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冷兵器的發(fā)展,到宋代開始后,軍隊依然以使用的長兵器以槍為主,長桿鐵槍有雙勾槍、單勾槍、拐槍等十余。其次是長柄大刀,有偃月、鳳嘴刀等。鐵棒也很流行,如柯藜棒、狼牙棒等。短兵器以刀、劍為主,其次是蒺藜、蒜頭錘、鐵鞭、鐵銅、方體斧等。此外還有雜兵器鉤竿、叉竿等。宋代特別重視弩和拋石機。北宋制造的床弩,射程可達千步,?子一次能發(fā)射幾十支箭。拋石機最大的可拋射一百斤重的石彈,射程達五十步以外。
宋代兵器的最大變化,是把火藥應用于兵器。宋代開始創(chuàng)制和使用火器,由最初的燃燒性火器發(fā)展到爆炸性火器,又發(fā)展到原始的管性火器。北宋的燃燒性火器,主要有火箭、火炮?;鸺前鸦鹚幥蚩`于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后用弓射出?;鹋谑前鸦鹚幹瞥汕驙?,把引線點燃后,用拋石機拋擲出去。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打南唐時,就使用了火箭、火炮。十二世紀末,宋朝與西夏交戰(zhàn),僅在蘭州一地,宋軍就準備了二十五萬支火箭。在北宋的燃燒性火器中,已經(jīng)有了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靂火球,是用火藥、瓷片和竹子裹制而成,燃放時發(fā)出霹靂響聲。
北宋末年,金人圍攻開封,李綱在守城時,曾下令發(fā)霹靂炮。南宋初,陳規(guī)發(fā)明一種叫做“火槍”的管狀火器。它是用巨竹做槍筒,內裝火藥,臨陣點放,即噴出火焰,用以焚燒敵方的人和物資。南宋末年,宋軍與蒙古軍在淮河一線作戰(zhàn),壽春府軍民創(chuàng)造一種叫做“突火槍”的火器,在竹筒內放置火藥再安上子窠,用火藥的力量把子窠射出去,子窠類似子彈性質,用石子、鐵塊等制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可稱為是步槍的鼻祖。管形火器的出現(xiàn),是火器制造史上一項劃時代的進步。
宋朝政府非常重視武器的生產(chǎn)。北宋初,兵器制造由工部軍器所負責,總額于三司胄案。有專門制造兵器的官營手工業(yè)作坊。中央直轄的有京師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地方諸州也設置有軍器作坊。軍器作坊的內部,又有較精細的分工。宋神宗時,設置軍器監(jiān),總管京師諸州軍器的制造。軍器監(jiān)中除八作司外,又有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火藥作、火作(火箭、火炮、火蒺藜等)等。在出產(chǎn)材料的州設立都作院。
軍器監(jiān)集中了各地優(yōu)良工匠,促進經(jīng)驗交流和提高技術,并對軍器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采取獎勵和推廣的辦法。京師作院所造各種器械,平時保存在五所大倉庫里,真宗景德四年檢查歷年儲備的武器,已夠三十年之用。
宋朝的兵種主要是步兵和馬兵(騎兵),其次是水軍。南宋水軍有較大的發(fā)展,沿江、沿淮和沿海各重要府州軍,幾乎都有規(guī)模不等的水軍,共計近三十支。
元代的常用兵器,以弓矢為主。長短兵器則有可剌可擲的標槍和近戰(zhàn)用的、斧、劍等幾種。拋石機是攻戰(zhàn)的主要兵器。
蒙古軍有專門的“砲軍”攻城時大量集中使用。有一種所謂西域炮,又稱回回炮,威力最大,能發(fā)射一百五十斤重的石彈。元代的弩有神臂弩、折疊弩、神鳳弩等數(shù)種,其中神風弩可射八百余步。元代的軍用火器有一定的進步。滅金以后,獲得了金人制造震天雷的技術,震天雷是一種爆炸性火器。十四世紀初,元人在南宋發(fā)明的突火槍和火筒的基礎上,進一步制成金屬管形火器——火銃。它利用火藥在金屬管里爆炸產(chǎn)生的氣體壓力,把彈丸發(fā)射出去。
元初,中央和各路均設有軍器局,制造盔甲和兵器,后來把中央的軍器局政為軍器監(jiān),又改為武備寺。各地置雜造局,以制造軍用物資為主,諸如鐵制刀箭等兵器、馬上用品等。蒙古軍、探馬赤軍都是騎兵,漢軍主要是步兵,也有騎兵和水兵。擔任軍事任務的水軍,仍以蒙古、回回水軍為核心和骨干。
明代兵器,有較全面的發(fā)展,特別是火器,不僅種類增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其中尤以管形火器發(fā)展最快,由簡單的火銃發(fā)展到鳥槍、巨炮,由單管發(fā)展到多管連發(fā)。明中葉以后,部分火炮的炮彈,已由實心彈發(fā)展到爆炸彈,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開花彈。
武宗以后,還輸入一些外國火器,影響較大的佛郎機炮和鳥嘴銃。由于火器的發(fā)展,使明朝軍隊的武器裝備比例發(fā)生轉折性變化,弩和拋石機已不再占重要地位,京軍中火器手占十分之六。明軍使用的長兵器,有槍和長柄刀,形制較宋代簡化,輕便適用。還創(chuàng)制了一些雜式長兵器,如鈀、馬叉、狼牙筅等。明軍中普遍使用鐵盔、鎖子甲,也有銅、鐵片甲。
明英宗以后,曾試造多種多樣的戰(zhàn)車,如正廂車、扁廂車、雙輪戰(zhàn)車、單輪戰(zhàn)車等,有的用于進攻,有的用于掩護。車上裝有火箭、火銃,在木制或革制的車廂上開孔,以便射擊。
明代兵器制造,分別由工部和宦官衙門掌管。工部有軍器局,宦官衙門有兵仗局、盔甲廠、安民廠(掌造銃炮、火藥之類)。明初對火器統(tǒng)制很嚴,只準由中央兵仗、軍器二局制造。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開始授權各省可以制造銅將軍(較大的火炮)、手銃之類的火器。
明代兵種以步、騎軍為主,又有使用火器的特種兵。明成祖時,京軍分為三大營:五軍營兼有步、騎兵,三千營全部是騎兵,神機營為特種兵。
清初八旗兵長于騎射,弓箭是其主要武器。其他常用兵器有刀斧、矛戟、椎挺、甲胄、蒙盾等。從皇太極起,開始生產(chǎn)火器。全國統(tǒng)一后,凡八旗兵所用兵器,都由兵部定式交工部制造。中央制造火器的工廠,順治初年設有八旗炮廠和造火藥的濯靈廠。
康熙時設立三個造槍炮的廠局:一設于官庭內的養(yǎng)心殿,所造槍炮稱為“御制”,專供皇室和滿洲八旗使用,一設于景山,稱為“廠制”;一設于鐵匠營,制造鐵炮,供漢軍使用,稱為“局制”。后兩個廠均歸工部管轄。地方只能生產(chǎn)火藥、鳥槍和輕型火炮。民間則嚴禁制造、收藏和使用火器。清代火器,主要是鳥槍和各種火炮。在軍隊裝備上,稍精良的兵器一概掌握在滿、蒙八旗兵之手,各省綠營兵只能使用陳舊低劣的武器。
八旗兵分為親軍、驍騎、前鋒、護軍、步兵五種。親軍直接警衛(wèi)皇帝,由侍衛(wèi)處選拔八旗兵組成親軍營。驍騎是由八旗都統(tǒng)分別統(tǒng)領的騎兵。前鋒為前哨兵,是選拔最精銳的滿洲、蒙古兵別組為營。護軍是擔任守衛(wèi)宮禁的軍隊,由八旗的滿洲、蒙古兵內挑選精銳,別組為營。步兵是負責京師巡邏和治安的軍隊。
八旗兵又有特種兵,即神機營、健銳營、槍營、地營、藤牌營、火器營等。神機營是旗營中最精銳的軍隊,主要使用槍炮。健銳營是云梯兵?;鹌鳡I是專門操演火器的軍隊,操演的火器有鳥槍和子母炮。綠營兵有馬兵、戰(zhàn)兵、守兵三種,其中戰(zhàn)兵、守兵都是步兵。此外,在外海內海及長江地方,則另有水師營。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一部分愛國人士,曾參照外國兵器,試圖在手工業(yè)基礎上,改進和創(chuàng)造新式兵器,如炸炮、地雷、水雷、戰(zhàn)艦等。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為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從外國輸入大批“洋槍”、“洋炮”和戰(zhàn)艦。同時,采用西方資本主義的一些技術,開始設廠制造槍炮、船艦,以洋槍洋炮裝備和訓練軍隊。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標志著我國有了自成系統(tǒng)的海軍。
1905年以后,新式陸軍開始以自動火器裝備軍隊。1908年,陸軍的幾個鎮(zhèn)成立了氣球隊,各備有日本山田式氣球一只,作為偵察工具。同年,粵廠仿制丹麥式麥德森輕機關槍成功,這是我國自制輕機關槍之始。1910年,清政府從法國購買沙麥式雙翼飛機一架,并在北京南苑創(chuàng)辦飛機試行工廠,這是我國有航空器之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