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風函谷關,紫氣東來拜老聃--隆冬豫晉游之五
三門峽附近還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古跡--函谷關。到三門峽一定要去看看。函谷關位于靈寶市北15公里,距三門峽約75公里。我們于14日上午包車前往。函谷關地處“兩京(長安、洛陽)古道”,緊靠黃河岸邊,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齊名。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曾是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上午10點到達,這里被開辟成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qū),景區(qū)大門距離關口還有3,4公里,一座新建石牌坊上面三個綠色大字:道通今古,一條寬闊的石板路上鑲嵌著黑白兩色的太極圖案。顯然是將這里作為道家發(fā)祥地而紀念的。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老聃,字伯陽,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被后來的道教奉為教祖,稱為老子。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即《老子》一書據(jù)說就在此地著述而成。老子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有史料記載的版本達1800多種,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風靡世界。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藝術、倫理、養(yǎng)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因道德經(jīng)成書于此,故函谷關成為名副其實的道家文化發(fā)祥地。
函谷關景區(qū)大門內的石牌坊和太極大道
大道左面是一處高崗,石崖邊有人造瀑布流淌。
我們沿木棧道走上石崖,向南眺望,景區(qū)左側是高崗,右側是一片湖水,風景不錯,可惜是冬季,草木蕭疏,天氣照例霧氣朦朧。
懸崖邊,冬季仍有潺潺的瀑布流水,增添不少情趣
崖下回看瀑布頂上剛剛登上的棧道
大道盡頭是一個巨大的太極圖案噴泉,前面就是在弘農澗河函谷關段蓄水形成的太極湖
沿湖邊道路迤邐東行,太極湖邊風景秀麗,水中央有一條由幾座石拱橋連接的道路,
湖面寬闊,面積達1400畝能見度很差,水中山影,樹木小橋倒影依稀可見,
通過水上棧橋,島上的闕門和道壇,德堂隔水可見
朦朧水景,別有情趣
水面寬闊,造型別致的石橋8座連接湖島,對面的道壇未能上去
有長廊亭榭臨水而立
壯觀的闕門,背后是德堂,
繞過德堂,有雙虹橋跨水,對面就是老子文化廣場,立高33.3米的老子貼金紫銅雕像,
像前圣道兩旁是12根道家文化石柱,各高9.9米,直徑1.6米,重40噸,其上鐫刻圣象老子生平及在函谷關活動的故事;
老子貼金紫銅雕像高大雄偉,高33.3米
一輪紅日高掛老子頭頂,霧霾天氣似乎也有好處,可以拍下這樣的奇觀
廣場西側高崖前,長365米、高12米花岡巖的長墻上鐫刻有五千言的《道德經(jīng)》,稱“道德天書”
道德天書頗為壯觀
仔細觀看,發(fā)現(xiàn)不少成語典故,處事箴言都來源于道德經(jīng),確實是中華文化之源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塑像之后是一座九層之臺,臺上就是‘道家之源’太初宮,老子著述《道德經(jīng)》的地方。始建于西周,原為一座道觀。宋崇寧四年(公元前1105年),有甘露降真武殿后,乃敕修宇行廊,改為“太初宮”。
太初宮內的觀水閣,老子函谷關著經(jīng)時常在澗水旁觀察流水,對水的品質極為贊賞,故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之贊譽
觀水旁觀澗水
太初宮唯一保留的宋代千年古建筑,真武殿
真武殿后的寶葫蘆。
“老君神井”老子著經(jīng)時,即汲飲此水,該井雖歷經(jīng)千百年滄桑,依然井固水旺,水源充沛,四季不息,水質清冽,入口甘飴,民間皆傳此井水有養(yǎng)身袪病,益智健美之功效。
“猶龍玉露”:取意于孔子入周問禮樂于老子,稱贊老子的博學睿智“吾見老子,其猶龍耶”的典故。
靈石:傳說為老子當年著經(jīng)所用之桌。此石被白石英線切割為九層,有“靈石高就”的寓意。據(jù)說戀人摸了愛情天長地久,青年人摸了事業(yè)有成高升高就,上年紀人摸了松鶴一樣健康長壽..
真武殿北有函谷碑林。收集有各類名碑百余通。其中有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及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志銘等
北面高崖之上是古雞鳴臺。又叫田文臺。成語“雞雞狗盜”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重建的雞雞臺傳說就是當年孟嘗君的食客田文學雞叫的高埠。
雞鳴臺上有個12生肖園,據(jù)說是老子練功的地方
雞鳴臺上的仙丹閣,老子煉丹的地方
從雞鳴臺上看太初宮大道院
散丹亭變成了轉運亭:傳說老子當年在函谷關著經(jīng)時,當?shù)佤[起了瘟疫,老子用所騎青牛吐出的牛黃煉成丹丸,散發(fā)給百姓,使當?shù)孛獬艘粓鰹碾y
雞鳴臺上的田文塑像,花10元買十個鐵幣,投入田文手中,就有雞鳴聲發(fā)出
新修的函谷大道院
最后一進院落,清風閣。背后就是一條深深的峽谷
峽谷中就是函關古道了,南面可以看到高高的函谷關關樓,
登上1992年復建的函谷關關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筑,樓頂各飾丹鳳一只,所以又叫“丹鳳樓“,兩邊還有兩個側樓
函谷關關樓上東望,地勢開闊,前面就是澗河,函谷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wèi)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皠钍仃P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zhàn)”,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zhàn)”,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關樓西側,就是著名的函谷古道。東起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東自崤山,西至潼津,是古代洛陽到長安唯一通道,通名函谷,號稱天險。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地勢險惡
關樓東望,
斷崖高聳,前臨深澗
從關樓下到谷內,一縷幽香撲面而來,關前幾株臘梅盛開
函谷關遺留下的古碑
函谷關關樓內部,相當于甕城,古代駐軍的地方,左側是古碑亭
前面就是狹窄幽深的函關古道
西側有一座城樓,是函谷關的西關樓,在此城樓上,向東眺望,兩樓之間就是駐兵之地,
關樓之西的函關古道更加狹窄
西關樓內側
西關樓外側,匾額為威震關東??梢姰斈甏岁P主要是陜西的秦,唐防東方的。故西側稱’關中,東側稱關東
函谷關東關門外有大面積的廣場
東關樓前地勢逐漸降低直到河邊,遠遠可以見到一座一位老人騎著牛走來的塑像,
關前大片的湖水是澗河截流形成
高高的懸崖前臨深澗,地形險要,遠處模糊可見新修的高速公路跨澗大橋,天塹變通途了,函谷古道早已被廢了。
澗河上的一座懸索吊橋,過去應該是渡口所在吧
關前老子騎牛的塑像,表現(xiàn)的是‘紫氣東來’的典故。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尹喜,清早在土臺上(現(xiàn)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發(fā)飄逸,氣宇軒昂,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上前迎接,誠邀老子在此小住,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經(jīng)》。江山勝跡,有幸一游,頗有收獲,不虛此行。
聯(lián)系客服