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馬致遠的《漢宮秋》:顛覆昭君的真實歷史,卻仍是杰出的歷史劇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是元代文學家馬致遠創(chuàng)作的一出雜劇。它改編于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的故事,被稱為元曲四大悲劇之一。

全劇由四折和開篇的楔子組成——

在楔子和第一折里,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不肯行賄,毛延壽就故意把她畫丑,使昭君被打入冷宮。后來漢元帝巡宮,聽到昭君的琵琶聲,發(fā)現(xiàn)這個女子其實容貌出眾、多才多藝,于是深深愛上她,封為明妃,兩個人沉浸在幸福中。

新昌調(diào)腔《漢宮秋》劇照

第二折和第三折里,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并把昭君畫像獻給呼韓邪單于,致使單于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若不答應(yīng)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無論元帝如何責罵,也沒人能拿出抗擊匈奴之計,元帝只能忍痛割愛,到灞橋為昭君送行。而昭君不舍故國、不愿受辱,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劇情由歡樂的頂峰,一步步跌入痛苦的深淵。最后一折,是整個劇本情緒的高潮——漢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昭君從匈奴逃回漢宮,但他還沒來得及與昭君細訴衷腸,就被大雁的叫聲驚醒。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對著大雁盡情傾訴了苦悶憂傷的感情。所以全劇的名字,叫'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漢宮秋》并不符合'昭君出塞'的真實歷史,而且改動很大。但清代哲學家焦循卻說:'元明以來,作昭君雜劇者有四家。馬東籬《漢宮秋》一劇,可稱絕調(diào)。'所謂'絕調(diào)',就是舉世無雙。

《漢宮秋》對真實歷史做了哪些改動?為何要這么改?為何偏離歷史真實的它,還能成為'昭君出塞'題材的絕唱呢?

史書里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史實,載于《漢書·元帝紀》、《漢書·匈奴傳》和《后漢書·南匈奴傳》。

《漢書·元帝紀》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xiāng)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電視劇《王昭君》劇照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之后的《后漢書·南匈奴傳》,將前后情節(jié)進行了豐富:'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

通過這三段記載,我們可以明確三件事:

第一,王昭君也叫王嬙,是被選入后宮的'良家子',她沒有得到過元帝寵愛,更沒有做過明妃;

第二,歷史上昭君出塞和親,是在漢朝強盛、匈奴弱小、呼韓邪單于向元帝稱臣的形勢下進行的,和親是為了加強兩族團結(jié);

第三,昭君確實嫁到了匈奴,并生育了兩個兒子。老單于死后,她又不得不遵從胡俗,再嫁新單于。

'豐容靚飾,光明漢宮'的一代美人王昭君,不管她是否是自愿請行,她的一生都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在漢宮時,她一日日韶光虛度;嫁于匈奴,雖貴為閼氏,卻是遠離故土,且單于垂暮、不久離世,她還得遵從亂倫的胡俗再嫁,能有什么幸福歡樂可言?

這樣的美人,這樣的悲劇,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所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便自然而然地,被歷代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吟詠不絕。

《漢宮秋》之前,文學作品里的昭君故事

東漢以后,幾乎每個朝代都有詠嘆昭君的文學作品出現(xiàn)——

漢代的《怨詞》,應(yīng)該是最早吟詠昭君悲劇的文學作品。其中說道:'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全詩以鳥為喻,通過小鳥被幽禁的不幸遭遇,表達了對昭君命運的深刻同情。

西晉石崇的《王明君》,側(cè)重于昭君對故國的深切思念,篇末寫道:'朝華不足歡,甘與秋草并。傳語后世人,遠嫁難為情。'

東晉葛洪的筆記小說《西京雜記》,寫的是西漢的雜史和遺聞軼事。它所寫的昭君,融入了民間傳說,編撰出她不肯賄賂畫工,因此不得元帝召見的情節(jié):'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后來昭君被選定和親,后悔的漢元帝將毛延壽等六名畫師,在同一日斬首。畫工這一人物的增添,增強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性,映射了宮廷的黑暗腐敗,更塑造了昭君剛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品格。

唐宋時期關(guān)于昭君的作品,大多將畫工的情節(jié)傳承下來。北宋歐陽修的《再和明妃曲》,有兩句是:'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矛頭所向,直指漢元帝的昏庸無能。

從漢到宋,關(guān)于昭君的這些文學作品,可以總結(jié)出三個思路——

第一,通過和親史實本身,寄寓作者對昭君紅顏薄命的同情;

第二,通過增加畫工這一人物,贊美昭君剛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品格;

第三,指責漢元帝昏庸無能,從而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歐陽修諷刺漢元帝,其實是對當時的宋王朝屈辱求和提出批評。

于是,在馬致遠《漢宮秋》到來之前,關(guān)于'昭君出塞'這一題材,已經(jīng)在歷代文人的營造下,擁有了多種思路和寫作方向。這些,都為馬致遠的再創(chuàng)造,提供了基礎(chǔ)。

《漢宮秋》在前代基礎(chǔ)上大膽改編

前代作品無論怎樣演繹,有幾個事實是不曾改變的:比如昭君從未得到元帝寵幸,沒有做過妃子;昭君和親,是元帝對匈奴的賜予;昭君最終確實遠赴匈奴,在那里生活。

而《漢宮秋》在借鑒前代的基礎(chǔ)上,又做出了三點重大改動,而且于史實來說,這三個改動是顛覆性的——

第一,在《漢宮秋》里,元帝與昭君相愛,封昭君為明妃;

第二,《漢宮秋》改變了漢朝和匈奴的實力對比,把匈奴寫得異常強大,強迫漢朝交出昭君;

第三,關(guān)于昭君的結(jié)局,《漢宮秋》里昭君于邊境投水而死,始終忠于了自己的祖國和君王。

改動之大,可見一斑。

《漢宮秋》基于歷史,但并非忠于歷史。不忠于歷史,就不能成為一部好的歷史劇嗎?這恐怕是今天的文藝界仍在爭論的話題。而生活在13世紀的馬致遠,早已用實踐,為這一爭論給出了答案。

大型舞劇《昭君》劇照

《漢宮秋》為何杰出?

作為一個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識分子,馬致遠一生,都對蒙古貴族歧視、壓迫漢人的政策,郁結(jié)著難言的悲憤。但當時的他,已身在日趨鞏固的元朝統(tǒng)治之下,強烈的民族情感無法坦率表達。

于是,他用了很多文人慣用的方式——'借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也就是像歐陽修那樣,借昭君的歷史故事,來諷刺當下的時代。

北京市門頭溝區(qū)王平鎮(zhèn) 馬致遠故居

首先,《漢宮秋》中的王昭君,一躍成為漢元帝的愛妃,關(guān)關(guān)雎鳩、琴瑟和鳴,詩情畫意??墒?,匈奴大軍壓境,指明索要,漢元帝無奈,忍痛割愛,這場生離死別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

但馬致遠沒有局限于君王、愛妃的纏綿愛情,他有意識地將昭君與普通紅顏區(qū)分開來。她愛她的君王,更愛她的國家,她不能眼見君王的痛苦、國家的災難因自己交織在一起,于是她選擇了前往匈奴。

在即將走出漢朝邊境之際,她投水而死,何等勇敢壯烈!她不是柔弱的花瓶,而是能為君為國犧牲的節(jié)烈女子。隨著她的香消玉殞,邊境沖突、民族矛盾就此散去,美人一命,換了邊陲的平安。

堂堂漢庭、泱泱大國,在面對異族的挑釁時,何以懦弱到這種境地?漢朝面對匈奴如此,南宋面對元朝又何嘗不是?這應(yīng)該是馬致遠通過《漢宮秋》解讀的第一個歷史問題。

在此,他賦予昭君和元帝一段深刻的感情,讓她變成深受寵愛的明妃,這段改編,加劇了結(jié)局的悲劇性,也加重了漢庭的恥辱。

同時,他也用昭君之死,賦予了昭君崇高的美,讓她在戲劇舞臺上,成為高于君王宰相、文士將軍的愛國英雄。

新昌調(diào)腔《漢宮秋》劇照

其次,《漢宮秋》解析了歷史興衰的法則——奸佞當?shù)?,朝政因此黑暗;百官無能,國家因此衰落;叛變投敵,邊境因此不寧。所以,敵強我弱的改編就顯得很重要了,只有敵強我弱,奸佞小人的叛逃、攛掇才能起到效果,才能由此將興衰法則揭示出來。

在劇中,馬致遠還借漢元帝之口,道出了深刻的歷史現(xiàn)實:'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你們干請了皇家奉,著甚的分破帝王憂?'國難來臨時,平時高官厚祿的滿朝文武,竟無一人能替皇帝分憂,只是勸皇帝忍痛割愛,難怪漢元帝感嘆:'休、休,少不的滿朝都做了毛延壽!我呵,空掌著文武三千隊,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鴻溝。'

元帝的確可憐,可仔細想想,他有今天,不也是平時用人失察所致嗎?馬致遠贊美昭君的同時,也譴責了元帝,更通過元帝的這段自白,引導人們?nèi)シ此妓瓮醭臍?、金政?quán)的衰亡。

最后,《漢宮秋》里,昭君和元帝本是一對有情人,在匈奴單于的索要下被迫生離死別,這是逼親,而非和親,與強搶并無區(qū)別。

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那些歷史片段:北宋滅亡時,大量嬪妃宮女被金人擄走北上;金朝和南宋滅亡時,又有大量宮人被蒙古人掠奪。這些女子的悲慘經(jīng)歷,有很多詩詞為證。

北宋人蔣興祖女被金人所擄,途中作《減字木蘭花》:'飛鴻過也,萬結(jié)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xiāng)關(guān)歸路難。'元好問在金亡后,作《芳華怨》、《后芳華怨》等多首詩歌,再現(xiàn)戰(zhàn)亂之際女子的悲慘遭遇: '洛花絕品姚家黃,揚州銀紅一國香。千圍萬繞看不足,雨打風吹空斷腸。'(《后芳華怨》)

這些詩詞的思想,被馬致遠運用到《漢宮秋》里,使得《漢宮秋》在蒙古族一統(tǒng)天下的元代社會,具有了強大的現(xiàn)實批判意義。他借用昭君的命運,反映了易代之時婦女們的命運,這是對歷史之痛的反思,對現(xiàn)實之痛的體悟。

馬致遠寫的是漢朝的元帝和昭君,但其實,那種種情狀,在任何一個末日王朝都屢屢上演:皇帝沉湎聲色、任用奸邪;奸邪們則竊取高官厚祿、在其位不謀其政;一旦國難當頭,或推卸責任,或賣國求榮;然后最悲慘的,永遠是末日王朝里的那些可憐女子。

馬致遠將歷代王朝走向滅亡時的種種情狀,集中到一部《漢宮秋》里,集中到了一個'昭君出塞'的故事上,所以我們看到他大刀闊斧地改編了'昭君出塞'的真實歷史,但并非胡亂編造,而是根據(jù)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基于歷史的同時,進行了藝術(shù)虛構(gòu)。

結(jié)語

《當代電視》雜志主編張德祥說過:'對于歷史事件,典籍上已經(jīng)寫得很清楚了,歷史劇的關(guān)鍵在于'劇',在于將歷史性格化,而不是概念化。'

優(yōu)秀的歷史劇不一定是高度還原歷史的,但一定是傳遞了正確的歷史經(jīng)驗和歷史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漢宮秋》是杰出的。

元朝之后,明清也有一些關(guān)于'昭君出塞'的戲劇創(chuàng)作。明代陳玉陽的《昭君出塞》,只寫到昭君出玉門關(guān),未言生死,給觀眾留下了懸念;清代薛旦的《昭君夢》,寫昭君嫁入匈奴后,夢回漢宮,為她的不幸慨嘆;而尤侗的《吊琵琶》,前三折幾乎沿襲馬致遠的《漢宮秋》,只是將第四折改為蔡文姬祭冢憑吊。

可見,唯有《漢宮秋》突破了昭君的個人進退得失,將朝代的興衰法則和歷史反思、現(xiàn)實批判,都融入到昭君這一個故事里。在這個題材上,《漢宮秋》無愧為'絕調(diào)'。

昭君的車隊已經(jīng)走遠,漢宮里,被孤雁驚醒的漢元帝惆悵滿懷,他剛剛在夢里見到了日思夜想的人,可夢終歸會醒。他悲涼地唱到:'不思量,除是鐵心腸;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美人圖今夜掛昭陽,我那里供養(yǎng),便是我高燒銀燭掛紅光。'

歷史總會留下遺憾,所以才引人反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昭君成了愛國女杰 ——析馬致遠《漢宮秋》中的王昭君形象
元曲名劇《漢宮秋》,寫的是個什么事兒
淑女·王昭君篇
王昭君為何出塞?
王昭君出塞之謎
歷史真相:“昭君出塞”并非那么傳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