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七絕·下元節(jié)》
農歷十月十五,
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
提到下元節(jié),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
但對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卻都有所了解。
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jié),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jié),民間的“鬼節(jié)”;
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jié),祭祀祖先。
下元節(jié)、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合稱“三元”。
每一個節(jié)日的背后,
都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
有些節(jié)日越來越盛大,
有些節(jié)日則變成了文化遺產,
有些節(jié)日卻逐漸淡出了大眾視野。
作為一個音量漸小的節(jié)日,
下元節(jié)究竟如何而來,
其背后又蘊藏了什么樣的文化精神呢?
下元節(jié)的起源與道教有關。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分別誕生于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
下元節(jié),就是水官誕辰,為民解厄之日。
《太上三官經》載:“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tǒng)攝,
水官根據(jù)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水官誕辰那天,對其祭祀便可消災解厄。
《中華風俗志》載:
“十月望為下元節(jié),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這一天,
道觀做道場,
民間則祭祀亡靈,
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
此外民間在下元節(jié)還有工匠祭爐神的習俗,
爐神即太上老君,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上古時期,
中國就有祭天、祭地、祭水的禮儀。
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
庶民百姓只能祭祖祀灶,
后來才逐漸下沿擴散至民間。
而消災解厄的基礎之一,
便是道教三官信仰。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
在于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
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
虔誠地頂禮膜拜。
消災解厄的基礎之二,
是萬物關聯(lián)的命運觀。
其實人所受的災難都有因果關系,
通過道教儀式,
將命運中將要發(fā)生的厄運予以化解。
下元水官可視為一個文化符號意義上的宗教神,
借以表達人們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
1、享祭祖先
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
也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2、祈愿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
下元節(jié)又融進了許多農業(yè)生產中的祭祀風俗,
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jié)日。
3、修齋設醮
下元日是道教齋法中規(guī)定的修齋日期之一。
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
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二節(jié)食齋,三心齋;
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jié)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
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范圍之內。
4、吃節(jié)令食品
在飲食上,下元節(jié)也有自己的獨特飲食民俗。
在北方下元節(jié)會吃豆沙包,而南方則會吃麻腐包子、米果等食物。
福建省莆田地區(qū)的民眾還會制作特殊的油炸小點心,
將剛收割的稻谷制作成薄餅,再將其包素菜油炸等。
雖然時過境遷,
下元節(jié)已沒有了往昔的節(jié)日風采,
但它蘊含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精神訴求:
面對我們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
我們應該積極的去應對并化解,
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承受與沉迷失敗。
因為即使當下我們遭遇困頓潦倒,
生命中仍有不期而遇的溫暖,
還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這也許正是下元節(jié)帶給當代人們的文化精神啟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