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span>
原名澄邑.在汕頭市東南部。1987 年轄13鎮(zhèn)。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為抗御海寇襲擾,劃海陽(yáng)、揭陽(yáng)、饒平3縣共7都置縣,以 “澄清海氛”之意命名澄海。1983年劃屬汕頭市轄.縣人民政府駐地。宋稱潮州辟望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h治此。1945年析 為城中、城南、城北3鎮(zhèn)。1949年合建城關(guān)鎮(zhèn)。1956年稱在城鎮(zhèn)。1959年改稱城關(guān)公社,1977年又稱城關(guān)鎮(zhèn)。1985年改稱今名。
外埔:在澄海東郊。屬澄城鎮(zhèn)。明中葉建村于韓江堤防末端 之外埔地,故名。
港口村:在澄海城南郊。屬澄城鎮(zhèn)。宋已有辟望港,是潮州重要港口,故名。有陸厝圍遺址,為南宋丞相陸秀夫安置母、妻之地。
冠山:在澄海城西北5公里,南濱韓江支流。 原上華鎮(zhèn) 人民政府駐地,現(xiàn)歸澄華街道。宋時(shí)已有村。因林茂石奇,取“秀甲邑中群山”之意而得名。村中有長(zhǎng)街如魚脊,別名冠隴。
下窖:相傳宋、 元時(shí)已有人定居。原稱華窖,后因勢(shì)低洼,改為今名。
龍?zhí)铮?/span>北宋慶歷三年(1043)已有人在“田中仔”蓋茅屋定居,名田寮。明崇禎十二年(1639)村中舉人盧升按“ 見(jiàn)龍?jiān)谔铩敝飧姆Q龍?zhí)铩?
——東里鎮(zhèn)——
澄海北部。元初已有閩南漁民定居。境內(nèi)有一小溪通過(guò),溪之西為西隴,溪之東為東隴。后東隴易名東里。民國(guó)28 年至35年(1939—1946)澄海縣政府遷此。1949年又稱東隴鎮(zhèn)。1961年成立東隴公社。1971 年改稱東里公社。1980年建東里鎮(zhèn)。
東里石丁村:在澄海城東北17公里處。屬東里鎮(zhèn)。原為海濱沙灘,民國(guó)6年(1917)南砂人到此建村,取名敬業(yè)里。民國(guó)11年(1922)因遭海潮襲擊 ,僅存幾根石柱,故名。
東里河美:又名西社村。在澄海城北15公里,屬東里鎮(zhèn)。因村處 樟林村西, 原稱西社村。1950年為紀(jì)念周禮平烈士與新隴合稱仁榮村。1974年析出稱河美村。因處河溝末端,稱河尾,雅稱河美。
東里南畔洲:在澄海城北13公里。屬東里鎮(zhèn)。元初成沙洲。清初閩南等地漁民遷于此。康熙二十年(1681)成村。因處頭沖河南岸,故名。
東里樟林:在澄海城北15公里。屬東里鎮(zhèn)。明初居民集居于石壁頭山 樟樹林一帶,故名。后因受海潮沖擊,嘉靖三十五年(1556)移聚南涯新浦,仍沿用樟林村名 。
——鹽鴻鎮(zhèn)——
在城境東北部。東臨南 海,背倚蓮花山。鎮(zhèn)人民政府駐埔上園。以鹽灶、鴻溝兩村首字得名。1961年成立鹽鴻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鹽鴻壇頭村:在澄城北22公里。屬鹽鴻鎮(zhèn)。明天啟六年(1626)福建莆田人到此定居。地形似壇,古時(shí)村北是海灘,處白云港邊,故名。
鹽鴻埔上園:在澄海城北20公里。鹽鴻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地靠海邊沙垅旱地上,故名。
鹽鴻鹽灶:又名新港埠。在澄城北20公里。屬鹽鴻鎮(zhèn)。宋末始成村落。清雍正五年(1727)村人李嵩德中進(jìn)士覲君時(shí)說(shuō)村人多壘灶煮鹽為業(yè),帝賜名鹽灶 。
鹽鴻鴻溝:別名芒溝。在澄城北18公里。屬鹽鴻鎮(zhèn)。傳說(shuō)此地原名環(huán)山。因地震成海,潮退鴻雁匯集,故名鴻溝。又說(shuō)古有大溝,黃芒叢生而名黃芒溝。
——十五鄉(xiāng)——
現(xiàn)蓮華鎮(zhèn),清咸豐二年(1852)因防御盜賊,有15個(gè)鄉(xiāng)結(jié)成鄉(xiāng)會(huì),相守相助,故名。 1961年設(shè)十五鄉(xiāng)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隆城:又名龍眼城。在澄海縣城北14公里。十五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福建莆田人來(lái)此建村。因環(huán)村植龍眼樹,“龍” 音同“隆”,故名。
下寨:明天啟元年(1 621)福建莆田人來(lái)此建村。名為霞寨。因“霞”與“下”諧音,故名。
西浦:宋末建村。因西瀕海 ,東北靠山丘,故名。
碧砂:宋末建村。碧砂是白砂的諧音雅稱。
——溪南鎮(zhèn)——
東臨南海。鎮(zhèn)人民政府駐南砂村。因處韓江支汊南溪之南而得名。1958年成立溪南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溪南南砂:北靠義豐溪。溪南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有人定居,稱義積寨,又稱沙后仔汛。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進(jìn)士林世忠改名為南砂寨,并分東、西、南、北社。后稱南砂村。
溪南牛埔:背靠義豐溪。屬溪南鎮(zhèn)。原為牧牛草地,明萬(wàn)歷元年(1573)墾成牛埔頭、外牛埔、牛埔仔3個(gè)圍。清同治九年(1870)陳彤 佑定居于此,定名牛埔村。
溪南埭頭:北宋末年(1126) 在海灘壩壟之首聚居,因埭與壩通義,故名。
溪南銀砂:俗稱大沙頭。在澄??h城東北10.5公里。屬溪南鎮(zhèn) 。明萬(wàn)歷年間(1573—1620)福建莆田村民陳潭沙來(lái)此建村,稱大沙頭。清乾隆元年(1736)舉人陳玉華取銀崗宮之“銀”與“潭沙公祠”之“沙”為村名銀砂。
董坑:屬溪南鎮(zhèn)。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董姓于近坑處定居,故名。
——隆都鎮(zhèn)——
澄海轄鎮(zhèn)。在縣境西北部,東、南、 西三面韓江支流環(huán)繞。鎮(zhèn)人民政府駐店市。宋初已有人定居,因盛產(chǎn)龍眼,稱隆眼城都。后簡(jiǎn)稱隆都。1958年成立隆都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隆都店市:隆都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相傳明代時(shí)已有集市,因集市小,名“店仔頭市”。后改店市。
隆都后溪:屬隆都鎮(zhèn)。明洪武二年(1369) 建村。相對(duì)前溪陳村,有隆十溪之隔,故名。
隆都南溪:屬隆都鎮(zhèn)。宋時(shí)有人定居。因臨韓江支流南溪而得名。
隆都前溪陳村:元中葉陳姓建村,因村前有隆十溪,故名,村中有清雍正十年(1732)建的永寧寨。
樟籍:別名樟樹下村。在澄??h城西北14公里,西臨韓江支流東溪。明成村落,祖籍福建漳州。昔時(shí)村中有樟樹,稱樟樹下村。1949年改稱樟籍。
——蓮上鎮(zhèn)——
東臨南海,西倚南崎山。鎮(zhèn)人民政府駐涂城。北宋已有人定居蓮峰之南,原為海洋堆積成的陸地 ,稱南洋。清代更名蓮陽(yáng),分上、中、下社。本鎮(zhèn)大部居上社,故名。1972年設(shè)蓮上公社。 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蓮上涂城:西靠汕汾公路。蓮上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北宋末建。明隆慶五年(1571)村民朱良寶舉義旗以泥涂筑城御敵,故名。
蓮上鳳洲:永新村民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遷居此于。南有沙洲形似鳳,又與東鳳山相對(duì),故名。
蓮上永新:西靠汕汾公路。屬蓮上鎮(zhèn)。建村于明初,原名永平,1949年改稱永新。
蓮上盛洲:清光緒二 十二年(1896)竹林村人到此定居,定名竹林李厝新鄉(xiāng)。后因該村曾立盛德學(xué)堂,取“昌盛” 意,易名為盛洲。
——蓮下鎮(zhèn)——
北宋時(shí)已有人定居。原蓮峰之南的海洋堆積地,故稱南洋。清代更名蓮陽(yáng),分上 、中、下社,該鎮(zhèn)屬下社,故名。1972年置蓮下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蓮下槐東:宋已有王姓在此聚居,稱上王。因有“王祐手植之槐于庭 ,兆其后代顯貴”之事,取“槐庭遺澤”之義,1938年改稱槐澤,后改為槐東。
蓮下建陽(yáng):村民以陳姓為主,俗稱陳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陽(yáng)公為名。
蓮下程洋岡:唐代鳳山岡是海中孤嶼,宋初已有定居,為船夫避風(fēng)之處,故名程洋岡。別名大糧根(取官糧課納以此處為根本之意)。因村東有鳳山岡,故又名鳳鳴岡。
蓮下德鄰:北宋已有人在此定 居。1933年始將洲頭、墳埕、下王等小村合并,取《論語(yǔ)》“德必有鄰”之義,故名。
北灣:相傳明崇禎年間(1628-1644)福建莆田人在此建村。筑寨名“云天寨”。后合南邊兩村,名灣興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析三村,該村居北,故名。
南份:相傳清光緒年間(1 875-1908)外砂李厝人來(lái)此建村,因位于天垅之南,故名。
——壩頭——
在城境東南部。因修建防洪、防潮堤壩,清中葉建壩頭村,民國(guó)23年(1934)始稱壩頭鄉(xiāng)。1958年成立壩頭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后并入鳳翔街道。
壩頭涂池:相傳清末外砂林厝巷兄弟四人到此定居。村邊有池,底質(zhì)屬粘土,故名。
壩頭北港:清末建 村。處蓮陽(yáng)河口北面,故名。
壩頭百二兩:相傳清末有蓮陽(yáng)人至此定居。原稱福坪。因產(chǎn)一特大甘薯,重120兩,故改名百二兩。
壩頭咸塭:相傳清末外砂東溪村王厝三戶人到此墾殖。因地勢(shì)低洼、土咸,稱塭田,故名。
——上華鎮(zhèn)——
在城境西部。 鎮(zhèn)人民政府駐冠山村。1945年分設(shè)冠華鄉(xiāng)、龍華鄉(xiāng)、上中鄉(xiāng)。1949年取上中鄉(xiāng)之“上”,冠華、龍 華之“華”,合設(shè)上華區(qū)。1958年成立上華公社,1984年改區(qū),1986年建鎮(zhèn)。
上華下陳:別名夏塘相傳宋時(shí)陳姓建村于西溪堤下,故名。
上華橫隴:宋末已有人定居,因地形似鳥,名鳳嶺村。后因東鳳嶺、西鳳嶺橫亙,改稱今名。
還缺少很多鄉(xiāng)鎮(zhèn),歡迎大家底部留言補(bǔ)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