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湯
凡產(chǎn)后冷熱淋并治之。
石膏(一兩)白茅根(一兩)瞿麥白茯苓(各五錢)葵子人參桃膠滑石(各一錢)石首魚頭(四個)燈心水煎,入齒末,空心服。
一本小注載∶癥由內(nèi)虛,方用石膏一兩,無此治法,不可拘執(zhí)陳方以致誤人。一本石膏作一錢,無滑石。一作各等分。
又方
治產(chǎn)后小便痛淋血。
白茅根瞿麥葵子車前子通草(以上俱無份量)鯉魚齒(一百個)水煎服。亦入齒末。
按齒末,疑均是鯉魚齒。
歌括∶
患淋石膏茅根君,瞿麥茯苓滑石參。
葵子桃膠石首魚,燈心為引奏效神。
產(chǎn)后小便痛血淋,瞿麥葵子白茅根。
車前通草鯉魚齒,魚齒研末水煎吞,
便數(shù) |
| |
|
由脬內(nèi)素有冷氣,因產(chǎn)發(fā)動,冷氣入脬故也。用赤石脂二兩為末,空心服。 |
又方,治小便數(shù)及遺尿,用益智仁二十八枚為末,米飲送下二錢。
又桑螵散
桑(三十個)人參黃鹿茸牡蠣赤石脂(各三錢)為末,空心服二錢,米飲送下。
歌括∶
冷氣入脬致便數(shù),桑螵蛸散參多。
鹿茸牡蠣赤石脂,研末服之泉可縮
瀉 |
| |
|
|
產(chǎn)后泄瀉,非雜癥有食泄、濕泄、水谷注下之論,大率氣虛食積與濕也。氣虛宜補、食積宜消、濕則宜燥,然惡露未凈,遽難驟燥,當先服生化湯二、三帖,化舊生新,加茯苓以利水道,俟血生,然后補氣以消食,燥濕以分利水道,使無滯澀虛虛之失。若產(chǎn)旬日外,方論雜癥,尤當論虛實而治也。如痛下清水,腹鳴,米飲不化者,以寒泄治;如糞水黃赤,肛門作痛,以熱泄治之;有因飲食過多,傷脾成泄,氣臭如敗卵,以食積治之;又有脾氣久虛少食,食下即鳴,急盡下所食之物,方覺快者,以虛寒泄治之。治法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脾傷食積,分利健脾,兼消補虛,善為調(diào)治,無失也。產(chǎn)后虛瀉,眠昏人不識,弱甚形脫危癥,必用人參二錢,白術(shù)、茯苓各二錢,附子一錢,方能回生。若脈浮弦,按之不鼓,即為中寒,此蓋陰先亡而陽欲去,速宜大補氣血,加附子、黑姜以回元陽,萬勿忽視。 |
加減生化湯
治產(chǎn)后塊未消患瀉癥。
川芎(二錢)茯苓(二錢)當歸(四錢)黑姜(五分)炙草(五分)桃仁(十粒)蓮子(八枚)水煎,溫服。
健脾利水生化湯
治產(chǎn)后塊已除,患瀉癥。
川芎(一錢)茯苓(一錢半)歸身(二錢)黑姜(四分)陳皮(五分)炙草(五分)人參(三錢)肉果(一個,制)白術(shù)(一錢,土炒)澤瀉(八分)寒瀉,加干姜八分;寒痛,加砂仁、炮姜各八分;熱瀉,加炒黃連八分;瀉水腹痛,米飲不化,加砂仁八分,麥芽、山楂各一錢;瀉有酸噯臭氣,加神曲、砂仁各八分。脾氣久虛,瀉出所食物方快,以虛寒論∶瀉水者,加蒼術(shù)一錢以燥濕;脾氣弱,元氣虛,必須大補,佐消食清熱卻寒藥。弱甚形色脫,必須第一方,參、術(shù)、苓、附,必用之藥也。諸瀉俱加升麻酒炒,蓮子十粒。
歌括∶
產(chǎn)后瀉泄非雜癥,氣虛食積濕邪生。
濕則宜燥食消導(dǎo),寒則溫之熱宜清。
產(chǎn)后瀉泄塊未散,生化湯中再加減。
川芎當歸茯苓配,黑姜桃仁炙草蓮。
產(chǎn)后塊除患瀉癥,健脾利水生化湯。
歸芎茯苓陳皮草,參術(shù)肉果澤瀉姜。
參苓生化湯
治產(chǎn)后三日內(nèi)塊已消,谷不化,胎前素弱患此病者。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黑姜(四分)炙草(五分)人參(二錢)茯苓(一錢)白芍(一錢,炒)益智(一錢,炒)白術(shù)(二錢,土炒)肉果(一個,制)瀉水多,加澤瀉、木通各八分;腹痛,加砂仁八分;渴,加麥冬、五味子;寒瀉,加黑姜一錢,木香四分;食積,加神曲、麥芽消飯面,砂仁、山楂消肉食。產(chǎn)后瀉痢日久,胃氣虛弱,完谷不化,宜溫助胃氣,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個(制)。
完谷不化
一本有蓮子八枚,去心,棗三枚。
歌括∶
產(chǎn)后三日塊未散,勞倦傷脾運轉(zhuǎn)難。
或因暴食傷脾胃,完谷不化飧瀉現(xiàn)。
加味生化湯川芎,益智當歸白茯苓。
黑姜桃仁炙甘草,煎服數(shù)劑瀉泄停。
健脾參苓生化湯,歸芎炙草肉果姜。
白芍白術(shù)益智仁,胎前素弱此方嘗。
痢
歌括∶
產(chǎn)后患痢治最難,清稀鴨溏定屬寒。
赤黃相粘定是熱,寒溫熱清宜詳參。
生化湯中減黑姜,加入茯苓廣木香。
惡露痢疾相兼治,并行不悖法最良。
產(chǎn)后噤口青血丸,兩半蓮肉木香連
加減生化湯
治產(chǎn)后七日內(nèi)患痢。
川芎(二錢)當歸(五錢)炙草(五分)桃仁(十二粒)茯苓(一錢)陳皮(四分)木香(磨,三分)紅痢腹痛,加砂仁八分。
青血丸
治噤口痢。
香連為末,加蓮肉粉,各一兩半,和勻為丸,酒送下四錢。
凡產(chǎn)三、四日后,塊散,痢疾少減,共十癥,開后根據(jù)治∶一產(chǎn)后久瀉∶元氣下陷,大便不禁,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個(制),姜汁五分;二產(chǎn)后瀉痢∶色黃,乃脾土真氣虛損,宜服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三產(chǎn)后傷面食∶瀉痢,宜服生化湯,加神曲、麥芽;一本神曲、麥芽下有各一錢。
四產(chǎn)后傷肉食∶瀉痢,宜服生化湯,加山楂、砂仁;五產(chǎn)后胃氣虛弱∶瀉痢,完谷不化,當溫助胃氣,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肉果一個(制);六產(chǎn)后脾胃虛弱∶四肢浮腫,宜服六君子湯,加五皮散(見后水腫);七產(chǎn)后瀉痢∶無后重,但久不止,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果;八產(chǎn)后赤白痢∶臍下痛,當歸、濃樸、黃連、肉果、甘草、桃仁、川芎;九產(chǎn)后久痢∶色赤,屬血虛,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十產(chǎn)后久痢∶色白,屬氣虛,宜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果。
霍亂
由勞傷氣血,臟腑空虛,不能運化食物,及感冷風所致,陰陽升降不順,清濁亂于脾胃,冷熱不調(diào),邪正相搏,上下為霍亂。
生化六和湯
治產(chǎn)后血塊痛未除,患霍亂。
川芎(二錢)當歸(四錢)黑姜炙草陳皮藿香(各四分)砂仁(六分)茯苓(一錢)姜三片,煎。
附子散
治產(chǎn)后霍亂吐瀉手足逆冷須無塊痛方可服。
白術(shù)(一錢)當歸(二錢)陳皮黑姜丁香甘草(各四分)共為末,粥飲送下二錢。
一本有附子五分。
溫中湯
治產(chǎn)后霍亂吐瀉不止無塊痛者可服。
人參(一錢)白術(shù)(一錢半)當歸(二錢)濃樸(八分)黑姜(四分)茯苓(一錢)草豆蔻(六分)姜三片,水煎服。
歌括∶
勞傷氣血臟腹空,食難運化感冷風。
陰陽不順清濁亂,冷熱不調(diào)邪正爭。
生化六和芎歸姜,陳皮炙草砂藿香。
茯苓一錢姜三片,產(chǎn)后霍亂服此方。
附子散中術(shù)歸姜,陳皮甘草與丁香。
為末二錢米飲下,無瘀霍亂此方良。
產(chǎn)后霍亂溫中湯,當歸濃樸參術(shù)姜。
茯苓草叩片姜引,水煎溫服保安康。
嘔逆不食
產(chǎn)后勞傷臟腑,寒邪易乘于腸胃,則氣逆嘔吐而不下食也。又有瘀血未凈而嘔者,亦有痰氣入胃,胃口不清而嘔者,當隨癥調(diào)之。
加減生化湯
治產(chǎn)婦嘔逆不食。
川芎(一錢)當歸(三錢)黑姜砂仁藿香(各五分)淡竹葉(七片)水煎,和姜汁二匙服。
歌括∶
加減生化芎歸姜,砂仁竹葉與藿香。
姜汁二匙和水煎,嘔逆不食投此方。
溫胃丁香散
治產(chǎn)后七日外嘔逆不食。
當歸(三錢)白術(shù)(二錢)黑姜(四分)丁香(四分)人參(一錢)陳皮(五分)炙草(五分)前胡(五分)藿香(五分)姜三片,水煎服。
歌括∶
溫胃丁香效更彰,人參白術(shù)并黑姜。
陳皮前胡炙甘草,當歸姜片丁霍香。
石蓮散
治產(chǎn)婦嘔吐心沖目眩。
石蓮子(去殼、去心,一兩半)白茯苓(一兩)丁香(五分)共為細末,米飲送下。
一本有白術(shù),無白茯苓。丁香作五錢,用者酌之。
歌括∶
產(chǎn)婦嘔吐目中眩,去心去殼用石蓮。
茯苓丁香共研末,米飲送服保平安。
生津益液湯
治產(chǎn)婦虛弱,口渴氣少,由產(chǎn)后血少多汗內(nèi)煩不生津液。
人參麥冬(去心)茯苓(一兩)大棗竹葉浮小麥炙草栝蔞根大渴不止,加蘆根。
一本人參一錢,麥冬、茯苓三錢,存參。
歌括∶
生津益液用大棗,參麥茯苓炙甘草。
竹葉小麥栝蔞根,大渴再加蘆根妙。
咳嗽
加味生化湯
治產(chǎn)后外感風寒咳嗽及鼻塞聲重。
川芎(一錢)當歸(二錢)杏仁(十粒)桔梗(四分)知母(八分)有痰,加半夏曲;虛弱有汗咳嗽,加人參。總之產(chǎn)后不可發(fā)汗。
知母一本作四分。
歌括∶
產(chǎn)后七日感風寒,咳嗽鼻塞亦惡寒。
勿用麻黃柴胡湯,尚須厘清火與痰。
風寒咳嗽鼻聲重,加味生化用最靈。
歸芍知母桔梗杏,痰加半夏虛參增。
加參安肺生化湯
治產(chǎn)后虛弱,旬日內(nèi)外感風寒,咳嗽聲重有痰,或身熱頭痛及汗多者。
川芎(一錢)人參(一錢)知母(一錢)桑白皮(一錢)當歸(二錢)杏仁(十粒,去皮尖)甘草(四分)桔梗(四分)半夏(七分)橘紅(三分)虛人多痰,加竹瀝一杯,姜汁半匙。
按《咳嗽論》中,明示縱有火嗽,在半月前,猶不得輕用涼藥,垂戒綦嚴,而第一與第二方中,均有知母;小注均有“外感風寒”云云。此必于既感之后,將蘊而為燥熱,不得已而用之,小注未及申明。如謂不然,茍初感即用此涼品,豈不與前論顯為枘鑿,讀者須會前人微意,庶不致用古方而自少權(quán)衡耳。
歌括∶
產(chǎn)后旬日感風寒,咳嗽聲重亦有痰。
身體虛弱難御邪,身熱頭痛多出汗。
加參安肺生化湯,歸芍人參杏仁桑。
知母甘草桔梗配,半夏橘紅共煎嘗。
加味四物湯
治半月后干嗽有聲痰少者。
川芎白芍知母栝蔞仁(各一錢)生地當歸(各二錢)訶子(二錢)冬花(六分)桔梗(四分)甘草(四分)蔥鈴(四分)生姜(一大片)
歌括∶
加味四物歸芍芎,生地知母苦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