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文
不孝XXX等罪孽深重不自隕滅禍延
顯考(妣)XX公(母)XX大(孺)人 慟于X年X月X日X時壽終正(內)寢 距生于X年X月X日X時 得壽X十又(有)X 不孝等親視含斂 遵制成服 謹擇于X年X月X日發(fā)引領貼叼屬
世戚 年友誼諒蒙
矜恤哀此訃
聞
孤(哀)子 泣血稽顙
齊期孫 抆淚稽首
期五月玄孫 抆淚稽首
期三月曾孫 抆淚稽首
期服侄 抆淚稽首
功服侄孫 抆淚稽首
緦服侄玄孫 抆淚稽首
功服侄 抆淚稽首
(例二)
不孝斗等罪孽深重弗自殞滅禍延
顕考劉公 諱平渙 字尚賢 府君痛於民國十六年 丁卯嵗正月二十二日子時夀終正寢 距生於前清咸豊七年丁巳六月初六日 享夀七十嵗 不孝等親視含殮 尊禮成服 停柩堂左 不敢擅離 喪次謹涓古厯正月二十七日奠 詰朝成主 二十九日清晨發(fā)引 安厝於本邑三十四都桃林盧氏祖山之陽 叼在誼諒 謹垂矜恤 倘蒙賜顧 寸楮片香 概不敢煩 哀此 訃
聞
慈待下孤哀子斗泣血稽顙
齊期侄文X泣淚稽首
功服弟X平抆淚稽首
功服侄X抆淚稽首
小功服侄孫章X抆淚稽首
護喪功服弟平X拭淚代告
(例三)
不孝男XX等。奉侍無狀。禍嚴(慈)親。X公(母)老大(嬬)人。痛于歲次X年X月X日X時。壽終X寢。距生于X年X月X日X時。享壽(得年)X歲。不孝等。親自含殮。停棺中堂(不是一家之主者,稱“堂左”(男)或“堂右”(女))。遵禮成服。朝夕設奠。謹定于X年X月X日。移棺發(fā)引。安厝X山祖塋之陽(次)。凡叼
戚
族
友。誼諒垂矜恤。倘蒙寄楮。賜賻伴棺等情。概不敢當。
哀此
報
聞
XX子XX泣血稽顙
齊期孫XX泣淚稽首
齊期玄孫XX拭淚稽首
齊期曾孫XX抆淚稽首
護喪XX頓首代告
說明:
(一) 訃文,有叫訃聞,訃告,訃書。因常貼于門板上,放于朝門外,故而常稱為門報。
文外可以加寫“洽譚萬?!?。
“戚,族,友”三個字要用紅紙寫,在貼上。
世戚與年友,兩個詞語要并排寫,只占一行。
正寢是父親去世,內寢是母親去世。
父亡叫孤子,母親死了叫哀子,父母都都亡了就叫孤哀子。注明繼慈命。
若長子已經不在了,那么長孫就代替其父親服喪叫承重孫。寫訃文時候,也要寫在前面。次子雖然輩分大,也必須寫在后邊。
若果是出了撫的,即出去做繼子的,“回家”來服喪,叫降服子,孫為降服孫。
孝子與承重孫是泣血稽顙。期服孫與期服侄兒都是泣稽顙。功服以后為“抆淚稽首”,或“拭淚頓首”也可。
男的亡故叫正寢,女的就叫內寢。
六十以上叫得壽,五十至六十為享年,五十以下為得年,三十以下為在年。
(二)另一說法:
男喪六十歲以上稱“壽終正寢”,六十歲以內稱“得終正寢”。
女喪六十歲以上稱“內寢,享壽”多少。六十歲以內稱“告終,得年”多少。若喪在外,則寫“X官署,差次,旅氐,寓次”等等。
正寢,內寢,子在家,稱“親自含殮”,若有一二子在外則“不孝X等。在X處受任。X所X差次。(或其他任何事,若做生意寫“賈于X處”等等)聞耗星夜奔喪,歸禮成服”。
父親稱“顯考”。不出三年稱“嚴親”。
母親稱“顯妣”。不出三年稱“慈親”。
嫡子承庶母喪稱“庶妣”。
庶子承嫡母喪稱“嫡妣”。
父則亦然。
父亡稱“孤子”。
母亡稱“哀子”。
父母俱亡稱“孤哀子”。
親孫稱“齊期孫”。堂孫稱“功服孫”。
親侄稱“期服侄”。堂侄稱“功服侄”。
親弟稱“期服弟”。堂侄稱“功服弟”。
曾孫稱“緦服曾孫”或“期五月曾孫”。
若長子已死,嫡孫稱“承重孫”,報服也已承重孫開頭。
如女喪者不書期兄弟。
子,孫,曾,玄,(有的地方為“玄”在“曾”前)輩,分別寫“泣血稽顙,泣淚稽首,拭淚稽首,抆淚稽首”,其他用“含淚頓首”。
注意:其他地方都是“曾”孫比“玄”孫大一輩,而我家所在地卻是先有“玄”孫,才有“曾”孫,恰好反過來。
關于出殯時間:在邵東邵陽,出殯,有清早出殯的,出殯之后才吃早飯比如我的家鄉(xiāng);而大多數地方是吃了早飯之后才出殯。
用白紙或者黃紙,豎著毛筆書寫,簡單明了,不要啰嗦廢話,貼在板子上,立于朝門外。
中間以前都是繁體字,又不空格,不加標點,甚至無句讀,一般人念都念不通,其實在現代社會,就失去其價值了。
訃聞是給人看的,不只是做樣子,所以最好用簡體字,加標點,或者至少空格,以便于大家看的懂,橫著寫其實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