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一次寫日志,內(nèi)容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中醫(yī)診法的看法和體會。中醫(yī)診法一般說有望、聞、問、切四種,分別被稱為神、圣、工、巧。
望,就是用眼睛看,一看這個人,就知道得的什么病,嚴重不嚴重,“這太神了!”,所以叫“神”。聽說有的還能望出氣來,什么正氣、死氣、妖氣、財氣,這更神,神怪的神,哈哈!望的高手,首推扁鵲,一看人家蔡桓公的臉色,就知道有沒有病,輕重如何,能治時還進言幾句,不能治時扭頭就走,卷鋪蓋走人,“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聞,有兩層意思。一個是用鼻子聞,一個是用耳朵聽,聞一下有什么味道,或聽一下你發(fā)什么聲音,就知道你得什么病,死得了死不了,也牛啊,所以叫“圣”,成圣人了。不過這并不稀奇,一般人也懂點,譬如一聞,這人口氣特厲害,要不是因為午飯時吃了太多的大蔥大蒜,那多半是熬夜看世界杯上火了,又或是腸胃消化不好,有積滯;一聽,這人咳嗽得厲害,有痰音,那就是這個人的肺或氣管出毛病了;這人整天打噴嚏,不是鼻炎犯了就是冷氣開太大,感冒了;等等。其實也不是一定要圣人才能知道的事。
問,就是問情況,讓病人參與進來,大家共同來研究分析這個病情,研究這個治療方案,畢竟最了解患者情況的還是病人自己,診病不能光是醫(yī)生在那里自己搞,讓病人自己一邊涼快去,這不行!所以叫工,就是要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地去做好每個步驟、細節(jié)。其代表人物就是張仲景,整個《傷寒雜病論》里說的方證、辨證論治,都是這樣一點一點收集整理而來的,而且很細致精確,毫不馬虎。
切,就是摸、按,好象這個腹診,按肚子,看脹不脹、實不實、疼不疼,按皮膚看有沒有水腫凹陷等等。另外一個最為人熟知的就是把脈。把幾個指頭在病人手上一搭,就知道是什么病了,絕了,這技巧了不得,所以叫巧。
其實這幾項,都是前人與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學會了,就都不神,但技巧是都有,不過只要能踏踏實實地學好了,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只要臨證時好好做好每一項應該做的工作,就好了。
下面我們先來談談這個把脈?,F(xiàn)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說光號脈就能知道什么病、應該怎么治,不用病人開口說話,有的人更以此來作為考量這個醫(yī)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標準,“他說不出來就是他醫(yī)術(shù)不好,我找別人去!”。大家試想想,這醫(yī)生要真這樣有能耐,那么他也就自己能拿主意了,也不用跟你說什么、求證什么了。于是這個病人來看病,病人坐醫(yī)生面前,一聲不啍,醫(yī)生呢,也是,什么也不說、不問,只號脈,號完了開藥,病人拿了藥就走,回家吃藥去了。你看,要是按這樣來診治啊,是怎么看怎么別扭,哈哈!所以我們病人啊,不能有那個偏見,而醫(yī)生呢,可以有這種追求,但不要強求,首先得踏踏實實地把最基本的脈法掌握好,否則高層次的功夫沒學到,最基本的也沒學好,那拿什么去指導臨床實踐呢?其實真正在臨床時還得四診合參,再好好跟病人溝通,詳細了解病情,才能找出好辦法把病治好。有時候你跟病人耐心談話溝通之后,病人自我感覺也會感到輕松了很多的,這對輔助治療有很大的好處。
那么對于診脈,什么脈才是最基本的、必須首先掌握好的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脈是最基本的,得先學好,就是: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把這幾種狀態(tài)及其含義弄懂了,臨床就有把握了。不要說一開始就想把脈書上的24脈、27脈、28脈甚至三十幾種脈都學通學透,區(qū)分得很明白,那不可能的。好象這個滑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說得很形象,但是一用呢,糟了,到底指下的這個感覺是怎么珠走盤法?。坑秩缟⒚},“散似楊花無定蹤”,多浪漫多有詩意啊,但一上手,糟了,這楊花無定蹤又是個怎么樣子呢?又犯糊涂了!所以古人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寫得很形象啊,很好,看上去很清楚,但一上手,問題就來了,搞不清了。所以我們學脈不能這樣學,得先把最基本的學好,基本功練好了,將來再從臨床上總結(jié)積累,再回頭來看書,那時就會真正地明白了:“啊,原來這就是滑、這才叫散!”,多好啊,實踐、學習兩不耽誤,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好了,那么到底這個“浮沉、粗細、有力量還是沒有力量、快慢、有沒有停跳”具體是怎么一個樣子呢?我準備從下期開始,分期把我的學習經(jīng)驗拿出來跟大家共同研究探討,一項一項地來仔細分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