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想起來,對大漆最初的記憶在小時候。90年代初,農(nóng)村的商品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很多生活用品需要自制,其中就包括家具。
那時每個村都有木匠,誰家需要打家具,就買好木料,把木匠請到家里來做。從劈料到家具逐漸成型,房屋里一直彌漫著杉木香。
一天,木匠提了兩桶液體過來,倒入一個鐵盤,然后放在一個生著柴火的鐵桶上煮,一些奇異的味道開始飄出來,我好奇地靠近觀望,木匠一聲把我喝退……直到20年后的2012年,我才知道那兩桶液體,一桶是桐油,一桶是大漆,木匠之所以不讓靠近,大概是擔(dān)心大漆引起過敏反應(yīng)。
裱布
第二次近距離接觸大漆是在我們漆器師傅宋西平家里。不過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不是大漆本身,而是漆器成品。
因此,在學(xué)完瓷胎竹編之后,我們又跟著宋老師以及付師傅學(xué)了漆器。剛開始跟著付師傅學(xué),一上來就是打磨,一天到晚磨個不停。
大概一星期后,王雨開始出現(xiàn)過敏反應(yīng),三天后整個臉腫得眼睛只剩下一條縫,按她自己的話像個豬頭。手和臉都奇癢難忍,還不能撓,因為撓破了可能會留疤,只能靠冰敷或者涂抹韭菜汁來緩解,晚上連覺都睡不好,王雨幾近放棄。
熬了一個星期,過敏逐漸消退,整個臉蛻了一層皮。付師傅說,過了過敏這關(guān),才能真正開始學(xué)漆器,很多人都過不了這關(guān)。之后,付師傅開始教調(diào)漆灰、裱布、披灰、上漆……宋老師傳授變涂、雕刻等裝飾技藝。
兩位師傅毫無保留,盡心盡力傳授漆器制作手藝,包括工具制作和調(diào)制各種漆,讓我們可以完整地完成每件漆器作品。
在學(xué)藝期間,我們開始構(gòu)思自己的作品,最后決定從簡單基礎(chǔ)的東西做起,以缽、盞、碗三個傳統(tǒng)器形為基礎(chǔ)進行微調(diào),做成素黑漆器。
我們和車木手藝人黃師傅一起完成了木胎制作,跟著割漆人進深山采漆,認識大漆的優(yōu)劣之分。
西部深山里的野生大木漆,采用竹絲刷把采漆,從而得到品質(zhì)極佳的大漆原料。
漆器的制作工序復(fù)雜,按照我們師傅以及成都老一輩漆藝人的說法,大小工序一共72道。大致工序分為設(shè)計、制胎、裱布(若是布胎,則不需要)、披灰(反復(fù)若干次)、打磨、上漆(反復(fù)若干次,每上一道漆都要打磨),若是做素漆,磨完最后一道漆后,要用手掌反復(fù)推光若干次,直到滿意為止。
整個制作周期最快也要4~6個月。
打磨
明代漆工黃成所著《髹飾錄》提到:“黑髹,一名烏漆,一名玄漆,即黑漆也。正黑光澤為佳。揩光要黑玉,退光要烏木”。意思是說揩光黑漆要如黑玉般黸滑光瑩,退光黑漆要像烏木般敦樸古色。
漆盞
所謂的揩光黑漆是指上了漆不打磨,而退光黑漆要先把漆原先的亮光退掉,再用手掌磋磨出光澤。
退光黑漆的做法,清代琴家祝鳳喈《與古齋琴譜·退光明潔》有生動的記載:“所謂退光者,非徒以光漆刷上候干,而有光亮已也。
乃于干透后,用飛過磚灰或瓷灰,以老羊皮蘸芝麻油,蘸灰,按光擦之。初令去其外面浮光,再則推出內(nèi)蘊之精光也。
以愈推愈妙,致令須眉可鑒。惟磚瓷灰中與所擦之羊皮,二者不可稍沾微細沙粒。一有擦成劃痕,切宜慎之。指甲劃著,亦致痕路。推擦?xí)r,須去指甲為妙”。
推光是素漆制作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現(xiàn)在做法與上面所述幾無差別,唯一不同的是用手掌代替羊皮。以膚質(zhì)細滑的寬厚手掌為好,力道足,不易擦出劃痕。大部分漆藝人最期待推光。
漆缽
在之前漫長的制作過程中,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其中的不易,就像養(yǎng)育孩子,即將看到成才那一刻的喜悅。
玉不琢不成器,漆亦是。經(jīng)過反復(fù)磋磨,漆最終呈現(xiàn)出如幻境般的澄澈瑩潤,須眉可鑒。
漆碗
后記:素黑漆器是我們第一個漆系列,做的時候并沒想太多,慢慢琢磨,做到最好。師傅告訴我們,漆器最好的光澤叫“出水”,像是從水里剛出來一般,極為潤透。我們做到了
(文章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