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出現(xiàn)了頭痛,鼻塞、咳嗽等癥狀應該怎么辦呢?
或許很多人會本能地拿出試劑盒測一下,“兩道杠”開始大口喝水,默默封閉,服下早已經(jīng)準備好的中成藥,開始等待著體溫,咽喉,咳嗽等癥狀在自己身上的反應;而往往忽視掉,當下可能還會出現(xiàn)的另一種情況,如果是“一道杠”此時我們又應該怎么辦呢?
就在這個周末到今早上的這段時間里,我已經(jīng)陸陸續(xù)續(xù)收到好多家長的求助了,全家都在感冒,但拿著手上的“一道杠”,面對著發(fā)熱、咳嗽等類似的癥狀,似乎又不知道應該怎么辦了?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外感癥狀初起時,我們究竟應該怎么辦?
寒邪的特點
隆冬季節(jié),寒邪當令,此時的外感疾病主要以寒邪為主。而寒邪致病又有這樣幾大特點:傷寒初起,易惡寒發(fā)熱,這正如《素問·熱論》中言:“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寒為陰邪,于陽微時更傷陽。正常的機體,陰陽平衡,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原本充足的陽氣是可以制約陰寒,但若陰寒偏盛,則人體中的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陰寒之邪,反而會被陰寒所制,加重陽氣的消耗與損傷,也就是《黃帝內經(jīng)》中所言:“陰勝則陽病”;于陰寒處易生變,寒邪致病本可單獨為患,但其素有“收引與凝滯”的特性,易與“風邪”“濕邪”等邪氣夾雜,滯留體內形成痰飲、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應對寒邪為患時,應該把好三點:辨證應及時,用藥當迅速;傷寒飲冷易傷肺,選藥應該以“辛溫發(fā)散”為主;頻頻飲用溫水,覆取微似汗,發(fā)汗散寒以少量汗出為度,要補充津液,避免過汗傷陽。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具體應該怎么辦?
1
“蔥白、生姜、紫蘇葉”冬季當常備
《傷寒雜病論》說:“若人能養(yǎng)慎,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币簿褪钦f,當寒邪初犯之時,我們能夠積極應對,祛寒外出,風寒邪氣是很難侵襲到身體內部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建議冬季家中適合準備些蔥白、生姜、紫蘇葉等解表散寒之品。
這三者相似而不相同,蔥白偏于通陽發(fā)汗,生姜辛溫散寒,紫蘇葉行氣寬中,散寒止嘔。用法上也略有不同。
如果在外邊被寒風、冷雨凍到了,回家后可以先煮一個“蔥白湯”,一大段蔥白(大蔥的蔥白部位)煮水,開鍋2~5分鐘即可,溫溫飲盡;如果受寒后已經(jīng)開始打噴嚏,流鼻涕,那就要用“姜蔥湯”,生姜三片配一大截蔥白,煮水,此時如果家中有紫蘇葉,熬一個蘇葉水泡泡腳,讓藥借熱力,驅散寒氣;如果受寒時出現(xiàn)了明顯的食欲減退,惡心癥狀時,則可直接選用蘇葉水,兒童3克,水沸三五開,即可。
2
“荊芥、防風”祛風解表
生病不會照書本上來,在生活中,外感病癥時,單獨的寒邪為患,一般較少,而寒氣常常乘坐著風邪而來,風寒襲肺之時,單用“解表散寒”之劑,就會稍顯不足,此時最好選擇一些“祛風解表”之品,如荊芥、防風等。
荊芥辛散氣香,擅長發(fā)表散風,且藥性和緩,是發(fā)散風寒藥中藥性更為平和的那一味,所以,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寒、風熱或寒熱不明顯者,都可以選擇荊芥祛風解表,兒童用量也應在3克為宜,同樣不宜久煎,荊芥也分不同的炮制品,如成人外感,兼見嘔吐下血者,可選炒荊芥;如兒童,未表不固者,則可選擇荊芥穗,其祛風之力更優(yōu);
荊芥也是一味善于團隊合作的中醫(yī),此時若能準確判斷感染的為風寒邪氣,則可以選擇荊芥配防風、羌活等發(fā)散風寒之品,成藥則為“荊防敗毒散”;若為風熱感冒,荊芥也可以與金銀花、連翹、薄荷同用,成方為“銀翹散”。
這就是風寒襲肺的第二階段,我希望大家在此時已經(jīng)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要將風寒邪氣拖延到第三階段再去治療,因為此時能夠選擇的藥物就沒有那么平和了。
3
“麻黃”需慎重
都說“冬月麻黃,夏月香薷”,而疫情席卷這三年,讓我們逐漸熟悉了藿香、佩蘭、香薷等散寒化濕之品,甚至一度會誤以為“麻黃就約等于香薷”,事實上,麻黃是遠比香薷峻猛得多的“解表藥”。
所以,在了解接下來這個方劑的時候,新手媽媽需要慎重。重點先說在前面,帶有“中藥麻黃”的方劑會有引發(fā)孩子心動過速的可能,不建議新手媽媽貿(mào)然嘗試,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應用此方亦可外用,如煎湯泡腳,泡澡,如已經(jīng)出現(xiàn)風寒入里之癥,則可先選此方外用。
下面,我要說的這個方劑叫三拗湯,它就是源于《傷寒論》,用法上又“拗于”《傷寒論》,所以叫三拗湯,此方由麻黃、杏仁、甘草三味藥組成,是《傷寒雜病論》中的還魂湯:“麻黃三兩,去節(ji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甘草一兩炙,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諸感忤”。此方之中麻黃當去節(jié),杏仁要去尖、甘草當炙用,劑量比例為3∶1∶1,這樣組合而成的還魂湯是醫(yī)圣用來治療諸身忤逆之癥的?!吨赜喭ㄋ讉摗分醒浴按艘月辄S湯去桂枝為君。而麻黃留節(jié),發(fā)中有收;苦杏仁留尖取其發(fā)、留皮取其澀,略杵取其味易出;甘草生用,補中有散。三味與仲景法相拗故名?!?/p>
此方中采用連節(jié)麻黃,連皮杏仁,連梢甘草,“拗于”前人的炮制方法,“拗于”前人的配伍比例和煎煮方式,也就成了一劑更適合于風寒感冒、鼻塞、咳嗽的經(jīng)典名方。《普濟方》說三拗湯:“治冬月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傷風傷冷寒氣。暴嗽痰喘。頭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滿氣短?!?/p>
三拗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上等分,嘆咀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此方用麻黃祛在表之風寒,開閉郁之肺氣,為發(fā)汗解表之要藥,此方中選無需去節(jié)的麻黃,是恐其“發(fā)汗太過”,取平和之意;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風、潤燥、消積,是降利肺氣,為治咳喘之要藥,此方中選帶皮的杏仁,也是取其苦澀之意,可防降氣太過。麻黃配杏仁,二藥相伍,一宣一降,宣降相因,則宣肺平喘,散寒止咳的不二組合。;甘草調和麻杏宣降,且生用“補中有散”。《金匱翼》曰:“經(jīng)曰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咳動肩背,因背受寒邪,伏于肺中,關竅不通,呼吸不利,右寸沉而緊,亦有部俱伏者,宜發(fā)散,則身熱退而喘定。小青龍湯、三拗湯之屬?!?/p>
這就是極其精簡的三拗湯,現(xiàn)如今此方也已被應用到慢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哮喘、咳嗽變異型哮喘等現(xiàn)代疾病之中,但選擇此方之前還需準確判斷這三點:
“受寒后發(fā)病”“無汗,可發(fā)熱也可無發(fā)熱癥狀”“或咳、或喘”,出現(xiàn)這三大癥狀后,可兼見鼻塞聲重,咽喉疼痛,惡寒頭痛,倦怠乏力等等外感疾病的其它癥狀時,則可以選擇此方。三拗湯現(xiàn)已有中成藥三拗片可直接選擇,但更好的方法是自己煎煮,此方僅需四味藥物,麻黃、杏仁、生甘草提前浸泡30分鐘,然后麻黃先煎25分鐘,再下杏仁、生甘草,出鍋前入5片生姜,即可,此方可在上述癥狀出現(xiàn)后連服三日,以驅寒散邪,宣肺定喘。
好了,這就今日想要分享的全部內容了,一種防治風寒感冒的思路。
希望它能夠舒緩你的當下的焦慮,解開你正在面對的疑惑,用一份輕松的心態(tài)去應對生活中的困難。
我們下期再見。
文章|香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