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恒久遠,經(jīng)典永流傳
上海博物館藏
明紫檀無束腰裹腿羅鍋棖畫桌
SIZE:長190厘米、寬74厘米、高85.5厘米
王世襄藏
▼
這張桌子,在《明式家具珍賞》、《明式家具研究》中都有載錄,不過兩書對它的描述都還比較粗略。但在《明式家具的“品”與“病”》一文中,它還是第二品“淳樸”的實例,從中可見王世襄先生對它的看重。
這是一張式樣簡單但又極為罕見的畫桌,它沒有采用無束腰方形結體的常見形式——直棖或羅鍋棖加矮老。
而是將羅鍋棖加大并提高到牙條的部位,緊貼桌面,省去了矮老。
這樣設計的目的有二:
一、為了加固結構;
二、向上隆起增加可供使用空間。
這樣腿的活動空間夠多,不會因為棖的存在而受羈絆。增加了使用功能的同時又打破了平直的呆板,使家具增添了藝術上的活力。
這樣設計的羅鍋棖,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看上去是一根做工精細規(guī)矩的家具部件,可是從視覺上來看,它充分顯示出線條的魅力。
正因為羅鍋棖提高了,腿足與其他構件的連結,集中在了上端。這樣恐它不夠牢穩(wěn),所以又使用了霸王棖。
霸王棖一頭安在腿子內(nèi)側,用的是設計巧妙的“鉤掛墊榫”。即榫頭從榫眼的下半開口較大處納入,推向上半開口較小處,下半墊楔,使它不得下落,故亦不得脫出,一頭承托桌面。
霸王棖具備傳遞重量和加固腿子的雙重功能。又因它半隱在桌面之下,不致擾亂人們的視線,破壞形象的完整。
羅鍋棖的加大并和邊抹貼緊,使畫桌顯得樸質(zhì)多了,端莊之中不失空靈之氣息。其效果和用材細而露透孔的羅鍋棖加矮老大不相同。
又畫桌為圓包圓造型,此為一大亮點和難點。
“圓包圓”是明式圓腿無束腰家具上一種比較講究的做法。北京匠師稱之為“裹腿做”,在蘇作家具產(chǎn)地俗稱“包腳”,它是家具中最能體現(xiàn)圓融的造法。
圓包圓造法要用“裹腿棖”。在圓腿家具上,棖子將朝外的棱角倒去,做成混面(圓弧面),兩根棖子在轉角處相交,四面交圈,棖子表面高出腿足,因為它將腿足纏裹起來,故得名“裹腿棖”。
從側面看,圓形的腿足被圓弧形外輪廓的邊抹、垛邊、裹腿棖一層層的包裹,在視覺上增加了厚度及層次感。
配以多種造型的裹腿棖如羅鍋棖加矮老或直棖配以雙環(huán)形卡子花,其造型屬中國古典家具中常見的比較考究的造法。如非裹腿做的,當做起來是比較簡易的。
圓包圓做工非常講究。
首先,這個工藝并非皆用圓材。垛邊、裹腿棖采用方材做出混面,人們看不到的內(nèi)面還是方材。
還有圓形腿足與裹腿棖交接的一小段須削圓成方,以便嵌納棖子。其實這也是一種“外圓裹方”的處理方法。
圓包圓的榫卯結構同樣講究。
棖子盡端外皮切成45度角,與相鄰的一根格角相交;裹皮留榫,納入腿足上的榫眼;榫子有的格角相抵,有的一長一短。
每根垛邊兩端均格角并鑿透眼,腿足頂端長短榫須先貫穿垛邊上的榫眼,然后再與面子四角的榫眼拍合。因此,有裹腿做的腿足頂端的長短榫要長一些。
裹腿棖動態(tài)圖↓
清中期以后,圓包圓家具出現(xiàn)了由簡入繁的變化。還有將仿竹節(jié)工藝運用在圓包圓家具上,垛邊、裹腿棖、邊抹上造出竹節(jié)般的雕飾,錯落有致,更增仿江南竹家具的效果。
清 黃花梨仿竹南官帽椅
更為彌足珍貴的是畫桌上明代制作的黑漆面心完好無缺,精光內(nèi)含,暗如烏木,斷紋斑駁,色澤奇古,和黝黑的紫檀相得益彰。
紫檀木色深紫色,份量奇重,木無大料,是名貴的硬木家具材料。其中最有名的金星紫檀是清宮皇家專用木料,木紋間有無數(shù)金黃色小點樹脂,如群星閃爍,故名。
明代家具有不少在使用硬木材料之外,另用大漆掛灰制作看面或膛里的,為的是在木質(zhì)外面,再加一層保護膜,防止木材開裂走形,此桌便為典型。
這類大畫桌,氣勢不凡,下部空間寬敞,使用范圍較廣。保養(yǎng)時,特別要當心漆面心的保護,因為正是它,給這張畫桌添色幾分。
西方人喜愛這類桌子,因為它可作西餐長桌使用,故這類桌子在域外售價往往驚人。
這張畫桌的線條圓潤自然,簡約流暢,它是靜止的,但在另一種層面上是活潑的、流動的,是富有生命的暗示,也是力量的表現(xiàn),蘊含了中國藝術精神,這就是中國家具大美之所在。
整件桌子顯得淳樸敦厚、洗練素雅,可說是明代家具的上品之作,也因此很快成為大家仿制的對象。
-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