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桌上吃飯的,不叫人脈,
能夠互相交換資源的,才叫人脈。
——巴赫愛喝胡辣湯
1.
首先,請大家一起跟我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性格內向”,什么是“性格外向”?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
性格內向,就是不善言辭,不擅長和人打交道;
性格外向,那就是口才好,表達能力強,很會跟人打交道。
—— 這種看法,其實是一個誤區(qū)。
分辨一個人性格的內外向,真正的判斷依據并不在于“社交能力”,而在于“獲取精力的方式”。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來獲取精力,社交對他來說,是一種消耗;
外向的人,通過“社交”來獲取精力,獨處對他來說,反而是一種煎熬。
簡言之:
獨處充電是內向;社交充電是外向。
這是分辨內外向性格的依據。
而“社交能力”呢,則是一種技能,即使性格內向的人,通過后天的訓練,也可以具備社交這種技能。
只是,內向的人在開啟社交技能模式的時候,同時也在耗電罷了。
那么內向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精力,很多時候會選擇盡量獨處,少見人,少消耗自己,把為數不多的社交精力用在“刀刃”上。
去年,有一家媒體采訪我,問我生活中性格是怎樣的?
我說:“我性格比較內向,喜歡安靜,大部分時間都在閉關,很少出門見人?!?/p>
編輯略感驚訝,說:“沒想到巴赫姐是個宅女,不過……看著你不像??!”
是啊,我就是上面說的這種類型:內向,且具備社交能力,且社交的時候感覺自己在耗電,的這種人。
自從我明白了這一點,我就再也不逼著自己“混圈子”了。因為我知道,逼也沒用,我天生不是那塊料。
我必須學會尊重自己的本性,給自己樹立社交底線,一旦感覺社交超負荷了,就趕緊給自己減負,給自己創(chuàng)造獨處時間,來恢復精力。
每個人的能量電池都是有限的,出門吃頓飯,回家緩三天,內向型人社交成本高,能量消耗大,不能盲目跟別人比社交量,而要學會智取。
2.
那么讀到這里,也許有的朋友會問了:“內向型不愛社交,會不會因此而錯失重要的人脈呢?”
對于抱有這種擔心的朋友,我想告訴你的是:不會。
為什么不會呢?
我想再次請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什么是人脈?
—— 經常在一起吃飯的人,算是人脈嗎?
一起逛街,一起喝酒,一起唱KTV的人,算是人脈嗎?
其實不是的。
人脈,指的是:雙方有需要,且有能力互相交換資源的人。
一個桌上吃飯的,不叫人脈,
能夠互相交換資源的,才叫人脈。
前些天,在一個飯局上,一位朋友把他學弟介紹給我,說:“巴赫,我學弟也對編曲也很感興趣,你們認識一下吧,可以多多交流?!?/p>
小伙子跟我握手寒暄,說:“很高興認識巴赫老師,不知道您那兒缺學徒嗎?我想去您那兒打工?!?/p>
我問他:“你有沒有作品,給我聽聽看? ”
小伙子說:“額。。老師,那個,我現在還沒有作品?!?/p>
我說,“那么,你可以為我做些什么呢?”
小伙子說:“我,我可以幫你端茶倒水掃地,不要工資都行,只要能去您工作室當學徒就可以?!?/p>
我說,“抱歉,小伙子,我們這兒暫時不需要學徒,我們需要能提供技術的人。不過如果你想學習編曲技術的話,我可以給你推薦老師?!?/p>
—— 這就叫做,一個桌上吃飯的不叫人脈,能夠互相交換資源的才叫人脈。
內向型的人,不必擔心自己太宅會錯失人脈,不會的。
真正的人脈,不是你費勁巴拉混圈子混來的,而是你自身的價值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吸引過來的。
如果那位飯局上的小伙子,回去之后能夠真正沉下心來學習編曲,如果他能咬著牙,耐著心,多鉆研一些技術,少參加一些社交——
那么,或許不出三年,他就可以成為一個獨擋一面的編曲師。
那個時候,他如果再來找我,我肯定非常樂意跟他合作。
即使,他一開始不認識我,乃至于不認識任何音樂圈內的人,也沒關系。
只要他技術真的過硬,作品足夠好,那么他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微博上,放在B站上,放在網易云音樂上,也自會有導演,制片人,投資方,帶著資源去找他。
我身邊很多優(yōu)秀的編曲師,導演,作家,漫畫家,都是通過這種“先自己盛開,再吸引蜂蝶”途徑,一步一步做出來的。
所以,內向者不怕宅,就怕你手中沒本事,身上沒價值。
3.
讀到這里,也許有的朋友會問:“雖然個人能力很重要,可是,兩個人能力相同的情況下,外向型人畢竟社交數量多,認識的人更多,那內向型人豈不還是吃虧了?”
對于有這種擔心的朋友,我想告訴你的是:不要拿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的長板競爭,要學會智取。
盡量不要選擇那種“以社交本身為產品”的職業(yè),比如制片人,經紀人,政客等;
而盡可能選擇那些“需要長時間獨處才能做出產品”的職業(yè),比如編劇,藝術家,科研人員等。
內向者也有自己專屬優(yōu)勢,那就是——與生俱來的高專注力,高感受力,高創(chuàng)造力。
首先,是高專注力。
內向者天性喜歡獨處,喜歡沉浸在深度思考的愉悅中,這種天性無形之中帶來了高專注力。
內向者可以不太費力地看進去一本書,一看一整天,非但不覺得疲憊,反而從心底里感到滋養(yǎng)和歡愉,
內向者可以靜靜地在一個地方待上許久,觀察樹干上的紋路,坐看云卷云舒,從中捕捉靈感。
內向者可以在一個點上鉆的很深,一道題除了這種解法,還有什么別的解法呢?這種解法最初是誰提出的?他為什么會想到這種方法呢?
這就是高專注力。
其次,是高感受力。
內向者之所以會覺得社交很“耗電”,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感受力太過于敏銳。
從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停頓,一個呼吸,一個微表情之中,內向者都能捕捉到成噸成噸的情緒信息。
在內向者面前,盡量別說謊,因為你的一點點情緒上的小破綻,他們都能感知到。
這種超強的感受力,如果運用在合適的行業(yè)中,則會幫助內向者建立極高的事業(yè)成就。
比如,做演員,導演,主持人,心里咨詢師,作家,藝術家,教師,社會科學研究者,等等等等……
只要是跟“人的情緒”、“人的情感”、“人的心理”比較沾邊的職業(yè),內向者都可以發(fā)揮出自己高感受力的優(yōu)勢。
最后,是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在我個人看來,是人類大腦和心靈所能觸及的最高級活動。
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做著重復他人的活動,完成著他人交代的指令,那么這種類型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替代的。
而如果一個人,他具備創(chuàng)造力,他能夠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摸索出獨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一套體系,那么他馬上從這個行業(yè)里脫穎而出。
因為創(chuàng)造,是最難被替代的。
內向性格的人,通常具備高專注度和高感受力,而這兩者,恰恰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石。
高感受力,則可善于觀察,善于捕捉;
高專注度,則可耐得住寂寞,進行思考整合和研發(fā);
兩者相加,則很可能碰撞出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
綜上所述,內向型人,完全不必擔心在社交中吃虧,雖然咱們在社交上耗電量大,但咱們在沉下心來做事情這方面,則是不那么費力地。
而外向型人,在社交上很省力,在休息玩樂之中就把社交做了,可他們在需要沉下心來做事情的時候,則需要多耗費一些電力。
這兩種性格,各有自己的優(yōu)勢,并沒有好壞之分。
只要大家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盡量揚長避短,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yè),則都可以活出自己燦爛的人生。
最后,我們回顧一下本文重點:
1 如何區(qū)分內外向?
——看精力恢復方式。獨處充電的是內向,社交充電的是外向。
2 內向型少社交會不會錯失人脈?
——不會。一個桌上吃飯不叫人脈,能互相交換資源的才叫人脈。
3 內向型如何發(fā)揮自己的特殊優(yōu)勢?
——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職業(yè)。高專注,高感受,高創(chuàng)造。
【end】封面人物:長澤雅美
關于作者: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