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永生先生山水畫
文/馬蕭
隴東的山水,雄壯、蒼涼、大氣。所謂“橫有八荒”的說法,形容此地最為確切。古來隴東的畫家,或是以描繪隴東而得享大名的畫家,殊不多見。今人描繪隴東而有所成就者,以我淺薄的見識,左永生先生當是其中一員。
先生籍貫甘肅慶陽,生于斯長于斯,自幼及長,所見莫非隴東的山川,所愛者,隴東山川亦是心中首位。愛之深切,情不自已,唯有訴諸筆墨,吐胸中丘壑而后快。但是從自然到筆墨的轉(zhuǎn)換,絕非易事。國畫工具簡單易得,看似不如西畫的繁復和考究,然而其中的變化多端,卻在西畫之上。要諳習國畫的特性,起手即是臨摹前人,揣摩墨色和運筆。起于熱情,經(jīng)于冷靜,經(jīng)行此二者平以衡之。
先生愛好書畫,本是天性。年輕時未能入科班學習,只是業(yè)余勤奮,用功臨摹,尤以李可染先生為楷模,咀嚼其筆致墨韻,漸有所悟。縣城中的三五畫友,互通有無,珍惜而難得,偶爾雅集,是彼此最早的批評家和鑒賞家。這是中國文脈的可貴,也是國中屢屢能從草野中滋生大師的根由。民國有湘潭的齊白石,近世有南昌的黃秋原,俱是意料之外,卻又屬情理之中。
享譽鄉(xiāng)里,畢竟只是開端。以如今交通的便捷,文藝的繁盛,走出去,自然是先生的不二選擇。無論是游歷名山大川,或是以畫會友,虛心求教,均是他提升自己的必由之路。
先生的筆墨功夫,還得益于他的老師,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馮華先生。先生較馮華年長二十余歲,仍能執(zhí)弟子禮,虛心求教。馮先生感慨之余,當然也是傾平生所學,為其指點。兩位畫家,相忘年歲,亦師亦友,是為當今藝術(shù)界的美談。國畫注重傳統(tǒng),古人的筆墨和今人眼中的自然,同樣重要。先生因隴東渾厚的山川而移情于李可染先生,又漸次將目光向古代一一追溯,范寬、李成、荊浩……北宗的脈絡(luò)在他筆下梳理得清晰了,每一落筆,即是隴東高原上與他相看兩不厭的山石樹木,又是他同古人倏忽神遇的川澤丘壑。
國畫家年屆七十,才算是將到中年。先生格外用力繪事而產(chǎn)量豐厚的創(chuàng)作階段,也正是他退休后的時間。單位的工作,照料家中諸事,是每一成年男子必須的擔當,分解消磨了他戮力于繪畫的時光,卻不能泯滅他自幼年便滋生的壯志。果然,這十年,其作品數(shù)量愈見豐沛,質(zhì)量愈見練達,其做人與作畫的境界愈見超拔。
更為可貴的是,先生對于傳統(tǒng)圖式的吸收運用,更為自由隨心,遠不見疲憊枯竭的跡象。厚德載物,厚土育人。隴東高原之于左永生,是他作品和才思的源泉;他的回饋,是以赤誠的筆墨,再三捕捉故鄉(xiāng)山山水水的精神,為之寫照,甚至是——如他景慕的可染大師那般——為每一山川樹碑立傳。
——2014年2月25日于北京
梅花香自苦寒來
——讀左永生先生的畫
文/施磊
古稀之年的左永生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使人耳目一新,令人震撼。他所取得的成就與他長期堅持、孜孜不倦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先生出生于甘肅省慶陽肖金的農(nóng)戶之家,六歲喪父。母親含辛茹苦,白天下地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夜晚紡紗織布,換些零錢,供養(yǎng)著三個年幼的孩子。兒時的左永生除幫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外,主要的興趣愛好就是畫畫。那時家里窮,買不起紙筆,只好輟學在家,白天隨母親下地干活,晚上母親織麻紡線,他卻在昏暗的油燈下畫畫,從不間斷。
他虛心好學的態(tài)度,受到著名山水一級美術(shù)師馮華先生的青睞,并被收為徒弟。從此,他在繪畫的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閑暇時,先生深入全國名山大川寫生,臨摹李可染大師作品,追求大師的風格,通過長期的努力,終于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山水畫有較強的傳統(tǒng)性,強調(diào)通源流、師法古,先生在這一點上很有認識,并在實踐中思考法、理、意、象的融會貫通。他的作品主要以黃土高原為題材,表現(xiàn)出高原渾厚、滄桑、粗獷的神韻。先生的山水畫又有很強的創(chuàng)造性,用傳承為手段,以創(chuàng)新為目的,領(lǐng)會大師繪畫技巧與精髓,力求入古出新。在尋訪的山川中寫生,既有量變的積累,更有質(zhì)變的升華,創(chuàng)作儲備了鮮活的素材,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
古稀之年的左先生,在繪畫道路上執(zhí)著地堅持,厚積薄發(fā),其山水創(chuàng)作風格、情韻已漸入佳境,我們期待先生將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問世。
——2014年3月15日于北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