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文景武昭宣,元成哀平新篡漢 ,更始光明章和后,殤安順質(zhì)桓靈獻。”本期節(jié)目的定場詩描述了中國帝國時代第一個鼎盛時期的兩漢王朝的四百年風云。提起漢朝歷史,大部分人應該并不陌生。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和羅馬帝國并列的兩大帝國,也是亞歐大陸上東西兩端同時點亮的文明火把。漢朝有個非常特色的地方就是它的歷史被從中分成了大致相等的兩段:東漢和西漢。而東西漢兩個段落又像一幅對聯(lián)一樣,體現(xiàn)出許多的相似性和對應之處。今天我們就從東西兩漢的對比為大家聊聊漢代的基本樣貌。敬請收聽。
兩個漢朝的歷史樣本
其實,說起任何的封建王朝,有一個普遍規(guī)律對所有王朝都適用,就是先盛后衰。開國君主通常英明神武,一掃積弊,玉宇澄清萬里埃,之后的帝王開始驕奢淫逸,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最后國破家亡。中間如果遇到個中興之主,大概王朝的壽命就會久一些;如果遇到內(nèi)憂外患,王朝的壽命就會更短。這個規(guī)律當然是正確的,不過如果僅僅這樣總結,未免太過簡單。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獨特規(guī)律,而漢代就更加特別。
對漢朝而言,這段歷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樣本,那就是西漢和東漢從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兩遍重復演繹的王朝演化過程。我們都說歷史不能重寫,所以很多的研究是無法假設前提的,但是漢代似乎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穿越式的觀察角度。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這種重來一次的過程中,重現(xiàn)的某些特點可能就是那個時代無法避免的深層次規(guī)律。當然,東漢和西漢也是顯著不同的,他們的文明程度和物質(zhì)水平在四百年的時間跨度里去看肯定也是有很大變化的,因此如果把它們定義為兩個朝代也是有合理性的。但畢竟兩漢的執(zhí)政者有著明顯的承接關系,他們的治國理念、社會價值、管理體系都有著強烈的可對比性,至少比別的王朝間的可比性要顯著的多?;谶@個觀察點,我們重點來講一些兩漢的共同演化規(guī)律和部分不同之處。
漢朝演化模式
東西漢的共同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一代建國,二三發(fā)家,四代打架,后代敗家。所不同的是,兩漢具體敗家的模式不完全一樣,而且西漢在敗家階段開始前,還經(jīng)歷了昭宣中興的階段,這是東漢沒有的。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上述規(guī)律在兩漢歷史中的體現(xiàn)。
一代建國
一代建國,當然指的是開國君主。西漢是漢高祖劉邦,東漢是光武帝劉秀。對于劉邦,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所以不用介紹太多;而對于劉秀,有些人會感到陌生。簡單的來說,劉秀的功績不比劉邦更小,劉秀統(tǒng)一天下的難度一點不比劉邦簡單,而劉秀的為人大多歷史學者都認為遠超劉邦??梢赃@樣來設想,如果劉秀只是一個一般優(yōu)秀的君主的話,那么他頂多做到類似昭宣中興一樣的一次小幅度的劉家歷史重振,然而實際上光武中興之后延續(xù)的東漢王朝的持續(xù)時間是和西漢基本接近的,自然,光武帝的的歷史高度也應該和高祖劉邦大體相當。
劉邦取得天下時首先遇到強大的楚國項羽的壓制,而光武帝劉秀成事過程同樣面臨強敵長沙王劉玄的逼迫;項羽滅秦自立西楚霸王,劉玄滅新稱帝建元更始;劉邦被項羽遠封到巴蜀,卻得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秀被劉玄安排到河北,終能夠出撫燕趙,厚基雄兵;劉邦最后垓下一戰(zhàn)逼死項羽,而劉秀最終關中大破赤眉、綠林軍盡取天下;劉邦的為人,不學無術,有權變而心?。粍⑿愕臑槿?,腹有詩書,重謀略而厚德。東漢的前三朝甚至被后代許多人推崇為最美麗的時代,用現(xiàn)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歷史上許多的讀書人都把東漢開局時代當做最想穿越的時間。司馬光就說過“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若有東漢之盛者也”。這和劉秀的個人魅力是有非常大的關系的??梢钥吹?,這兩個開國之主都算得上了不起的政治人物。
二三發(fā)家
二三發(fā)家,指的是開國后第二代第三代君主都成功的發(fā)展和提升了國家的實力,休養(yǎng)生息,人民安居。西漢這段時期指的是文景之治,東漢這段時期指的是明章之治。當然嚴格的說,劉邦之后,西漢二代君主是漢惠帝劉盈,此后還有前后少帝,不過這些人基本都在呂后的控制下,且時間并不久,所以在我們的規(guī)律里不再被視為有效的二代。西漢的文景時期和東漢的明章時期,國家都剛剛經(jīng)歷過長時間的戰(zhàn)亂。無論是暴秦統(tǒng)治到楚漢之爭還是王莽治亂到赤眉之禍都延續(xù)了數(shù)十年,人口凋零,土地荒蕪,國家和人民急需恢復生產(chǎn),穩(wěn)定秩序,發(fā)展經(jīng)濟。兩漢的二三代繼承人都可以很好的認清形勢,制定策略,保證了國家的正常運行,奠定了長遠的治理基礎??梢哉f如果沒有他們,漢朝不會成為一個長達四百年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不過稍有不同的是,文帝景帝繼承的是黃老學說和蕭何的策略,而明帝章帝繼承的是劉秀的大政方針和儒家理念。文景之治長達40年,明章之治長達30年??傊?,經(jīng)過長期治理,兩漢的綜合實力開始增強。而這個時候,打擊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就成了共同的選擇。
四代打架
四代打架,指的是第四代主要君主對外用兵,開疆擴土,保衛(wèi)國家。當時中國北方的主要敵人是匈奴,雖然西漢的軍事進攻曾讓匈奴勢力受到嚴重打擊,甚至有部分匈奴部落遷移到遠處,但是匈奴的勢力并未被徹底摧毀。到了東漢時期,北匈奴卷土重來,重新成為重要的邊患。所以在二三發(fā)家之后,有了經(jīng)濟實力的兩漢政權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軍事打擊匈奴的策略。西漢四代是漢武帝劉徹,東漢四代是漢和帝劉肇。武帝打擊匈奴的事跡大部分人都清楚,主要依靠衛(wèi)青和霍去病,成效顯著,可以說一掃建漢以來,漢政權對匈奴保持的低姿態(tài),將匈奴勢力的核心驅(qū)逐到了漠北甚至更遠的地方。但是他的武力至上的政策也有明顯的弊端,就是過分強調(diào)了用兵,以至于過度使用資源,造成國力的嚴重下降,出現(xiàn)了“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的嚴重困難局面??梢哉f,如果漢武帝后面不是緊跟著一個“昭宣中興”的話,西漢王朝的終結可能要提前很多年。所以到了后來漢和帝的軍事行動就吸取了漢武帝的教訓,他認識到使用武力的程度應該和敵人的規(guī)模相匹配,所以東漢用兵都是小規(guī)模的精英部隊進行快速精確打擊,這和漢武帝重兵集團的用兵方式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效率費用比大大提高。而且之前漢明帝時班超的外交活動成功的分化了西域勢力,使得匈奴空前孤立,所以漢和帝時竇憲出兵一戰(zhàn),從根本上擊破了北匈奴,“去塞三千余里”,逼迫匈奴殘部徹底向西遠逃,邊患基本平定。
和漢武帝一樣,漢和帝也是東漢國力的轉(zhuǎn)折點,東漢國運從此一路下滑。而西漢因為有漢昭帝和漢宣帝的短暫中興,所以西漢王朝的國勢徹底下滑出現(xiàn)在宣帝之后的漢元帝時期。順便說一下,昭宣之間還有個當了27天皇帝的漢廢帝劉賀,他就是最近因為開掘漢墓而名聲大噪的?;韬睢?/span>
后代敗家
后代敗家,是指西漢從漢元帝開始,東漢從漢和帝開始,兩漢的后代君王們就徹底走入了單調(diào)向下的命運曲線,國家的命運再無轉(zhuǎn)機出現(xiàn)。這個轉(zhuǎn)折點很好記,我們前面提到的四句詩,第一句和第三句講的是兩漢上升時期的君主,第二句和第四局講的都是下降階段的君主。不過兩漢敗家的方式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相同之處是都因為后宮中的斗爭導致國家政權淪喪,不同之處是西漢衰亡因為皇帝的各種亂愛,東漢衰亡因為當家的是少婦殘。
先看看西漢的各種亂愛,漢元帝是個情種又是個糊涂蟲,因為糊涂他錯失了賢良的王昭君,因為情種,最愛的司馬良娣死后他居然想禁欲,卻最后意外的寵幸了王政君,為王莽的篡位埋下了伏筆;漢成帝搞姐妹花,讓趙飛燕姐妹迷得五迷三道,朝政盡失;漢哀帝居然搞基,和董賢上演斷袖熱戀。
再看看東漢的少婦殘,東漢后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小朋友。和帝即位時十歲,安帝即位時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沖帝過于小,就不算在內(nèi)了。質(zhì)帝即位時八歲,桓帝即位十五歲,靈帝即位十二歲,所以全部是“少”;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女人當政,所以是“婦”;等皇帝長大后,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于是求助于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所以是“殘”。就這樣在女人、小孩和殘疾人的帶領下,東漢最終覆滅。
到此處,我們也許能看出,西漢和東漢確實在很多地方表現(xiàn)出驚人的相似發(fā)展規(guī)律。盡管西漢是前人種樹,東漢是后人納涼,但是與西漢類似的命運似乎還是不可避免的降臨在東漢王朝的身上。那就說明有些真理,不管你用什么言辭包裝都是不可改變的。就像司馬遷贊美李廣時說的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創(chuàng)業(yè)不易,耳娛心憩之余如有您偶或中意的節(jié)目期次,請幫我們隨手轉(zhuǎn)發(fā)。書不盡言!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