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取生大黃、三七分別研細(xì)末。 【制作用法】將上二藥過(guò)中藥6號(hào)篩(100目)后,按大黃、三七7:3比例混勻,每次取散5克,以100毫升沸水沖泡約5分鐘后頓服。每日3次。急性肝炎1個(gè)月為1療程,慢性肝炎3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活血逐瘀,通里瀉下。適用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資料來(lái)源】邱磷安,等.福建中醫(yī)藥,1999;30(5):2 |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黃芩12克,太子參15克,法夏10克,甘草6克,炒山梔10克,滑石15克。對(duì)無(wú)黃疸型肝炎和慢性遷延性肝炎多仍保留用小柴胡湯原方中的大棗4枚、生姜3片,以滋脾通陽(yáng),和養(yǎng)營(yíng)衛(wèi)。(以上為成人一般劑量,兒童可酌減)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疏泄肝膽,健脾和胃,清熱利濕,扶正祛邪。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病初起伴寒熱頭身痛者酌加羌活、板藍(lán)根;黃疸甚者酌加茵陳、田基黃;脅痛劇者加郁金、炒青皮、全栝蔞;小便短澀者加海金砂、虎杖;大便秘結(jié)者選加大黃、全栝蔞(打);嘔惡著者加藿香、白蔻仁;腹脹甚者加炒厚樸、炒枳實(shí);納差不化者選加炒雞內(nèi)金、山藥、神曲;肝腫大且質(zhì)地較硬者加 蟲(chóng)、桃仁;脾腫大者加鱉甲、丹參;氣虛者加黃芪、白術(shù);血虛者加當(dāng)歸、白芍;陰虛者加麥冬、生地。 |
【藥物組成】五味子50克,水牛角粉50克,麥芽25克,大棗25克。 【制作用法】上藥混合烘干,碾細(xì),過(guò)100目篩,煉蜜為丸,每丸重15克。每次1丸,每日2次,15天1療程。 【功用主治】扶正祛邪,健脾保肝降酶。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資料來(lái)源】樊英誠(chéng),等.黑龍江中醫(yī)藥,1985;(1):26 |
【藥物組成】每片內(nèi)含北五味子0.3克,虎杖0.3克,丹參0.19克,靈芝0.19克,經(jīng)提取精制而成,質(zhì)量控制標(biāo)準(zhǔn)符合中國(guó)藥典1977年版附錄片劑項(xiàng)目的各項(xiàng)規(guī)定。 【制作用法】成人每次服6片,每天服3次,1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資料來(lái)源】劉澤富,等.陜西中醫(yī),1989;10(4):158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生黃芪10克,黨參6克,生白術(shù)10克,陳皮10克,當(dāng)歸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蒼術(shù)10克,生梔子1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澤瀉6克,黃連6克,滑石10克,生甘草3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1日2次水煎,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補(bǔ)中益氣,清熱利濕。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黃疸鮮明去生黃芪、黨參,加重茵陳、生梔子的用量,再加敗醬草20克;惡心嘔吐加藿香10克,佩蘭葉6克;納呆加白蔻仁6克,砂仁6克;腹脹加檳榔10克,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麥芽各10克;脅痛加香附、川楝子各10克;便秘加大黃10克(后下);脘腹冷痛,腸鳴腹瀉加吳茱萸、干姜各6克;鼻衄加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谷丙轉(zhuǎn)氨酶持續(xù)不降者加五味子10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 |
【藥物組成】生黃芪24克,焦白術(shù)10克,柴胡10克,陳皮10克,丹參20克,焦山楂20克,赤芍20克,茯苓30克,茵陳30克,白茅根30克,大黃3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3周為1療程,連用3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補(bǔ)中益氣,疏肝解郁,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
【藥物組成】由當(dāng)藥和水飛薊組成。當(dāng)藥采用有機(jī)溶媒進(jìn)行梯度提取有效成份,制成當(dāng)藥浸膏;水飛薊采用滲濾法提取總黃酮。當(dāng)藥浸膏與水飛薊總黃酮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粉碎、過(guò)篩,制成原粉,裝膠囊。每粒0.25克,相當(dāng)于當(dāng)藥生藥0.95克,水飛薊生藥0.90克。 【制作用法】每次服4~5粒,小兒每次服2~3粒,每日3次,飯后半小時(shí)至1小時(shí)內(nèi)口服。急性肝炎1個(gè)月為1療程。慢性肝炎3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健胃。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
【藥物組成】柴胡,黃芩,半夏,黨參,蒼術(shù),川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燥濕運(yùn)脾,和胃止嘔,疏肝利膽,清解郁熱。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急性黃疸型,舌苔黃膩且干,中焦?jié)駸嵴飨竺黠@者,去參、草、姜、棗,加茵陳、山梔、大黃;小便黃少加用六一散、車前子、茯苓、豬苓等;疾病初起,寒熱癥狀明顯者,重用柴、芩,還可加入藿香、葛根等;惡心嘔吐嚴(yán)重者,可視病情增入川連、蔻仁;食少腹脹具有明顯消化不良之癥候,可加谷麥芽、焦楂曲等消導(dǎo)之品;口苦,舌紅目赤,尿黃,肝經(jīng)實(shí)熱偏重之無(wú)黃疸型可去蒼術(shù)、川樸,加龍膽草、山梔、大黃;遷、慢性肝炎肢酸、便溏等脾虛氣弱癥候明顯者,參、草、棗毋需更易,還可加入焦白術(shù)、炒苡仁等;如偏于肝血不足以致肝區(qū)隱痛,頭昏肢酸,可用白術(shù)易蒼術(shù),去川樸加入當(dāng)歸、白芍等;若見(jiàn)舌苔光剝,舌質(zhì)偏紅,脈弦細(xì)等肝陰不足之象,柴胡用量宜小,還可加入烏梅、木瓜甚則枸杞子、干地黃等;遷、慢性肝炎肝絡(luò)瘀滯者,丹參、郁金、紅花甚或鱉甲、地鱉蟲(chóng)類活血通絡(luò)之品,均可隨證選用。 |
【藥物組成】甘中黃(人中黃)10~15克,蒲公英10~20克,夏枯草10~15克,板藍(lán)根10~15克,生白術(shù)8~12克,生山楂8~15克,茯苓皮20~40克,生甘草5~6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保肝健脾。適用于小兒病毒性肝炎,肝功能不全,或見(jiàn)黃疸者。 【隨癥加減】 濕熱重者,酌加鳳尾草12克,拳參10克,魚腥草15克;無(wú)黃疸者,酌加黃芪10克;乙肝表面抗原陽(yáng)性者,酌加貫眾10克。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雞骨草30克,梔子10克,雞內(nèi)金10克,大黃6克,陳皮6克,郁金12克,竹茹12克,茯苓15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午餐、晚餐前2小時(shí)分服,30日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利濕熱,理氣活血,舒肝解郁。適用于急、慢性肝炎濕熱內(nèi)蘊(yùn)型。 【隨癥加減】 甲型肝炎、絕大部分見(jiàn)黃疸,可加黃柏、田基黃;乙型或丙型肝炎則加虎杖、丹參、板藍(lán)根;各型肝炎如見(jiàn)舌苔白膩屬濕偏重者,可加藿香、澤瀉、豬苓。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黃芪20克,丹參20克,白茅根15克,丹皮15克,五味子15克,當(dāng)歸15克,雞內(nèi)金10克,云茯苓1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甘草10克。 【制作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小兒用量酌減。 【功用主治】健脾益氣,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黃疸明顯者重用茵陳、白茅根、郁金,黃芪用量酌減;無(wú)黃疸及慢性肝炎,舌苔薄者,重用黃芪、當(dāng)歸,可加赤白芍、公英,茵陳用量酌減;肝區(qū)疼痛者加香附;干嘔欲吐者加竹茹、代赭石;肝脾腫大者加鱉甲;脾虛者加白術(shù);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枸杞子。 |
【藥物組成】白花蛇舌草20克,丹參20克,虎杖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1個(gè)月為1療程,每個(gè)療程后復(fù)查肝功能,1~3個(gè)療程觀察療效。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瘀。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黃疸加茵陳30克,生大黃10克;肝區(qū)隱痛加佛手、延胡索各10克;腹脹納差加山楂20克,厚樸10克;惡心嘔吐加姜竹茹、藿香各10克;便溏加薏苡仁20克,炒白術(shù)10克;口干咽燥苔少加北沙參20克;鼻齒衄血加茜草20克;肝脾腫大加赤芍10克,莪術(shù)6克;HBsAg陽(yáng)性加板藍(lán)根、半枝蓮各20克。 |
【藥物組成】柴胡12克,陳皮12克,山楂12克,白芍12克,連翹15克,茯苓15克,大黃3~15克,板藍(lán)根20克,苡仁20克。小兒量酌減。 【制作用法】水煎每天1劑,15天為1療程。 【功用主治】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甚者加茵陳、黃芩、山梔、甘草;陰虛加沙參、麥冬;HBsAg陽(yáng)性加虎杖、貫眾;脅脹滿痛加郁金、川楝子;嘔惡納呆加半夏、雞內(nèi)金;脾胃虛寒加黃芪、黨參、生姜等;肝脾腫大加丹參或三棱、莪術(shù);腹水加大腹皮、澤瀉、車前子;肥胖高血脂加決明子、茶樹(shù)根。 |
【藥物組成】生黃芪15克,丹參15克,柴胡15克,白芍20克,全栝蔞20克,烏梅10克,生白術(shù)10克,當(dāng)歸10克,生山楂10克,炙甘草5克。 【制作用法】水煎分2次服。10天為1療程。 【功用主治】健脾補(bǔ)肝。適用于單項(xiàng)SGPT升高肝炎患者。 |
【藥物組成】柴胡10克,黃芩15克,澤瀉15克,車前子15克,建曲15克,女貞子15克,貫仲15克,茵陳30克,虎杖20克,板藍(lán)根20克,山楂肉20克,仙靈脾20克,金錢草20克,垂盆草20克,魚腥草20克,甘草3克。小兒用量酌減。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疏肝理氣,健脾化濕,養(yǎng)陰柔肝。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兼濕熱熏蒸去女貞子、仙靈脾,加梔子15克,大黃6克;兼肝氣郁滯加郁金、陳皮、香附、佛手片各10克;兼濕邪困脾去女貞子,加厚樸、豬苓、陳皮各10克,苡仁15克,茯苓20克;兼肝陰虛加北沙參、麥冬、當(dāng)歸、枸杞各5克;兼濕熱熾盛加水牛角30克(研末兌服),黃連、丹皮各10克,生地15克,或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失眠加夜交藤、合歡皮各20克。 |
【藥物組成】茵陳20克,夏枯草20克,蒲公英20克,板藍(lán)根15克,陳皮15克,紅棗3枚。 【制作用法】并加服五味子粉:五味子研細(xì)末裝入膠囊,每日10克,分2次口服,1月后,每日減少3~1.5克,分3次口服以鞏固療效。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解毒健脾。適用于病毒性肝炎谷丙轉(zhuǎn)氨酶升高者。 |
【藥物組成】生甘草6克,山豆根9克,茵陳15克,板藍(lán)根15克,蒲公英15克,竹葉9克,赤芍15克,牡丹皮9克,白術(shù)15克,枸杞子15克,決明子15克,梔子9克,川大黃3克,青皮9克,陳皮9克。 【制作用法】按傳統(tǒng)中藥煎煮服用,總療程為3個(gè)月。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祛濕,滋腎養(yǎng)肝。適用于病毒性肝炎ALT升高。 |
【藥物組成】田基黃3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焦麥芽10克,甘草5克,蜂蜜50克(兌)。 【制作用法】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健脾消食。適用于無(wú)黃疸型肝炎轉(zhuǎn)氨酶持續(xù)不降。 【隨癥加減】 脾虛明顯者加黨參、茯苓以健脾滲濕;兼陰虛者加生地、地骨皮以滋陰清熱。 |
【藥物組成】當(dāng)歸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8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炙甘草6克。 【制作用法】常規(guī)水煎取200毫升藥液,分2次口服,每日1劑,2周為1療程,連服3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補(bǔ)氣養(yǎng)血,保肝降酶,行氣止痛。適用于病毒性肝炎高轉(zhuǎn)氨酶血癥。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蒲公英30克,虎杖30克,丹參15克,姜黃10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甘草5克。 【制作用法】部分病例辨證加減,每日水煎2次,各150毫升,分早晚服。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化瘀。適用于病毒性肝炎谷丙轉(zhuǎn)氨酶升高者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板藍(lán)根30克,丹參30克,敗醬草30克,炒白芍30克,梔子10克,黃柏10克,龍膽草10克,甘草10克,土茯苓15克,砂仁10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解毒,養(yǎng)血活血祛瘀。適用于急慢性肝炎谷丙轉(zhuǎn)氨酶升高。 【隨癥加減】 熱邪盛加滑石、大黃;濕邪盛加藿香、佩蘭、蒼術(shù);兩脅痛重加柴胡、元胡、郁金、川楝子;食欲不振加焦三仙、雞內(nèi)金;肝膽火旺加龍膽草、金錢草、黃芩;腹脹甚加香櫞、佛手、枳殼、陳皮;失眠多夢(mèng)加炒棗仁、夜交藤;表面抗原陽(yáng)性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貫眾、蚤休。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柴胡9克,云苓12克,豬苓12克,郁金12克,厚樸12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口服。不滿12歲劑量減半。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疏肝利膽。適用于病毒性肝炎。 |
【藥物組成】茵陳10~20克,梔子4~6克,大黃4~6克,柴胡6~9克,車前子6~9克,澤瀉6~9克,當(dāng)歸6~9克,白芍6~9克,茯苓9~12克,五味子9~12克,厚樸9~12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適用于小兒黃疸型肝炎。 【隨癥加減】 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竹茹各6克;納呆食少者加焦三仙各9克;兩脅脹痛者加延胡索、青皮各6克。 |
【藥物組成】茵陳20克,赤芍20克,山楂10克,板藍(lán)根10克,紫草10克,夏枯草10克,金錢草12克,虎杖12克,垂盆草12克,白茅根(或玉米須)15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完。劑量可根據(jù)年齡增減。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解毒,疏肝散瘀退黃。適用于小兒黃疸性肝炎。 【隨癥加減】 兼見(jiàn)大便秘結(jié),脈弦數(shù)加大黃、梔子;脅痛較甚加柴胡、郁金、川楝子;肝脾腫大質(zhì)硬者加澤蘭、鱉甲;神昏譫語(yǔ)配服安宮牛黃丸。 |
【藥物組成】茵陳180克,金錢草90克,川郁金60克,粉甘草15克,紅糖(量不限)。 【制作用法】水煎服。5天1劑,1日3~5次,當(dāng)茶沖糖飲之。 【功用主治】清利濕熱,活血退黃。適用于小兒黃疸型肝炎。 |
【藥物組成】銀花15~30克,麥芽15~30克,黃花倒水蓮20克,茯苓10克,連翹10克。 【制作用法】水煎內(nèi)服,每日1劑。病情穩(wěn)定后仍需服藥半個(gè)月以鞏固療效。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健脾消食。適用于小兒傳染性肝炎(黃疸型)。 【隨癥加減】 腹脹(或肝區(qū)痛)甚加青皮、大腹皮各5克;發(fā)熱加青蒿5克,柴胡3克;口渴尿少加蘆根12克。 |
【藥物組成】自制退黃膠囊由人工牛黃粉、三七、青黛、白礬、大黃各等分,研末拌勻裝入膠囊;三草湯由紫草、金錢草、車前草各60克組成。 【制作用法】2次合煎成600毫升,每日分早、中、晚3次送服退黃膠囊3克,每日1劑。半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石利膽。適用于黃疸型肝炎。 |
【藥物組成】黃芪30克,白術(shù)30克,茯苓30克,山藥30克,桂枝15克,葛根15克,秦艽20克,砂仁(后下)10克,雞內(nèi)金10克,生熟麥芽(各)30克,茵陳30克,制附片5~10克,干姜5~10克,牛膝20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3~5次服。15天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觀察2~3療程。 同時(shí)均送服硝石、皂礬(研末)各3克,每日1次。 【功用主治】溫陽(yáng)通脈,利濕散寒,清肝利膽。適用于黃疸型肝炎陰黃證。 【隨癥加減】 背惡寒、喜熱飲、手足不溫、大便溏、脈沉細(xì)(遲),具備3條以上者,附子、干姜均用至10克,上述癥狀減輕或消失后,附子、干姜均減量3~5克;大便轉(zhuǎn)實(shí)后加連翹、赤芍各30克;腹脹甚加川樸、降香各10克;氣逆嘔吐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姜半夏10克;有腹水者加澤瀉、腹皮、地龍各15克;肝脾腫大加桃仁、地鱉蟲(chóng)、穿山甲各10克;伴鼻衄、齒衄或蜘蛛痣者加三七粉3克(沖服);脅痛加蒲黃、白芍各15克;轉(zhuǎn)氨酶升高者加五味子、山楂各15克;黃疸消退后,均以歸脾湯加減調(diào)治。 |
【藥物組成】柴胡10克,赤芍10克,虎杖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生大黃6克,木通6克,梔子6克,滑石15克,茵陳12克,板藍(lán)根12克。 【制作用法】2日1劑,水煎服,每日分3次服。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利膽,通利二便。適用于小兒甲型肝炎。 【隨癥加減】 腹痛加芍甘湯;嘔吐加黃連、半夏、竹茹;腹脹加四逆散;食欲減退加炒三仙;治療后期臨床癥狀消失,但肝功未恢復(fù)正常,改用逍遙散加澤蘭葉、五味子。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板藍(lán)根30克,白茅根20克,焦山楂20克,丹參10克,車前子10克,生姜3克,大棗10枚。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涼血活血,健脾和胃。適用于甲型肝炎。 【隨癥加減】 惡心嘔吐加藿香、竹茹;發(fā)燒加柴胡;腹脹痛加郁金;黃疸甚加大黃、金錢草。 |
【藥物組成】生大黃20克,龍膽草15克,茵陳30克,豬茯苓15克,車前子(包)30克,廣木香10克,川樸10克,大生地20克,炙甘草6克。 【制作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亦可頻服。 【功用主治】泄熱排毒,通腑利便。適用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若熱重,加黃柏15克,黑山梔15克;濕重,加藿香10克,佩蘭10克,蒼白術(shù)各10克;食滯,加焦山楂20克,谷麥芽各30克;胸滿,加郁金10克,枳殼10克;血瘀,加川芎10克,赤芍20克,歸尾10克,丹參20克等。 |
【藥物組成】黃芪30克,柴胡12克,白術(shù)20克,白芍15克,茵陳20克,澤蘭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枳殼12克,茯苓15克,虎杖15克,丹參20克,甘草6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功用主治】益氣健脾,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適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 【隨癥加減】 氣虛明顯者加人參15克,黃精12克;血虛明顯者加枸杞子20克,當(dāng)歸15克;陽(yáng)虛者加桂枝10克,吳茱萸6克;氣滯腹脹加木香12克,檳榔12克;脅痛者加青皮12克,川楝子12克;納差者加砂仁10克;肝脾腫大者加三棱、莪術(shù)各10克;轉(zhuǎn)氨酶明顯異常者加五味子30克。 |
【藥物組成】虎杖,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茵陳,茜草,橘紅,甘草。 【制作用法】制成沖劑。成人每次2袋(每袋內(nèi)裝10克),每日3次,開(kāi)水沖服,小兒劑量酌減。療程3個(gè)月,療程滿后經(jīng)病人同意可適當(dāng)延長(zhǎng)服藥時(shí)間至2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適用于急慢性肝炎之屬于肝膽濕熱,疫毒蘊(yùn)結(jié)者。 |
【藥物組成】1、南通蛇藥。 2、乙肝合劑:柴胡,板藍(lán)根,赤芍,丹參,黃芩,生大黃,白花蛇舌草,豆根,豬苓,炙甘草為基礎(chǔ)方。 【制作用法】南通蛇藥:每次10片口服,每日2次,連服1個(gè)月為1療程。乙肝合劑: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用,每次200毫升,1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疏肝活血。適用于乙肝病毒感染。 |
【藥物組成】赤芍20克,丹參20克,山梔12克,大黃15~20克,苦參20克,生山楂20克,制白術(shù)15克,甘草6克,白花蛇舌草30克,敗醬草30克。 【制作用法】水煎服。3個(gè)月為1療程,共治療2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清肝解毒,涼血祛瘀。適用于丙型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脘腹作脹,加柴胡6克,郁金10克,枳殼10克;脅下疼痛,加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惡心欲吐,加制半夏10克,陳皮6克;齒衄、鼻衄,則赤芍、丹參減半,加仙鶴草10克,三七6克;氣虛,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 |
【藥物組成】苦參15克,丹參30克,玄參15克,茵陳30克,柴胡12克,田基黃18克,馬鞭草15克,赤芍20克,茜草20克,半枝蓮15克,板藍(lán)根30克,溪黃草15克,白術(shù)15克,黃芪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10克,甘草9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30天為1療程,均經(jīng)4個(gè)療程治療。 【功用主治】健脾扶正,益氣養(yǎng)陰,解毒祛濕,疏肝化瘀。適用于丙型病毒性肝炎。 |
【藥物組成】敗醬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虎杖15克,太子參15克,炒白芍20克,百合15克,土鱉蟲(chóng)3克,煅瓦楞子15克,白茅根20克,谷麥芽各12克。 【制作用法】水浸,煎汁約500毫升(煎2次),分2次服或多次頻服。半月為1療程,一般治療3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健脾,養(yǎng)血柔肝。適用于丙型肝炎。 |
【藥物組成】西洋參10克,黃芪30克,冬蟲(chóng)夏草3克(研面沖服),山豆根20克,敗醬草30克,黃芩10克,茵陳20克,紫草20克,白鮮皮2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郁金10克,澤瀉10克,三七2克(研面沖服),丹參20克,當(dāng)歸10克,赤芍藥12克。 【制作用法】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用,每日1劑,30天為1個(gè)療程,連用3個(gè)療程。再將上述藥物共為細(xì)末裝入膠囊,每次6克,日3次口服,連用2個(gè)月。 【功用主治】扶正固本,祛毒化瘀。適用于丙型肝炎。 |
【藥物組成】茵陳15克,田基黃30克,熟大黃6克,豬苓30克,赤小豆30克,丹參30克,紫草9克,赤芍15克,生甘草3克,大棗5枚。 【制作用法】水煎服,日1劑,晨昏分2次溫服,每服6劑停1天,90天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活血化瘀。適用于丙型肝炎。 【隨癥加減】 黃疸加生梔子9克,車前草15克,鮮麥芽30克(或熊膽粉1克沖服);納呆加砂仁9克,稻芽、麥芽各15克;發(fā)熱加黃芩9克,連翹9克;脅痛加絲瓜絡(luò)12克,郁金15克 |
【藥物組成】苦參30克,黃芩30克,山梔15克,茵陳30克,陳皮12克,米仁30克,茯苓15克,丹參30克,制川軍15克,生山楂30克,雞內(nèi)金30克,生川軍15克(后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2次。1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熱化濕,活血化瘀。適用于戊型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內(nèi)蘊(yùn),中焦受阻,胃失和降而見(jiàn)惡心、嘔吐明顯加姜半夏、姜竹茹、白術(shù);腹脹明顯加枳殼、砂仁、蘇梗;乏力,腰膝酸軟加桑寄生、淮牛膝;肝區(qū)隱痛加郁金、玄胡、川楝子;寐差加棗仁、夜交藤;黃疸較深,見(jiàn)身目黃染明顯、溲赤加赤芍、葛根。 |
【藥物組成】茵陳30克,蒲公英12克,郁金10克,黃芩10克,陳皮6克,甘草6克。 【制作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3個(gè)月為1療程,一般服1個(gè)療程即可。 【功用主治】清熱化濕,疏肝運(yùn)脾。適用于戊型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偏盛,黃疸明顯,舌苔黃膩者加龍膽草6克,金錢草30克,車前草30克;肝郁脅痛甚者加炒柴胡10克,炒白芍12克;遷延不已,氣陰耗傷者,酌加北沙參、玉竹、太子參、山藥等養(yǎng)陰健脾之品。 |
【藥物組成】茵陳20~30克,茯苓15克,車前子15克,大黃10克,丹參15~20克,赤芍15~20克,連翹15克,板藍(lán)根15克,郁金12克。 【制作用法】水煎服,4周為1療程?!? 【功用主治】清利濕熱,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適用于戊型病毒性肝炎。 |
【藥物組成】虎杖12克,白花蛇舌草12克,土茯苓12克。小兒減量。 【制作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濕。適用于乙型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型加茵陳12克(后下),焦山梔9克,車前子9克(另包),板藍(lán)根12克,五味子12克;肝郁氣滯型加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板藍(lán)根10克;脾氣虛弱型加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黃芪10克,黨參10克,神曲10克,焦麥芽10克;血瘀型加丹參12克,桃仁12克,三棱6克,柴胡10克,丹皮10克。 |
【藥物組成】黃芪30克,潞黨參30克,淫羊藿30克,板藍(lán)根30克,白術(shù)15克,草河車15克,巴戟天15克,淡蓯蓉15克,虎杖15克。少年兒童劑量酌減。 【制作用法】每日1劑,煎湯分3次溫服,2個(gè)月1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補(bǔ)脾益腎扶正,清熱解毒祛邪。適用于乙型肝炎。 【隨癥加減】 急性黃疸型加茵陳、夏枯草各30克;慢性遷延型加女貞子、丹參各30克;慢性活動(dòng)型加鱉甲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
【藥物組成】柴胡12克,人參6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4枚。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疏肝和胃,和解少陽(yáng)。適用于丙型病毒性肝炎。 【隨癥加減】 身目黃染加茵陳、梔子,腹脹加厚樸,納差加焦三仙。 |
【藥物組成】1、透營(yíng)轉(zhuǎn)氣方:紫草10~15克,丹皮10克,赤芍10~20克,連翹15克,青皮10克,山梔10克,青黛2克(沖服)。 2、調(diào)氣和血利濕方:北沙參10~15克,當(dāng)歸10克,大貝母10克,苦參15~20克,柴胡10克,厚樸10克,茯苓10克。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1個(gè)月為1個(gè)療程。 【功用主治】方1透營(yíng)轉(zhuǎn)氣,適用于丙型肝炎初起;方2調(diào)氣和血利濕,適用于丙型肝炎透營(yíng)轉(zhuǎn)氣治療10~15天后。 |
【藥物組成】黨參15克,郁金15克,蚤休15克,僵蠶15克,女貞子15克,黃芪20克,白術(shù)12克,木香6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分沖)3克,三甲散(鱉甲、龜板、穿山甲、雞內(nèi)金等量研粉)9克(分沖)。 【制作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3個(gè)月為1療程。 【功用主治】益氣固陰,活血解毒。適用于丙型肝炎。 【隨癥加減】 濕熱困阻者加茵陳、板蘭根各20克,苦參15克;氣虛甚,黨參易紅參(另燉)5克;陰虛精虧加鹿茸粉2克(分沖);邪毒熾盛加板蘭根、土茯苓、大青葉各30克;濕熱交蒸肝膽,出現(xiàn)黃疸者加茵陳30克,焦梔子10克,生大黃6~9克;脾虛胃弱者加六曲、砂仁。兒童劑量酌減。 【資料來(lái)源】付立功,等.實(shí)用中醫(yī)藥雜志,2003;(4):189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