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名老中醫(yī)經驗整理2
摘自:名醫(yī)印會河教授臨床抓主癥驗方集粹(七)
I.13 化瘀通氣方(印氏方)
[方藥組成]柴胡lO克,赤芍3O克,丹參30克,當歸l5克,生牡蠣30克(先下),廣郁金lO克,川楝子l2克,桃仁l2克,紅花lO克,桔梗l0克,紫菀l0克,土鱉蟲l2克。
[功用]化瘀軟堅,開利三焦。
[主要癥狀]脅腹脹痛較久,繼發(fā)腹部脹滿,腹脹不以饑飽為增減,一般夜間為重,漸變腹部膨大,擊之如鼓,無移動性濁音(無腹水),有兩脅積塊(肝脾腫大),舌苔薄白,脈弦。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
[辨證要點]本證常由肝炎繼發(fā),是由血瘀導致氣滯,故見脅腹脹痛,乃“氣滯則脹”之意。繼發(fā)腹部脹滿,此非胃腸氣滯,故與飲食無關此為氣臌積塊,一般無水,固有肝、脾腫大,故可觸及兩脅積塊。
印老認為本證屬于肝性腹脹,是由于肝血瘀滯而引起的氣機不暢,不同于脾、胃、腸功能失調所引起的腹脹,冶療必須在化瘀、軟堅的基礎上.使用開利肺氣的藥物,婦紫菀、桔梗、冬花、枇杷葉等,以開利三焦氣道(三焦為水、氣的通路,上出于肺、下達膀胱,故開肺氣即可通調三焦),便氣行、瘀散,而腹脹即愈。
(適應證)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腫等。
[加減法]肝脾腫大顯著者加鱉甲30克,炮山甲l0克,青皮l0克,莪術10克,雞內金lO克。
(驗案)昊某,男,l6歲,中日友好醫(yī)院病案號188893。初診:1990年11月22日主訴:腹脹,右脅痛4年。病史:患者4年來經常腹脹,右脅疼痛,疲乏無力,心煩口苦,納少便溏,小便短赤。
檢查:B超示肝內回聲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強陽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195 U/L。面色晦黯,肝掌,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質紅,苔微黃,脈弦細。
辨證:血瘀氣滯,毒郁于肝。西醫(yī)診斷: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冶法:疏肝開肺,解毒利三焦。
處方:柴胡10克,赤芍30克,當歸l5克,丹參30克,生牡蠣60克(先下),廣郁金15克,川楝子l0克,桃仁10克,廑蟲10克,紫菀10克,桔梗l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土茯苓30克,茅根30克,虎杖30克,黃芩l2克,黃連6克,水牛角30克(先下),人工牛黃2克(分沖)。7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1990年l2月20日。連續(xù)服藥1個月,腹脹消失,食納增進,肝功仍未恢復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紅,舌根苔微黃。原方已散,繼服原方7劑,效再服。
三診:1991年2月21日,連續(xù)服用上方2個月,諸癥消失,復查肝功能,雖未恢復正常+但蛋白電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繼續(xù)清肝、解毒+以圖使HBsAg早日陰轉。
[接語]該患者乃乙型肝炎Bf起的肝硬化+乙肝病毒仍在活動。進一步破壞肝臟,從諸多跡象表明,已接近肝硬化晚期。該患者家族因此病病故數(shù)人,足證其傳染之烈。故本方除一般疏肝開肺利三焦之外,并重加清熱解毒之品,主要針對乙肝病毒而設。經治療后果見腹脹消除+乙肝病毒活動受抑+各項檢查指標均有改善+惟“澳抗囀陰似須假以時日。
1.14 化瘀通氣排水方(印氏萬)
[方藥組成] 柴胡l0克,赤芍30克,丹參30克,當歸15克,生牡蠣3o克(先煎),廣郁金10克,川楝子l2克+桃仁12克,紅花l0克,桔梗lO克,紫菀10克,廖蟲l2克+椒目lO克,葶藶子lO克。
[功能] 化瘀軟堅,開利三焦,排水消腫。
[主要癥狀] 腹大如鼓,胸脅脹滿,其病多由氣臌積漸而來,腹中水漬,轉側有聲+鼓之則移動性濁音明顯,下肢可見水腫+面色萎黃,小便短少+大便干結。舌紅苔白,脈細數(shù)。
第七節(jié)  夏德馨治肝三步曲
夏德馨(1922~1985年),曾名橘香、蓮絮,上海市人。1938年考入上海中國醫(yī)學院,后懸壺滬上。得其叔夏應堂指點,醫(yī)術日精。1956年執(zhí)教于上海中醫(yī)學院,繼調至上海第十一人民醫(yī)院(今曙光醫(yī)院),先后任中醫(yī)兒科、內科副主任、主任。夏師博采眾長,勤于實踐,學驗俱富,在內、兒科特別是醫(yī)治肝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1980年聘為副教授、主任醫(yī)師。曾任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撰有《夏應堂學術二三事》等多篇文章,并參與中醫(yī)內科教材編寫工作。筆者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8月跟隨夏老學習,親聆教誨,受益非淺?,F(xiàn)就夏師在肝病治療上的臨床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道。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
肝病的治療,夏師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即三步曲。
1、清熱解毒化濕為主
在六十年代初期,夏師吸收張子和“論病首重邪氣,治病必先祛邪”,“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的觀點,對于黃疸型肝炎倡用清熱解毒化濕為主,重用茵陳、大黃、金錢草。有黃疸者用茵陳30~100克,加用金錢草30~60克,以增強清熱退黃之效。濕熱化火,癥見黃疸色深如金或兼斑,舌紅苔黃膩,不論有無便秘,均運用大黃瀉火,使?jié)駸嶂緩拇蟊愣?。小便不利,尿色異常,尿道有熱,選用車前子、澤瀉、赤苓、滑石以利水滲濕。夏師曾以重用茵陳的治療方法成功地搶救一例“疸而腹?jié)M”的危重病例。處方為:茵陳100克,鮮石斛、鮮生地、車前子各60克,陳葫蘆150克。
2、養(yǎng)陰化濕清熱為主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通過對大量的慢性遷延性肝炎病例的治療總結,在黃疸型肝炎取得良效基礎上,吸收了葉天士的胃陰學說及濕熱病的論述,針對不少肝炎患者既有腹脹便秘、尿黃、納呆口粘、舌苔黃膩,濕熱交阻、濕過熱伏的一面,又有舌紅口干陰虛的一面,研制成養(yǎng)陰化濕輔以清熱的經驗方:石斛15~30克,沙參15~30克,蒼術9~15克,川樸9克,黃連4~5克,胡黃連3~5克。
養(yǎng)陰化濕法,一以護厥陰之液,一以化太陰之濕,夏師認為養(yǎng)陰以石斛、沙參之清潤最為妥當;燥濕以蒼術、厚樸之重燥最為合拍。石斛、沙參甘寒之品,具有春天升發(fā)之性,不僅能補臟腑之陰,而且大劑量應用對脾胃亦無損傷。蒼術、厚樸辛溫香燥之品燥濕力大,祛邪力強,雖有助熱傷津之弊,但是得到大劑量甘寒藥物之助,溫燥性減而化濕力存,使?jié)窕療崛?,陰液自存?/div>
輔以黃連、胡黃連苦寒健胃,清熱利膽。全方化濕不傷陰,養(yǎng)陰不助濕,對于濕熱型肝病伴有陰虛者,隨證化裁,效如桴鼓。解決了不少重難肝炎患者。夏師臨證善用石斛,治療肝病,以石斛為首選之品,治療肝硬化腹水為必用之品,劑量為15~30克,因其重用石斛,應用廣泛,人稱“石斛先生”。夏師謂:“肝病者,陰津受損者居多,不得已用石斛,非喜歡用石斛也?!备尾∷[,陰虛居多,養(yǎng)陰易助水濕,利水易傷陰液,頗為棘手。石斛能清熱養(yǎng)陰,用之既能補陰津之不足,又無滋膩礙脾戀濕之弊,其性寬緩,用治肝病最妥。。誠為經驗之談。夏師認為他的先伯祖雖屬葉派,但他自己并不屬于葉派,他主張“醫(yī)有流派而病無流派;醫(yī)有板方,而病無板病。方藥應隨病情之變化而變化,拘不變則死也?!毕膸熾m用寒涼,但不專主寒涼;雖善用石斛,但不專用石斛。
3、補腎為主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隨著醫(yī)療實踐的不斷豐富,對肝炎的認識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夏師不拘泥一家之見,對他人經驗采取嚴謹?shù)膽B(tài)度,對一些當時以為非而后來以為是的觀點進行總結提高。夏師從眾多的乙型肝炎患者中總結出該病大都有腰酸膝軟,怕冷的腎陽虛損癥狀,于七十年代在國內率先提出溫腎固本的治療方法,使肝病的治療效果又提高了一步。夏師的溫腎法主要是用仙靈脾30克,仙茅30克,巴戟天12克,菟絲子60克,鎖陽12克,枸杞子12克,甜蓯蓉30克,桑寄生30克等益腎之品,隨證加減。能改善癥狀,HBsAg轉陰也有一定的療效。夏師勤于實踐,善于總結,博采眾長,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第八節(jié) 養(yǎng)陰活絡法治慢性肝炎經驗
岑老 以養(yǎng)陰活絡法為主治療慢性肝炎
對于慢性肝炎的治療,岑老多以養(yǎng)陰活絡法為主選方用藥,其具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酸甘化陰法岑老認為,慢性肝炎其病位在肝,病因病機雖多復雜,但肝體陰用陽,肝陰不足才是病機之本。病態(tài)時多為陽氣有余,陰血不足;有余者示陽(氣)之亢盛,不足者示陰(血)之虛損。并且,指出肝的陰虛表現(xiàn)一為肝陰的虛損,二為肝血之不足。所以,補養(yǎng)肝陰是扶正祛邪,調整、恢復臟腑的生理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之正法。肝腎同源,故臨證多用滋補肝腎的藥物進行治療,以補肝腎陰虛之不足,此為治療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療原則。 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那么,滋陰之法何以為佳呢?岑老經30多年臨床實踐總結認為,補養(yǎng)肝陰,以酸補肝為常用之法,此法是從《內經》“肝欲酸”和《金匱要略》“夫肝之病,補用酸”中得到啟發(fā)而常用酸斂補肝之品。 如熟棗仁、山萸肉、金櫻子、五味子、枸杞子、何首烏、熟地、女貞子、崗稔根、旱蓮草、柏子仁、桑椹子、山楂、烏梅、菟絲子等,這類藥物是治療慢性肝炎的主要藥物,能使肝虛癥狀減輕以致消失,對肝陽亢盛,肝氣郁結亦有良好療效,且對肝功能的生化指標改善及恢復都頗有作用。降轉氨酶則用烏梅,用量在15g以上為好;常用補肝陰藥物中熟棗仁最為主要,且用量要大,不應少于30g,一般可用至45g;其次為金櫻子、女貞子、何首烏等。 補肝須和血。肝主藏血,慢性肝炎患病日久,耗傷肝血,所以養(yǎng)肝同時還需和血。臨床不少慢性肝炎伴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等肝血虛的表現(xiàn),可通過補肝和血獲得改善。和血藥有當歸、白芍、阿膠、雞血藤、桑椹子等。常用當歸和血,由于當歸性溫,故當歸須與白芍配伍來用,且應加重芍藥用量,以其酸斂以制約當歸之溫性,故當歸用量可至12~15g。阿膠是養(yǎng)陰補血的要藥,在消化功能好時尤宜使用。 除此之外,岑老經多年臨床觀察還發(fā)現(xiàn),服用食醋也可增強肝病的治療療效。方法是,每日3次(飯后服),每次約10ml,可有助于降低轉氨酶。此亦算是酸補肝陰之法。
二、活血通絡法久病入絡,是中醫(yī)對各種疾病發(fā)展的觀點之一,肝病日久入絡也是其必然的轉化。因此,臨床上岑老除用補肝法外,還特別注意慢性肝炎與血瘀的關系,并認為即使無明顯血瘀證見,亦可在補肝健脾的基礎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了血瘀證完全顯露后才用祛瘀通絡之法。軟堅化瘀藥主要有田七、鱉甲、赤芍、丹參、丹皮、穿山甲等。因田七、鱉甲、赤芍三藥攻邪不傷正,為岑老常用之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肝炎患者體質較差,在使用活血化瘀藥時不宜攻伐太過,故三棱、莪術、土鱉蟲等之類的破氣活血藥當慎而用之。岑老早年曾用純養(yǎng)陰之法治療早期無黃疸型肝炎收到較好效果,后來考慮到轉為慢性肝炎時病機復雜,除肝陰虛損外,還可因久病傷脾和久病入絡而形成虛實夾雜的病證,故又自擬扶虛化瘀湯,以補肝陰,扶脾土,活血化瘀為法。主要藥物則有:熟棗仁30~45g,金櫻子15g,女貞子15g,何首烏15g,鱉甲15~30g,北芪15~20g,白術12g,當歸12g,白芍30g,赤芍15g,田七粉3g(分沖服)。臨床加減情況是:消化不良,胃納欠佳加山梔肉、烏梅;肝脾痞塊,脅下刺痛加穿山甲、丹參;黃疸加茜草、山茱萸、大黃;出血加旱蓮草、茜草根;防癌變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半邊蓮等。 上方長期服用,療效滿意,雖個別患者初期偶有轉氨酶輕度升高現(xiàn)象,但繼續(xù)服用兩個月后便可回降,且臨床癥狀消失較快。
劉獻琳  調補為主治慢性肝炎經驗
劉老認為慢性肝炎多為虛實夾雜證,而且以虛證為多,又因肝之病多以肝之疏泄失調為其主因,故治療上應以調補法為主。以下就是劉老較為常用的治療方法:
一、健脾舒肝法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為疲極之本。慢性肝炎多以肝郁脾虛,肝臟腫大、質韌,肝功能、血清蛋白異常為特點。臨床上常可遇到,有些醫(yī)生見到患者肝大質韌,常喜用活血化瘀軟堅藥進行治療,但用藥愈多肝功能反而愈壞,病終不得解。其實質是不知肝功之所以能保持正常值,與其他臟器的互相調節(jié)是緊密相關的。華岫云說:“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以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敝赋龈闻K之功能正常,是有一定條件的,任何有關一臟發(fā)生障礙,均可影響到肝,而使其功能失常。故應強調整體的治療,使各臟功能協(xié)調,臨床癥狀自然消除,肝臟功能就會修復。慢性肝炎以虛為多,實證少,臨證既久,逐漸發(fā)現(xiàn)肝功異常,有其一定的辨證治療規(guī)律可循。如凡硫酸鋅濁度及麝濁、麝絮試驗異常或血清蛋白電泳γ球蛋白升高者,均是脾氣虧虛,正氣不足之證。其臨床表現(xiàn)多為肝區(qū)脹痛,肝臟腫大,質軟或韌,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脹,舌質淡胖有齒印,苔薄白,脈弦細。病機為:肝郁脾虛,正氣不足。治當:舒肝健脾,益氣扶正為主。藥用:當歸、白芍、柴胡以養(yǎng)血舒肝;黃芪、黨參、白術、茯苓以健脾益氣;香附、木香以理氣止痛;佐陳皮、半夏、三仙以和胃助消化。黃芪、黨參用量需大,一般為黃芪30~40g,黨參15~24g。堅持服之,1個月即可見肝功能好轉或恢復正常,最多3個月肝功能就可完全恢復。
【病案舉例】 王某某,男,50歲,1983年3月12日初診。 患肝病已數(shù)年,近3個月來,肝功能越治越壞,3個月后有出國任務,心急如焚。陪同大夫出示一處方,藥用:當歸、赤芍、川芎、鱉甲、三棱、桃仁、紅花等相雜為方。詢其狀,則倦怠乏力,肝區(qū)脹痛,脘悶納呆;診其脈弦細無力;查肝在脅下二橫指而質韌;察其舌淡胖有齒印,苔薄白;肝功能化驗谷丙轉氨酶正常,碳酸鋅濁度20IU以上。診為:肝郁脾虛,胃失和降。治以:舒肝健脾,益氣和胃為法。藥用:當歸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15g,白術12g,香附12g,木香9g,黃芪30g,黨參24g,陳皮9g,焦三仙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共服24劑,連服6天停服1天。服藥1月后,癥狀減輕,復查肝功能好轉。又按原方繼服1月,肝功能完全正常,自覺癥狀也全部消失,遂按期出國,返回后又來復診,言在國外非常勞累,回國后工作亦十分緊張,但復查肝功能仍正常。
【評按】 這種舒肝健脾,肝脾并治的方法,對于治療慢性肝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黃芪、黨參是糾正血清蛋白異常的有效藥物。 除此之外,肝硬化腹水之癥,多為慢性肝炎轉歸而來,除腹水征外,多以血清總蛋白值低及白蛋白/球蛋白倒置為特征,糾正方法仍按上述原則進退用藥,扶正與利水并施,務使其肝功能恢復正常,療效才能鞏固,否則,徒利其水,不扶其正,腹水很難消除,即或腹水得減,亦必不能鞏固。為此,劉老在臨床上,多以當歸、白芍、柴胡養(yǎng)血舒肝;黃芪、黨參、白術、甘草健脾;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玉米須利水;佐陳皮以和胃。黃芪、黨參仍宜重用。兼夾陰虛者,重用沙參、麥冬以清肺養(yǎng)陰亦可。
二、潤肺養(yǎng)陰法一般認為,肝硬化腹水當以陽虛為主,故多從腎論治,或滋陰利水,常用方藥為六味地黃湯或豬苓湯加減。但事實上,肝硬化腹水兼陰虛者大有人在,若用上方治療,療效往往不夠理想。劉老也認為,滋腎不如潤肺,因肺為水之上源,肺之清潤肅降功能恢復,則通調水道的功能自然增強,每重用沙參30g、麥門冬15g以養(yǎng)肺陰,確能提高療效。
【病案舉例】 張某某,男,42歲,農民,1984年秋會診。
腹如抱甕,小便短少,肝區(qū)疼痛,疲倦乏力,臍突如拳,陰囊腫大,明亮如晶,腿腳浮腫,足心已平,缺盆亦平。唇部色黑,脈象弦細,沉取稍滑,舌質紅少苔。肝功能化驗:谷丙轉氨酶正常,硫酸濁度20IU以上,白蛋白1?8g%,球蛋白3?2g%,選用活血利水藥治療,病情不減,反愈來愈重。水腫病以唇黑、臍突、陰囊腐、足心平、缺盆平、脊背平為六絕。今六絕已占其四,證屬難治,預后較差。但尚有兩個有利條件,一為年齡正當壯盛;二為第一次腹水;據此尚冀一戈。診為:肝郁脾虛,陰虛水阻。遂以:舒肝健脾養(yǎng)陰逐水為法,藥用:當歸15g,白芍9g,柴胡9g,白術15g,茯苓、茯苓皮各30g,澤瀉18g,豬苓18g,玉米須30g,黃芪40g,黨參30g,北沙參30g,麥冬15g,陳皮9g,甘草3g。水煎第一遍開鍋后再煎40分鐘;第二遍開鍋后再煎30分鐘,每日1劑,連服6劑,休息1日,囑服1個月。查腹水消去大半,肝功能好轉。又囑其按原方繼服1個月?;颊邅硇旁疲焊顾喂δ芑灲Y果:1年多來蛋白倒置第一次轉為正常,惟硫酸鋅濁度為16IU。遂去淡滲利水之品,仍按上述治慢肝機理。月余后患者登門復診,面色紅潤,飲食行動如常,肝功能完全恢復正常,遂調理以鞏固療效。
三、滋補肝陰法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每以谷丙轉氨酶升高為特點。據臨床觀察,轉氨酶之所以升高,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經濕熱, 其舌苔多黃膩,治以清化肝經濕熱為法;藥用:柴胡、黃芩、山梔、龍膽草、板藍根、半夏、云苓、陳皮等。濕熱去、舌苔退,谷丙轉氨酶自會下降。二是肝陰虧虛,多舌紅苔少或無苔,治以滋養(yǎng)肝陰為法,藥用:沙參、麥冬、生地、當歸、烏梅、川楝子、五味子等。肝陰復,舌苔生,谷丙轉氨酶自會下降。
【病案舉例】 許某某,女,47歲,1977年7月11日初診。患者言1977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肝炎入某醫(yī)院治療,5月3日臨床治愈出院??滔乱娪颐{痛10余天,昨日發(fā)燒,體溫38?5℃,惡寒,臉部紅赤轟熱,口苦,胃納一般,大便稀,日2行,便前腹痛,小便黃,口渴欲飲水,脈弦細,舌質尖紅,苔白膩。查肝功能:谷丙轉氨酶348IU,硫酸鋅濁度試驗正常,白細胞16700/ml,中性占86%。診斷:急性肝炎復發(fā)。辨證:肝經濕熱蘊毒,橫逆脾胃。治以疏肝清熱利濕解毒為要。藥用:柴胡12g,黃芩9g,杭芍15g,半夏9g,云苓18g,陳皮9g,白術12g,龍膽草6g,板藍根30g,秦艽15g,金銀花30g,連翹15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服6劑,發(fā)燒退,惡寒止,便前腹痛亦除。惟惡心乏力,上方去金銀花改龍膽草9g,加藿香、木香各9g。于1977年8月12日五診,諸癥已除,復查谷丙轉氨酶亦正常。隨訪8年未見再發(fā)。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經驗
慢性肝炎以病程長,癥狀遷延,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損為其特點。徐老認為,論治肝病需順其體陰用陽之性,重視扶正祛邪,尤其對慢性肝炎更要注重柔肝養(yǎng)陰,使陰血充足,方能化氣為用,職司疏泄之權。而陰虛則火旺,火旺則液虧,正不御邪,病難痊愈。慢性肝炎多呈陰虛邪戀之候,陰虛則病長,陰足則邪退。一般慢性肝炎常由濕熱邪毒久羈致病。熱為陽邪,亢盛每易傷陰;濕郁經久生熱,亦必傷津耗液,況慢性肝炎多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轉變而來,病之早期,或因過用苦寒,或多用辛燥,亦常導致傷陰;也有素體陰虛之人,初感濕邪亦易從熱化,故慢性肝炎表現(xiàn)為陰虛證型者甚是多見。
一、養(yǎng)肝陰以柔潤為先徐老認為,肝陰宜養(yǎng),法在柔潤,取藥宜甘。蓋陰主內,性靜,喜柔?!叭帷闭呔徱玻崮苤苿?;“潤”可生津,津液足則血有泊;“甘”能補能守,其性和緩,能緩肝之急,助肝之用,益肝之體。 關于養(yǎng)肝陰之法的運用,臨床以見頭暈耳鳴,目澀口干,脅肋隱痛,夜寐多夢,尿黃便干,舌紅苔薄,脈細或數(shù),肝陰虧虛者,用之為妥。但若未見上述癥狀,但大便不溏,苔不膩,濕不重者,亦可辨證用之。而若肝陰明顯不足,養(yǎng)肝陰后依然未效者,為難治之候,預后不佳。徐老所用柔潤以養(yǎng)肝陰之方,主要是一貫煎和費伯雄調養(yǎng)斂肝飲加減。常用藥物有:當歸、白芍、枸杞子、女貞子、穞豆衣、北沙參、石斛等。
二、病機復雜,重視整體配伍用藥徐老認為,慢性肝炎的治療除了應重視柔潤以養(yǎng)肝陰之外,因肝病病機復雜,一般都會出現(xiàn)多臟器的功能改變,故在臨床用藥時,還應注重整體,善以配伍用藥。原則上則體現(xiàn):養(yǎng)陰不忘調氣,治肝不忘實脾,扶正不忘祛邪。具體配伍方法如下:
(1)養(yǎng)陰配以調氣疏肝:肝體陰用陽。氣郁化火則傷陰,陰虧血少則氣滯。氣行則血行,氣和則陰順。慢性肝炎兼氣郁之癥,宜柔中兼疏,以使氣血調和,同時亦可避免養(yǎng)陰而礙胃。取藥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有:郁金、合歡花、綠萼梅、生麥芽等。其中,生麥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脾胃,藥性平和,為徐老常用之藥。
(2)養(yǎng)陰不忘益氣健脾: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乃氣血生化之源。肝之陰血賴脾之資生,養(yǎng)肝之藥需脾之運化吸收,故在養(yǎng)陰之際,配伍健脾之品,是為常法。藥有:山藥、太子參、白術、炙甘草、大棗、雞內金等。其中,山藥甘平,既益氣又養(yǎng)陰,健而不燥,補而不膩,為補虛要藥。大棗既益氣又能生津、和陰、調營,亦為配伍之佳品。
(3)配用清熱解毒:慢性肝炎病理過程表現(xiàn)為邪正之間的斗爭及其消長變化,存在著虛實兼夾的矛盾。臨證應扶正祛邪,而不是置邪惡于不顧。當虛多邪少時,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遇到邪實反復為主要矛盾時,還當以祛邪為主。常用清熱解毒劑,藥有:蒲公英、鳳尾草、紫草、夏枯草、石見穿、半枝蓮、敗醬草等。并根據病情之不同,選用其中的三、四味藥。如此養(yǎng)陰用甘、清熱用寒,既可生津又能清熱,柔中有剛,補不忘泄,促使邪去正安。
【病案舉例】 朱某某,女,25歲。1983年1月10日初診。 患者乙型肝炎2年余,肝功能反復不正常,HBsAg持續(xù)高滴度。雖臨床癥狀不明顯,但舌質紅少苔,脈細弦。肝功能檢查:麝濁11IU,谷丙轉氨酶328IU,鋅濁16IU,HBsAg滴度1∶512。辨證為肝陰不足,余毒內戀。給予養(yǎng)陰清泄劑,藥用:當歸、白芍、生地、石斛、蒲公英、鳳尾草、紫草、澤瀉等治療,服藥20劑后,肝功能復查正常,HBsAg轉陰。后以此方加減運用,肝功能持續(xù)正常,HB?sAg未再反復。
張琪 辨治慢性肝炎四驗方
對于慢性肝炎及遷延性肝炎的治療,張老經多年臨床實踐后總結了以下四方,分別對各種不同癥狀的慢性肝炎病癥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一、肝病方一1.組成:柴胡15~20g,白芍50g,枳實15~20g,甘草15g,白術15~20g,茯苓15~20g。
2.加減法: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增高者,可加龍膽草15g,板藍根30g;HBsAg者,加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g;舌質紅、尿黃赤,手足熱之熱重于濕者,加金銀花30g,敗醬草25g,大青葉20g;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g,麥芽30g,神曲15g;腹瀉除加重茯苓、白術用量外,還可選加扁豆15g,山藥25g;脘腹脹滿者加厚樸、木香、檳榔等;體弱氣虛者酌加人參、黃芪;部分正虛邪戀患者,可以人參、黃芪與清熱解毒之劑合用,肝功能亦多能隨之恢復。
3.適應證:遷延性或慢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肝區(qū)隱痛(或脹痛、刺痛),腹脹滿,食欲不佳,全身疲乏,頭昏心煩,目干澀,手足心熱,小便色黃,舌苔白膩,脈弦滑或滑數(shù)。 (2)肝腫大,觸之痛,肝功能有改變(或無改變),有蜘蛛痣及肝掌。
4.方義:本方以白芍為主藥,取其柔肝止痛,斂陰養(yǎng)血,為治肝脾不和,肝氣郁滯之要藥。適用于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經、手足拘攣等癥。從臨床觀察來看,慢性或遷延性肝炎一般都出現(xiàn)肝氣亢盛,肝脾不和之證候,如頭昏,目干,五心煩熱,煩躁易怒,脅痛,腹脹,疲乏無力等。肝藏血,體陰而用陽,肝氣亢盛,則化熱而傷血,血熱外溢,故出現(xiàn)蜘蛛痣,肝掌等。少數(shù)患者還出現(xiàn)鼻衄、齒衄等癥。不少婦女患肝炎者還有月經不調,并隨著肝炎治療的好轉,月經亦隨之恢復正常。故在治療本癥時,必以柔肝止痛,斂陰養(yǎng)血的白芍為主藥。方中柴胡疏肝,枳實理氣,協(xié)同白芍以平肝氣之橫逆,和以甘草斂陰緩肝急。如胃脘痛,肝氣偏亢,橫逆犯脾,則出現(xiàn)消化機能紊亂癥狀如腹脹便溏等,為部分肝炎病人的常見癥狀,故亦常用白術、茯苓以健脾胃。
二、肝病方二1.組成:當歸20g,赤芍15g,生地20g,丹參20g,丹皮15g,柴胡15g,甘草10g。
2.適應證: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肝區(qū)、脾區(qū)(左、右季肋部)有頂、脹、熱、痛之感,心煩易怒,掌心熱紅紫,目干,視物不清,有時齒衄、鼻衄,面色黧黑,婦女月經異常,多早期,經行發(fā)熱。(2)舌質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脈弦有力。(3)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變。
3.方義:本方為活血化瘀之劑,但見典型血瘀證候即可應用,不必悉具,瘀血肝腫大,則用真武湯加活血之劑往往收效更為滿意。
三、肝病方三1.組成:人參15~20g,黃芪30g,當歸25g,白芍30g,白術20g,枳實15g,郁金15g,丹參15g,山楂15g,甘草15g。
2.適應證:用于慢性肝炎見下列癥狀者:(1)病程久,體質瘦弱,呼吸氣短,體衰乏力,食納不佳,腰膝酸軟,眩暈耳鳴,脘腹脹滿,便溏,脅痛。 (2)無里熱證(間或有假熱現(xiàn)象,如口干苦,尿黃,脈虛數(shù))。 (3)肝腫大,肝功能有明顯改變,舌苔白潤或膩,脈弦細無力。
3.方義:本方應用病程久,病人身體虛弱,腰脅作痛,無里熱證者。其功用為益氣補血,疏肝理脾,寓消于補之中。適用于慢性肝炎見上述癥狀者。肝炎病人除濕邪壅實證之外,亦常見虛證,如脹滿、噯氣、不思飲食、便溏等。另外,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亦可見眩暈、耳鳴,苔白或膩,若脾氣虛失于運化,氣血不足,則可見倦怠乏力,面黃不澤,脈弦沉細無力等,均可用此方。 方中黃芪、人參大補肝經生升之氣。黃芪性升對肝弱而不升之病情最為適宜,故以黃芪為主藥,助人參加強其補氣升清之功效。氣弱則血不足,故輔以當歸、白芍養(yǎng)肝之體,助肝之用,肝氣弱不疏,則氣自留結,故用枳實、郁金、丹參等疏其壅滯,參、芪與枳、郁同用,“補而不滯邪,通而不傷正”,同時,重用參、芪輔以歸、芍,又具有“陽生陰長”之妙,更增強了益氣補血之藥效。
四、肝病方四1.組成:醋炙鱉甲40g,白芍40g,當歸25g,郁金15g,紅參15g(或黨參50g),丹皮15g,青蒿20g,生地30g,丹參20g。
2.加減法: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則于方中加入小薊、藕節(jié)、地榆、血見愁、仙鶴草等止血之品。如氣虛體弱,可加黃芪25~40g,人參15g。
3.適應證: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有以下癥狀者可用此方:(1)頭昏,疲倦,手足心熱,兩脅脹痛,腰酸無力,肝掌,蜘蛛痣,面色無華,口唇紫暗,舌紫無苔,腹脹,鼻衄,或齒衄,吐血,便血,脈弦滑或數(shù)。(2)肝脾腫大,尤以脾腫大為明顯,另見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降低。
4.方義:本方具有益氣補血,育陰軟堅的作用。以鱉甲為主藥,具有滋陰潛陽,散結消聚之作用。古人謂治胸脅積聚作痛,或久瘧、瘧母等癥。瘧母即脾腫,故本藥為治脾腫大之主藥,輔以人參補氣,當歸、白芍與鱉甲、郁金、丹參合用則“補而不滯,消不傷正”,此消補兼施乃治積之大法。
(上下文義不合,此處當有缺文)
二、肝病重治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與胃的關系最為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氣本相通,一榮則俱榮,一傷則俱傷,二者在生理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乙肝之初,病毒郁結,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過用,傷胃及脾,胃滯脾弱,反至肝郁不達,終成邪踞中焦,纏綿難愈?;蚓心唷安《尽倍郑瑘?zhí)清熱解毒通套之法,苦寒過劑,傷脾敗胃,胃陰虧虛,脾無以為胃行其津液,導致化源不足,肝失滋養(yǎng),以致肝虛不復,病毒不除,遷延不愈。此治當宗《內經》云:“厥陰不治,取之陽明”,指的即是肝病治胃,對臨床辨治乙型肝炎 頗有指導意義。郭老以為,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陽明以制肝橫逆和充養(yǎng)陽明以抑肝強兩個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1.肝橫見癥:脅痛脘脹,口苦泛惡,厭食油膩,食少納呆,全身倦怠,頭悶頭昏,口干不飲,小便時黃,大便偏干,肝功能異常,舌苔厚膩或膩黃,脈弦濡或弦滑。臨床常用自擬乙肝二號方,即溫膽湯去甘草,防止甘能助滿,加石斛生津,防其燥傷胃液,再加生薏苡仁、雞內金健脾滲濕助運;丹參、郁金、板藍根以行氣活血,清熱解毒;舌苔黃加黃連燥濕清熱,大便干,少佐大黃清熱導下。
【病案舉例】 胡某某,男,24歲,1986年7月12日初診。患乙肝時久,經各種治療未見明顯療效??淘\:右脅脹痛,脘腹痞悶,食少納呆,口苦泛惡,全身疲困,頭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肝功能檢查:鋅濁15IU,谷丙轉氨酶200IU,表面抗原滴度1∶28,舌質微紅,尖有瘀點,苔心黃膩,脈弦滑。藥用:竹茹15g,枳實10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石斛12g,丹參30g,郁金10g,板藍根12g,大黃5g,生薏苡仁30g,滑石12g,黃連3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調治3個月,病體告愈,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陽轉陰。2?肝強見癥:右脅隱痛,肢體乏力,口咽干燥,手足心熱,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沉細或弦細略數(shù)。臨床應著眼充養(yǎng)陽明,滋養(yǎng)肝體。常用自擬乙肝三號方,即一貫煎合芍甘湯,以沙參易太子參,共奏酸甘化陰,兼以益氣。口苦加龍膽草清肝熱,口干甚時加天花粉、石斛養(yǎng)胃生津。
【病案舉例】 張某某,女,30歲,1983年1月22日初診?;家腋螘r久,迭經中西藥治療,療效不顯。診見:右脅隱痛,四肢乏力,嗜睡懶動,夜間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肝肋下1cm,觸痛明顯,肝功能檢查:鋅濁14IU,表面抗原陽性。舌質淡紅,尖邊微紫,少苔乏津,脈沉細弦。藥用:太子參15g,杭芍15g,甘草5g,麥冬麥冬12g,當歸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2g,生地12g,丹參30g,郁金10g,板藍根12g,龍膽草6g,茵陳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藥進30余劑,諸癥悉除,肝功能亦正常,表面抗原陽轉陰。病愈后隨訪一直體健。
三、肝病應治脾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樞機。樞機失調,妨礙肝腎之陰升和心肺之陽降。乙肝病,毒郁于肝,肝氣不揚則郁。因五臟相聯(lián),先克脾土,有礙脾升;囿用疏泄,傷其脾氣,脾升失職,肝郁亦甚,又克脾土,必致“肝脾郁陷”。臨床以脅痛腹脹,食后脹甚,全身乏力,大便溏薄,肝功能異常,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中心膩,脈弦濡或沉弦為主要表現(xiàn)。治以實脾為要,實脾貴在運脾,脾運則諸臟不郁,升降復常,肝郁自可暢達。治療用自擬乙肝四號方,即六君子湯、逍遙散合方加丹參、郁金、板藍根。若腹脹甚加枳殼、麥芽行氣消脹;大便質溏次多,加山藥、薏苡仁益脾滲濕止瀉;易汗者加生黃芪固表止汗,多能收效。
【病案舉例】 張某某,男,25歲,1984年7月16日初診。
右脅脹痛,脘腹不適,食后腹脹,厭油膩,四肢乏力,動則易汗出,小便時黃,大便偏溏。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314IU,表面抗原陽性,舌體微胖,舌邊有痕,脈弦濡。藥用:黨參15g,焦術10g,陳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0g,當歸10g,杭芍10g,丹參10g,郁金5g,板藍根12g,炒麥芽15g,白蒺藜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守方略有加減,連進37劑后,病愈體健,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轉陰。隨訪2年,病未再發(fā)。
【評按】 總之,乙肝治法應基于祖國醫(yī)學整體思想,立足于扶助正氣,調整機能,恪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訓,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末。臨床證實,病情緩解的同時,肝功能亦隨之改善。此說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清熱解毒常法的運用,若有是癥,就用是法,舍此難以應手。至于乙肝治腎之法,推其機理,肝腎同源,病窮及腎,當有從腎治肝之法,臨證少遇,體會不深。乙肝治之三法四方,源于實踐,逐步完善,反復驗證,已作為規(guī)律性的常用處方。方方佐用丹參配郁金活血通絡,治血而調氣。蓋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郁妨礙血流而致瘀,血瘀勢必氣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見癥應佐用,丹參用20~30g,郁金用6~10g,其比為3∶1,方收佳效。若無瘀血脈癥,亦應佐之,但用量較少,丹參10~15g,郁金4~7g,其比為2∶1,此謂“防患于未然”,又使藏血之臟,血活用良。板藍根之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長,意在清泄病灶之毒邪,用于乙肝優(yōu)于其他清熱解毒藥物。
  所治乙肝患者,均經西醫(yī)確診而單純服用中藥治愈的。由此說明先進儀器化驗檢查的客觀數(shù)據,診治時作為辨證論治的參考或借鑒,是很必要的,但決不能成為禁錮辨證的框框,臨證所見諸多乙肝屢治不效,究其因,當責不能如此。
第九節(jié) 肝 炎 臨 證 精 華
 肝 炎 端 正 治 驗
一、黃疸肝炎
黃疸主要是濕熱蘊于血分,病在百脈。百脈是指周身血脈,肝為血臟,與膽互為表里,瘀熱發(fā)黃,瘀血發(fā)黃,黃疸是血分受病。血脈受病,治黃要以治血入手,清熱祛濕,溫化寒濕,加用活血藥,熱者寒之,虛者補者,活血治痰以退黃。 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
1.涼血活血 :涼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熱,涼血而不滯邪,使之血脈暢利通達,濕熱得除,熱血得清,瘀結得散,則黃疸易于消退。常用藥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薊、藕節(jié)等。
2、養(yǎng)血活血:黃疸是血分受病,濕熱瘀滯百脈,發(fā)為陰黃,熱邪灼耗陰血,故血熱血虛者多見,使用養(yǎng)血活血藥,養(yǎng)血而不助熱,活血而祛瘀滯。常用藥有:丹參、白芍、當歸、益母草、澤蘭、紅花、郁金、香附等。
3、溫通血脈:血得寒則凝,寒化瘀阻血脈,發(fā)為陰黃,需要使用溫陽通脈的藥物,化散凝滯,疏通百脈,寒濕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黃等。
治療黃疸使用活血藥可加速黃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腫大的回縮;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退。
治黃需解毒,解毒黃易散。濕熱毒邪瘀結,濕熱益盛,毒邪益烘,熱助毒邪,毒助熱威,若不加用解毒藥物,則濕熱難以化散,黃疸不易消散,所以在清熱解毒祛濕的基礎上加用解毒的藥物。
(1)化濕解毒:黃疸初期邪居中上二焦,可使用辛涼或芳香化濕的藥物配合苦寒燥濕清熱解毒的藥物,以清化或清解中上二焦的蘊毒,常用的藥物有:薄荷野菊花、藿香、佩蘭、黃芩、黃連等。
②、涼血解毒:濕熱瘀阻血脈熱盛于濕者,即血熱烘盛,濕毒瘀結,彌漫三焦時,要用涼血解毒的藥物,以清解熱血中的毒熱。常用的藥物有:銀花、蒲公英、板蘭根、土茯苓、白茅根、毒黛、紫參等。
③、通下解毒:濕熱毒邪蘊結,偏于中下二焦,濕在下焦須通利,通利二便導邪外出。若熱盛于濕,熱郁陽明,大便燥結,口舌生瘡,濕盛于熱,大便粘滯而稀,排便不暢,應通利腸腑,使?jié)駸岫拘皬拇蟊闩懦?。常用的藥物有:大黃、黃柏、敗醬草、白頭翁、秦皮等。
④、利濕解毒:濕熱毒邪偏于中下二焦,可通利小便以解毒,使之從小便滲利,黃疸利于消退。常用藥有:金錢草、車前子、木通、石葦、瞿麥。同時配合芳香化濕的藥物有:藿香、杏仁、橘紅以開其上中二焦之源,使下焦易于通利。
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
痰阻血絡,濕熱瘀阻,則黃疸膠固難化,不易消退。治痰是化痰散結,祛除膠結凝滯的濕熱。痰滯得通則瘀熱易消,黃疸易于退散。化痰多于多與行氣,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常用藥物有:杏仁、橘紅、萊菔子、瓜萎、山楂、草決明、半夏、白術、麥冬、川貝母、海浮石、郁金、旋覆花、白礬等。
例1:李某某,女,21歲,農民,2000年6月15日急診,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已70天,患者全身皮膚黃染,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口干、頭暈、心煩、肝區(qū)不適,時有燒感、大便結、小便赤、舌質初紅、苔白厚、脈弦滑數(shù)。肝右下肋有觸痛,有硬塊,診斷急性黃疸型肝炎。濕熱疫毒瘀積于內,阻滯血行,耗傷肝陰,致肝失疏泄,治宜:解毒化瘀,除濕清熱養(yǎng)陰。藥用:茵陳60克、梔子15克、大黃10克、土鱉6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丹參15克、茯苓15克、首烏15克、姜黃15克、大木龍15克、龍膽草10克,水煎服,2日一劑。
7月5日二診服上方10劑,黃疸退凈,精神、食量、大小便均已如常,但肝區(qū)仍有微痛,肝在肋下硬塊稍軟,守上方大黃減至3克,茵陳減至40克,加夏枯草15克、半夏10克,二日一劑。
8月2日三診,服12劑后,肝區(qū)已無不適,精神、胃納均正常,病告痊后。隨訪自病愈后,身體一直健康。
                         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全無力疲乏、厭食惡心、腹脹多短氣、大便不爽、小便色黃、肝區(qū)不適、隱痛、發(fā)熱、面色晦暗、脈緩。肝功能有輕度損傷,宜芳香化濁,清熱利濕。方藥:藿香根、厚樸、杏仁、茯苓、陳皮神曲、麥芽、茵陳、大腹皮各15克、蒼術16克、龍膽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銀花25克、板蘭根20克
暴發(fā)性肝炎
暴發(fā)性肝炎稱重癥肝炎,病性兇險,死亡率高,以急黃、瘟黃相似,常以下方治之。茵陳100克、黃連15克、銀花50克、龍膽草15克、當歸25克、敗醬草50克、大黃1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參25克。
乙    肝
肝司氣機,主藏血,性喜條達,以血為本,以氣為用,體陰而用陽,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體,滯于肝,引起肝氣郁結,郁久化熱,內耗肝陰,陰體虧損,不能制用,肝郁不暢,以致體運失調,犯克脾土,其證肋痛脹,口燥咽干,胃呆納差,神疲乏力,手腳心熱,舌紅苔白,脈多況弦或弦細,肝功異常,體用失調,治宜調肝養(yǎng)肝。
      例1:楊某某,男,46歲,2001年5月2日診?;家腋我荒?,經治無效,右肋隱痛,脘腹悶脹,胃呆納差,口咽干燥,四肢無力,腳手心熱,舌紅苔白,脈細弦。藥用:太子參20克、麥冬15克、當歸15克、生地15克、枸杞15克、丹參20克、郁金10克、板蘭根15克、柴胡15克、積殼15克、菊花10克、麥芽15克、黃芩12克、陳皮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藥進40劑后,諸癥悉除,肝功正常,表面抗原轉陰,已能勞作。
肝 病 治 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與胃的關系至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氣本相通,一榮則俱榮,一傷則俱傷,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乙肝之初,病毒郁結,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過用,傷胃及脾,胃滯脾弱,后至肝郁不達,終成邪踞中焦,纏綿難愈?;蜩勰嗖《径郑瑘?zhí)清熱解毒通套之法,苦寒過劑,傷脾敗胃,胃陰虧虛,脾為胃無以行其津液,導致化源不足,肝失滋榮,以致肝虛不復,病毒不除,遷延不愈。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陽明以制肝橫和充養(yǎng)陽明以抑肝強兩個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肝橫見癥:脅痛脘脹,口苦乏惡,厭食油膩,食少納呆,全身倦怠,頭悶頭昏,口干不飲,小便時黃,大便偏干,肝功異常,舌苔厚、黃,脈弦滑,臨床方藥:溫膽湯去甘草,防止革能助滿,加石斛生津,防其燥傷胃液,再加薏仁雞內金健脾滲濕助運,加丹參、郁金、板蘭根以行氣活血,清解病毒;舌苔黃加黃連燥濕清熱,大便干,少佐大黃清熱導下。臨床用之效驗。
       例2:張某某,女,20歲,農民。2001年6月5日診?;家腋螘r久,迭治未效。刻下:右脅且痛、脘腹痞悶,食少納呆、口苦泛惡、全身疲困,頭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質微紅,尖有瘀點,苔黃,脈弦。藥用:竹茹20克、積實15克、陳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6克、石斛15克、丹參40克、郁金15克、板蘭根15克、大黃6克、雞內金15克、薏仁30克、滑石15克、黃連6克。調治2月,病體告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陽轉陰。
       肝強見癥:右脅隱痛,肢體乏力,口咽干燥,腳手心熱,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少苔,脈沉細弦,應著眼充養(yǎng)陽明,滋養(yǎng)肝體??诳嘤谬埬懖萸甯螣?,口干用天花粉,石斛養(yǎng)胃生津,每獲佳效。
       例3:王某某,女,22歲,農民,2001年8月12日診?;家腋螘r久,迭經治療,療效不顯,診見:右脅隱痛,四肢乏力,嗜睡懶動,夜間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肝沉細弦。藥用:太子參20克、杭芍15克、甘草6克、麥冬15克、當歸15克、枸杞15克、生地15克,丹參40克、郁金15克、板蘭根15克、龍膽草10克、茵陳16克。進藥21劑,恙除病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陽轉陰。病愈后至今一直體健。
       乙肝治法應立足于扶正氣,調整機能,格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訓,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未。臨床證實,病情緩解的同時,肝功能亦隨之改善。此說并不排除出不能排除清熱解毒常法的運用,若有是癥,就用是法,舍此難以應手。乙肝治法,源于實踐,逐步完善,做為規(guī)律性的常用處方,方方佐用丹參配郁金活血通絡,治血而調氣。蓋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郁妨礙血流而致瘀,血瘀勢必氣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見癥理應佐用丹參,郁金、防患于未然,及使藏血之臟,血活用良,板蘭根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長,意在清泄病毒邪,用于乙肝優(yōu)于其它清熱解毒藥物。
慢 性 肝 炎
慢性肝炎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誤治或反復發(fā)作,逐步演變而成。病程纏綿,癥情復雜,部份病人后期亦可出現(xiàn)肝硬化、腹水等癥狀。因此在辨證審因的基礎上,應當抓住濕熱這個特異性的治病原,針對濕熱交滯痼結不解,淹粘難化的病理特點,辨證立法施藥。
      根據火病必虛的理論,當以扶正為主,但又不能舍濕熱之因而治。臨床上如何解決扶正不留邪,攻邪不傷正,柔肝滋陰及不呆脾助濕,疏化理氣及不傷本,如何柔肝、養(yǎng)肝、疏肝均頗為棘手。如木郁致氣滯,中焦斡旋之氣機失利,肝體陰而用陽,故慢性肝炎后期為陰虛,肝血不能榮養(yǎng),肝細胞受損,免疫功能降低。氣滯日久,血行不暢,肝絡成瘀,局部肝組織,硬化則見兩脅脹悶,隱痛刺痛,陰虛不易于生內熱,相火浮動,男子多有遺滑早泄之癥,內熱與脾濕相合,中焦氣機運行失暢,濕熱滯伏結,可使病情反復,故治療上必須辨審得當。疏利透大,清化濕熱是針對濕熱之邪,滋陰柔肝,調養(yǎng)榮血,培補肝陰是針對機體之本。而肝病實脾又是治療上的一個重要法則。
       常見證型1、濕熱留滯,肝病日久,因治療不得當,致濕熱之邪留戀下去,病致后期,雖肝功能屬政黨范圍,但尚有濕熱留滯。癥見上肢酸怠乏力,胃納不振,肝區(qū)疼痛,小便黃,脈濡弦,苔厚膩,濕熱釀痰而盛于上者,治擬清化痰熱為主,用桃仁、杏仁為宣肺要藥。因痰濕同病,用茵陳、地耳草、焦山梔、蒲公英、虎杖等均宜加入,濕重于熱的治擬芳香化濁,以藿、冠、相、佩為主。凡濕重者,必有脘腹脹氣,故廣木香、郁金、香隊為必用之藥。下肢乏力,加牛膝、木瓜、蠶砂。胃納呆者,加山楂炭、焦谷麥芽、焦六曲。肝區(qū)痛者,加玄胡、廣郁金,濕重者,宣利小便,用車前子、茯苓、澤瀉等。
       2、肝胃不和主癥:肝期隱痛,脘腹作脹,胃納不展,大便溏,脈弦苔白。治宜疏肝和胃。藥用:制香附、廣木香、廣郁金、炒冬術,積殼、黃金、板藍根、白芍、茵陳、虎杖、牛膝、薏仁、甘草。此為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此時,不應進補劑,宜疏肝和胃為先。板藍根、茵陳、虎杖、薏仁等化濕解毒、積殼、白術、一補一消,白芍為柔肝止痛要藥,平肝之藥,舍白芍無第二藥可代。脅痛不平肝,總非治法。與甘草同用,名芍藥甘草湯。甘草能緩肝急,止肝痛,香附、木香、郁金辛以散之議。尤其是郁金,有疏肝理氣、活血涼血作用,并有止痛功能,為治乙肝要藥。若肝氣郁結太甚,肝區(qū)疼痛較劇,可加元胡、青皮等,以其有疏肝行氣散滯之功。本法辛香藥較多,有損肝陰,須重用白芍,黃金制約之。
       3、中虛氣滯主癥:體乏神疲,,胃納不香,多食脘腹,肝區(qū)遇累隱痛,大便溏薄,脈小弦,苔薄膩,舌質較淡。治宜健中理氣。藥用:太子參、炒術、茯苓、制香附、木香、郁金、白芍、茵陳、虎杖、薏仁、板藍根、甘草等。本法即實脾之法,脾喜溫燥,故以木香、香附等以理氣醒脾,茵陳、虎杖、板蘭根清熱解毒活血,苔膩濁、加藿香、佩蘭、芳香化濁、苔黃加蘆根,冬瓜子,黃芩等清化濕熱。
       4、肝腎陰虧主癥肝區(qū)隱痛,肢酸腰背痛,手足心熱,午后微熱,頭暈體乏,口干不喜飲,脈小數(shù),知紅少苔。治宜滋養(yǎng)肝腎,本證須重用黃精。
       5、久病入絡,絡阻血瘀,癥見肝區(qū)刺痛或竄痛,連及右脅炎肩背,面色晦滯,口唇炎舌兩邊紫,肝脾腫大,脈弦,治擬肝區(qū)刺痛加鱉甲、牡蠣、焦山楂,刺痛嚴重者加莪術,體弱者同用黃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期陽性,纏綿不愈。治療上,扶正與祛邪是不可忽視的。
      中藥黃芪、黨參為益氣之藥,以黃芪為主藥,輔以黨參、五味子,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針對病毒祛邪的治療,有毒當消當解,藥用瓜萎、羊蹄根加強解毒。臨床上可視病人之虛實,毒邪大小,增損用藥。
慢性乙型肝炎既有正虛的一面,又有邪盛的一面,正虛的病理變化,反過來及可導致正更需或邪更實。故在治療時,對人體,病源證候三者應通盤考慮,扶正治人,可以增強病人抗病力,恢復力,治療癥狀,可因病狀的消失而增加人體抗病能力,治療病原可以消除證候,使之不復損害病人身體,三者互有聯(lián)系,相互影響,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方面。
肝 硬 化 腹 水 治 驗
肝硬化系因濕熱之邪未徹底清除,而至日益膠固,纏綿日久,傷及臟腑之血,導致臟腑實質性損害。在急慢性肝炎階段,則脾氣虛衰,正氣不行,濁氣不化,濕濁頑痰凝聚膠結,另一方面,熱淫血分,傷陰耗血。由于氣虛血滯,以致瘀血滯留,著而不去凝血與痰蘊結,阻滯血絡則成痞塊(肝脾腫大),進而凝縮堅硬,推之不移,若脈道受阻則絡脈怒張,青筋暴露。所以,氣虛血滯為肝硬化之本。而濕毒熱邪,稽留血分是為標,后天化生無源,則肝腎陰精無以濟,及因濕熱內耗,則肝腎陰精枯涸,肝無血養(yǎng)而失柔,腎無精填而失潤,以致肝腎陰虛,陰虛則虛熱內生,虛熱與稽留血分之濕熱相合,虛實夾雜以致陰虛血熱,由于正不抗邪,氣血日衰,陰精日耗,陰病及陽,氣衰陽微以致脾腎陽虛。所以。肝腎陰虛,陰虛血熱和脾腎陽虛又為本病常見的三種證候。
       在臨床上,各證之間相兼見或互交錯,不可截然分開,主要仍應掌握其病理實質,辨證施治,從治療上以補氣活血。養(yǎng)血柔肝為基礎,并根據其證型重點滋補肝腎,養(yǎng)陰清熱,或濕補脾腎,若見余邪未清等兼證,則應當佐以祛邪之品。
       肝腎陰虧,氣虛血滯,主要見證:面色晦暗,身倦乏力,形體消瘦,眩暈耳鳴,失眠多夢,心煩及燥,腰腿酸痛,兩脅隱痛喜按,脅下或見痞塊,舌質紅,舌苔白,脈弦細數(shù)。腎水內竭則面色晦暗,腎精虧虛。氣虛心少,肝血不足,精血失充,故全身乏力,型體消瘦,陰虛陽亢,虛熱內擾故弦暈耳鳴,失眠多夢,心煩急燥。腰為腎府,腎主骨,腎虧虛故腰酸腿痛。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均為陰虛之象,治療法則,補氣活血,益腎柔肝。
       例1:2000年2月6日,王某某,女,26歲,患者下半年開始,兩側下肢浮腫,疲乏無力,納食不香,肝區(qū)虛脹隱痛,惡心乏力,面色晦暗,手掌出現(xiàn)蜘蛛痣,肝右脅下有中等硬塊。診肝腎陰虧,脾失健運,氣虛血滯,瘀血阻絡,藥用生芪20克、木瓜15克、白術122克、地榆20克、茵陳20克、藿香10克、蒲公英20克、地龍10克、小薊20克、烏梅炭6克,上方稍有加減,連服2個月,癥狀好轉。
      陰虛血熱,氣虛血滯,主要見癥:除前述肝腎陰虛諸癥處,兼見血分蘊熱諸證,如咽干口燥,齒臭出血,五心煩熱,盜汗,大便干,小便短赤,或有午后低燒,有蜘蛛痣,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治療法則:滋補肝腎,涼血活血,陰液虧損,虛熱內生,故見午后低燒,面赤,口干咽燥,尿短赤,大便干,陰虛火動,熱陰血絡則見肝掌蜘蛛痣。熱阻血絡,則齒臭衄血。
       藥用:生芪3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丹參30克、藕節(jié)15克、紅花16克、澤蘭20克、紫河車15克、木瓜15克、阿膠12克、郁金15克、王不留步15克,槐花炭15克、羚羊角粉2克,對陰虛血熱,氣虛血滯療效佳。
      脾腎陽虛,氣虛血滯,主要見癥:面色枯黃,神疲氣怯,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脹陰腫,腰酸背寒,或有脅下痞塊,手腳發(fā)涼,肢冷腫脹,舌淡苔薄,脈沉弱。脾陽不足故見神疲氣怯,畏寒肢冷,脹痛,腎陽虧虛,不能溫養(yǎng)脾胃,故見面色枯黃無澤,腰酸背寒,便溏腹脹。舌淡苔白,脈沉細均屬氣不足之象。治以補氣溫陽,健脾柔肝,養(yǎng)血活血。
       例2、:張某某,男,42歲,2001年3月6日初診,患者自1999年3月患黃疸型肝炎,多次反復2001年2月,肝功能一直明顯異常,持續(xù)以達二年之久。2001年3月6日診,當時癥狀見面色黃白無澤,氣短乏力,全身倦怠,納少腹脹,便溏,兩足發(fā)涼,舌苔白,舌質紅,脈沉細無力。診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脾腎陽阻,氣虛血滯。治法溫補脾腎,益氣養(yǎng)柔肝,方藥生芪30克、附片15克、焦白術15克、當參15克、香附15克、杏仁15克、橘紅15克、白芍20克、當歸20克,紫河車15克、茵陳16克,此方服用一個月后癥狀有所好轉,兩足善溫,腹脹輕減,大便仍稀,食納漸進,后把生芪改為每劑60克,一個月后患者食欲好轉,二便正常。
       肝硬化一旦出現(xiàn)腹水,則提示病入晚期。肝硬化腹水,在側重在肝的階段,其腹水并不過多,基肝病蝕脾,脾氣損傷,則腹水增重,再發(fā)展至腎氣大虧,腹水愈為嚴重。從腹水的多少,亦可測知肝脾腎三臟損傷的程度。治肝著重補肝化瘀,消其痞塊。補肝有補肝氣和補肝血的不同,在臨床上以肝氣虛較為多見。肝氣虛表示疏泄功能減弱,肝失調達,出現(xiàn)周身倦怠,精神萎靡,胸脅不舒,氣短食少,胸部脹大,便行稀溏,四未不溫,脈沉弦細,舌苔膩,舌質暗紅或襯紫等癥,治須補肝腎,暢肝用散肝瘀,兼以扶脾,可選用當歸補血湯。黃芪為補肝氣之要藥,用量60克,當歸有養(yǎng)肝血之功,配合柴胡疏肝以升清陽,積實行氣以降濁陰,白芍柔肝劍陰,甘草緩中補虛,工奏補肝氣,助肝用,調升降,解郁通陽之功。肝氣虛常為肝陽虛之先導,若陽虛寒凝,則加附子,干姜之婁溫陽散寒,精血不足,則加紫河車,鹿角膠等峻補精血,食少便溏,加炒白芍,雞內金以補脾助運,由于肝臟生理病理復雜,每多寒熱錯雜之候,兼夾郁熱,則又須適當參用清泄這品。
       上述治療,是從氣血關系著眼,務使正氣來復,郁滯得開,而瘀血徐為消融,肝氣疏泄有權,不治水而腹水自消,亦有肝氣極虛不任疏泄,柴胡當摒棄不用??捎柩a氣化瘀,常以黃芪、太子參、萸肉、枸杞、丹參、石見穿、雞內金、莪術、當歸、山楂、澤蘭、紅花、紅參、糯米根等出入化裁,頗能應手。
       肝血虛的患者, 見眩暈,偏頭作痛,兩目干澀,周身乏力,手足麻木,脅痛腹脹,易于齒齦出血或鼻衄,脈象弦細,或虛弦,舌質偏紅,苔薄黃等見癥,婦女可見月經不調,或閉經或崩漏。此證特征是血虛血瘀,邪水不化,重在養(yǎng)血和瘀,滋陰利水,藥用:生地黃、北沙參、天門冬、枸杞子、楮實子、鱉甲、牡蠣、澤瀉、海藻之婁。其中牡蠣、海藻既有軟堅散結之功,又能祛水氣,誠一舉而得。若齒齦或血衄頻作,午后低熱,舌質紅降,苔薄黃而干,則系濕熱傷陰,肝臟郁熱較甚,宜用犀角,犀角昂貴不易得,以牛角代之,每用60克,加入生地、丹皮、白芍、石高、寒水石、滑石、銀花、元參、仙鶴草、大小薊等,對癥用之,多能控制出血、減輕腹水。
       治脾求于氣陰,重用白術、澤蘭,肝病傳脾,腹水增重,可見面黃虛浮,倦怠乏力,腹脹如鼓,食欲不振,食后腹脹尤甚,尿少,大便不實,苔薄或膩,邊有齒印,脈濡緩或沉遲等癥。治當補脾運中為主。著眼肝脾,兼顧血水,以收扶脾利水,養(yǎng)血和肝之功。方中重用白術50克,增強補脾作用,再加大劑澤蘭50克、益母草120克,共奏化瘀滯,行水氣,運脾和肝之效。如腹水不多,則用黃芪50克,以補脾氣之虛,復入木瓜之酸以柔肝,更增椒目,防已姜汁以通陽化水,分消利導,往往獲驗。牛膝除益肝腎,補精氣以外,有活血利尿之功能。牛膝配丹參,即能化下焦瘀滯,以利水邪。車前子甘寒滑劑,滑可去著,而無耗氣傷之弊。紅參補氣通絡,紫河車峻補精血,地鱉蟲破宿血積瘀,姜黃,郁金疏肝解郁,理氣活血,雞內金磨積化瘀,健脾助運,前方消于補,養(yǎng)生祛邪,對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療效。
       膨脹發(fā)展至腎氣大傷,真陰涸竭的階段,氣化無權,腹水特別嚴重,癥見腹大如鼓,臍突尿少,腰通如折,氣短不得臥,下肢浮腫等。此時腎氣大傷,不得再破其氣,腎水將竭,不可復行其水,攻之則危亡立見,消之亦無濟于事,腹大脹急,亦不可強攻,否則極易導致肝昏迷或大出血而發(fā)生突變,治療應以養(yǎng)正消積作為治療大法。唯有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脾能開腎關,泄水邪,減緩脹勢待續(xù)生機。補真陽,行腎氣,臨床常用附子、肉桂、黃芪、黨參、仙靈脾、肉蓯蓉、熟地、山藥、茯苓等。務使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后其中,中焦運行凝,滯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若真陰涸竭,呈現(xiàn)舌色光澤無苔,二便堅澀不愛,生命垂然,多難挽回??捎么髣┦斓?50克,配合枸楊萸肉、蓯蓉、首烏、山藥、龜板等厚味滋補,育陰化氣,常收薏外之效。
      腹脹是病人最痛苦的癥狀,可用萊菔子粉、雞內金粉、沉香粉各2克和勻一日分三次吞服,或用皮硝60克、肉桂粉10克和均敷扎臍部,或用巴豆殼粉納入卷煙中吸入,可望暫時緩解,如出現(xiàn)胸水,可配以瀉肺利水之葶藶子、桑皮、甘遂、半夏均有助于消退胸水。如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可服白及粉、白芍粉、三七粉各藥等分和均,用溫開水分次調服。
      膨脹一證,其來世漸,其退也遲,而久病,肝腎精血交損,未有不累及奇經者,通補奇經,必須掌握標本虛實,其本質是精備交損,故通補的要以在于栽培精血,調理陰陽,而水阻血瘀、氣滯、寒凝等均屬標病,可適當參用治標之品。曾治蘇某某,女,26歲,患慢性肝炎已三年,出現(xiàn)腹水亦逾半載,迭經治療,腹水時輕時重,就診時腹大如鼓,脘腹撐痛,面晦神疲,足脛浮腫,齒齦參血,經事淋漓半月未凈,苔薄,舌質襯紫,此病窮及腎,損及奇經之證,遂以通補奇經為主,藥用鹿角霜15克、龜板40克(先煎)、熟地60克、牛角肋15克、茜草15克,貫眾炭15克、肉蓯蓉15克、杜仲15克、菟絲子15克、黑大豆30克、楮石子30克,連服10劑,漏下已斷,腹水亦相應減退,依上方出入,共進40余劑,腹水全消,諸證均獲改善。
       肝硬化出現(xiàn)腹水,是本虛而標實。本虛只能緩圖,標實則必須急治,所以消水是當務之急。消水之法,淡滲之劑已不起作用,而攻劫品,如遂戟、芫花之類,雖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氣,施于肝功將竭之際,嫌有虛虛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繼續(xù)攻劫則效果不顯,最后還是歸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須溫之養(yǎng)之,疏之導之,故用藥務求和平,硬度分能改善,至少使其病變不繼續(xù)發(fā)展,臨床曾用腐泔豬膽方治愈數(shù)人,有的腹水消后數(shù)年未見復發(fā),其方如下:鮮豬苦膽一個、豆腐漿一大碗,將豆腐漿加熱后,攪入豬膽汁飲之。如無鮮豬膽,用干者置溫水中泡開亦可用。豆腐漿即腐泔,系指豆汁用鹵水點過成腦之后,在筐中軋榨時所濾過的水,能通便下痰,通癃閉,洗衣去垢膩,腐泔除有鹵水點者外,亦有用石高點者,能清熱。鹵堿有下蠱毒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之故。膽汁本生于肝,對肝當有親和之力,加之腐泔兼有鹵性者,有行宿水之功,而無攻劫這弊。但水消后,并不等于痊愈,須求養(yǎng)肝不用峻補,而用酸溫之品,加烏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麥芽,這是因為生麥芽具有甲木生發(fā)之氣,且有消和化堅的作用?;霾挥锰壹t而用生山楂,因為山楂味酸養(yǎng)肝,化瘀而不峻。凡潤肝養(yǎng)血之藥,一得桂枝,則化陰滯而陽和,用治陰虛肝硬化腹水的初期,每獲佳效。應取澤蘭活血行水,治大腹水腫,黑科豆甘草平入肝腎,活血利水,祛風解毒,路路通祛風通絡,利水除濕,搜逐伏水,楮實子甘寒,可以補腎治虛勞,消水氣浮腫,肝硬化腹水,從肝脾腎三臟論治為多,但若水出高源,腹水兼見胸水,三焦不利,則當溫運大氣,疏通三焦,可參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破陰氣之凝結。
綜上所述,肝硬化腹水的病機是氣血水相因為患,以氣虛為本,因瘀為標,腹水乃標中之標,其病變以肝脾腎三臟為中心,治療以養(yǎng)正消積為大法。是臨證之常,補下啟中,通補奇經諸法,是臨證之變,治絡法則可謂臨證之巧。
第十節(jié)  黃煌教授講座筆記----膽病治療經驗
需要外科治療的膽囊炎:1.化膿性膽囊炎,膽囊腫得很大,隨時可能穿孔;膽囊結石癥狀嚴重,有手術指征。2.慢性膽囊炎,如膽囊功能萎縮,反復感染成為病灶,不如切除。因此,要跟外科醫(yī)生商量,是否有手術指征。沒有膽管梗阻、化膿的急、慢性膽囊炎,均可中醫(yī)治療。
膽病包括:1.膽結石:發(fā)生在膽囊,或膽管、肝管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膽固醇結石,與代謝失調有關。膽色素結石,主要發(fā)生于肝管,膽管,與膽道反復感染,或蛔蟲卵有關。
2.膽結石、膽囊炎:常并發(fā),互為影響,互為作用,互為因果,可看作是一個病。年齡:20~45歲多見,男女比例為1:3至1:4。
3.膽囊息肉:一般無癥狀,常在做B超時發(fā)現(xiàn)。分為單發(fā)性、多發(fā)性、腫瘤性、非腫瘤性:非腫瘤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適合中藥治療,息肉會變小,甚至消失。腫瘤性息肉和多發(fā)性膽囊息肉體積較大者,不宜服中藥,宜手術。
4.膽道術后綜合征:腹腔鏡手術問世后,切除膽囊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癥狀:絞痛、甚至黃疸、發(fā)熱、惡心嘔吐、大便紊亂。一般術后三個月大便紊亂常見。
與手術、結石未拿干凈有關,或術前情緒緊張有很大的關系?;驑O度恐懼,或手術后關心護理不當。中醫(yī)大有可為。
經方治療膽道疾?。?.止痛、通便、退黃、除脹。食欲改善,精神、睡眠好轉。給病人帶來了極大的希望和信心。2.改善體質,防止疾病復發(fā)。在排石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小柴胡湯:適用于膽囊炎引起的發(fā)熱,以及慢性膽囊炎。經常屬于往來寒熱的范圍,常持續(xù)很長時間。與感冒有些類似。常診斷為“發(fā)熱待查”收治入院?!巴鶃砗疅?,胸脅苦滿”癥候群,為小柴胡湯綜合征的典型癥狀。也可能是感冒、咳嗽、肺結核等,見于發(fā)熱性疾病處于遷延期。重要臟器無損害,肝、腎、心功能尚健全。
急性膽囊炎: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可誘發(fā)心絞痛或膽心綜合征。可出現(xiàn)發(fā)熱,惡心,嘔吐,食欲下降,黃疸。柴胡用量至少20克 黃芩10克以上。還可治療“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
慢性膽囊炎:本方改善上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癥狀。為傳統(tǒng)消炎藥,利膽藥,免疫功能調整用藥。
柴胡體質:易生膽道疾病。膽囊炎、膽石癥患者的發(fā)作與情緒有關。體形中等偏瘦,面色發(fā)青白,缺少光澤,對氣溫變化敏感,四肢冰冷,主訴自覺癥狀為多(發(fā)冷、惡心、痛),肌肉較堅緊,情緒波動較大。女性經前乳房脹痛。中青年比較多。
膽囊炎患者的重要癥狀:嘔吐,湯液應濃縮,去滓再煎。不能大量服用湯藥。煎大半碗,100-150毫升。加減要注意:黃疸的,加茵陳、山梔、黃柏。合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是很好的消炎利膽藥。腹脹,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厚樸(小承氣湯),可通便,除脹。
二、大柴胡湯:治高血壓、高脂血癥、哮喘、膽道疾病。原文很多與嘔吐有關?!皣I不止,心下急……”“嘔吐而下利者”。膽石癥膽囊炎引起膽絞痛,必須要使用大柴胡湯?!巴磩t不通,通則不痛”。膽結石導致胰腺炎:也可用大柴胡湯,專治這種疾病(專方)。
[辨證論治的誤區(qū):只對癥狀用藥;沒有專病專方。要研究很多疾病的專方]。
大柴胡湯專方治療專?。耗懩已滓鸬哪懡g痛,胰腺炎,膽石癥。經典指征:心下(兩肋弓夾角下的區(qū)域)按之滿痛。膽絞痛常在飽餐或高脂肪飲食后出現(xiàn),逐漸加劇,難以忍受,劇烈疼痛,大汗淋漓,臉色蒼白,惡心嘔吐,可出現(xiàn)輕度的黃疸和發(fā)熱。有明顯利膽作用,有降低括約肌肌張力的作用。枳實 芍藥 解痙止痛作用非常明顯?!爱a后腹痛,煩滿不得臥”大黃 柴胡 黃芩 退黃,利膽,消炎。半夏 止嘔。天然的消炎利膽藥,天然的解痙排石藥。
膽道疾病伴有胰腺炎:這張方最適合。
此方之靈驗神效。非急性發(fā)作,上腹部按壓疼痛或有抵抗感者也可用,比較壯實、便秘、進食后常腹脹痛者,可用。病案:服用大柴胡加黃連三個月后,膽囊息肉消失。可保持大便暢通。大便不暢者易發(fā)作。膽石癥患者多肥胖,血脂、膽固醇高,是減肥藥,控制體重藥,可把將軍肚縮下去。
綜合征: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大柴胡湯治療的不是一個病,不是一個癥狀,而是一種體質狀態(tài)。并可防止復發(fā)。排石:膽囊的收縮功能要好。結石要小于1cm,泥沙樣結石。膽囊管直徑要寬大。要通過B超明確指征(非常關鍵)。Oddi氏括約肌無狹窄。
寧夏醫(yī)生:大柴胡湯一日服二日量,隔日一次。
其它醫(yī)生經驗:配合脂肪餐:吃荷包蛋,或豬蹄,吃后痛,出現(xiàn)人工證(大柴胡湯證)。痛:機體想要排,膽汁分泌增加,用大柴胡湯助機體一臂之力。經方很多都是因勢利導,幫助機體,坐順風船。大便干結用生大黃,膽絞痛時枳實芍藥量要大,20克以上。嘴唇舌頭紅:加黃連。黃疸或膽紅素較高的:加梔子、黃柏、茵陳。
三、四逆散:解痙止痛方。柴胡10-20g 枳實10-20g 芍藥10-20g 生甘草3-6g 等分。適用于膽道疾病,炎癥不明顯,但癥狀明顯(腹脹,腹痛),血象不高?;虼蟛窈鷾褂煤螅∏榉€(wěn)定,用以調理善后。比大柴胡湯作用緩和。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尤其是膽道術后綜合癥:經常腹瀉,一痛就瀉,用此方加味,防止發(fā)作,改善體質。
體質:精神緊張,經常發(fā)冷。膽道疾病與精神因素關系非常密切。生氣、疼痛、恐懼均可使膽囊功能發(fā)生障礙。手冷:冷癥,女性較多。能解除精神壓力,疏肝理氣。
臨床上:與小柴胡湯,半夏厚樸湯合用。慢性膽囊炎疼痛: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小柴胡湯合四逆散。小柴胡湯合半夏厚樸湯(柴樸湯):除脹,肚子有氣,咽喉有異物感,消除腹脹,增加食欲,防止復發(fā)
四、烏梅丸:可治潰瘍性結腸炎。古時是治膽道蛔蟲(蚘厥)專方:膽絞痛,蛔厥,休克。本方是一個大方。突然發(fā)作的劍突下鉆頂樣劇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伴惡心嘔吐,可有膽汁,甚至伴有染有膽汁的蛔蟲??赏蝗痪徑?。蛔蟲:得酸則下??芍委熑焉锊l(fā)膽道蛔蟲癥。對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見腹痛嘔吐者也有效果,止痛效果很好(附子,川椒,細辛,當歸),同時有很好的消炎作用(黃連,黃柏)。對潰結,腸易激綜合征,菌痢,見腹痛、腹瀉、出血者,可用。
這種人體質非常虛弱,一病例,老太,人瘦,舌苔發(fā)黑,嘔吐,為慢性膽囊炎,用烏梅丸解決問題。寒熱夾雜,虛實互見。小孩腹瀉,中毒性休克也可用。體質要求:與大柴胡湯證完全相反,屬虛證。高齡或年幼,對疼痛的耐受性差,人瘦,痛則血壓下降,虛脫。
附:大黃附子細辛湯:治脅下偏痛。也治膽囊炎、膽結石、膽道疾病的疼痛。
病案:胰腺炎:大柴胡湯加茵陳。高中女孩,反復發(fā)作胰腺炎,曾手術,用大柴胡湯,服后食欲增加,肚子不痛,臉色紅潤。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怕冷,血壓低,神經質。膽囊炎膽石癥較平穩(wěn)時服用。
第十一節(jié):黃煌經方治療肝病
肝?。喝砭氲?、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癥狀,沒有治本之法。松原市中醫(yī)院推拿按摩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