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薩珊帝國的建立
阿爾達希爾建國
當西方羅馬帝國的奴隸制出現(xiàn)所謂“三世紀危機”的時候,它 在東方的老冤家安息帝國也于公元三世紀頭二十五年結(jié)束之時壽 終正寢了。實際上,內(nèi)亂外患早已使安息帝國積弱不振,有野心的地方勢力自然不會坐失良機。
在波斯帝國的發(fā)源地、安息帝國的法爾斯省,從塞琉古王朝 起,就一直存在著半獨立的地方小王朝。從所發(fā)行的錢幣特點看, 這些小王朝仍堅持傳統(tǒng)的祆教信仰,并宣稱是波斯帝國統(tǒng)治者的后代。薩珊王朝得名于其創(chuàng)立者阿爾達希爾的祖父薩珊。薩珊出 身于貴族(據(jù)傳有阿契美尼德家族血統(tǒng)),是法爾斯省伊斯塔赫爾城(Istakhr)的安娜希塔神廟祭司。他通過與當?shù)匦⊥鯂恼温?lián)姻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并從事推翻帕提亞人統(tǒng)治的活動。大約公 元208年,其子帕佩克利用安息衰落之機,控制了法爾斯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基本上擺脫了安息王朝的統(tǒng)治。帕佩克的兒子阿爾達希爾更是雄心勃勃,征服了克爾曼和波斯灣沿岸地區(qū),還建起了城堡、筑起了王宮和祆祠。在鞏固了法爾斯的統(tǒng)治后,阿爾達希爾又北進伊斯法罕、西取胡澤斯坦等地。公元224年,阿爾達希爾大敗 安息王阿塔巴努斯五世親自率領的大軍,阿塔巴努斯亦被殺,著名的納克?!斔固广懳?/span>的高浮雕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他被阿爾達希爾踏在馬下的形象。此戰(zhàn)之后,阿爾達希爾入主安息都城秦西封,是為薩珊王朝之始。到阿爾達希爾去世時,幾乎整個安息帝國的領土 都歸入薩珊王朝的版圖。阿爾達希爾不但統(tǒng)一了伊朗,而且奠定 了新帝國的基礎。
沙普爾一世的統(tǒng)治
公元240年,阿爾達希爾之子沙普爾一世繼位,他首先征服了花剌子模和里海西南岸的吉蘭,以后又與羅馬進行了幾次大戰(zhàn)。 公元244年,沙普爾一世在泰西封附近的安巴爾大敗羅馬軍隊,羅 馬皇帝戈爾迪亞陣亡。公元256年,沙普爾一世在幼發(fā)拉底河中 游擊敗6萬羅馬軍,攻陷敘利亞重鎮(zhèn)安條克,并把俘虜遷往胡澤斯 坦的一座新城“韋赫·安條克·沙普爾”(意為“沙普爾所建之城勝過 安條克城”),該城以后被訛傳為“貢德沙普爾城”。公元258年,雙 方又會戰(zhàn)于艾德薩,羅馬皇帝瓦勒良被生擒,連同大量羅馬戰(zhàn)俘被 送往胡澤斯坦,在那里修筑水壩和橋梁。直到今天,這里還有一座 水壩被稱為“班迪愷撒”,意思是“皇帝水壩”。這樣,沙普爾一世鞏 固了薩珊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統(tǒng)治。沙普爾一世還修建了許多城 市,其中畢沙普爾是他的新都,為羅馬俘虜所建,其浮雕和彩繪灰 泥裝飾具有明顯的希臘藝術(shù)特點。沙普爾一世在位的三十年(240 ?270年),帝國進一步鞏固和擴大。
從270年到309年的40年里,薩珊王朝先后更換了六位國 王,其中從270年到293年就換了四位。薩珊與羅馬也發(fā)生過幾 次戰(zhàn)爭。公元283年,羅馬軍隊甚至攻下了薩珊都城泰西封。薩珊東部也不時遭到匈奴和薩迦部落的襲擊。298年,薩珊被迫與 羅馬締約議和:規(guī)定薩珊割讓兩河流域北部5省給羅馬;承認底格 里斯河為兩國邊界;割讓米底部分地區(qū)給亞美尼亞;羅馬對伊比利 亞擁有宗主權(quán);尼比西斯為兩國唯一通商城市。這個條約使兩國 間維持了 40年的和平。
祆教成為國教
阿爾達希爾和沙普爾不僅以武力定國,同時還以宗教安邦。 祆教是伊朗歷史與文化的體現(xiàn),具有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因此,伊 朗民族古老的、最有影響的民間傳統(tǒng)宗教祆教的地位大大提高,一 躍成為新王朝正統(tǒng)的官方宗教,即上升為帝國的國教。由于國王 的扶持,祆教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形成了完整的教義理論、完善的 教會組織和繁瑣的宗教儀式。
阿爾達希爾時期,重用精通教義的祆教高級祭司坦薩爾,令其 收集散佚各地的祆教經(jīng)文,并重新編訂《阿維斯陀》(《波斯古經(jīng)》), 作為解釋教義的依據(jù)。阿爾達希爾還在全國各地廣建祆祠,虔祀 圣火,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圣火有三處:阿杜爾·法恩貝格圣火,在法 爾斯省的卡里揚城,是祆教祭司的圣火;阿杜爾·戈爾納斯布圣火, 位于阿塞拜疆的希茲城,為國王和戰(zhàn)士的圣火;阿杜爾·布爾岑·梅 赫爾圣火位于霍臘散內(nèi)沙布爾利萬德山中,是農(nóng)夫、手工業(yè)者和商 人的圣火。祆教徒拜火時要唱贊美詩、朗誦經(jīng)文、還要飲用一種具 有宗教意義的飲料豪麻汁。阿爾達希爾還創(chuàng)立了以“王之圣火”紀年的制度,即每一新王即位時,就燃起象征其王位的圣火,保持不 滅,直到該王去世。阿爾達希爾的錢幣銘文上有這樣的話:“造物 主馬茲達的崇祀者,神圣的王中之王阿爾達希爾,乃神之苗裔他 臨終時還教導兒子沙普爾說:“你要知道宗教與王權(quán)是兩兄弟,彼 此不能分離。宗教是王權(quán)的基礎,王權(quán)保護宗教。王權(quán)無宗教為 基礎必將崩潰;宗教無王權(quán)保護,必將消滅?!?/font>可見其對宗教與王權(quán) 關(guān)系的重視。在傳布祆教和組織國家教會方面,另一個高級祭司 卡迪爾起了重要作用,他一生輔佐七王,擔任最高神職,甚至能像 國王一樣勒石紀功。祆教神廟由于獲得大量布施和捐贈,擁有很 多現(xiàn)金、實物、土地以至奴隸,在經(jīng)濟上也有相當實力。同時,國家 的文化、教育和司法大權(quán)也由祭司掌握。因此,祆教祭司階層與國 家行政機構(gòu)平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階制和經(jīng)濟制度,成為特權(quán) 階層,甚至在后來對代表世俗貴族利益的薩珊王權(quán)也構(gòu)成威脅。
“佐爾萬”派和摩尼教
盡管祆教與薩珊王權(quán)關(guān)系密切,具有國教地位,受到特殊重 視。但薩珊王朝仍有其他宗教存在,祆教內(nèi)部也有派別之爭。如 “善惡二元論”歷來是祆教的正統(tǒng)教義,阿胡拉·馬茲達被認為是最 高存在,但“佐爾萬”派卻認為“善惡同源”,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和 惡神阿格里·曼是一對孿生兄弟,同為“佐爾萬”所生,佐爾萬(意為 “時間”)才是最高存在。佐爾萬派在波斯帝國時就已存在,但被視 為異端,可能與正統(tǒng)派長期并存,到薩珊王朝時期,佐爾萬派似乎 成了正統(tǒng)派,受到國王的偏愛。如歷事五主的薩珊首相、最虔誠的 祆教徒米赫爾·奈爾塞有一兒子就取名為“佐爾萬達德”(意為“佐 爾萬所賜”)。盡管佐爾萬派降低了正統(tǒng)派神主阿胡拉·馬茲達的地位,但在薩珊王朝并沒有與正統(tǒng)派引起嚴重的對立。
對祆教構(gòu)成最大烕脅的是新興宗教摩尼教。摩尼教因其創(chuàng)立 者摩尼而得名。摩尼于216年生于南巴比倫的馬迪奴。其父帕提 克是安息一王子,母親瑪利亞是一名猶太教徒或基督教徒,長期受 諾斯替派的一個支派(也叫“曼達”派,意為“沐浴的人”)的熏陶,據(jù) 說,摩尼于12歲和24歲先后兩次接受天使陶恩(Twin“伙伴、孿 生子”)給他的啟示,并于240年以祆教為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 等思想而創(chuàng)立了摩尼教。摩尼教的核心教義是“二宗三際說”。摩 尼的二元論顯然受到佐爾萬派的影響,即承認世界是光明與黑暗、 善與惡“二宗”的斗爭,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和惡神阿格里·曼是佐 爾萬的雙生子,所以最高神是佐爾萬。光明與黑暗兩宗斗爭要經(jīng) 歷“三際”,初際時,光明與黑暗彼此分開,互不相干;中際時,黑暗 侵入光明,兩相纏繞,反復斗爭。當光明與黑暗重新分離,恢復到 原初狀態(tài)時,即為后際。二宗三際在人類表現(xiàn)為人的精神與肉體 的斗爭,圣潔的靈魂被束縛于骯臟的肉體中,為了恢復純潔與光 明,人們必須拋棄物質(zhì)享受、不置產(chǎn)業(yè)、不結(jié)婚、不殺生、不食肉,以 求死后升入明界。摩尼這種脫世悲觀的宗教社會觀被廣大下層民 眾所接受。由于摩尼教把阿胡拉·馬茲達降格為次要的神和視現(xiàn) 實世界為黑暗與罪惡,所以,它一開始就遭到祆教正統(tǒng)派祭司的大 肆攻擊。當支持、允許摩尼傳教的沙普爾和奧爾馬茲達死后,新繼 位的白赫蘭一世(271?274年)在與王權(quán)關(guān)系密切的祆教祭司影 響下,禁止摩尼傳教,白赫蘭二世(274?293年)時,祆教祭司向國 王進讒,說摩尼“號召人民毀滅世界”。公元276年,摩尼被囚禁之后終于被殺,大批教徒也遭屠殺,但摩尼教卻隨教徒四處逃散而傳 向周圍地區(qū),在歐洲、非洲、中亞和東方長期存在。
從帕佩克到霍爾米茲德二世的100年里(208?309年),薩珊 王朝早期諸王用劍(軍事)與火(宗教)奠定了以“政治一宗教原則” 為基礎的帝國,使伊朗在政治上從分裂走向了統(tǒng)一,妖教亦上升為 國教,同時,隨著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早期諸王也注意發(fā)展 經(jīng)濟,使農(nóng)業(yè)、工商業(yè)和外貿(mào)都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繁榮。如阿爾達 希爾一世注重發(fā)展經(jīng)濟,曾修建38座“王城”,這批城市后來成為 薩珊王朝重要的行政和工商業(yè)中心。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他還在卡侖 河上修建攔河大壩。阿爾達希爾的統(tǒng)治比較開明,他曾說:“國王 公正無私,臣民必定愛戴他?!被魻柮灼澋露?302?309年)也以 積極從事城市與水利建設而聞名,使胡澤斯坦等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 了很大的發(fā)展。
二、薩珊王朝中期的內(nèi)政與外交
沙普爾二世與羅馬的戰(zhàn)爭
4世紀初,薩珊帝國的祆教祭司和貴族與王權(quán)之間的關(guān)系有 所改變?他們從順從和支持王權(quán)一變而為盡可能控制和操縱王 權(quán)?;魻柮灼澋露涝?09年死后,他的三個兒子中一個繼位僅 幾個月就被大貴族們廢掉,另一個被剜目失明,還有一個僥幸逃 脫,避難于羅馬。同年,大貴族又立霍爾米茲德二世死后才出生的 一個兒子沙普爾二世為王,實權(quán)則由大貴族掌握。
沙普爾二世一生下來就是國王,一直到老死,在位共70年 (309?379年),前30年史書記載很少,傳說他少時聰明異常,為 他左右的人所嘆服。成年后,他就親自領兵出征騷擾薩珊朝的阿 拉伯人。以后,他又長期與羅馬作戰(zhàn),以期收復兩河流域失地和其 他權(quán)力,尤其是對西北部亞美尼亞的宗主權(quán)。337年他利用亞美尼亞內(nèi)部混亂之機,占領了亞美尼亞。在美索不達米亞,沙普爾二世屢敗羅馬軍隊,三次圍攻羅馬在底格里斯河的軍事重鎮(zhèn)尼西比斯。350年,沙普爾二世又轉(zhuǎn)赴伊朗東境,抵御匈奴人的人侵,并 與匈族締約結(jié)盟。358年,沙普爾二世致書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 自稱“諸王之王,星辰的伙伴、日月的兄弟”,要求羅馬歸還亞美尼 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遭拒絕。359年,沙普爾二世在匈族王格龍巴特的配合下,長驅(qū)北上,圍攻羅馬要塞阿米達(Amida,今迪亞巴克爾),3萬波斯精兵戰(zhàn)死,該城和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城市相繼陷落, 居民被遷往胡澤斯坦和薩珊帝國各處。363年,沙普爾二世又打 敗圍困泰西封的8萬羅馬大軍,羅馬皇帝朱利亞努斯受重傷死于 營中,其后繼者約維阿努斯被迫議和,薩珊收回了 297年納爾塞喪 失的土地和權(quán)力,因此,沙普爾二世在軍事上非常成功:西南境制 服阿拉伯諸部落;東和匈奴并與之結(jié)盟;西擊羅馬,收復前人失地; 北方完成對亞美尼亞的占領。
沙普爾在位時期,由于基督教已成為羅馬的國教(313年),兩 國的敵對以及祆教與基督教在教義上的差異,使沙普爾二世在宗 教政策上以反對基督教和迫害基督教徒著稱。對基督教徒,他加 倍征收人頭稅,許多反抗的基督徒都被處死。對基督徒的迫害一 直持續(xù)了 40年(339?379年)。
沙普爾二世把與羅馬交戰(zhàn)中俘虜?shù)氖勘途用襁w徙、安置到帝國各地,利用他們的特長和技術(shù)修建城市,發(fā)展絲織業(yè)和毛織業(yè)。蘇薩居民起義被鎮(zhèn)壓后,他用300頭大象踏平蘇薩城,另建新城,名為“伊朗·霍萊·沙普爾”(意為“沙普爾所建之城是伊朗的光榮”)。其他著名的城市還有呼羅珊的尼沙普爾,卑路斯·沙普爾 (意為“沙普爾的勝利”)以及在信德和塞迦斯坦所建之城。而杜斯 太爾、尼西斯比和塞阿爾特等城則以織造錦緞、粗絹、面紗和地毯 而聞名,主要用外邦人生產(chǎn)和管理宮廷及各城市的織造業(yè)。
沙普爾二世是薩珊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他統(tǒng)治的時期 是薩珊王朝國力強盛的第一個高峰。
教俗貴族操縱王權(quán)
沙普爾二世死后,妖教祭司和大貴族操縱了王位的繼承,他們 根據(jù)自己的利益和好惡廢立國王,新王阿爾達希爾二世在位不到 4年(379?383年)即被廢黜,大貴族又立沙普爾二世之子沙普爾 三世為國王,在位亦僅五年(383?388年),就在一次出獵時,大貴 族蓄意謀殺,砍斷營帳繩索,把國王壓死在營帳里。沙普爾三世曾 與人侵的阿拉伯部落作戰(zhàn)并與羅馬瓜分了亞美尼亞,伊朗獲得東 部大部分地區(qū),西部則歸羅馬,兩國在亞美尼亞的斗爭宣告結(jié)束。 沙普爾三世之子白赫蘭四世在位11年(388?399年),他修建了 以后很有名的克爾曼沙城,還打敗了 395年越過高加索,長驅(qū)南下 美索不達米亞的一支匈奴人。399年,白赫蘭四世在兵變中被箭 射死,大概是對他不滿的貴族所為。白赫蘭四世之子耶茲德格德 一世時(399?420年),中央與地方、王權(quán)與教俗封建主的斗爭更 為殘酷,對維護王權(quán)尊嚴和寬待基督教政策不滿的祆教祭司和大 貴族極端仇視耶茲德格德一世,稱其為罪人,說他“變更薩珊朝成 規(guī)、惑眾亂俗、壓迫人民、暴虐無道”。他本人,據(jù)說是在420年巡 視戈爾干時被一匹烈馬踢中胸部而死,這顯然是憎恨他的大貴族 們?yōu)檠谏w其謀害國王而編造的謊話。大貴族與祆教祭司還殺死了
趕回京城泰西封繼位的亞美尼亞王、耶茲德格德一世的長子沙普 爾。次子白赫蘭自幼由希拉王門迪爾撫養(yǎng),聽到父兄去世的消息 后,在和阿拉伯騎兵的幫助下,進軍泰西封i取f王位了此即 白赫蘭五世(420?438年)。白赫蘭是個傳奇式的國王,他能說好 幾種外語,會作詩,喜歡打波羅球和狩獵,愛好音樂。為了娛樂,他 從印度招來很多能歌善舞的盧利人,欣賞他們的音樂,這批盧利人 定居伊朗,成為后來吉普賽人的祖先。白赫蘭有個綽號叫“古爾” (G6r,波斯語有“歡樂”、“野驢”之義,喻其生性活潑而放蕩不羈)。 實際上“古爾”是古代東伊朗語“國王”或“首領”之意。白赫蘭還被 奉為具有強力和陽剛之氣的祆教戰(zhàn)神,可能是因他在帝國東部受 匈奴威脅時,能夠臨危不懼,大獲全勝之故。他在位期間,伊朗社
善
會經(jīng)濟相當繁榮,所發(fā)行的貨幣有泰西封、厄克巴坦那、伊斯法罕、
阿爾貝拉、勒丹、尼哈溫德、亞述、胡澤斯坦、米底、克爾曼等地的標
記。他的死也很神秘,傳說他是在狩獵時,落馬墜入深淵而死,尸
體也未找到。白赫蘭五世沉溺于享樂,很可能是由于大貴族專權(quán)
使他無所作為,只好不理朝政。他的首相就是其父在位時就任首
相和軍隊首領的米赫爾·奈爾塞。他是安息王室的后代、虔誠的祆
教徒,德髙望重,而且大權(quán)在握,擁有大量土地,還修建了許多祆祠
和園林。他的三個兒子也身居要職,權(quán)傾一時。白赫蘭五世之子
耶茲德格德二世在位時(438?457年),主要忙于維護帝國西北和
東北部的安全與穩(wěn)定。他死后,長子霍爾米茲德繼位(457?459
年),但次子卑路斯在嚦噴、祆教祭司和一些大貴族的支持下,興兵
奪位,殺死了霍爾米茲德,卑路斯遂成為薩珊國王(459?484年)。
卑路斯在位的25年,薩珊朝伊朗的處境比較困難,國內(nèi)連續(xù)七年
遭受旱災,到處發(fā)生饑荒。卑路斯及時豁免捐稅徭役,開倉賑濟。 118
據(jù)說由于他的這些果斷措施,整個荒年期間只有一人死于饑荒。 卑路斯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卻不幸運,484年出擊匈奴時兵敗而亡, 其弟巴拉斯被大貴族擁立為王(484?488年),卡林家族的扎米赫 爾則是實際上的統(tǒng)治者。巴拉斯在位雖短,卻因關(guān)心百姓疾苦和 國家繁榮頗得好名。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招致祆教祭司、大貴族 和軍隊的不滿,被扎米赫爾廢黜,并遭剜目之刑〇大貴族另立卑路 斯之子卡瓦德一世為國王(488?531年)。卡瓦德時期是薩珊朝 最混亂的時期,國內(nèi)王權(quán)與教俗封建主的斗爭十分尖銳??ㄍ叩?統(tǒng)治初期,宰相扎米赫爾大權(quán)獨攬,卡瓦德不愿受制于他,便利用 米赫爾與卡林兩個家族之間的矛盾,設計讓米赫爾家族的沙卜爾 處死了扎米赫爾(蘇赫拉)。因此,民間流傳有“蘇赫拉風平息,米 赫爾風刮起”的歌謠。而馬茲達運動更加劇了國王與教俗封建主 的各種矛盾,各種力量之間的斗爭進一步復雜化。
馬茲達克運動
馬茲達克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法爾斯省法薩城的祆教高級祭司査拉杜士特(與祆教先知瑣羅亞斯德同名)。他宣稱自己對《阿維斯陀》 有了新的理解,作了正確的解釋,實際上是對祆教的改革。他的思 想很可能也受到3世紀末4世紀初摩尼教激進教派信徒“正信者” (即信仰正義、善和真理)的影響,即特別強調(diào)在善惡相爭中善將戰(zhàn)勝惡的思想。因此,馬茲達克派和正信派的宗教神學觀都受祆教 和摩尼教影響,只不過對世界的解釋有差異。而馬茲達克則進一 步把査拉圖士特的思想運用于社會現(xiàn)實,來闡發(fā)自己的倫理道德 觀和階級社會觀。他宣稱:最高存在(神)為人類在地上留下維生 的手段,由他們平均分配,誰都不應該比別人多得。不平等產(chǎn)生于暴力,有的人想損害別人以滿足自己的欲望,實際上卻是沒有哪一 個人應該比旁人占有更多的財富、婦女和財產(chǎn)。因此,必須把富人所有的物質(zhì)財富和婦女拿過來分給窮人,恢復原始的平等。財產(chǎn)、婦女,同水、火、牧場一樣,應該公有。波斯大詩人菲爾多西在《列王紀》中記載了馬茲達克的道德觀,說人們之所以背離正義的事業(yè),是五大惡魔所致,即欲望,貪婪,嫉妒,憤怒,仇恨。指出要想拯救靈魂脫離黑暗就必須克制情欲和苦行。此外馬茲達克派在道德上還主張仁愛待人、禁殺生、不許使人感覺痛苦、還應熱情款待客人、而不論他是哪一國人。因此,這種要求恢復平等、給百姓以反 對教俗貴族特權(quán)之權(quán)利的馬茲達克派,也叫阿達利耶特派(al- Adaliyat, “為爭取權(quán)利而奮斗”)。
馬茲達克的說教不僅團結(jié)了被壓迫的廣大群眾,而且在當時 復雜的階級關(guān)系和動蕩不安的形勢下,馬茲達克也得到了國王和 部分貴族的支持。國王卡瓦德支持馬茲達克是希望這個運動摧毀 世家大族和祆教祭司的勢力,借以免除他們對自己的威脅;一部分 大貴族支持馬茲達克運動,是因為大貴族彼此之間有矛盾。
在馬茲達克的影響下,卡瓦德頒布了一些法令,限制貴族特權(quán),禁止一夫多妻,征收貴族特別稅以改善窮人處境等等。因此,卡瓦德對馬茲達克派的支持和社會改革法令激怒了大貴族和祆教祭司??ㄍ叩略谖坏牡?年(496年),他們發(fā)動宮廷政變,立其弟扎馬斯普為國王(496?498年)??ㄍ叩聞t被投入專門囚禁王族的監(jiān)獄“永忘堡”(誰若提到被關(guān)者的名字就要被處死,故名“永忘崖”)。后來,卡瓦德在其妹(或妻)和大貴族西雅瓦什的幫助下逃到畎啦。卩厭噠王把自己的女兒(卩厭噠王與卑路斯之女所生,也就是卡瓦德的外甥女)許配給卡瓦德為妻。499年,畎噠王出兵幫卡瓦德恢復了王位??ㄍ叩聫臀缓?,赦免了其弟和大部分參與政變者, 只處死了幾個首要的政敵??ㄍ叩碌诙卧谖黄陂g(498?531年),國內(nèi)的形勢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他在利用馬茲達克運動達到削 弱大貴族和震懾祆教祭司的目的后,便開始疏遠、限制以致最后屠 殺馬茲達克派教徒。518年卡瓦德借口與拜占廷談判失敗,殺死 了其救命恩人西雅瓦什,這實際上是討好祆教祭司和以前受壓制 的貴族。為了保證自己鐘愛的王子胡斯洛能夠繼承王位,卡瓦德 在529年以召開神學會議的名義把馬茲達克派的領導和大批信徒 殺害,馬茲達克派也被宣布為邪教,教產(chǎn)被沒收,經(jīng)籍被焚毀,教徒 四散而逃。531年,卡瓦德死,胡斯洛繼位。他的長兄泰伯利斯坦 總督卡烏斯舉兵反抗,不久被殺。此后,馬茲達克派在民間秘密傳 播,以后哈里發(fā)時代的穆康那起義和巴貝克起義都是在馬茲達克 派傳下來的支派領導下發(fā)動的。
西和東戰(zhàn)的外交格局
從309年到531年的222年里,除了沙普爾二世在位后期和 后來的卡瓦德第二次執(zhí)政時期,薩珊王朝與羅馬和拜占庭因基督 教問題及軍鎮(zhèn)關(guān)隘問題在美索不達米亞與亞美尼亞有過多次大戰(zhàn) 和沖突外,其余時間兩國基本上保持著較為和平的局面。耶茲德 格德一世時期(399?42i年),薩珊與拜占廷的關(guān)系甚至相當友 好。408年,拜占廷皇帝阿卡迪委托耶茲德格德一世做他的兒子 狄奧多西的監(jiān)護人,以保證以后順利繼承王位。耶茲格德格接受 了這一請求,并在阿卡迪死后,扶持狄奧多西回國繼位。409年, 兩國又簽訂和約,使伊朗境內(nèi)的基督徒受到善待。耶茲德格德一 世還頒布敕令,修復被毀的基督教堂,允許基督教徒在伊朗各地自
由通行和進行宗教活動。410年,耶茲德格德一世支持伊朗的基 督教徒在塞琉西亞召開宗教會議,正式接受尼西亞信條(承認阿里 烏派為異端,圣父與圣子為一體),并在薩珊帝國建立了基督教會 及各級組織,耶茲德格德一世因此備受基督徒的贊頌。此后,薩珊 與拜占廷雖然在基督教問題上不時發(fā)生摩擦并在亞美尼亞問題上 經(jīng)常失和,但總體上兩國關(guān)系還算平靜。而從白赫蘭五世起,薩珊 王朝的東部邊境卻愈來愈受游牧民族的威脅。427年,嚦噠人(白 匈奴)垂涎于薩珊宮廷生活的奢華,出兵進攻薩珊。白赫蘭得知消 息后,表面上毫不在意,照舊狩獵宴樂,暗中卻親自率領一支精兵 秘密向東機動。當嚦噠人帶著從薩珊掠奪來的戰(zhàn)利品返至木鹿附 近的庫什梅罕時,早已等在那里的伊朗伏兵出其不意,大敗嚦噠, 其王被殺,后宮被俘,財物盡失,嚦噠被迫求和。白赫蘭還在邊界 立石塔為記,警示嚦噠不許越過一步。此后,直到白赫蘭去世東境 基本平安。耶茲德格德二世時(439?457年),首先于441年與拜 占廷議和并鎮(zhèn)壓了亞美尼亞貴族的起義(451年),從443?453 年,在東部與匈奴長期作戰(zhàn),取得了很大勝利,451年對貴霜的征 討也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在454年追擊嚦噠人時中了埋伏,大敗而 歸。卑路斯在位時(457?484年)先后三次(469年、475年、484 年)被嚦噠擊敗,不僅失掉了大片土地,而且要交付大量贖金,還得 讓王子卡瓦德在嚦噠為質(zhì)。卑路斯本人也于484年進攻嚦噠時被 殺,隨行的妖教祭司、后宮妃嬪及王室財寶皆為fl厭噠所得,這是薩 珊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失敗。強大的薩珊王朝曾屢次擊敗強大的拜 占廷帝國,現(xiàn)在卻成了嚦噠的屬國,每年要向畎噠交納貢金,在很 長一段時間內(nèi)處于屈辱地位。
二、社會結(jié)構(gòu)與政治制度
種姓制度與奴隸
薩珊王朝的建立并不是單純的改朝換代,而是一次新的社會 變遷,伊朗完成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zhuǎn)型。伴隨著這一過渡,伊 朗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政治體制也發(fā)生了變化。
從法律地位上看,薩珊帝國的人口分為有公民權(quán)利的自由民 和沒有身份自由的奴隸。自由民又劃分為有嚴格區(qū)分的四個等 級,從而成為薩珊王朝的基本社會結(jié)構(gòu)。等級的劃分早在雅利安 人南遷時就已存在,但在米底王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安息王朝時 并沒有多大發(fā)展。到了薩珊王朝,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和階級關(guān) 系的復雜,才形成了以職業(yè)劃分為基礎的種姓制度。與印度的四 種姓一樣,薩珊朝的四個種姓也是職業(yè)固定、等級森嚴,從一個種 姓改變?yōu)榱硪环N姓非常困難。《坦薩爾書信》中就說:等級的區(qū)分 是保持社會安定的必要條件,因為社會秩序的破壞莫過于混淆階 級和泯滅階級的界限。
第一等級是祭司種姓,其內(nèi)部又分為不同的品級,最下層的是 穆護,其上為穆貝德(主持一個教區(qū)的教務)。與穆貝德品位相同 的是海巴德(主持祭火儀式和研習教典)。穆貝德之上為大穆貝 德,相當于教王。海巴德之上的大海巴德地位僅次于大穆貝德(是 高級宗教法官)。
第二等級是武士種姓,即服兵役的世襲貴族,其內(nèi)部有四個品 級,即沙赫爾達朗(意為“諸王”,包括各省的總督、王子、半獨立的
小王〉;瓦斯普赫朗(意為“親王”,指王之宗室)、烏茲爾干(意為“大 人”,即7大世族和大貴族),這三個品級地位極高。武士種姓中人 數(shù)最多的是阿扎坦(意為“自由的人”、“高貴的人”,主要是小貴 族)。他們大多依附于大貴族,戰(zhàn)時是騎兵的骨干,平時則務農(nóng)。
第三等級是新形成的文士種姓,稱作“地卑”(意為“文件”、“題 記”)是從各種姓中分離出來出任文書之職的。除了各級文官之 外,地卑還包括醫(yī)生、詩人、樂師和占星士等。
以上三級種姓屬特權(quán)等級,政治上占居高位,經(jīng)濟上占有大量 財產(chǎn)并免納賦稅。
第四等級是平民種姓,也叫納稅種姓,包括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 商人。后二者只交納人丁稅,也不服兵役,農(nóng)民的負擔則比較沉 重。他們是主要生產(chǎn)者,必須交納人丁稅(每年交納一次)和土地 稅(收人的1/6到1/3),戰(zhàn)時還得服兵役,充當步兵。實際上大多 農(nóng)民的處境并不比一般奴隸好多少,他們雖然在法律上是自由民 (擁有自由身份),但往往因天災人禍失去了土地和自由,固著于土 地,依附于貴族,已無異于奴隸。
在四種姓之外,薩珊朝伊朗還有一個人數(shù)較少,社會地位極其 低下的等級——不凈人,可能來源于因犯重罪而被剝奪公民權(quán)的 自由民和被驅(qū)逐出社區(qū)的公社成員。不凈人類似于印度不可接觸 的賤民,其居住地區(qū)有嚴格限制(只能住在城外或村外),和其他種 姓處于相互隔離狀態(tài),不能與其他種姓隨便來往,多從事被認為下 賤、不潔的喪葬業(yè)。
薩珊朝時,沒有公民權(quán)的奴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班達克” (意為“被束縛的”、“負有義務的”),其在法律上是物權(quán)對象,即財 產(chǎn)的一個部分,可以買賣、抵押和轉(zhuǎn)讓,但奴隸也有一定的人身權(quán)
利,主人不能隨便殺死,甚至可以控告主人對他的傷害或虐待。另 一種奴隸是“安沙里克”(意為“外邦人”),來源于戰(zhàn)俘,他們被安置 于各地,不但允許信奉原來的宗教,而且鼓勵他們與當?shù)厝送ɑ椤?/div>
薩珊朝初期,奴隸的使用范圍很廣,世家大族、祆祠、乃至王室 都擁有奴隸,他們被用于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家內(nèi)仆役和公共工程等。 許多“安沙里克”都有特殊專長,如有個叫波西的人,長于織錦,后 來被任命為各城紡織行業(yè)的會長,最后竟成為政府的工匠長。
等級君主制
薩珊王朝中期(309?531年),世俗貴族政治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 加強,成為影響王權(quán)的重要因素。從4世紀起,祆教祭司建立的國 家教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大為加強,王權(quán)則相對被削弱。從 理論上講,國王是“諸王之王”和“神的苗裔”,實際上受制于教俗大 貴族。像阿爾達希爾那樣集國家元首、宗教領袖和軍事統(tǒng)帥于一 身的絕對專制王權(quán)難以保持。王位的繼承常常由祭司、武士和文 士三個等級的代表選舉產(chǎn)生,使薩珊王朝形成了一種類似于等級 君主制的政治體制。
國王之下,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是御前會議,由王室成員、高級祭司 和大貴族代表組成,他們有權(quán)選擇王位繼承人或從形式上確認國 王所指定的繼承人。御前會議的權(quán)力在4一5世紀時特別大,胡斯 洛改革后,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御前會議之下是中央行政機構(gòu)。最高官員是首相哈扎爾帕特 (意為“千夫長”),協(xié)助國王處理軍政大事。首相之下有以地卑勃 (意為“文士長”)為首的文士(即文官)負責處理日常行政事物。如 農(nóng)夫長,既管理奴隸、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也負責征收土地稅和 人丁稅,實際上是財政大臣兼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大臣。而宗教和 司法大權(quán)則由祆教高級祭司穆貝德執(zhí)掌;軍事大權(quán)由“薩波勃”(意 為“將軍”或“元帥”)行使,“戰(zhàn)士長”是大元帥的另一名稱。此外, 還有禁軍首領“禁軍長”。薩珊軍隊的主力是由阿扎坦組成的重裝 騎兵,還有農(nóng)民組成的步兵。
薩珊帝國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主要是王城和省,歷代國王在征服 過程中建立的新城以及原有的舊城都直屬王室,其統(tǒng)治者叫“沙赫 爾阿勃”(意為“城守”),由國王任命,類似今日的直轄市,行政地位 與省相同。省也叫王國,統(tǒng)治者稱“王”。王朝早期主要是指那些 歸附的保持半獨立的安息小王朝。4世紀時,隨著中央集權(quán)化的 完成,王國逐漸改為由政府任命的總督(“維達赫”)統(tǒng)治的省。
省以下有州(“歐斯坦”)和縣(“洛斯塔克”)兩級,分別有屬于 國家系統(tǒng)和祆教教會系統(tǒng)的官員。
四、從極盛到遽衰的后期薩珊帝國
薩珊王朝后期(531?651年)的前三位國王很有作為,尤其是 胡斯洛一世,更使薩珊王朝的國力達到第二個高峰,可稱之為胡斯 洛中興,他的后繼者也把這一中興保持了很長時間。
胡斯洛改革
胡斯洛在幫其父鎮(zhèn)壓了馬茲達克運動以后,于531年繼承王
位(531?579年)。他首先結(jié)束了其父卡瓦德發(fā)動的對拜占廷30
年的戰(zhàn)爭,在532年與拜占廷簽訂了和約,拜占廷作出了讓步。隨
后,他又殺死了企圖密謀奪取王位的弟弟扎木斯和參與此事的貴 126
族。胡斯洛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恢復被馬茲達克運動破壞的社會秩 序,實現(xiàn)國內(nèi)穩(wěn)定,他在給官員的一封信中說:“最可怕的事情莫過 于缺少這樣一個人,沒有他則臣民不能安居樂業(yè),騷亂蜂起,善良 的人一個接一個,他們本身、他們的奴仆、財產(chǎn)、一切寶貴的東西都 受到種種傷害。我們深知,再沒有什么使整個民族痛感可怕的事 情——那就是缺乏一個好國君?!睘榇?,他要求在馬茲達克運動中 被奪占的動產(chǎn)和不動產(chǎn)歸還原主,無合法繼承人的財產(chǎn)充作善后 救濟金。關(guān)于被奪占的婦女,分別不同情況處理。對失去父母的 世家貴族子女,則由國家收養(yǎng),女子嫁給本階級門當戶對的男子, 男子則留在宮中接受教育,以備日后擔任國家要職,由此,培養(yǎng)了 一批聽命于國王的新貴族。
通過上述措施,帝國的形勢基本趨于穩(wěn)定。為了進一步在經(jīng) 濟和軍事上加強王權(quán),胡斯洛又進行了重要改革。
其一是賦稅改革。卡瓦德時期,為了保證國家有固定的稅收 和對地方稅收的監(jiān)管,就已開始丈量全國土地、清點棗椰樹和橄欖 樹的株數(shù)及調(diào)查20—50歲的人丁數(shù),以之作為納稅的基本依據(jù)和 資料。胡斯洛完成了這項工作,編訂了兩套納稅書冊,一套存人國 家檔案,另一套頒行中央和地方機構(gòu)。
根據(jù)新的賦稅制度,土地稅在不同作物收獲后征收不同的固 定稅額,以代替過去的收獲前根據(jù)水土條件估定的稅額。如1加 里布(約3.6畝)小麥每年征收1迪爾翰(dirham)銀幣(約4.4 克)、伊朗椰棗每4株、阿拉米油橄欖每6株年征1迪爾翰。人頭 稅只向農(nóng)夫種姓(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征收,根據(jù)財產(chǎn)多少分為 12、8、6和4迪爾翰4級,2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免征。祭司、武士 和文士則豁免稅收。稅每年分三次交納,每4個月一次,以貨幣交
納,不用實物。這種稅收制度以后沿襲為哈里發(fā)時代的赫拉支和 吉茲耶。
另一項重大改革是軍事改革,對服兵役的條件、軍事機構(gòu)的設 置和徙民戍邊政策都進行了有利于加強王權(quán)和穩(wěn)定邊界的改革。 以前的薩珊軍隊主要是來自地方的民兵,貴族自備武器、馬匹,無 償為國王提供騎兵,農(nóng)民則提供步兵。這種兵役制既不利于加強 王權(quán),也不利于提高兵員質(zhì)量,尤其是農(nóng)民組成的步兵,毫無戰(zhàn)斗 力,只是一群沒有武器,隨軍從事掘毀城墻、處理尸體、伺候戰(zhàn)士的 后勤人員。鑒于此,胡斯洛組建了一支由國家供給薪餉,配備馬匹 和武器的騎兵隊伍,實際上是培植了一個直接聽命于國王的軍事 貴族階層。他們從中央到地方都成為社會的骨干,使大貴族的軍 事地位相形降低,對國王的威妒彳、相對減弱。而步兵的情況則一 如以前,基本沒有變化。為了保障邊界地區(qū)的安全,胡斯洛還化害 為利,把一些好戰(zhàn)的部落$被征服的居民安置于帝國邊地,組成防 御游牧民族的邊防軍和第一道防線。他還在戈爾甘筑長城,建碉 堡,以抵御突厥。在高加索重修了著名的達爾班達關(guān)溢;為了加強 王權(quán)和防止軍權(quán)過分集中,胡斯洛在卡瓦德時期設立的四大行政 區(qū)的基礎上,撤銷了統(tǒng)帥全國軍隊的大將軍一職,代之以四大將軍 負責的四大軍區(qū),這四大軍區(qū)是東區(qū)、西區(qū)、南區(qū)和北區(qū),其中東西 兩區(qū)的將軍最重要。東區(qū)防御中亞的游牧部落,西區(qū)防御拜占廷 帝國。四將軍之下還有四邊防使(manzton),駐守阿蘭、伊拉克和 花舉i子模的邊防使可被封為小王(邊地侯)。同時,四將軍之下還 有負責行政事物的4個官員帕特戈斯潘。中央最高行政權(quán)力也被 分散,由弗拉馬塔爾(首相)、艾斯太貝德(百吏長)和賦稅長三者掌 管。
胡斯洛中興
上述改革加強了王權(quán),增加了帝國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安定了 國內(nèi)形勢,使薩珊王朝進人了最鼎盛的時期。胡斯洛時期,帝國在
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540年,胡斯洛借口拜占廷撕毀條約,開始了兩國持續(xù)五年的
戰(zhàn)爭。胡斯洛攻克了安條克城,征服了高加索的拉濟卡小王國。 542年,胡斯洛準備進攻耶路撒冷圣城,因聽說拜占廷名將貝里薩 留率軍而來和巴勒斯坦流行鼠疫,便放棄了此次計劃。此后兩年, 薩珊軍又在高加索地區(qū)重創(chuàng)拜占廷軍,還長期圍攻兩河流域北部 拜占廷城市艾德薩和達拉,但未能攻下。545年,兩國訂立5年休 戰(zhàn)協(xié)定,查士丁尼送黃金500磅,并將當時名醫(yī)巴勒斯坦人特利本 借給胡斯洛,為期一年。一年后當胡斯洛問這位名醫(yī)有什么要求 時,他說只要求釋放一些羅馬人,胡斯洛便釋放了 3000名戰(zhàn)俘。 549年,雙方又因拉濟卡問題爆發(fā)戰(zhàn)爭,一直持續(xù)到555年。562 年,雙方簽訂50年和約,規(guī)定:伊朗撤出拉濟卡;拜占廷每年付給 伊朗30000金幣;保證伊朗境內(nèi)基督教徒信仰自由;兩國商人在規(guī) 定城市內(nèi)進行貿(mào)易等等。薩珊簽約的重要原因是要把軍事重點轉(zhuǎn) 向東方。實際上,早在557年,胡斯洛就與突厥結(jié)盟滅了嚦噠國, 胡斯洛獲阿姆河以南之地,突厥得阿姆河以北之地。567年,薩珊 與突厥因絲綢貿(mào)易問題失和,于是突厥尋求與拜占廷結(jié)盟,共同對 付薩珊帝國。兩國間使臣頻繁交往,但終未實現(xiàn)共擊薩珊之計劃。 6世紀70年代,胡斯洛與拜占廷就亞美尼亞問題進行了多次大 戰(zhàn)。在南方,胡斯洛還派兵幫助南阿拉伯的也門人趕走了埃塞俄 比亞人,使也門成為薩珊王朝的一個邊遠省份,并控制了海上絲綢
胡斯洛在內(nèi)政方面也有出色表現(xiàn),除了上述軍事與稅制改革 外,帝國的經(jīng)濟也有很大發(fā)展。胡斯洛重視農(nóng)業(yè),他曾說,國王的 寶座靠軍隊支持、軍隊靠財政、財政靠農(nóng)業(yè)的稅收。繼位之時,他 下令調(diào)查因水利灌溉工程失修而遭破壞的田宅,以牲畜資助其舊 業(yè)主重整家園和荒蕪的農(nóng)村重建工作。農(nóng)業(yè)人口在胡斯洛時期有 明顯增長。他重視興修水利,在胡齊斯坦和迪亞拉河流域修建了 大型水利工程奈拉旺運河系統(tǒng),它灌溉了伊拉克廣大地區(qū)的農(nóng)田, 帝國其他地區(qū)也發(fā)展了許多灌溉工程。因此,薩珊朝時期,耕地和 灌溉面積顯著擴大。他還在各地修橋梁、道路、興建城市、大力改 進帝國內(nèi)的交通。
胡斯洛在位期間,伊朗文化達到最昌盛時期,其文化成就留待 后面敘述。
霍爾米茲德四世與胡斯洛二世的統(tǒng)治
胡斯洛死后,其子霍爾米茲德四世繼位(579?590年)。他為 人公正甚至超過了其父胡斯洛。他善待弱者和窮人,而壓制貴族。 民間傳說,有一次他出行北方的米底時,命令隨行人員,不得踩踏 沿途的農(nóng)田,正好他兒子的坐騎踐踏了農(nóng)田,他便命人割掉那匹馬 的雙耳和尾巴,并讓兒子賠償了農(nóng)田主人的損失。他還善待伊朗 的景教徒,霍爾米茲德用形象的比喻對攻擊景教徒的祆教祭司說: “我們的寶座若是只有前面兩條腿而沒有后面兩條腿,就不能站得 住。同理,若是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信徒反對我們,我們的政府也 就難得安穩(wěn)。因此,不要攻擊基督徒,而要使基督徒和其他宗教的 信徒看到你們力行善事,從而稱贊你們,被吸引到你們這一邊來。”
霍爾米茲德對拜占廷態(tài)度強硬,拒絕了拜占廷的議和要求,兩國之 間的戰(zhàn)爭在他任內(nèi)一直進行,雙方互有勝負。589年,伊朗四面受 敵,尤以東部突厥人的威脅最大,霍爾米茲德起用出自于米赫朗家 族的名將白赫蘭·喬賓,該家族也是安息王室的一支。白赫蘭·喬 賓率12000眾迎擊突厥,殺可汗處羅侯,降其子帕木達,獲金銀財 寶數(shù)千駝。在西部,白赫蘭與拜占廷交戰(zhàn)失利,霍爾米茲德便派使 者免去白赫蘭之職,并送給他一個紡線桿和一套婦女衣服,以此羞 辱§只配做婦^事情。白赫蘭當即起兵反叛,并率軍南下準備 奪取都城泰西封,不滿霍爾米茲德政策的大貴族和祆教祭司趁機 在首都發(fā)動政變,釋放被囚的貴族,沖人王宮,霍爾米茲德被剜去 雙目,不久被處死。政變者擁立霍爾米茲德之子胡斯洛二世(590 ?628年)為國王D不久白赫蘭·喬賓攻入泰西封稱王,胡斯洛二 世則逃往拜占廷。591年,胡斯洛二世與拜占廷和亞美尼亞組成 的聯(lián)軍打敗了白赫蘭·喬賓,恢復了王位,白赫蘭·喬賓逃往突厥, 胡斯洛派人賄賂可汗之妻,她使人殺死了白赫蘭·喬賓。隨后,胡 斯洛二世的舅父畢斯坦又在白赫蘭·喬賓余部的支持下,建都賴 夷,與胡斯洛二世對抗10年之久,公元600年,他亦被突厥首領所 殺。至此,伊朗在經(jīng)過了 10年的內(nèi)亂之后重新統(tǒng)一。
胡斯洛復位后,為酬報拜占廷的支持,將達拉城、梅菲克特城 和亞美尼亞的一部分割讓給拜占廷,拜占廷不再向伊朗交納年貢。 兩國間的友好關(guān)系維持了 10余年。602年,拜占廷皇帝摩利斯在 下級軍官??ㄋ拱l(fā)動的政變中被殺。胡斯洛二世以替摩利斯報仇 為借口,對拜占廷宣戰(zhàn)。604年,胡斯洛二世親自出兵,幾年之內(nèi), 占領了亞美尼亞、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大片土地。610年,胡斯 洛二世拒絕了拜占廷新帝希拉克略(610?641年)的求和,繼續(xù)征
服。613年,薩珊軍隊在安條克附近大敗敵軍,即而攻占大馬士 革。614年,薩珊名將沙赫貝拉茲攻下耶路撒冷,奪得基督教的圣 物“真十字架”,傳說耶穌就是釘死在這個十字架上的。615年,薩 珊軍甚至到達博斯普魯斯海峽岸邊,威脅對面的拜占廷首都。619 年,沙赫貝拉茲又降服了埃及。從605年達拉陷落到620年安卡 拉及羅得島歸降的15年里,薩珊帝國幾乎奪取了拜占廷帝國在亞 洲和東北非的所有領土,再現(xiàn)了古波斯帝國的輝煌。但形勢很快 就逆轉(zhuǎn)了,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在危急關(guān)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加強了軍事力量。從622年起,拜占廷開始反攻,把薩珊軍隊趕出 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626年,拜占廷又打敗了從海陸圍攻君士 坦丁堡的薩珊軍、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627年,希拉克略又與可 薩人結(jié)盟,共同對付薩珊軍。是年秋,希拉克略南下,在尼尼微打 敗薩珊軍,628年又劫掠了胡斯洛二世的離宮達斯特伽德,繼而威 脅薩珊都城泰西封。胡斯洛二世又把失敗歸罪于諸將,想殺死沙
赫貝拉茲等將領。諸將和大貴族支持胡斯洛二世長子卡瓦德二世 繼位(628年),胡斯洛二世被殺。
胡斯洛二世對外雖有開疆拓土之功,并因此獲得了“帕維茲” (勝利者)的稱號,他在位時薩珊帝國的版圖最大。但其對內(nèi)卻殘 暴、貪婪,留下許多惡名。他對拜占廷的勝利與當時拜占廷內(nèi)部混 亂有關(guān)。實際上他從未親臨敵陣,相反,每遇大敵當前,他總是提 前逃走。“帕維茲”的美稱不如說是對他的諷刺。他以炫耀豪華, 奢糜無度聞名于中古阿拉伯和波斯文學。據(jù)阿拉伯史家泰白利記 載,他有妃嬪3000,內(nèi)侍3000,數(shù)千歌伎舞女,8500匹坐騎,760頭
大象,12000頭馱運行裝的牲口。他不滿足于三千粉黛,還四處廣 求美色,不管少女、有夫之婦或有子女的母親,一經(jīng)他看中,就要^
他奪走,納人后宮。他還有各種稀世珍寶,有一頂純金冠重0.5公
c= . *
斤,鑲嵌著雀卵大的明珠和紅寶石,把黑夜照得通明。他的殘忍、 陰險亦是世上罕見,有個總督被他召見,應召稍遲,他提筆寫到: “若是他整個的人來見我有困難,那就來一部分也可以。這件事很 容易,留下身體,光來人頭就行了”。
由于胡斯洛二世在位期間窮兵黜武,消耗了帝國大量人力、財 力和物力,他貪婪成性,大量聚斂錢財。他任用一個名叫費路赫扎 德的外族追收欠款,老百姓如不能及時補交,便加以重罪,同時奪 去他們的財產(chǎn)。他還無情地追繳以往二三十年拖欠的地稅,以充 實他的財庫。因此人民仇恨胡斯洛二世和他的統(tǒng)治。他的倒行逆 施和陰險殘酷,激化了王權(quán)與軍隊、貴族的矛盾,加劇了地方和邊 區(qū)對中央的離心力。中央政局的混亂導致封建割據(jù)逐漸形成,四 大軍區(qū)的將軍和邊防使擁兵自重,王權(quán)對小貴族亦失去了吸引力。 這些都造成了帝國的遽然衰落。突出表現(xiàn)在胡斯洛二世死后的短 短4年里(628?632年),薩珊朝竟更換了十幾個國王。直到632 年,大貴族才擁立躲在鄉(xiāng)間避難的胡斯洛二世的后裔耶茲德格德 三世為王(632?651年),人主泰西封,帝國在他的統(tǒng)治下得到最 后一次統(tǒng)一。實際上,帝國最后一次統(tǒng)一只是一種假象,充其量只 是說再沒有一個異姓爭奪王位而已。大大小小的貴族已割據(jù)一 方,居地為王,如木鹿的邊防使實際上已獨立,東部邊境重鎮(zhèn)達拉 堪和赫拉特的統(tǒng)治者也都據(jù)地自立,甚至擁有一村的小貴族底赫 干也筑寨自保。帝國已支離破碎,一盤散沙,只要一擊,頃刻瓦解。
五、薩珊時期的文化
薩珊朝伊朗在世界古代和中世紀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法國的伊朗考古和歷史學家吉爾什曼說:“薩珊文明是伊朗民族一 千年來歷史發(fā)展的頂峰,代表了它的最高成就。除遠東以外,在貴 霜帝國消逝之后,世界是由羅馬和薩珊朝伊朗平分的”。這話并非 過高估計。羅馬人繼承了古代希臘人的成就,薩珊朝伊朗人繼承 了阿契美尼€朝的遺產(chǎn),這筆遺產(chǎn)包括埃及、敘利亞和兩河流域 的政治、宗教、藝術(shù)等文化傳統(tǒng),實質(zhì)是所謂“古代東方”文化的綜 合。薩珊朝伊朗在政治、宗教、藝術(shù)領域內(nèi)影響深遠,而且由于地 處歐亞交通孔道,其溝通東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更是其他民族難以 相比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它又是東西方文化的結(jié)晶。薩珊王 朝滅亡后,其文化傳統(tǒng)在西亞仍有極大影響,是阿拉伯一伊斯蘭文 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文化典箱
薩珊王朝的文化遺產(chǎn)包括以文字形式保存下來的祆教典籍、 文學作品、法律道德書和歷史地理著作以及以造型藝術(shù)保留下來 的建筑、雕塑、繪畫和工藝品。它們都體現(xiàn)了薩珊王朝在精神文 化、制度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諸方面的成就與特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薩珊王朝所使用的語言屬中波斯語的南 巴列維語(也叫缽羅婆語),用阿拉米字母表示它的14個元音和輔 音。這種語言一直使用到約9世紀初為達里波斯語代替為止。由 于歷代兵燹戰(zhàn)火,保存下來的巴列維語文獻殘缺不全,使人們難以
窺其全貌。所幸的是許多巴列維語文獻被譯為其他文字保留了下
來。
巴列維語宗教典籍主要有《阿維斯陀》殘卷,僅及全經(jīng)的十之 二三;《贊德·阿維斯陀》主要是對《阿維斯陀》原本的注釋與解說。 《丁卡爾特》是保存至今篇幅最長的巴列維語著述,成書于9世紀 初,內(nèi)容廣泛,有瑣羅亞斯德教“百科全書”的美譽·,《本達希申》(意 為“原始的創(chuàng)造”),一般認為作于9世紀后半期,主要是對祆教創(chuàng) 世神話的生動闡述和對教理的深刻闡發(fā)。其他關(guān)于教義與教理的 書還有《扎特斯帕拉姆文選》、《駁毀約者書》和《庫斯蒂克釋》。
文學作品主要有詩歌、小說和傳說等,詩作最著名的有《緬懷 扎里爾》和《母山羊和棕櫚樹的爭吵》,前者是一部表現(xiàn)民族宗教精 神和愛國主義熱情的長篇敘事詩,后者是對安息時期詩歌的整理。 《列王詠》則是薩珊朝游吟詩人歌頌古代伊朗英雄和君王的史詩。 歷史傳奇有《帕佩克之子阿爾達希爾所行贊》,講述阿爾達希爾家 世的離奇故事?!栋査痢ぞS拉夫書》描述的是關(guān)于天國與地獄 的宗教夢幻景象?!兑磺Ч适录穭t是《一千零一夜》的最早素材。 人物傳記有《白赫蘭·喬賓傳》和《馬茲達克傳》及《沙赫爾·貝拉茲 與帕維茲》等。
法律與道德箴言書受祆教影響很深,其中不少著作本身就是 祆教典籍的組成部分,如《宗教軌儀》、《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 《宗教裁決》、《往哲遺訓》、《智慧之神的曉諭》和《瑣羅亞斯德勸戒 書》等,這些可稱之為宗教戒律和宗教虔修書。世俗性的法律與道 德著述有《千條判決書》,堪稱薩珊王朝的法律全書;《禮儀制度書》 和《坦薩爾書信》也是關(guān)于治國之術(shù)和典章制度的;道德類的有勸 誡貴族子弟、朝中大臣和國王修身廉政的《卡瓦德之子胡斯洛遺 訓》、《對學生的訓諭》、《卡瓦德之子與青年貴族》、《瓦祖爾格·密特 爾·布赫塔康的贈言》和《阿爾達希爾遺訓》等。這些“遺訓”或“告 誡”文學,旨在根據(jù)祆教教義為統(tǒng)治者及其后代施政和教育服務。
歷史與地理類的著作有《伊朗諸城志》,按伊朗四大行政區(qū)分 述各主要城市,并述及城市的創(chuàng)建歷史。《錫斯坦志異》亦屬此類 著作。歷史著作有成為后來菲爾多西《列王記》最早范本的類似國 史的《君主書》等。
一些巴列維語作品還反映了薩珊朝伊朗與印度的文化交往。 如胡斯洛一世派他的御醫(yī)布爾佐伊從印度帶回梵語寓言故事集 《五卷書》,并將此書譯為巴列維語。公元8世紀散文作家穆格發(fā) 又據(jù)巴列維本把此書譯為阿拉伯語,取名為《克利萊與笛木乃》。 薩珊人還把梵文佛經(jīng)《佛所行贊》、《本生經(jīng)》和《普曜經(jīng)》翻譯選編 為《佛陀傳》和《菩薩與苦行僧》兩部書,這兩本書后來也被譯為阿 拉伯語?!断箪髡摗酚涊d了薩珊朝波斯與印度兩國大臣分別以解答 納德棋和象棋難題來決定哪一方應納貢的傳說,非常引人。
造型藝術(shù)
薩珊王朝建筑沒有完整保存至今的,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只有二 十余處宮殿廢墟和祆祠遺址,使我們能對其建筑特色略有了解。 薩珊王朝早期的建筑有菲路扎巴德阿爾達殺爾一世的王宮和沙普 爾一世在畢沙卜爾的宮殿及泰西封著名的“胡斯洛拱”王宮遺址, 這些宮殿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與主建筑相伴的長方形半圓拱頂結(jié)構(gòu) “伊萬”,這是沿襲了安息建筑的做法,主建筑的起券式屋頂及拱 廊、壁龕和圓拱等具有希臘羅馬式建筑的風格,建筑裝飾亦受到了 希臘羅馬的影響。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平面結(jié)構(gòu)還有阿契美尼德王 朝的遺風。王朝后期的主要建筑是胡斯洛二世為其寵妃西琳在胡 齊斯坦修建的園林式建筑群。這些都是在伊朗西部發(fā)現(xiàn)的薩珊朝 建筑遺跡,東部地區(qū)尚未發(fā)現(xiàn)。
薩珊藝術(shù)給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其在懸崖上的巖石浮雕,這是 對阿契美尼德王朝此種藝術(shù)的繼承。目前已發(fā)現(xiàn)了薩珊王朝頭兩 個世紀的巖雕30余處,大多數(shù)分布在今天的法爾斯省。這些巖雕 的早期作品從布局到技法,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有濃厚的波斯傳統(tǒng),如 反映波斯“王權(quán)神授”傳統(tǒng)的神主阿胡拉·馬茲達給薩珊王加冕的 “授冕”圖及附加的銘文對王權(quán)神授和王族神圣的強調(diào),還有進攻 敵人和處置戰(zhàn)俘的場面等。王朝后期的浮雕更加精細化和世俗 化,最有名的一處是胡斯洛二世在克爾曼沙東北的塔克·伊·布斯 坦開鑿的石窟中留下的高浮雕,它運用了壁畫的構(gòu)圖方法,是一幅 典型的國王狩獵圖。其場面復雜、內(nèi)容豐富,是西亞自亞述時代起 就偏愛的題材D
薩珊王朝的壁畫也獲得了廣泛的發(fā)展。它有三個特點,一是 用印度自然主義的手法表現(xiàn)人和動物;二是繼承了阿契美尼德時 代西亞就有的馬賽克鑲嵌藝術(shù);三是西方的影響同化于波斯傳統(tǒng)。 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裝璜圖書的細密畫,對后世也有很大影響。
薩珊時期的工藝品技藝高超,制作精良,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 值。錢幣和銀制品以反映人和動物為主,多用自然主義的表現(xiàn)手 法。而絲織品上則更多地使用程式化的裝飾圖樣和抽象化的幾何 圖案。
薩珊銀器和銀幣大多發(fā)現(xiàn)于伊朗以外的地方,銀器主要有銀 盤,多呈圓形,橢圓形,有國王狩獵、宴飲等圖案,如白赫蘭五世 (421?439年)獵獅圖,卑路斯(459?484年)射羊圖,胡斯洛一世
(531?579年)端坐金羊床圖和胡斯洛二世(590?628年)行獵圖 等,充分顯示了亞述傳統(tǒng)。還有表現(xiàn)水神安娜希塔的銀壺。薩珊 銀幣以重量足和成色好而聞名,是當時與拜占廷金幣一樣在西亞、 東歐和中亞廣大地區(qū)流通的國際貨幣,僅我國就發(fā)現(xiàn)了 1千多枚。 其上的王像各有不同特點,能夠確認的有30個王,成為確定薩珊 朝其他藝術(shù)品年代的重要依據(jù),也是研究薩珊朝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 的重要實物,同樣也是反映薩珊朝對外交往的明證。薩1 朝g 璃制品久有盛名,在我國也有發(fā)現(xiàn)〇
薩珊織造物以毛織品和絲織品最有名。胡斯洛二世穹頂寶座 上方的壁毯和泰西封王宮中的“胡斯洛之春壁毯”的圖案被人們描 繪得如同仙境一般,后者后來被阿拉伯征服者所獲。以“波斯錦” 聞名的絲織品大多也發(fā)現(xiàn)于伊朗以外,如埃及、中國吐魯番,反映 了薩珊對外交往及其藝術(shù)風格對西亞周邊的影響。薩珊絲織技術(shù) 的特點是使用斜紋組織和緯線顯花這種織法。其藝術(shù)風格追求對 稱,紋樣多用聯(lián)珠對獸紋,對馬紋中的馬為翼馬,而翼馬早在亞述 浮雕、洛雷斯坦青銅器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圓筒印章中就有表現(xiàn), 聯(lián)珠立鳥紋(鴨、鵝等)中的鳥一般都是頸繞綬帶或口銜綬帶,這也 是薩珊式花紋的特點。1959年在中國吐魯番出土的一幅北朝 (386?581年)“雙獸對鳥紋錦”圖案就是典型的薩珊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