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雕漆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xiàn)如今被保護于西城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陰花細纈珊瑚明,赪霞隱隱東方生?!?/span>
清代大詩人袁枚筆下,這種如珊瑚般明麗、猶如霞光般熠熠生輝的器物,便是雕漆藝術品。
明永樂 剔紅雙層牡丹紋盤
自這種技法誕生以來,各個朝代的雕漆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明代宮廷雕漆基本上繼承了元代渾厚圓潤的藝術風格;清代宮廷雕漆特別注重雕工,到了乾隆年間,雕漆作品更為精工纖巧。
清 剔紅花卉紋寶座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古詩有云:
“工筆精刀摹美人,環(huán)姿燕色幻如真。晶瑩髹漆千層罩,月里嫦娥羨幾分?!?/span>
這里的‘髹漆’‘精刀’就是雕漆其中的兩個環(huán)節(jié)。那么雕漆究竟有著如何嚴苛的工藝要求呢?
雕漆工藝復雜,周期很長,一件雕漆作品的制作時間一般是一年。其中最耗費時間的步驟是“髹漆(將漆涂在器物上)”的過程。
液體漆液如何成為固體呢?就是通過髹漆,在作地后的胎體上層層髹漆(刷涂),每天只可髹漆一道,1毫米的厚度,匠人要髹漆16到20遍。
一般說來,雕漆需要16毫米厚的漆,算下來要髹漆300道左右。
每層漆不能過厚,且必須每層干透后才能再次涂刷。
過去為了等待上一道漆干透,匠人們一天只能髹一道漆,為了保證久經歲月不開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內自然陰干,不能烘干或曬干。
如今有了現(xiàn)代化手段,在恒溫、恒濕的條件下,一天最多能髹三道漆。算下來,要髹16毫米厚的漆也需要百余天的時間。
髹漆的最佳溫度為23攝氏度到30攝氏度,濕度80,可想而知,工匠會在一個陰暗悶熱且潮濕的環(huán)境下工作,干活時身上不停地滴汗。因為環(huán)境封閉,很多人都對漆有過敏反應。髹漆時要用生絲制成的“絲頭”在胎體上揉搓,要將漆搓得勻、實、薄,緊接著還要用馬尾鬃做的鬃刷將漆順平。順平時要一來一回交叉各一次,別小看這兩個動作,力道過大過小都不行,動作必須一氣呵成、干脆利落。如果這個環(huán)節(jié)沒將漆順平,再來一遍的話,漆可就干不了了。若論雕漆最生動、最精彩、最復雜也最令人叫絕的工藝階段,非雕刻技藝莫屬,這也是雕漆工藝品區(qū)別于其他工藝品的最重要標志。按雕刻的先后順序,可以分為刺、起、片、鏟、勾、錦紋等,每一種技藝的效果都是截然不同的。
“刺”是運用刺刀扎進漆層中,扎到接近墊光漆層為止;“起”又稱為“剔”,是把雕刻中不需要的部位剔除掉,只留下圖案紋樣有用的部位。
剌(la)活
經過“刺”“起”后,漆胎出現(xiàn)了簡單的高低漆面,然后進行“片”?!捌笔沁\用片刀對錦紋以上的漆層,按圖案要求進行雕刻。
片活
這是雕刻中的關鍵,要求明了浮雕藝術的內在關系、層次、高低、深淺、遠近、透視等,雕刻時要求一刀到位,否則就是敗筆。
雕漆的雕刻只能在漆處于一種半硬不硬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雕刻的最佳時間段只有大約四個月。這也極其考驗創(chuàng)作者的功力,素有“出刀無悔”之說,尤其是人物刻畫,沒有數(shù)十年的功力很難下“筆”。
如今,完整掌握這門技藝流程的匠人少之又少,其中“80后”北京工藝美術大師馬寧便是這項技藝的代表人物。
馬寧自幼隨祖父馬榮春先生學習家傳的京作核雕技藝,后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文乾剛大師學習雕漆技藝,是繼古齋第四代傳人,也是雕漆一脈正統(tǒng)的傳人。對于這種傳統(tǒng)技藝的未來,他認為,漆是中國藝術流動的血液,也是唯一一種以凝結形式顯現(xiàn)的藝術品,因此,其形狀可以無限變化,也可以和很多造型融合成為創(chuàng)新之作:工藝:北京雕漆+京作硬木家具兩項非遺技藝集合,純手工雕刻,傳統(tǒng)榫卯結構,燙蠟處理蟠桃仙會雕漆羅漢床是雕漆工藝與傳統(tǒng)宮廷家具技藝相結合的作品,集雕漆技藝與京作硬木家具兩項非遺技藝于一身的雕漆家具精品。整件作品的畫面設計根據(jù)明代仇英的《蟠桃仙會圖》(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設計而成,融合了中國山水畫的布局技法,體現(xiàn)出中國人以田園自然生活為本的心理追求。設計圖稿
整幅畫面的設計展開后,為一個山水長卷,從左至右畫面展開,滔滔海面步入海岸,以至于群山之中,把中國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觀念融入其中。
榻面由團壽萬字文組成蘊含萬壽無疆的吉祥含義,是中國文化當中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體現(xiàn)。作品的雕刻將中國傳統(tǒng)工藝雕漆的技法中的錦紋與現(xiàn)代雕刻中的肌理處理相結合,將畫面的層次表現(xiàn)出來,既體現(xiàn)了山勢的雄壯又展現(xiàn)樹木與建筑的秀美精致。采用傳統(tǒng)紅木家具設計、榫卯結構、雕漆技藝等于一身,是新式紅木家具的典范,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傳統(tǒng)技藝的集大成者。
尺寸:2050*1050*775mm
材料:東非黑黃檀、天然生漆
設計:馬寧 & 謝勇
工藝:北京雕漆+京作硬木家具技藝,純手工雕刻,傳統(tǒng)榫卯結構,燙蠟處理
設計圖稿
《萬壽添福羅漢床》榮獲2019“工美杯”北京工藝美術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銅獎”。羅漢床是將雕漆工藝與傳統(tǒng)宮廷家具技藝相結合,集雕漆技藝與京作硬木家具兩項非遺技藝于一身的雕漆家具精品。在萬壽添福羅漢床作品之中,大量的使用了云紋和蝙蝠相組合的圖案,從而將鴻福鴻運的理念,注入其中。在設計當中正面主體圖案,為云紋蝙蝠,底紋為雕漆中常見的四方錦紋,故名“萬壽添福” 。整個畫面當中共有36只蝙蝠,取天罡之數(shù),在畫面中心的開窗內以壽桃紋樣作為主題,蝙蝠圍繞著壽桃取福壽之意,整個作品被片片云朵襯托纏繞,形成了一個無限深遠的空間畫面緩緩展開。在整個構圖設計當中云紋占據(jù)了畫面當中近1/2的位置,運用外圍壓刀雕刻的手法,將云紋圖案在整個畫面當中雕刻得圓潤飽滿,手感柔滑,從而做到視覺與觸覺具佳的雙重享受。尺寸:600*480*1150mm
主材:東非黑黃檀、天然生漆
設計:馬寧 & 謝勇
工藝:京作硬木家具技藝鑲嵌雕漆,純手工雕刻,傳統(tǒng)榫卯結構,燙蠟處理
傳承明式四出頭官帽椅式樣,扶手和搭腦浮雕如意云紋,靠背板鑲嵌兩個大漆的柿子。柿子采取一正一反的陰陽組合方式,柿子的枝葉選取顏色稍淺、花紋絢麗的木材鑲嵌,起到了很好地過渡作用和裝飾效果。此椅設計巧妙,寓意深遠,乘坐舒適,是傳統(tǒng)家具創(chuàng)新的精品。尺寸:630*480*1010mm
主材:東非黑黃檀、天然生漆
設計:馬寧 & 謝勇
工藝:北京雕漆+京作硬木家具技藝,純手工雕刻,傳統(tǒng)榫卯結構,燙蠟處理
傳承明式圈椅經典器型,靠背板刷大漆,浮雕玉蘭、海棠和牡丹紋樣,取其諧音寓意“玉堂富貴”。
近年來,馬寧的諸多作品獲得行業(yè)協(xié)會、大師專家及行業(yè)主管機構的好評,《大黑天—六臂瑪哈嘎拉》、《二十六臂準提觀音》、《水月觀音》、《雕漆哈雷》等蜚聲業(yè)內。其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均有展出,與恩師文乾剛大師合作品《百草屏風》被國家選為APEC會議北京雁棲湖會場的主背景屏風。另一件與文大師的合作作品《居庸疊翠》被評為工藝美術精品,現(xiàn)收藏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作品《百合富貴》雕漆壺被北京非遺博物館收藏為重要展品。代表國家文化部,北京市文化旅游局,北京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西城區(qū)、東城區(qū)政府及文旅局出訪過的國家有:馬耳他,意大利,泰國,智利,蒙古,越南等國家。代表國家文化部,北京市文化旅游局,北京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北京市政府,北京市西城區(qū)、東城區(qū)政府及文旅局出訪過的地區(qū)有:臺灣(作品被高雄佛陀紀念館收入地宮),西藏昌都(作品被昌都文化館收藏),新疆和田(文化支疆),內蒙古烏蘭牧騎、阿爾山(文化支邊),湖北荊州市、竹溪(發(fā)展顧問,作品被竹溪生漆博物館收藏為重要展品),四川成都(文化展覽),海南三亞、福山(文化邊疆行,作品被三亞文化館與福山文化館收藏),云南德宏、騰沖(文化邊疆行,作品被德宏州文化館和騰沖文化館收藏),廣西北海市、防城港市(文化邊疆行,作品被防城港市文化館和北海市政府收藏)北京雕漆工藝是中國髹漆工藝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光緒三十年(1904),藝人蕭樂安及李茂隆在北京開辦了近現(xiàn)代第一個民間雕漆制造作坊——“繼古齋”。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間的繼古齋雕漆傳人建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1958年轉為北京市雕漆工廠,成為北京雕漆工藝傳承與發(fā)展的主要陣地。
北京雕漆工藝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悠久的髹漆工藝文化傳統(tǒng),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于市場轉型、生產周期長、投資大及管理體制變化等原因,雕漆行業(yè)發(fā)生萎縮。北京雕漆廠名存實亡,真正的手工雕漆品越來越少,雕漆行業(yè)技藝人員面臨著年齡結構老化、無新人后繼的殘酷現(xiàn)實。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愛好者,能像馬寧大師一樣,為了雕漆傳承與發(fā)展進行努力與嘗試,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傳統(tǒng)的技藝終會煥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