶力強,戲文一旦“吞”到肚里就不會忘記。他也歡喜練武,七八歲時就能翻筋斗,倒立用手上路。有時,上山砍柴路過祠堂,他把柴刀、扁擔(dān)一丟,就在祠堂大門樓練起武功。他十二歲就隨父親學(xué)戲,只是父母都比較反對,尤其是母親,為了不讓雙貴學(xué)唱戲,曾暗暗在食物中投藥,使雙貴吃了嗓子變啞。但雙貴仍不死心,每天對著面盆吊嗓子,直到嗓子痛才休息。最后雖然練出嗓子,但只能專攻武生小生行當,旦角不行(因為要用窄嗓唱)。有一次,父親因病不能演《徐達掛帥》,雙貴便頂替父親出演。不料想,他居然贏得滿堂彩,自此名聲大噪。
一個演員對戲曲的熱愛究竟能產(chǎn)生多大的勁,這在紀明庭所錄的《目連戲藝人董正懷》的文中可見一斑。貴池人董正懷(1911—1986)自幼學(xué)唱目連戲,并搭班演,專攻正旦,曾以扮演劉氏而聞名四鄉(xiāng),被公認為“董家班”的臺柱子。1986年春,紀明庭同原貴池縣《戲曲志》辦公室同事前去采訪時,董正懷已身患癌癥,常年臥床不起。但聽說要為目連戲錄音,董正懷頓時振奮,他打起精神,拄著拐杖趕到現(xiàn)場錄唱了《目連戲》中劉氏的一場精華唱段。由于唱段過長,中氣不足,董正懷只好分次錄完。因備受疾病折磨,老人那瘦骨嶙峋的身軀無法長時間坐唱,最后只好蹲在凳子上一句一句地堅持錄完。
漸行漸遠的記憶
精美的舞臺,看戲的嗜好,養(yǎng)育了眾多城鄉(xiāng)戲班,只要在徽州稍大的聚族而居的村落就會有或小或大的戲班子。據(jù)記載,僅徽劇班社最盛旺時約45個,其中歙縣最多,休寧次之。
每知某村演戲,外村人會不遠數(shù)十里趕去看戲,徽俗有云:“鑼鼓響,腳板癢?!北敬迦烁桥d高采烈,勁頭十足??磻虻娜硕嗔耍瑧蚯诨罩菝耖g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由于徽商把戲劇作為—種公關(guān)活動和外交手段,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徽戲藝術(shù)的發(fā)展。通常,徽商為了爭取那些來自各地的競爭對手或貿(mào)易對象,便以自己的家班或雇傭來的戲班,演唱一些為對方所喜愛的腔調(diào)。徽商原本“性節(jié)儉,甘淡泊”,積累了相當?shù)呢敻恢?,不少人為了?jīng)營需要,又形成了競相奢麗的風(fēng)尚,《揚州畫舫錄》中有關(guān)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如名噪一時的四川藝人魏長生來到揚州,投在江春門下,“演戲一出,贈以千金”;小張班《十二月花神》中的服裝價至萬金。
“徽路徽戲”經(jīng)過清代中葉至民國初年一段大繁榮之后,至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后,由于京劇浪潮的沖擊,徽戲漸漸衰落。有的徽班加入了“京徽合流”的隊伍,既演京劇,又演徽劇。有的藝人改弦易轍,改學(xué)京劇,加入了京班。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前后,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破產(chǎn),大部分徽班相繼解散,藝人流離失所或解甲歸田。
今天的韶坑村,隨著老藝人的離開,徐氏祠堂也像一部丟失了唱片的留聲機,這個一度熱鬧的大戲臺喑啞了數(shù)十年。2008年7月,在黃山學(xué)院文學(xué)院三名大學(xué)生的組織發(fā)動下,韶坑村四位年逾七旬的老藝人重登舞臺,徐氏祠堂時隔二十多年又一次傳出了“咿咿呀呀”的唱戲聲。
如今,在這個合并谷豐村后共有2800多人的韶坑村里,會唱目連戲的老藝人僅剩兩三人了,祖宗留下的東西正在慢慢消逝。幾年前,申遺熱慢慢升溫,韶坑村村委會終于開始重修缺失了一角的徐氏祠堂。只是,演戲的人呢?韶坑村村委會的項青平說:“這也是我們正在考慮的問題?!?nbsp;
目連戲的未來該如何發(fā)展,這是高慶樵的困惑。因常年熬夜在臺燈下手抄整理目連戲的采訪資料,高慶樵雙眼的視力度數(shù)日益加深。如今,對著滿書房目連戲的書籍、一個個月餅盒中珍藏的手抄文本、塑料袋中的目連戲演出時的老照片,高慶樵心中也充滿了擔(dān)憂。他也曾跟28歲的獨生子小高談過,如今已結(jié)婚并在深圳工作的小高顯然對這些資料沒有興趣。不只喜歡目連戲,同時喜于猜字謎的高慶樵笑著說,大半輩子投身于研究目連戲,無非想“留點東西在人間”,恰好這也是一個燈謎,謎底正是“火”字。
只是,韶坑村的目連戲是否還能再度火起來,誰也沒有答案。
長按加關(guān)注,獲取更多資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