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講義》
.
第三講 平仄
主講人: 林志雄
.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guī)則,一直應(yīng)用到后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平仄是古人對傳統(tǒng)四聲的分類,“平”指的是平聲(包括現(xiàn)在的陰平和陽平),“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字聲和協(xié)調(diào)搭配,也就是調(diào)配平仄。調(diào)配平仄,有種種的格律規(guī)定,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一、 律詩的基本句型
(一)、五言律詩的句型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律詩的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個句型錯綜變化成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二、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般規(guī)則
調(diào)平仄,是區(qū)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一個重要的標(biāo)志。近體詩在調(diào)平仄方面,格律規(guī)定是很嚴(yán)格的。《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絕句也是如此。
近體詩調(diào)平仄的一般規(guī)則,可歸納為四條,即: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第二:平仄在同一聯(lián)中的對句與出句間是相反的。
第三:平仄在下聯(lián)出句與上聯(lián)對句間是相粘的,
第四: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須是平聲。
一聯(lián)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對平,平對仄。這稱為對;反之,若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則稱為失對。相連兩聯(lián)的平仄關(guān)系是,下聯(lián)出句的平仄與上聯(lián)對句的平仄相同(但不會完全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這稱為粘。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規(guī)則,則稱為失粘。
由于律詩偶句押平聲韻,因此不可能完全符合粘對的要求,但每句的第二個字必須嚴(yán)守粘對要求。
聯(lián)中平仄對立和聯(lián)間平仄相粘的作用,是使句式安排多樣化,聲調(diào)也有變化而不單調(diào),以加強音樂效果。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重復(fù),如果不“粘“,上下聯(lián)的平仄就雷同了。
三、近體詩平仄的一些講究
1、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必須注意避免
孤平,指的是在平收的句子中,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如“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柏破截曝破健保柏曝破狡截曝破健弊優(yōu)椤柏曝曝破截曝破健?。因此,在這一類詩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不能可平可仄了。如果由于內(nèi)容需要,非用仄聲字不可,那么,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七言的就要在第五字上,將其改為平聲。即成為:
“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純潔緣修性,透明因見心”。
“一聲鶴唳沖寒起,已放臘梅些許黃”。
注:“仄仄仄平平”這種句式不稱孤平;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個平聲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
2、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
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例: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補充》常見的一種平仄變格:“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捌狡狡截破健?“仄仄平平仄仄平”變?yōu)椤柏曝破狡狡截破健薄?/font>例: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font>
“芳草萋萋鸚鵡洲”;“水面初平云腳低”;“不辨仙源何處尋”。
3、拗救
古人把律詩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稱為拗句,所謂“拗救”,就是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在后面適當(dāng)?shù)牡胤接靡粋€平聲字作為補償。
(1)、本句自救
(a)、孤平拗救(已見前)
(b) 、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已見前)
(2)、對句相救
(a)、大拗必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須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即: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變?yōu)樨曝破截曝?/font>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變?yōu)槠狡截曝破截曝?nbsp; 時,五言對句必須成為:平平平仄平;七言對句必須成為: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又例:“天生卷螺發(fā),無意趕風(fēng)流”。
“相見但一笑,低眉言欲羞”。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這種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詩人往往在這種地方用救。
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北地一為別,孤帆萬里征。 (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拗救)
(3)、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同時并用
(a)、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又例:“《七諫》《招隱士》,《九歌》《思美人》”
(b)、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例:“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此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該用平聲卻用了一個仄聲,對句的第三字,本該用平聲也用了一個仄聲,兩字均拗,為了救拗,作者就在對句第五字上,把本該用仄的改了一個平聲,這樣,既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救了出句的第五字,是一字兩救。
(c)、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時并用
例:“致此自僻遠(yuǎn),又非珠玉裝”。
此種情況相當(dāng)罕見。
四、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在平仄方面,本無任何規(guī)定,唐以后,由于受近體詩的影響,詩人在寫古體詩時,往往也用律句,因此,古體詩又有了一般古體詩和入律古風(fēng)的區(qū)別。
(一)、一般古體詩的平仄
唐以后,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由于有意避免律句,反而為古體詩的平仄句式造成了一些特點。
古體詩每句的最后三字,稱為三字尾。它有四種常見的平仄類型,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仄、仄仄仄。在四種三字腳中,最常見的是平平平,叫做:“三平調(diào)”。三平調(diào)是古體詩的典型專用形式。再,平腳的句子,五古第三字或七古第五字,以用平聲為原則,仄腳的句子,五古第三字或七古第五字,以用仄聲為原則。
(二)、入律的古風(fēng)
入律的古風(fēng),在平仄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古體詩,而近于律詩的平仄格式。其特點主要是:
第一:全詩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第二:換韻,而且往往是平仄韻交替。
第三:往往是四句或六句一換韻。
第四:句數(shù)不限。
例:王維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
(三)、古絕
絕句起源于律詩之前。唐以前的絕句不講平仄,也可以押仄韻。唐以后,詩人們也寫這種絕句。后人把今體的絕句稱為“律絕”,古體的絕句稱為“古絕”。古絕多用拗句,有些古絕還用仄韻。
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是全詩用律句,或者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體。
平韻古絕: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入律古絕: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