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湯(《傷寒論》)
1、原方組成: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歌訣】白頭翁治熱毒痢 黃連黃柏佐秦皮
清熱解毒并涼血 赤多白少膿血醫(yī)
2、應(yīng)用大旨:宜:下痢膿血 疫毒痢疾
腹痛肛灼 里急后重
(熱毒深入血分,下迫大腸,傷津)
忌:咽干 痰少 毒痢初起
【經(jīng)方要義】白頭翁湯
⑴方劑分類:屬于“清熱劑”
⑵針對病證:下痢,赤多白少 腹痛,里急后重 肛門灼熱 渴欲飲水
⑶配伍特點:清熱(白頭翁)、收澀(秦皮)兼施。
⑷選方提要:熱毒深陷血分。
【應(yīng)用精義】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四味皆苦寒除濕勝熱之品也。白頭翁臨風(fēng)偏靜,長于驅(qū)風(fēng),蓋臟腑之火、靜則治,動則病,動則生風(fēng),風(fēng)生熱也。故取其靜以鎮(zhèn)之,秦皮木小而高,得清陽之氣,佐白頭翁以升陽,協(xié)連、柏而清火,此熱利下重之宣劑。
吳謙等《醫(yī)宗金鑒》 :厥陰下利,屬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屬于熱者,消渴下利,下利便膿血也。此熱利下重,乃火郁濕蒸,穢氣奔逼廣腸,魄門重滯而難出,即《內(nèi)經(jīng)》所云:暴汪下迫者是也,君白頭翁,寒而苦辛;臣秦皮,寒而苦澀,寒能勝熱,苦能燥濕,辛以散火之郁,澀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黃連清上焦之火,則渴可止;使黃柏瀉下焦之熱,則利自除也。
3、孫光榮化裁之經(jīng)驗方之六——孫光榮清熱利腸湯:
【君】西洋參7g 生北芪7g 紫丹參7g
——益氣活血
【臣】白頭翁12g 川黃連12g 川黃柏12g
——清熱涼血
【佐】苦秦皮10g 蒲公英10g 金銀花10g
——解毒止痢
【使】車前仁10g 生甘草5g
——化痰和中
孫光榮清熱利腸湯適應(yīng)病證:
【脈象】弦數(shù),細(xì)數(shù)。
【舌象】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或膩。
【癥狀】瀉下膿血,里急后重,腹痛肛灼,渴欲飲水。
【適應(yīng)病證加減舉例】
阿米巴痢疾:加鴉膽子(桂圓肉包裹,吞服)。
急性結(jié)膜炎:去苦秦皮,加谷精草10g。
痢疾(重型):若外有表邪,惡寒發(fā)熱者,加葛根、連翹以透表解熱;里急后重較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以調(diào)氣;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涼血和血;夾有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以消食導(dǎo)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