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巴掌兩個月時便出現(xiàn)了兩個我和她爸爸都有的生理特性:頭油重和雙下巴(我是來自黑的)。我和大衛(wèi)感嘆,果然是我們的孩子,在醫(yī)院沒有抱錯。
曾在網(wǎng)上看到一組國外很火的照片,父母與孩子的童年照對比,驚人相似,仿佛就是雙胞胎,一樣的大眼睛,一樣的小卷發(fā),一樣甜甜的笑容。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大人看到新生兒時會說“這孩子長得像ta媽媽”或者“像ta爸爸更多一些”,孩子擁有和父母相似的長相,這是由遺傳決定的,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相似之處除了外貌等生理特征外,還有更多。
我生孩子時住的是雙人間,另一個床位住著二寶媽媽,她的大寶是個八歲的男孩,來病房看媽媽剛生下來的妹妹,可這位小哥哥說話嗓門超級大,一整天在病房里跑來跑去,時而大聲喊叫,震得我都頭疼,沒法好好休息。
男孩媽媽跟他說了好幾遍小聲點,可他的分貝依然不減。
后來,孩子的爸爸來了,同樣是個大嗓門,大聲說著話,并且不自知地大聲訓斥著兒子太吵鬧。
這期間他接了孩子跆拳道老師的電話,那通話的聲音把自己熟睡的新生小女兒都吵醒了。
妻子讓他去病房外的過道打電話,離我們遠一點,可我依然很清楚地聽到他跟老師的通話內容。
再后來,孩子的爺爺來了,我在心里笑起來,因為爺爺走路的聲音讓人以為他穿了鐵鞋,說話的動靜讓人以為他在和聾子交談。
原來這家人,爺爺、爸爸、孫子三代人都具有大聲說話的特質,而他們自己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
我們與父母相似之處還體現(xiàn)在更多方面,比如職業(yè)的選擇。以我自己舉例,我能夠成為自由職業(yè)者,做著心理咨詢師的同時寫作、出書與我父親的職業(yè)狀態(tài)有關。
他是個農(nóng)民,干農(nóng)活,種水稻的同時,他還是一個泥瓦匠(鄉(xiāng)村建筑工),會在村里和鎮(zhèn)上蓋房子,修灶臺。
無論是農(nóng)民還是泥瓦匠,都是相對比較自由的職業(yè),有活的時候干活,沒活的時候就休息,因此收入也不是很穩(wěn)定。
因此,在我看來,一個人同時做兩份不同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職業(yè)和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也是很正常的。
我的來訪者中,有孩子與父母都是軍人或者醫(yī)生的,甚至孩子與父母在同一家單位上班。
我們與自己父母的相同之處,會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外貌、說話方式、職業(yè)選擇、思維習慣、脾氣性格、金錢觀、價值觀、婚戀觀、包括生活方式、育兒方式。
我有個親戚生了孩子之后就交給婆婆照顧,自己不參與任何育兒的事務,而是忙著出去打工掙錢。因為她的媽媽生了好個孩子,全部都是婆婆帶,從小她和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跟著奶奶長大。
在她的觀念和經(jīng)驗中,孩子并不是由父母養(yǎng)育的,而是由祖父母養(yǎng)育的。她很認同這種隔代撫養(yǎng)的方式,從未思考過其中的利弊得失,認為自己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比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更重要。而她的幾個兄弟姐妹也持同樣的育兒方式。生下孩子都是長輩照顧。
中國有很多俗語形容孩子與父母的相似,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虎父無犬子 ”“爹傻傻一窩”。還有一首歌叫“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可是我們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多像我們的父母,不會意識到我們正在重復著父母的生活與命運。
很多人以為自己比父母接受了很多的教育,搬到更大的城市生活,就已經(jīng)與父母不同了,可是當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經(jīng)歷的增多,會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像父母。
電影《革命之路》中弗蘭克每天坐著火車去上班的公司是父親曾經(jīng)任職的地方。他和很多人一起擠電梯,坐在壓抑逼仄的辦公室里,工作乏味又令人疲憊??僧敵跛麑Ω赣H的工作很是不屑,覺得過著這樣庸庸碌碌的生活就是浪費生命,希望自己別成為父親那樣的人,可最終他似乎沒有擺脫命運,成了與父親一樣的人。
還有很多人努力著,希望超越自己的父母,可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和父母并沒有什么兩樣。
A說,我媽喜歡各種打擊、挖苦、貶低我爸,他們總是爭吵不斷,婚姻不幸,讓我也不開心。小時候我就想以后不要像我媽一樣??山Y了婚,我發(fā)現(xiàn)我和我媽一模一樣,總是忍不住各種打擊、挖苦、貶低我的丈夫,我們經(jīng)常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
B說,我爸為人摳門,凡事愛算計,做什么事情都會計較利弊得失,一輩子都因為害怕花錢或者害怕失敗過得縮手縮腳,碌碌無為。之前我以為自己月入過萬,也舍得給自己和家人、朋友花錢,和爸爸完全不同,可每當自己面臨新挑戰(zhàn)時,我總是害怕失敗,止步不前,選擇逃避,我才知道自己和爸爸并沒有不同。
C說,我媽因為外婆生了五個兒子,只有她一個女兒而太過寵愛她,讓她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差,不會做家務,不會獨立處理很多事情,婚后她被我爸爸和奶奶各種看不起,吃了不少的苦。于是從小她就刻意培養(yǎng)我的獨立能力,對我很嚴厲,我覺得自己的童年很不幸。有了女兒后,我希望給她一個幸福的童年,不要像我媽媽一樣對孩子那么嚴苛,而是讓孩子可以依賴我。于是,我很寵她,凡事為她代勞,她想要的都滿足她,直到有一天她對著我非常粗魯?shù)卮蠛粜〗?,我才驚覺自己和媽媽走了同樣的路:并不是真的為孩子好,只是將自己缺失的部分在孩子身上尋常補償,在過分獨立和過分依賴的兩級化中重復著一樣的命運。
他們的故事似乎正應了那句話說:不愿意像他們父母的人,最終往往無法抗拒地變得和自己的父母一樣。
我們不喜歡父母的生活狀態(tài),不想像父母一樣,可不知不覺,我們長大了,成了自己曾經(jīng)討厭的父母的樣子。
有個朋友說,我痛恨我父母的生活狀態(tài),可發(fā)現(xiàn)自己過上了和父母一樣的生活后,除了痛恨我自己,我感到很多的是絕望。
其實,認真想想“和父母一樣”并不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我們從父母那兒來,而非來自別人,我們繼承了他們的血脈,受到他們的影響,與他們相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也許我們身上有與他們一樣的缺點,也同樣會有與他們一樣的優(yōu)點。因為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的好與壞并存,他們不完美,而我們也是不完美的普通人。
我們與父母一樣是因為作為孩子,天然地愛著父母,我們身上所有的一切,一切的好的壞的,都是我們作為子女對父母的致敬和忠誠的愛的表達。
我們越是抗拒與父母的相似之處正說明我們的內心與父母沒有很好的分離,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獨立的自己。如果一個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與他人不同,反而不會在意外表是不是和他人穿一樣的衣服。
我們抗拒自己與父母的相似之處也說明我們沒法接受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無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我們也就沒有辦法接納與父母有相同之處的自己了。
我們來自父母,與他們有相同之處,但同時,我們還是我們自己,一定也有和父母不一樣的特質。
自我成長中關鍵的一課:即好好地看看你的父母,看看自己與他們有多少相似之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相似,還要看看你與他們在對生活的態(tài)度,在與他人的關系上,在金錢觀、價值觀,甚至個人習慣和情緒反應上,有多少相同的地方。
好好審視你自己的觀念,有多少并不是你自己,而是承襲自你的父母,來自他們對你的教育,或者你們的家庭信念,或者父母的生活經(jīng)歷讓你形成這些觀念,再看看這些觀念又是怎樣影響你的生活的。
在與來訪者就“更深地認識自己”以及“梳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這些部分工作時,我會用到一個方法,讓來訪者拿出紙筆寫下自己與他們父母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看看哪些是自己認同的,哪些是自己想要改變和超越的。
這個方法是受到奧南朵《對生命說是》一書中介紹的方法的啟發(fā)。今天,我找出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做做看。
讓我們現(xiàn)在做一個小測試,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列出那些你父母最影響你的主要人格特點、態(tài)度和習慣,包括你對他們的主要抱怨和批判,他們讓你惱火、欽佩或尊敬的事。
完成后,從頭到尾看一次,逐一的問自己:“我是不是……?”
比如,如果你清單里的一點是說你父親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你就問自己:“我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嗎?”
花點時間感受你的每個答案,靜下心來去做這件事,倉促會讓你錯過!
最后不帶自我批判地簡單留意一下:你無意識中從父母身上繼承了多少他們的特征——你事實上跟他們有多相像?
想像自己分別對父親和母親說:“我有點像你”。感受說這句話帶給你的釋放,以及真正的謙虛,你甚至可能開始看到事情有趣的一面。
當你能夠接受自己在無意識中和父母相像的事實,你便有可能有意識地去選擇,哪些該繼承,哪些該摒棄,沒有對抗或批判。只需要當覺察到自己正像你的父母一樣行為思考時,簡單地向自己承認:“啊,這是我母親”,或者“這是我父親”。
如果你能記得這樣做,它將讓你能在那個當下做出一些完全不一樣的事——一些你父母從來不會去做的事。
這不是一種即時反應,而是一種探索真我,與父母的模式分離的方式;這是一種遠離頭腦、走向體驗者的方法,它是你對當下任何情境的自發(fā)回應。
我們想改變自己,不想重復父母那令人不滿意的人生,前提是去認真地審視我們自己。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審視我們與父母相同和不同之處,是為了更多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為了我們與父母分離,走向真正的獨立,也是為了我們與父母可以有更好的關系,更是為了我們自己擁有更美好的,值得一過的人生。
最后,送給大家我很喜歡的這幾句話:
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
賜我智慧,分辨這二者的區(qū)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