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積極意義,如何弘揚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幾千年來,它為維系家庭和諧、政治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黨中央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我認為在實施這一偉大目標的進程中,孝文化仍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和諧文化,是構建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chǎn)物。我們應把弘揚孝文化上升到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zhàn)略高度來認識,在思想上重視孝文化,在生活中踐行孝文化,在工作上推進孝文化,加強領導,采取措施,合力推進孝文化建設。要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要整合力量,推廣經(jīng)驗;要制定規(guī)劃,常抓不懈;要表彰先進,重在激勵;要關注老齡、關懷老人。孝的本義是對父母,對老一輩的尊重和關愛。關心老人,為他們奉獻愛心孝心,是晚輩的一種義不容辭的義務。孝文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廣泛和深遠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稱為孝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社會更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會,孝道乃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古希臘羅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現(xiàn)象之一。正如曾國藩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著名學者黎鳴說:“中國人最主要的生活習俗是孝敬父母。”就連西方的學者也對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進行過充分的描述,黑格爾在研究中國文化時曾作過這樣的分析:“中國純粹建筑在這樣一種道法結合上,國家的特征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教’,中國人把自己看作是屬于他們家庭的,而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歷史哲學·東方世界·中國》)。馬克斯·韋伯說過中國人“所有人際關系都以‘孝’為原則”。孝不僅影響到家庭、社會關系,而且影響到政治統(tǒng)治。家庭美德乃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實踐。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首先必須加強家庭美德建設。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劇增,老年人的問題已成為社會的嚴重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通過幾年的觀察與現(xiàn)狀分析,認為在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中,應把如何善待父母、善待老年人,對青少年進行孝文化教育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范疇加以實施。孝文化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忠孝禮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道德行為的精辟總結,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忠于國家,孝敬父母是為人的基本準則。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所以在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過程,應包括孝文化教育。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中國傳統(tǒng)固有的小家庭模式開始走向世界。人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等等都將產(chǎn)生巨大的變化。許多傳統(tǒng)的文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但不管如何,盡管孝的形式不斷改變,但孝文化的實質內(nèi)涵不會改變,也不能改變。兒子殺父、殺母的新聞時有見諸報端,如何教育子女已成為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這些惡性不孝事件的發(fā)生,不但違法,而且有悖人倫。從另一方面說明進行孝文化教育的必要。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這些人頭腦中“孝”的概念少得可憐,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因素之一。假如上述這些作案者稍有孝的概念,那么至少也不至于麻木不仁到殺死父母還若無其事,良心也未有絲毫的振動?烏鴉尚有反哺之心、何況人乎?黃店鎮(zhèn)是中國孝道文化發(fā)祥地之一,古代的純孝鄉(xiāng)就是由皇帝賜封的,在三峰殿內(nèi)設有三孝子的展廳。宋宣和五年(1123年)改名純孝鄉(xiāng),宋代,該地有陳天隱孝子,事母至孝,遠近聞名,宋宣和五年,金華郡守范之才呈奏朝廷,詔恤其家。繼后有董少舒和金景文孝子,宋咸淳四年(1268年),知縣又奏請于朝廷,建三賢祠,立八行碑,以教育后人。由此,望云鄉(xiāng)也改名為純孝鄉(xiāng)。為此,三峰殿口村建立了三峰孝文化園,以此作為孝文化教育的陣地。目前為蘭溪市青少年孝敬教育基地、蘭溪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國進入老年人社會的時候,在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的活動中,應該把孝文化教育作為思想品德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持之以恒,使年輕一代成為孝敬父母、熱愛國家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為最終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二、孝文化的辯證分析1、傳統(tǒng)孝文化的積極意義。(1)敬親養(yǎng)親的思想,維持了家庭的和諧。“孝”最基本和核心的涵義就是“事親”,而且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yǎng)親人,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尊敬親人。能做到這樣,年老的父母就不會因為衰老而沒有生活的保障,他們的心靈就不會孤獨和空虛。(2)修身養(yǎng)性的思想提升了人的道德水平。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特質是什么?是重人,重人性修養(yǎng),修身以孝德為根本,以溫良恭儉讓為原則,以克制自我為方法,以忘我無私為衡度。(3)博愛的思想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心、互助、友愛,從而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教以忠,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為人君者也。”(《孝經(jīng)》)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更是讓人明白易懂,能學會做。(4)諫諍的民主平等思想,對為父者的不良行為有監(jiān)督牽制作用。“昔者天子有諍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諍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2、傳統(tǒng)孝文化也有消極的思想。(1)宣揚不近人情的愚孝,如郭巨埋兒、黔婁嘗糞等。(2)把孝神化和泛化。表現(xiàn)為一是宣揚因果報應、天賜神助。如大舜孝感動天,孟宗“哭竹生筍”等。二是“移孝作忠,忠孝相通”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使孝成為統(tǒng)治者維護統(tǒng)治地位的工具。(3)強調無違親意,絕對服從,即孔子主張的“無違”。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這種無違思想導致了父子之間人格上的不平等。(4)提倡“父母在,不遠游”,這是保守的思想觀念。分析孝文化的積極和消極因素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孝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但有一點要說明,就是不能一提“孝”就認為是封建的東西,就犯忌諱。在現(xiàn)代的孝文化概念中,傳統(tǒng)的那些消極東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不可能有存在的條件?,F(xiàn)在會出現(xiàn)“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情形嗎?現(xiàn)在是“父母在不遠游”嗎?所以新時代的孝義更多的是積極的因素,要大膽地繼承和發(fā)揚。三、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孝文化1、 和諧社會的提出及其重大意義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我們黨要為之奮斗的一個重要目標明確提出來,這在我們黨歷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是第一次。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并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nèi)容。今年2月19日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就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問題發(fā)表了重要講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工作任務等作了明確的論述。胡錦濤同志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鞏固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實現(xiàn)黨執(zhí)政的歷史任務,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關系到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2、 和諧社會與孝文化的聯(lián)系我國歷史上產(chǎn)生過不少有關社會和諧的思想,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了“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tài);《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這樣一種理想社會。我們分析一下這些思想同“孝”的涵義是一致的,有的就是“孝”的放大,就是孝文化所倡導的境界。由此可知,孝文化同和諧社會不僅在內(nèi)容上有一致性,而且孝文化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胡錦濤同志對和諧社會特征的描述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同歷史上的社會和諧思想相比在內(nèi)容上更豐富、更進步,但其核心和落腳點都是實現(xiàn)全民和諧化。實現(xiàn)全民和諧化一方面需要制度、法律的約束,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強思想倫理道德建設。3、 孝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胡錦濤同志在談到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重點做好的幾方面工作時,專門提到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并且說:“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xiàn)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詳細指出:要積極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尊老愛幼、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風尚,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關系。孝德正是以善良、孝敬、明禮、誠信為主旨的傳統(tǒng)美德,孝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理應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無論對于提高人的素質,還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維護民族團結,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最內(nèi)在、自覺和持久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人化之物、人化之知、人化之行。文化的作用方式與軍事、經(jīng)濟、政治等不同,軍事是強制的、被迫的、殘酷的;經(jīng)濟太過物欲化、世俗化,政治也過于強制和身外化。只有文化既可包容滲透,又可以游離灑脫,既內(nèi)又外,這才是整合社會的深層力量。當前要治理那些因心理失衡而出現(xiàn)的社會違法違紀現(xiàn)象,僅從政治、經(jīng)濟、法律入手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文化的征服、道德的洗禮,將善良、真誠、正義、公正、平等等文化因子潛移默化地植根于民眾的心田,讓他們懂得是非、善惡、美丑,懂得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自覺地去追求、維護全社會的穩(wěn)定、祥和,才能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可持續(xù)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