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的歷史
“皴法”是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的重要表現(xiàn)技法。
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為以線條勾勒輪廓,之后敷色,后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并整理后,為表現(xiàn)山石樹木的脈絡(luò)、紋路、質(zhì)地、陰陽、凹凸、向背,而訴諸筆墨的一種技法。
“皴法”之始,不早于唐,不晚于北宋,從中國的歷史上說,“皴法”之發(fā)生,當(dāng)在五代之際。
“皴法”的種類
宋代時,“皴”常與“擦”合稱,且皴法并沒有專有名稱,如郭熙自己都不曾給《早春圖》以云頭皴命名。
直到元代,才有十幾種皴法稱謂。
到現(xiàn)代則“皴法”名目繁多,計有:披麻皴、亂麻皴、雨點皴(芝麻點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長斧劈皴(雨淋墻頭皴)、云頭皴、泥裡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礬頭皴、亂柴皴、彈渦皴、鬼皮皴、骷髏皴、馬牙皴、荷葉皴、牛毛皴等。
“皴法”的運用
張大千先生說:“畫山水畫不必拘泥皴法,只要看適合某一種,就用某一種皴法?!?/p>
董源、黃公望等人所用披麻皴、解索皴,乃是依據(jù)南方的山,土多石少,樹木蔥郁而來;李唐、范寬的斧劈皴、雨點皴(源自小斧劈皴)則是因北方山石多,且草木稀少,山石多暴露而作。
因此,皴法須視地質(zhì)構(gòu)成與林木多寡而定,必要時須將兩種或多種方法混合或折中使用,是頗為可行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