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本應(yīng)以疏風(fēng)化痰止咳為治,但多數(shù)患者表證已解,唯咳嗽綿延近月,雖用各種中西藥物,屢治無效。
一
患者咳嗽頻作,痰多白色,或粘或稀,由于久咳不愈,多見食少乏力,氣短頭暈。
乃思外感內(nèi)傷固有不同,但外感日久,傷及下氣,正氣虧損,又何以祛戀肺之余邪?!镀⑽刚摗吩疲骸捌⑽钢畾饧葌獨庖嗖荒艹?,而諸病之所由生也?!?/span>
外感咳嗽,久咳不愈而見虛象,實亦脾胃氣虛,元氣耗損之證。乃予健脾益氣、豁痰止咳之劑。
前者有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甘草,后者則選用姜半夏、陳皮、杏仁、百部、紫菀、款冬、遠志、桔梗之屬。
痰黃者酌加清熱瀉肺之品,常可見效。
二
但亦有按前法診治仍無效果者,頗為費解,復(fù)讀東垣之書,悉東垣創(chuàng)“脾胃氣虛,陰火上沖,脾陽下陷”之說,及立“補脾胃、瀉陰火、升陽”之法,適用于多種疾病,亦包括“咳嗽寒熱”、“久病痰嗽”等證。
臨診應(yīng)細審病者整體,環(huán)顧病機各方面,辨證用藥。
乃對患者進一步審察內(nèi)外,見久咳不愈病人,有手足不溫者,有手心烘熱者,有氣短聲低、頭昏乏力者,有胸滿氣粗者。
此等差異,或因素體虛弱,或因病初感邪輕重不同。
乃思手足不溫或?qū)訇栂萦谙?,不能升發(fā)于四肢;時有身楚者,或因余邪客于肌膚,或表未全解,或宿肺之邪有透表以疏解之勢。
三
對于上述情況,即一概在方中加用升麻,并選用荊芥、防風(fēng)、羌活、蔓荊子、白芷等數(shù)味。
蓋升麻可舉陷下之陽氣,而諸風(fēng)藥既可行衛(wèi)氣充肌膚以疏表逐邪,亦可行氣血達于四末而逐寒復(fù)溫,又可助陽入里以溫臟腑,得升麻之助,效果尤佳。
頭昏乏力,氣短聲低,屬中氣下陷,肺氣虧虛,當(dāng)重在補氣升陽,需以補脾益氣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加味。
但如咳嗽痰多,時有眩暈,又需以豁痰為主,可選用白附子、象貝、海蛤殼之類。
對于手足心熱者,當(dāng)審其舌脈,如病者素有陰虛,當(dāng)選用養(yǎng)陰清熱之劑,如麥冬、柴胡、丹皮之屬;如無陰虛見證,則屬氣虛有熱,仍宜補脾、瀉火為治;
對于舌苔之變化,需隨證加減用藥,其舌苔厚膩,納呆脘悶者,尤不可忽視,必要時應(yīng)先予燥濕健脾之劑,使寒濕得化,濕熱得清,而后再按前述各法治之。
自用上述諸法之后,久治無效者屢獲佳效。
復(fù)按此法加用補腎之品治療脾腎兩虛、腎不納氣患者,不少病人堅持服藥數(shù)月而咳喘大瘥,冬季不再住院,或恢復(fù)工作。
可見用東垣之法而不泥于其說,用東垣之方而不囿于其藥,實為運用脾胃學(xué)說之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