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記· 特別篇
千年秘技:漆器
***
原 材
夏至,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90度,白晝極為漫長
真正的高手,循時令而動
今天是采漆人開刀的日子
他們要動身前往幾百公里以外的深山
去捕捉一種極為特殊的原材:生漆
生漆是制作漆器最為主要的原料
采漆人割開漆樹的樹皮,來獲取這種乳白色的液體
它對于人體有毒性,但在處理之后又可入中藥
采漆界流傳著一句話:百里千刀一兩漆
一棵漆樹,一次采摘,大概只有200多克生漆
極低的產(chǎn)出,與千年不腐的特性
讓它成為了中國人8000多年來追逐的秘藏珍饋
生漆的保質期極短,接觸空氣之后會氧化成褐色
采漆,往往是與時間賽跑
而中國人擁有超越時間的柔軟智慧
熬制生漆,去除水分,促進氧化過程
以古法,需要耗費幾天時間
煮熟生漆,讓它們更加順滑粘稠
我們稱為“大漆”
在得到大漆的同時,我們還驚喜地得到被稱為"烏"的色澤
這種黑褐色,成為了漆器的基礎顏色
一個合格的漆器愛好者,在欣賞漆器時
往往會讓眼睛充分享受“烏”純粹內(nèi)斂的美感
制作
漆器,在歷史上,通常只見于貴族的居室
坊間卻不斷流傳著這份神秘器物的制作奧義
利用大漆來對基礎材料進行繁復的加工
最終能夠分化成萬般形貌
螺鈿,金銀平脫,雕漆,犀皮
……
而所有的漆器,都需要器物的基底
基底被稱為“胎體”
它可以是木、布、皮、金屬、瓷器
大漆都會賦予它們醇厚,鮮美,回味悠長的魅力
這是中國人所偏愛的氣質
固守傳統(tǒng)的匠人,偏愛用木材基底
幾十年的老料,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難得的材料
自然清新,有著韌勁十足、微微干爽的質地
為了讓漆器更堅韌、更防腐耐用
胎體之外需要依次包裹布胎和灰胎
薄透的麻布、精制的磚瓦灰和生漆混合
反復多次,變成了豆沙般細膩的多層夾心
(布胎)
(灰胎)
在這層夾心之外,則是真正的,大漆
匠人的段位,也體現(xiàn)在他如何運用大漆來覆蓋胎體
人們?yōu)檫@種方法取名為“髹”
鐘愛王道的,會用銀朱調出如上等珠玉般的紅色
(朱,也是常見的漆器顏色)
喜歡多彩的,則會從天然植物、礦石等處
提取顏料來進行調配
偏愛奢華的,加入金銀等貴重原料
手腕高超的,愛在上百層的漆面上進行雕刻鑲嵌
劍走偏鋒的,帶來了貝殼、蛋殼等細細拼貼打磨
制作方法雖變化無窮,但都萬變不離其宗
它的基礎公式是 胎體+大漆漆漆漆漆漆漆漆
這是時間與耐性的魔法
需要幾十到幾百層的髹漆
每一層,都需要經(jīng)歷陰干打磨,才能繼續(xù)下一層
以便讓漆器保持一定的濕度,并能儲存更久
也讓它濃郁的色澤和平滑如鏡的漆面層層包裹,每一層都是完美
而讓漆器的美最終爆發(fā)的
不是任何一樣增添其上的原料或裝飾
而是匠人們,充滿溫度的雙手
推光——匠人們這樣形容手與漆器億萬次的親密接觸
時而快速揉搓,時而溫柔撫摸
一個漆器的專業(yè)師傅,他的雙手往往指紋稀淡
但是帶來的是漆器獨有的
即便在暗處也會綻放的、內(nèi)斂而優(yōu)雅的光澤
我們知道,早在夏朝,貴族就開始使用漆器
他們被漆器征服,進而不斷要求匠人提升技巧
選用更珍貴的原料,大幅增加了漆器的制作成本
以至于漆器在漫長歷史中,變成了極少人接觸的珍品
它是奢侈的物件,但同時又超越了“物件”的范疇
我們可以將它,稱為藝術
漆器的美,是怎樣的?
不親自來看的話,也許不會知曉
曹氏有藏——曹其鏞夫婦捐贈珍貴漆器展
展覽時間:2017年7月28日-9月4日
展覽地點:寧波博物館三樓南特展館
× 文中所用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
作者:xcy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
來源: 寧波博物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