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曲
昆曲是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
昆曲中有影響而又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有: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fēng)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guān)》《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名家:1.俞振飛,卓越的昆曲藝術(shù)家,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2.周傳瑛,以主演《十五貫》馳名。3.張嫻,昆曲當(dāng)家花旦,后任教師。如今全國各大昆劇團里所有演楊貴妃的閨門旦都是她的學(xué)生。
2.京劇
京劇是“國粹”,中國第一劇種。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整理修改,好多優(yōu)秀的京劇優(yōu)秀劇目被保留下來。這類劇目據(jù)估計大約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yán)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guān)》《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
京劇名家輩出,流派眾多。最著名的有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譚鑫培,馬連良等。
3.越劇
中國第二大劇種,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它發(fā)源于浙江上海,繁榮全國,流傳世界。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yōu)美動聽,極具江南靈秀之氣。
20世紀(jì)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劇的黃金時期,創(chuàng)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的藝術(shù)精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在國內(nèi)外都獲得巨大聲譽,《情探》《李娃傳》《追魚》《春香傳》《碧玉簪》《孔雀東南飛》《何文秀》《彩樓記》《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為優(yōu)秀保留劇目,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碧玉簪》《紅樓夢》還被攝成電影,使越劇進一步風(fēng)靡大江南北。
越劇老一輩著名越劇表演藝術(shù)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傅全香(傅派)、徐玉蘭(徐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張桂鳳(張派)、陸錦花(陸派)、畢春芳(畢派)、張云霞(張派)、呂瑞英(呂派)、金采風(fēng)(金派)、竺派(竺水招)等
4.評劇
評劇是流傳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20世紀(jì)30年代以后,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xiàn)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chǎn)生很大影響,出現(xiàn)了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評劇演員,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趙麗蓉、魏榮元、馬泰、張德福、陳少舫、席寶坤、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云、鑫艷玲等;天津評劇院著名演員有鮮靈霞、劉翠霞、六歲紅、蓮小君、李福安等;哈爾濱評劇院著名演員有喜彩苓、劉小樓等。
5.豫劇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chǔ)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起來的。建國后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于表達人物內(nèi)心情感著稱。
1949年以來,以改編傳統(tǒng)、移植改編的豫劇有《紅娘》、《花木蘭》、《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破洪州》、《五世請纓》、《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樁》、《劉墉下南京》(即《劉公案》)、《五女拜壽》、《冥夢淚》、《大登殿》、《白蛇傳》、《程嬰救孤》、《清風(fēng)亭》、(《玉簪記》又名《必正與妙?!罚┑?。
創(chuàng)作改編的現(xiàn)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小二黑結(jié)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
豫劇也有流派的,經(jīng)常被談?wù)摰挠嘘悾ㄋ卣妫┡伞⒊#ㄏ阌瘢┡?、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派、桑(振君)派等旦角六大流派;老生(即須生、紅臉)唐(玉成)派、唐(喜成)派、劉(忠河)派;小生行當(dāng)黃(儒秀)派、劉(法印)派、王(素君)派;武生行當(dāng)流派王(二順)派;凈行李(斯忠)派和丑行牛(得草)派、高(興旺)派等。
6.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安慶。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黃梅戲藝術(shù)工作者們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tǒng)劇目,創(chuàng)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xiàn)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對黃梅戲演唱藝術(shù)有突出成就的嚴(yán)鳳英、王少舫等老一輩藝術(shù)家外,中青年演員馬蘭、韓再芬、吳瓊等相繼在舞臺上、銀幕上和電視屏幕上展現(xiàn)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觀眾的注視。
7.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地區(qū)傳統(tǒng)的戲劇。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備受觀眾喜愛的秦腔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通》、《取洛陽》、《三娘教子》、《柜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等。《火焰駒》、《三滴血》等拍成了電影。
秦腔名家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并駕齊驅(qū)”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8.川劇
川劇,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qū)。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shù)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chuàng)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shù)瑰寶。
川劇為世人所喜愛并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在國內(nèi)外流傳甚廣。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shù)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chǎn)最為豐富,藝術(shù)特色亦最顯著,傳統(tǒng)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1949年后,經(jīng)過整理,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彩樓記》等。
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川劇演員有小生袁玉堃、曾榮華、姜尚峰、謝文新;旦角瓊蓮芳、陽友鶴、楊云鳳、薛艷秋、胡漱芳、陳書舫、許倩云、競?cè)A、楊淑英;正生陳淡然、司徒慧聰;丑角周企何、劉成基、周裕祥、陳金波、李文杰,武生彭海清。另外還有名鼓師王官福、蘇鳴清等
9.粵劇
粵劇,廣東傳統(tǒng)戲曲之一,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qū),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qū)也時有演出?;泟∶恳粋€行當(dāng)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
隨著新媒體的誕生,很多著名粵劇被拍攝成電影、電視劇、話劇。例如任白戲?qū)殹兜叟ā贰蹲镶O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花田八喜》《香羅?!贰都t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紅樓夢》《三笑姻緣》《白兔會》《桂枝告狀》《竇娥冤》(又名《六月飛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編劇的《鳳閣恩仇未了情》和《無情寶劍有情天》、源于唐代傳奇小說《柳毅傳書》,源自晉劇著名傳統(tǒng)作品《醉打金枝》(編劇:蘇翁),《秦香蓮》、來自神魔小說的《鏡花緣》、《花蕊夫人》,還有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梁祝》。
談粵劇必談紅線女。海內(nèi)外的廣府人都知道,哪里有粵語,哪里就有紅線女的“紅派”曲腔。
此外還有龍劍笙、梅雪詩、郭鳳女、羅家寶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