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我們經(jīng)常聽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等這樣的詞。
那么,就是說,我們中國已經(jīng)有至少五千年的歷史了,對嗎?
其實,在國際上,中國被公認(rèn)的歷史只有三千七百年左右。因為我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被發(fā)現(xiàn)之后,史學(xué)家們經(jīng)過研究證實甲骨文是屬于中國古代商朝的文字。
而在商朝之前的夏朝、甚至更之前的堯、舜、禹時期,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文字證據(jù)。
所以,我們中國人自己說中華歷史有五千年,可在外國人的書籍中記載的中國歷史,都是只有三千七百多年。
盡管如此,我們之前的歷史就不存在了嗎?
不,我不這樣認(rèn)為。從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的史料來看,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堯、舜、禹及夏朝的。
即使現(xiàn)在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文字佐證,盡管它現(xiàn)在還只能算是口頭歷史、傳說歷史,它同樣是我們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我們學(xué)習(xí)歷史所一定要了解的、重要的一部分。
堯、舜、禹,其實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帝王?!盎实邸边@一詞是由秦始皇始創(chuàng),在他之前的夏、商、周時期的君王,是稱為“天子”的。
而堯、舜、禹只是我們上古時期的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他們治下有許多的小部落,而每個部落都有他們自己的首領(lǐng)哪。
所以,盡管堯、舜、禹的地位最高,是部落聯(lián)盟大首領(lǐng)。但是,想要讓所有的部落都聽從他的指揮,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哦。
堯,大約在公元前2168——公元前2097年。
堯在位時都有哪些功績呢?
他命令一個叫羲和的人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nóng)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這樣一來,百姓們就知道,嚴(yán)冬之后,春分的這一天就要開始準(zhǔn)備耕地啦,把土地翻軟,然后播種、澆水、施肥、捉草、除草,而到了秋分的時候,就要準(zhǔn)備收獲糧食啦。
這對百姓而言,是很重要的事情。
堯還非常的重視人才。他讓百官尋訪天下有才能人,向他們請教治理天下的方法,甚至要將自己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之位讓給他們,只是都被人拒絕了。
堯還設(shè)置諫言之鼓。如果百姓對他有意見或者有好的治國方法,就可以擊鼓報告,堯會及時接見他們,處理他們的意見。
同時,堯還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所以,堯在位的71年內(nèi),天下安寧,百姓豐衣足食。堯死后,百姓悲痛異常,三年都沒有人大聲歡笑,人們都很懷念、敬佩他。
接下來我們要講:舜。
舜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新娶的妻子對他并不好,曾經(jīng)有好幾次想要害死他??墒撬床⒉挥浐蘩^母與弟弟,反而對他們很好。 舜在一個叫“歷山”的地方生活、耕種。他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影響別人,使人們學(xué)會禮讓、善良,歷山的百姓再也不會因為地界問題而爭奪不休啦。人們都愿意在他附近居住,這樣一來,兩三年就聚集成一個村落;五六年就形成了一個集鎮(zhèn),百姓都非常尊敬他。于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舜的賢明。
堯年紀(jì)大了,就想尋找一位繼承人,很多人都推舉舜。于是,堯就派人考察舜。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并且讓舜承擔(dān)各種職責(zé),看他能不能勝任這些工作。
舜果然不負(fù)眾望,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得很好,堯就很放心地將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位子傳給了舜。
舜即位之后,用心處理政事。他體察百姓生活,整頓禮制,教化百姓,讓人們善良和氣地與人相處、孝敬父母、和睦鄰里,這樣一來,政教大行,天下人都臣服于舜的領(lǐng)導(dǎo),歌頌他的功德。
《史記》中還這樣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虞,就是舜的國號。所以,歷史上舜也經(jīng)常被稱為“虞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中原文明是從虞舜開始的。
在上古時期,黃河經(jīng)常泛濫。每到雨季的時候,黃河水都會沖垮人們居住的房屋,淹掉人民的土地,還有很多人會被泛濫的洪水卷走,失去生命。
百姓們對洪水束手無策,這可怎么辦好呢?
當(dāng)時,舜的手下有一位叫鯀(gun)的官員,舜就命令他來治理水患。
鯀的方法就是在河道旁修筑高高的長堤,試圖擋住洪水。可是他的方法并沒有取得成功,洪水沖破堤壩,淹沒村莊和田地,給百姓帶來更大的損失。
于是,舜殺掉了鯀,命令鯀的兒子接替父親的職位,繼續(xù)治水。
鯀的兒子,就是 禹。
禹是個很愛動腦筋的年輕人,他思考父親治水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了治水的方法。
他認(rèn)為,黃河水那么強大,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它,那么只能換一種方式:疏導(dǎo)。
禹召集百姓來協(xié)助他。他翻山越嶺,淌河過川,走遍天下,視察河道,測量地形的高低,將黃河水由高處向低處牽引,疏通水道,最后將洪水引入大海之中。
我們來看幾張如今的黃河圖片:
黃河從青藏高原發(fā)源、翻山越嶺、九曲十八彎,流入東海,多么神奇呀!
當(dāng)年禹在治水其間,他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曾經(jīng)三次經(jīng)過自己家門前,都沒有回家去看一看。整天泡在泥水里,風(fēng)餐露宿,辛苦極了。
就這樣,禹用十三年的時間,消除了水患,為百姓解決了大問題。
百姓非常的感激他,尊稱他為“大禹”。
依靠這樣的功績,他被眾人推舉為接替舜的下一代首領(lǐng),也是無可厚非的。
由于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xí)俗、物產(chǎn)、民風(fēng)等事情都很了解。于是他將天下規(guī)劃為九個州,直到今天,“九州”這個詞還會用來特指我們中華民族的領(lǐng)土呢!
禹即位之后,讓百姓發(fā)展生產(chǎn),安居樂業(yè),人們也非常尊敬他。
以上,就是我們歷史上關(guān)于堯、舜、禹三帝傳說的最流行版本。我小時候,就是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的呀。
三帝的“禪讓制”、以德讓天下的做法,也是被后世子孫所頌揚不止的。
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恰恰是“禪讓制”的真假。
為什么會有“真假”一說呢?
堯因為舜的賢能,于是將首領(lǐng)的位子傳給他;舜也是因為禹為百姓治水的功績,傳位于禹。這不是很偉大的嗎?
是的,如果“禪讓制”是真的,那么他們確實很偉大。
而如果是假的呢?
哦,為什么有這樣的方法?
因為在其它史料中,有關(guān)于“禪讓制”的不同說法呀!
《竹書紀(jì)年》是一本被史學(xué)家們認(rèn)定的,史料價值非常高的史籍。它是在西晉時期,被盜墓者發(fā)現(xiàn)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夏朝至戰(zhàn)國魏襄王時期內(nèi)的重要歷史事件。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span>
“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span>
這是什么意思呢,寶貝?
它說:當(dāng)年在堯年老的時候,被舜囚禁起來。并且,舜也囚禁了堯的兒子丹朱,使他們父子不能相見。
這是為什么呢?
有一些史學(xué)家持這樣的觀點:堯年老后,本想將首領(lǐng)的位子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的??墒撬吹臋?quán)力和影響力都很高,阻止了堯的這一想法。并且將堯和他的兒子丹朱分別囚禁起來,讓他們不能相見。
而舜年老后呢?他怎么了?
《竹書紀(jì)年》中記載:“帝舜葬蒼梧?!?/span>
《山海經(jīng)》載:“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蒼梧是什么地方呀?在當(dāng)年那可是個了無人煙的所在。舜做為一個德高望重的首領(lǐng),怎么會死在那里呢?
關(guān)于舜的死,還有一個故事,“湘妃竹”。
傳說,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聽說了舜死去的消息,傷心至極。兩人走了很久,來到蒼梧山,舜的墓前,大聲痛哭。
她們的眼淚滴在墳?zāi)古蚤L著的一片竹子上,竹子表面立刻形成了斑斑點點的痕跡。后來,這種竹子,就被后人稱為“湘妃竹”。
《韓非子.說疑》中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
《呂氏春秋》中記載:“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之,惑也?!?/span>
類似這樣的記載,在其他史料中還有。
寶貝,你更傾向于哪一種說法呢?
如果“禪讓制”是真的,為什么那么多史料中有不同的記載?
如果“禪讓制”是假的,為什么卻又能流傳千古呢?
我說說我的觀點,你來看看有沒有道理噢:
在中國漫長的古代史上,帝王專制,推行所謂的“以禮治國”。
什么是“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王,永遠(yuǎn)是君王,人們要永遠(yuǎn)效忠于他,不可以造反;
臣子,永遠(yuǎn)是臣子,要忠于君王,不可以造反;
父親,永遠(yuǎn)是父親,即使父親是錯的,他的命令你也必須聽從;
兒子,永遠(yuǎn)是兒子,在父親面前,要無條件妥協(xié)。
這一切只表達(dá)一個含義:服從。
兒子必須服從老子,就像臣子必須服從君王。
將這樣的思想根植人心,上位者才會安心呀!因為天下人都知道天子最大,誰也不會冒犯甚至造反了嘛。
不管其作用如何,總之這種思想是中國古代君主們所極力推崇的。
也許,這就是“禪讓制”這美好傳說流傳至今的原因吧?
你覺得呢?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