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忙,12月初終于得閑,南下入閩去泉州拜會久未見面的幾位道友,朋友熱情,帶我游了大半個泉州古城。
泉州是個宗教多元包容的城市,儒、釋、道、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火教等在這個南國城市留有歷史遺留的文化場所。因為篇幅有限,筆者只介紹泉州道教宮觀道場的參訪記錄了。
第一篇:“八閩第一道觀”—玄妙古觀:泉州玄妙觀是道教傳入福建后修建的第一座道觀,始建于西晉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八閩第一道觀”。
因主殿供奉玉皇大帝,泉州人尊稱為“天公”,故玄妙觀又俗稱“天公觀”。此觀規(guī)模極為宏大,延續(xù)并吸納了閩南傳統(tǒng)建筑,集漆金、瓷雕、木雕、石刻于一身,美輪美奐,華麗無比。
根據觀中吳道長介紹,玄妙觀由于歷史原因原有的建筑與神像幾近毀滅,現(xiàn)有的玄妙觀為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原址部分重建,但是規(guī)模遠沒有歷史上的輝煌。
重建后的玄妙觀中軸線主體建筑為靈官殿、凌霄殿、三清殿,還按規(guī)制兩側配甲子殿、文昌殿、財神殿、土地殿等。因道觀位于城市中間重建后的玄妙觀正門尷尬的貼近民居院墻而無法正常出入,還是有些許無奈。
三清殿和凌霄殿的裝飾十分具有道教建筑特色和閩南地域特色,堪稱是當代道教仿古建筑之經典。
華麗的重檐三清殿和凌霄殿建筑的正脊以瓷雕雙龍吐水造型而有別于傳統(tǒng)古建筑“鴟吻”噴水鎮(zhèn)火。
三清殿殿頂翹起的戧脊安放的是踏云麒麟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十個跑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凌霄殿的踏云仙人走脊也有別于傳統(tǒng)“騎鳳仙人”造型。
瓷雕仙人走脊
刻有道德經的石壁倒影出莊嚴的三清殿
參拜游覽中間還有兩個小插曲,一個從北京來的信眾尋根泉州,誠心禮拜并說一定要到祖籍地的玄妙觀來做法事化解太歲云云,極為虔誠;第二筆者在玄妙觀上香禮拜一眾神明化財完畢,剛走到大殿時,既有財喜靈應,不得不贊嘆神明的不可思議。
古樸的建筑風格
美輪美奐的凌霄殿
第二篇:泉州通淮關岳廟。泉州通淮關帝廟始建年代和初始規(guī)制無考,相傳建于南唐至宋代。坐落在泉州涂門街(古稱通淮街),歷史悠久,香火鼎盛,馳名海內外,分靈遍及臺、港、澳和東南亞;是海內外人士旅游觀光、謁祖朝拜的圣地,為閩南地區(qū)最負盛名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之一。
現(xiàn)存廟宇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廟坐北朝南,屋脊剪瓷龍雕,造型各異,其間配有花鳥走獸,體現(xiàn)閩南古建筑的藝術風格。
正殿稱“武成殿”,祀三國關羽和南宋岳飛,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右為“三義廟”祀三國時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旁祀諸葛亮。左為“崇先殿”,奉祀關公三代先祖。
今日三殿并峙,形成結構對稱廟宇壯觀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1294平方米。修復后的殿宇,裝飾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
廟內保存著宋代大儒朱熹手書“正氣”和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書“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歷代泉籍文士名賢之石刻、楹聯(lián)遍布,文化內涵豐富。
第三篇:泉郡天后宮。
泉州是我國歷史上海外貿易的最大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也是媽祖信仰文化傳播地之一。
泉州天后宮位于泉州市區(qū)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我國現(xiàn)存古代建筑中年代最為久遠、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素有'溫陵圣廟'之稱,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少數幾個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現(xiàn)存建筑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
泉州天后宮
臺灣鹿港天后宮贈匾“海邦砥柱”
第四篇:玄天上帝八閩第一行宮”南武當“真武廟?!靶鋸R在郡城東南石頭山,廟枕山嗽海,人煙輳集其下,宋時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明萬歷《泉州府志》
朋友說在他家附近的泉州通港西路上有武當山。我起初還以為是說笑,他說帶我們去就知道了。
一到地方,就深感神異,若海中神龜般拔地而起的小山之上,一片古榕葳蕤成林如傘蓋般枝繁葉茂,真武廟就隱在古榕之間這獨守一份寧靜。依山而立山門處有一高聳的“武當山”牌坊,莊嚴精巧。
右側是一明代古井,名曰“三蟹龍泉”,井水據說依然甘甜如飴,令人望而生津。山門兩側石聯(lián)為清代翰林莊俊元所寫上書:仰之彌高大觀在上,過此以往聯(lián)步而升。
拾階而登,不到一會就有如神龜巨石背負“吞?!笔橙胙酆煟⒁庹嫖鋭菔?,氣可吞海。據說,這是明朝嘉靖的晉江知縣韓岳所立。
再走過涼亭,就看到真武大殿,坐北朝南紅瓦翹脊,周圍古木森森,清幽至極。自宋以來五個朝代,香火長盛不衰。殿正中奉祀三尊玄武大帝,中間的是大帝,是從湖北武當山分爐而來的;左邊的是二帝,是本地玄武;右邊的是三帝,曾出巡臺灣。
三尊神像造型一致,披發(fā)仗劍,銑足踏龜蛇。廟前正中的一把七星寶劍,相傳為真武大帝所使。
真武信仰最興盛的時候,莫過于宋時當時,真武大帝是普遍尊奉的鎮(zhèn)妖驅邪的海上尊神。每年春秋兩季這里都會舉行祭海,祈求商舶往返平安。之后海神媽祖興起,真武大帝逐漸被代替了。
由宋至今,千載時光,這里依舊香火鼎盛,真武大帝信仰更是延綿不衰。作為福建全省最早供奉玄武神的廟宇,“玄天上帝八閩第一行宮”真武廟也是臺灣及東南亞各地玄武信仰的發(fā)祥地與傳播地,分爐遍布臺灣全省乃至東南亞地區(qū),臺灣現(xiàn)有的400多座真武廟,多數由大陸分靈過去,而其中相當一部分便是從這座法石真武廟分靈過去的。
1997年,真武廟玄武大帝首次跨越海峽,前往臺灣巡游全境42天,成為泉州最早出巡臺灣地區(qū)的一座宮廟,深受當地無數民眾的朝拜。
第五篇:諸神海會 共沐神恩。
泉州是個諸神海會的奇妙地方,在歷史各個階段由于戰(zhàn)亂災荒等各種原因,中原先民有過多次的南遷泉州的時期,每次群體的遷移都會帶上自己的信仰來到泉州,加之本土神明信仰形成一個內涵豐富極具地方特色的神明體系。
舊時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祇,作為本境內的保護神,俗稱境主、社公等。一般建一小廟,內置境主神。
泉州的境主神最富特色,舊時泉州城分36鋪94境,每境都有小宮廟供奉境主,宮廟擋境在城中星羅棋布,各路神仙應有盡有。
在舊城的建筑格局的變遷中,有些擋境已不復存在,有些擋境被重建保留了下來。在筆者和朋友入住的鯉城區(qū)西街古榕巷15號的容驛藝廊民宿,原先就是古榕境古榕宮的舊址,宮內奉財神趙元帥為境主。
從事“南音”非遺傳承的民宿主人得知這段歷史后,也說將請趙元帥神像于此間供奉,也表示一種信仰文化的香火傳承。還有在內東街二郎巷(二郎境)的二郎古廟供奉二郎神為境主。
相傳泉州有個吳姓讀書人到四川做縣令,年老返鄉(xiāng)時,吳縣令見位于晉江下游的泉州經常發(fā)大水,就將興修水利的四川灌口二郎神迎來泉州,建此二郎廟。還有在相公巷(桂香境)的桂香宮供奉著相公爺“戲神雷海青”。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之中,只要你細心尋找,都能發(fā)現(xiàn)供奉神明的擋境痕跡。若你時間足夠可以在每個巷子的老建筑中細細探究,在街頭巷口的阿婆口中重現(xiàn)舊日景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