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是什么?就是在能夠賺到錢,管到事,升上官的方面大干快干,進展神速。沒那么和諧的美國就不行了,進程變革溫吞水似的,須得面面俱到。但這也意味著對政治傳統和既成法律與程序的尊重。因此這兩種制度比較見仁見智,又都有其歷史背景。老師說標題要起的長。其實這只是一個觀察記錄,數據例子偏多,觀點傾向少。
黨派兩極化的淵源與奧巴馬困境
奧巴馬在6日的總統選舉中以近一百張選舉人票的優(yōu)勢戰(zhàn)勝羅姆尼得以連任,差距較選前預測為大,但從選民支持比例來說,奧巴馬的優(yōu)勢僅為5%左右,和08年接近10%的大幅度領先相比,已經顯著收縮。尤其是在關鍵州如俄亥俄,弗吉尼亞等地,奧巴馬支持率只領先羅姆尼2個百分點,而在擁有29張選舉人票的搖擺州弗羅里達,奧巴馬僅僅以0.6%的極微弱優(yōu)勢險勝。同時民主黨在參議院保持了多數席位,但和2010年中期選舉過后相比并無明顯改變,而眾議院仍然是共和黨占多數。勝利后的奧巴馬必須面對一個分裂的國會和美國日益嚴峻的族群對立以及意識形態(tài)沖突。
面對高企的失業(yè)率,不斷逼近的開支削減期限,以及行將到期的減稅措施,奧巴馬要應對的困境遠遠超過了他的前任們。盡管布什在04年驚險獲勝,但他至少面對著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兩院??肆诸D和里根則憑借著巧妙的外交手腕在國會獲得了跨越黨派的支持。而今天,眾議院依然掌握在共和黨手中,而參議院內即使民主黨占有過半議席,也遠遠達不到60席這一重要分水嶺。在過去的四年里,國會議員在重大議題的表決上愈加依照黨派劃分立場,對立情緒彌漫。這意味著更多的針鋒相對,討價還價。在需要重大行動來解決財政懸崖問題的當前,國會的掣肘或將延緩立法效率。
事實上黨派的兩極化在過去的四十年間越來越引人注目。衡量議員意識形態(tài)分布的DW-NOMINATE數值顯示,這段時期內參議院內持中間立場的溫和派議員從超過50%降低到了30%左右,兩黨議員的平均得分差距也在逐漸拉大。03-04年的國會中,兩黨議員更是涇渭分明,即使最保守的民主黨人在政治立場上也較最溫和的共和黨人更為偏左,為歷史上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奧巴馬執(zhí)政期間情況極化更加嚴重,在通過醫(yī)保改革法案時,出現了60名民主黨人支持,40名共和黨人激烈反對的狀況。
黨派極化的歷史淵源
兩黨極化有著深刻的歷史成因和政治背景。選民的取向,重大議題造成的意見分裂,國會的運行規(guī)則等因素都在加深美國政黨極化的現象。思考這些因素在奧巴馬新一屆任期內還會發(fā)揮多大的影響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他所面對的困境,并有助于判斷美國政壇未來的走向。
美國兩黨極化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70年代民權運動的興起。在此之前盡管羅斯福新政使得民主黨整體向左偏,美國南部仍然被保守派民主黨牢牢控制。60年代中期隨著黑人獲得選舉權,政治意識覺醒,他們更加偏好于推動社會福利的民主黨,而占多數的白人選民則紛紛轉向共和黨,使得保守派民主黨風光不再,美國的南方政治版圖開始逆轉。1969年的選舉中,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更是提出了“南方戰(zhàn)略”,冒著疏離黑人選民的風險來吸引保守立場的白人群眾。最終,共和黨在南方穩(wěn)住了陣腳,民主黨內部的保守派衰弱,整體日趨偏傾向自由主義。
2010年的國會中期選舉過后,南方保守民主黨議員就已經從54人銳減至26人。此次選舉中保守派民主黨呈弱勢的基本情況并沒有太大變化。這意味著兩黨的中間地帶將越來越狹窄。
其次,是美國選民自身的極化。傳統上,知識分子,中低收入者,少數族裔等群體傾向于民主黨,而中高收入者,企業(yè)主則較偏向共和黨,但由于身份的交叉重疊,使得選民也隨之搖擺,并無絕對的傾向。然而近些年來,隨著貧富分化加深,經濟發(fā)展滯礙,國際形勢變化,單一的全國性重大議題越來越決定著選票的歸屬。譬如9.11事件后,布什的超高支持率來自于他的反恐決心,但04年選情的膠著和08年的潰敗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兩場戰(zhàn)爭深陷泥潭。2010年中期選舉時,超過62%的受訪者認為經濟因素對自己投票有決定性影響。代表著意識形態(tài)兩極的“占領華爾街”和“茶黨”運動更是吸引了全美的關注,前者針對的是華爾街的金融投機家,后者則力主限制聯邦權力。
全國性議題主宰選舉和聯邦政府權力的不斷擴張有關。4000萬美國人加入全民醫(yī)保,接近1萬4千億的危機救助計劃和16萬億的公共債務都預示著這個越來越龐大的政府在經濟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迫使選民在國家走向上站邊,而不再以地區(qū)性議題決定對國會議員的投票。單一維度的考量很容易撕裂選民群體。
另外美國的政治體制設計也助推著兩黨極化。自19世紀末國會內兩黨就有“鞭策制度”(Whip System),由黨內僅次于發(fā)言人的第二號人物負責維護紀律,鼓勵跟著黨的線路投票,并和黨派領袖通過控制委員會(committee)席位的分配來獎懲議員,并通過討價還價達成協議,在重大議題上爭取黨內議員支持,并在和地方利益緊密相關的議題上予以回報。
政治僵局誰來解?
極化最令人擔憂的后果是政治僵局。奧巴馬執(zhí)政期間的112屆國就被認為是立法效率最低的國會之一。但事實上,美國政治體制的核心就是相互制約,使得立法和政策向來遵循著漸進原則,兩黨極化只是使得僵局更容易形成。在這個體系中,很多角色都具有否決權(veto power),從而使得要進行一項改變十分艱難。
首先,國會中的提案往往由特定的功能委員會(committee)起草。通過了委員會的內部審議,草案才進入全體辯論。多數黨往往控制著委員會,這使得該黨能對諸多細節(jié)做出定奪,甚至阻撓法案通過。即使法案進入到大會辯論程序,反對派也能用“長期辯論”(filibuster)來否決草案,而總統要強行打斷辯論通過議案,則必須在參議院有超過60名議員的支持,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同樣的,總統也可以拒絕簽署一項議案,而如果國會要強行通過,則必須在兩院都有2/3的支持率。在克林頓執(zhí)政期間有六年面對著被共和黨把持的參眾兩院,但即使如此,在他做出的37項否決中,也僅有2次被國會成功強行通過。因此,綜合來看,總統和國會都有著極大的否決權,這種雙保險使得推動新的立法十分艱難。
在美國歷史上,要想做出大規(guī)模政策變化往往需要一次扭轉局勢的大選。這要求總統本身極高的民望以及對參眾兩院的控制。因此,即使在布什的第二任期內共和黨控制著兩院,他顯著下跌的聲望仍然讓他寸步難行。近些年來,克林頓在1992年選舉大幅度戰(zhàn)勝老布什并一舉拿下兩院可以稱得上是扭轉局勢。利用這一優(yōu)勢,克林頓在執(zhí)政頭兩年成功通過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協定(NAFTA)以及重要的福利制度改革。但不可忽略的是,即使本黨再為強勢,總統仍然要討好對方議員??肆诸D就是冒著觸怒部分民主黨議員的風險,爭取了共和黨中的自由派以及領袖金里奇的合作來推動立法。在NAFTA的參議院投票中,投下反對票的民主黨議員甚至比共和黨議員還多。可見,爭取中間派的支持至關重要,同樣也艱難萬分。
奧巴馬上任之初也享有同樣的優(yōu)勢。08年選舉中,奧巴馬和民主黨在一舉奪下了白宮和國會兩院,共取得了過半的眾議院和57個參議院席位,再加上左傾的獨立議員,已經接近于60個席位的大關,足以有優(yōu)勢反制共和黨的filibuster策略。這樣的優(yōu)勢十分罕見,即使在總統吉米卡特執(zhí)政期間,民主黨在參議院擁有超過60個席位,但由于保守派民主黨議員常常和共和黨并肩作戰(zhàn),導致內部分化,反而無法凝聚力量通過議案。這一次,奧巴馬帶領下的民主黨則空前團結,在重大議題上和共和黨針鋒相對,力推醫(yī)改法案過關。但和克林頓提出“第三條道路”團結中間派不同,這樣的行為使兩黨對立更加緊張。將醫(yī)保法案的通過視為恥辱的共和黨人在其他議題上愈加頻繁阻撓。
2010年的國會中期選舉中,沒能幫美國快速走出衰退的民主黨在參議院失去了6席,更在眾議院內遭遇滑鐵盧,失去了整整63席,從原來的多數黨變?yōu)樯贁迭h,并和共和黨拉開了整整50席的差距。這也是自1938年以來民主黨席位損失最大的一次中期選舉。在這之后分裂的國會使奧巴馬喪失了上任初期快刀斬亂麻的魄力,立法效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見,兩黨極化在執(zhí)政黨同時取得白宮和國會時固然有助于法案的通過,但在府院分治時往往會造成額外的阻力。
懸崖邊上的跛腳鴨國會
這一次奧巴馬連任后將面對的第一個困境就是,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里他所面臨的是一個跛腳鴨國會,但財政懸崖情勢緊迫,如果兩黨還不能在年底前達成協議,屆時,法案將強制啟動1100億的開支削減,其中軍事和民用支出各半。同時,布什的減稅措施在同一時間到期。如果真的落實下來,雙重打擊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表示美國經濟可能會再次陷入衰退,2013年產出下降0.5%,失業(yè)率上升到9%。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開支削減勢在必行,但削減哪一部分卻是黨派之爭的戰(zhàn)場。民主黨不愿意削減福利開支,得罪選民;而共和黨力圖維持軍費開支,對“養(yǎng)懶漢”的福利支出深惡痛絕。在稅收上,共和黨希望延長減稅措施,但民主黨卻力主讓措施過期,好增加收入,為龐大的政府開支籌資。奧巴馬已經明確表示絕不會簽署任何一項延長富人低稅率的法案。目前,可以期待的共同點也就是兩黨同意延長工資的稅收減免,但堅持向富人增稅。我們必須要意識到,在兩黨對峙的國會內,如果共和黨在這一點上做出讓步,奧巴馬則必將在開支上做出相應妥協,明年的政府支出必然會大幅度削減,短期內拖累經濟。
由上可見兩黨極化在財政懸崖的僵局中扮演著極大的角色。事實上,強制性支出削減這一法律條款本身就是極化的后果。在2011年債務上限危機中,聯邦政府幾乎停轉,但是兩黨又遲遲無法達成共識,于是制定了這項條款,目的就是為了迫使兩黨在2013年到來前達成妥協,制定出未來十年1.5萬億的赤字削減計劃。如果局勢不是如此僵硬,預算問題在當時就得以解決,也不會有今天這樣新一輪的危機。
分裂的美國?
美國政治精英的兩黨極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未來發(fā)展路線圖的不清晰。美國失業(yè)率4年來維持在8%水平附近,國債超越GDP,貧富分化,制造業(yè)乏力,光靠金融,服務業(yè)和高科技的發(fā)達無法尋得美國下一輪增長的支撐點,尤其是在08年系統性金融危機之后信貸這一商業(yè)助推器也大受打擊。自由派希望的是通過幫助低收入的居民獲得醫(yī)保和教育,培養(yǎng)長遠競爭力,短期內則通過國家投資刺激經濟。而保守派則認為福利增長意味著對企業(yè)增稅勢必增多,而只有減稅,保護民營經濟,減少干預并通過市場調節(jié)復蘇才是振興的正道。
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能夠論證哪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在長期疲弱下,美國選民也無法甄別兩黨優(yōu)劣。這次選舉期間民調顯示,投完票的民眾對政策的看法極其分化。社會割裂之下,沒有任何一個黨派能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重演當年羅斯福新政時的輝煌??偨y在過去四年的對抗后再想創(chuàng)造中間地帶也將舉步維艱,這注定將使得美國政治的僵局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
但不可否認的是,奧巴馬過去四年推動的醫(yī)保法案和Dodd-Frank金融監(jiān)管法案都已經是明確的法律了,行將過期的布什減稅措施也是勢在必行,與之相伴的是法律規(guī)定的開支削減,箭在弦上,有爭議的只是削減哪些項目的問題。在相互制衡的體制下,任何想要改變既成法律的行動都極為艱難,這多少為美國的政壇走向增加了一點可預測性。奧巴馬的再次獲勝也表明,美國選民意識到了過去四年情況超乎意料的艱難,并肯定了他的所作所為。即使短期各類棘手問題的解決方案仍然不明朗,但長期來看,美國以自由派為主導,同時略向中間偏移的新一輪政策制定已經開始上路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